【备课参考】高中历史(华东师大版)高三上册第2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导学案+质量检测卷(7份,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参考】高中历史(华东师大版)高三上册第2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导学案+质量检测卷(7份,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2-22 20:18:13

文档简介

第9课 清末新政 学案
(总第19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本课内容的教学,学生了解并掌握“预约变法”上谕;新政措施;五大臣出
洋考察;清廷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等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比较辨异:清末新政与百日维新的措施之异同。
清末《钦定宪法大纲》与美国1689年《权利法案》对君权界定的差异。
(2)归纳整理:清政府先后推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背景与目的。
(3)分析理解:从清末新政的举措与过程剖析其实质与必然结果。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
(1)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又一次自救运动。新政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预备立宪”的有名无实和“皇族内阁”的政治骗局,暴露了清政府假宪政真集权的真面目,从而使它大失民心,不可避免走向穷途末路。
【学习重难点】
重点: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如何合理评价新政措施及其作用。
【学习要点】
一、清末新政的历史原因◆:
二、清末新政的举措以及历史影响★:
【学后反思】
第9课 清末新政 练习
(总第20课时)
1. 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2.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3、简述清末新政实行的背景与主要内容。
4、请用历史唯物史观评价清末新政。第6课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学案
(总第13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学生了解并掌握日本挑起甲午侵华战争, 大东沟海战,
北洋舰队覆灭,《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反割台斗争等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析归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2)分析理解:从《马关条约》的内容看条约对中日两国的不同影响以及对远东国际格局的间接影响。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挑起的侵华战争,战争的结局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的程度。
(2)邓世昌等爱国将士英勇抗敌,以身殉国,台湾人民守士杀敌展开反割台斗争。这些动人事迹充分体现中华儿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的民族气节和优良传统。
(3)甲午战争的成败结局影响了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增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忧患意识,凸现了落后就易挨打、落后就要思变的历史真理。
【学习重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对中国的危害。
【学习要点】
一、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探析◆
1、日本:
2、中国:
3、国际环境:
二、甲午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标志与时间
1、导火线: 2、标 志:
3、时 间:
甲午战争的过程:
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大战★——日军进入辽东半岛——威海卫战役
四、甲午战争的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五、《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之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学后反思】
第6课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练习
(总第14课时)
1、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2.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3.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
此叙述正确的是( )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4. 1895年4月,俄国财政大臣表示,“假使日本占领南满(今东北南部),对我们将是威胁”,为保护西伯利亚铁路的修筑,应“采取适当措施”。此措施是( )
A.阻止签订《马关条约》 B.联合德、法干涉还辽
C.租占旅顺、大连 D.修建满洲铁路
5.在近代中国,协定关税特权逐步为西方列强所共享。反映这一过程的条约包括( )
A.《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B.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C.《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辛丑条约》 D.《黄埔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没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19分)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12分)
_
(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6分)第10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学案
(总第2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步步深入的发展阶段及其历史成果的相关重大史实,
如孙中山创立兴中会与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与《临时约法》的颁布,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等等。
2.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有效整理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唯物史观,客观合理的评
价历史史实的技能。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感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步步深入的发展阶段及其历史成果。
难点:如何全面、合理地评价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活动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习要点】
一、孙中山创建兴中会★:
1、时间: 2、地点: 3、意义:
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原因: 2、时间与地点:
3、主要纲领: 4、历史意义:
武昌起义★:
背景分析: 2、经过与结果:
历史影响: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中国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①时间与地点、大总统: ②历史意义:
2、《临时约法》★
①性质: ②目的:
辛亥革命的结果: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创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是终因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妥协退让,使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学后反思】
第10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练习
(总第22课时)
1、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
2.在近代中国,系统的阐释了民生思想并把它作为纲领的政治派别是( )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立宪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3.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
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
A.共和
B.社会保障
C.人权
D.君主立宪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君主立宪制
D.责任内阁制
5.1912年,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的寓意是( )
A.天下为公,共建民国
B.弘扬传统,共创共和
C.民族团结,实现共和
D.各界联合,维护民国
6.关于《临时约法》
(1)该宪法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什么思想或原则?
(2)该宪法规定实行什么政体?主要是受当时西方哪个国家政体的影响?
(3)该宪法的颁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7、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二单元质量检测卷
(总第23、24课时)
1. 19世纪90年代初,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件事表明( )
A.封建顽固势力排斥一切新兴事物 B.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C.清朝是一个没有法制的国家 D.封建势力严重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3.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4.日本强迫清政府开重庆为商埠那一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有( )
①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 ②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③康有为发动了“公车上书” ④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下列观点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
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D.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中国其强,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梁启超引用这段话的意图主要是( )
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论证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性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
7.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8.维新变法运动的直接目的是( )
A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 发展资本主义
C 救亡图存 D 宣传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学说
9.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希望)。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10.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 ”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太平军 D.义和团
11.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12.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13.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14.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
A.共和 B.社会保障 C.人权 D.君主立宪
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君主立宪制 D.责任内阁制
16.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17.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没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19分)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12分)
(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6分)
19.关于《临时约法》
(1)该宪法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什么思想或原则?
(2)该宪法规定实行什么政体?主要是受当时西方哪个国家政体的影响?
(3)该宪法的颁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第5课 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 学案
(总第11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本课内容的教学,学生了解并掌握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问世,洋务运动期间的西学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等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归纳说明:从近代民族工业的处境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两重性特点。
(2)调查访问:了解上海地区早期民族工业企业和西学传播的代表性事例。
(3)分析评论:早期维新思想兴起的经济基础和思想条件。
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利益属向。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
(1)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性。
(2)西学传播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思想文化的新因素,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3)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改革主张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为后来的戊戌变法作了思想和舆论准备。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影响。
难点:评价民族资本主义的两重性和西学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历史作用。
【学习要点】
一、近代民族产生
1、历史原因:
2、代表性企业:
发昌机器厂★
3、早期民族工业的特点★:
二、早期维新思想
1、历史条件:
2、主要代表人物:
3、主要主张:
【学后反思】
第5课 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 练习
(总第12课时)
1. 19世纪90年代初,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件事表明( )
A.封建顽固势力排斥一切新兴事物
B.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C.清朝是一个没有法制的国家
D.封建势力严重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3.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列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和早期西学东渐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5、简述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其造成的结果?第8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学案
(总第17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本课内容的教学,学生了解并掌握19世纪末列强加大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
品输出,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等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分析:从课文39页的图表中了解信息,明白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
(2)比较特点:从性质、过程、结果等方面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和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似点。
(3)讨论评判:义和团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
(1)从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史实,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确定“勿忘国耻”,“忧国忧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2)《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已沦为完全投靠帝国主义,维护封建统治的“洋人的朝廷”。
【学习重难点】
重点:《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
【学习要点】
一、瓜分狂潮★:
1、历史原因:
2、主要表现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八国联军入侵★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原因: (2)口号:
(3)性质与实质:
三、《辛丑条约》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学后反思】
第8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练习
(总第18课时)
1、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
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
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 ”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太平军
D.义和团
2.下图是北京某街道老路牌照片,路牌外文是“RUE HART”,RUE是街道的意思,HART指担任近代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此路牌设立的时间应该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八国联军占领时期
D.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3.1937年7月7日,驻华北l3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日本在华北地区
驻军始于( )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C.辛亥革命失败之后
D.九一八事变之后
4、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5、请简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第7课 戊戌变法 学案
(总第15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本课内容的教学,学生了解并掌握公车上书,《时务报》与《天演论》,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归纳整理:维新变法从思潮萌发到拉开序幕,再发展到高潮阶段的演进历程。
(2)分析说明:“百日维新”的政策措施的目的意图。
(3)分析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 维新派代表人物在国势危难之间,决心救亡图存,向先进的西方学习,矢志改革,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而不懈努力。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崇高精神永垂史册。
(2)戊戌变法宣传的进步思想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的失败教训也唤醒了更多的进步人士走上民主革命之路。
【学习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在维新变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难点:顽固派为什么要镇压变法运动和戊戌变法留下的历史教训。
【学习要点】
一、公车上书★:
1、历史背景:
2、主要参与者: 3、主张:
4、结果与历史影响:
二、《时务报》与严复的《天演论》★:
1、《时务报》★ 时间: 宗旨:
2、严复与《天演论》★
三、百日维新:
1、主要内容:
2、戊戌政变
3、历史意义:
【学后反思】
第7课 戊戌变法 练习
(总第16课时)
1、下列观点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
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D.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中国其强,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梁启超引用这段话的意图主要是( )
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论证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性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
3、 19世纪末,中国面对瓜分豆剖的危机,如何自救 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时代课题的回答是(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5、维新变法运动的直接目的是( )
A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 发展资本主义
C 救亡图存 D 宣传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学说
6、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吻合的是( )
A.揭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B.开辟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
C.形成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成为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
7、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哺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此材料说明( )
A、变法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B、广大民众积极参与了维新变法
C、维新变法运动得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拥护
D、维新变法期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等纷纷向清廷上书
8、试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教训(或者说是启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