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腊八粥
本节目标:
1、通过典故了解腊八粥的由来
2、了解段落大意
3、感悟其中的人文情怀
同学们,你们吃过腊八粥吗?
腊八粥的由来传说
典故一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
。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
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
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
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
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
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
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
因此就叫腊八粥。
典故二
相传腊八粥来自印度,它的普及多亏了佛教。众所周
知,农历的十二月初八也是佛祖悟道成佛之日。根据
民间传说,在未成道之前,释迦牟尼周游了印度许多
地方。一天,他又累又饿,昏倒在路边。一位牧羊姑
娘发现了他,给他饭吃,释迦牟尼很快恢复了体力。
然后,他在附近的河里洗了一个澡,独坐在菩提树下
,静观思维。苦行六年后,终于在腊月初八之夜一睹
明星而悟道成佛。牧羊姑娘的饭食是用大米和糯米加
上些在大山里采摘的新鲜野果做成的。从那时起,释
迦牟尼的追随者就开始用新粮米和鲜果做粥。粥要从
腊月初七开始,一直煮到第二天黎明。这种粥象征性
地用来祭佛。农历十二月初 八就成为“佛祖悟道纪念日”。
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
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乳
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
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
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
者。
①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
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
上长了 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
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
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
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
糖、花生仁合拢 来,糊糊涂涂
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 气样儿,
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 大
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②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
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
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
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
,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③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
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
了。
④“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⑤“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 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
还在继续。
⑥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⑦“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⑧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
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
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
正在 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⑨“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
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
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⑩“是啊!挚望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也不过是看到一 股
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
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
解析句子: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八儿这个连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小孩子,借口“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
竟然要跟妈妈一样“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并且在得到妈妈同意后,得寸
进尺想吃得更多。从中感受到八儿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同时也说明八
儿想吃腊八粥的想法极其强烈。
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于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糖 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
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 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 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 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 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 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 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 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解析句子:“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八儿由于个子矮看不到锅中的粥,对腊八粥有许多美妙的猜测,现在妈妈
把自己抱起来,终于看见了。禁不住发出一声惊呼。省略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拣了一枚大得特别
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
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
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解析句子: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把八儿吃饱的肚子比作“一面小鼓”说明八儿一碗接一碗吃粥,把肚子撑的像一面小鼓。
解析句子: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
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半碗陈腊肉”都吃不下去了,说明粥的美味胜过陈腊肉,也说明八儿
的爹妈也吃的非常饱胀了。
形近字:
腊(腊月)蜡(蜡烛) 栗(栗子)粟(粟米)
咽(吞咽)烟(烟火) 稠(稠密)绸(绸缎)
褐(褐色)喝(喝水) 缸(水缸)缺(缺少)
多音字:
匙:chí汤匙 shi钥匙
发:fā发现 fà白发
曾:céng曾经 zēng姓曾
脏:zāng肮脏 zàng内脏
近义词:
叹气——叹息 搅和——搅拌反抗——抗争
奇怪——古怪猜想——猜测 特别——特殊
反义词:
整齐——凌乱 反抗——屈服
常见——罕见 特别——普通
理解词语:
【洋车】即人力车。旧时一种用人拉的车,有两个橡胶
车轮,车身前有两根长柄,柄端有横木相连,主要用来载人。
【沸腾】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
【搅和】混合;掺杂;扰乱。
【资格】从事某种活动所应具备的条件、身份等。
【解释】分析阐明;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
【承认】表示肯定,同意,认可。
【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
【奈何】意思跟“怎么办”相似,用于反问或否定式,
表示没有办法。
制作腊八粥的主要原料:
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桃仁、
杏仁、桂圆、瓜子、花生、榛子、松子、白糖、红糖、琐琐葡萄
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
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看到粥的惊异以及
吃到粥的满足,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
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本文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吃
粥的过程,描绘出腊八节时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
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示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这篇课文叙述
了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故事,通过对八儿和妈妈的描写,充分体现了
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表现了腊八粥的香甜和八儿的可爱、
机灵。
课文主题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