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什么是修辞?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初中阶段需要掌握了解的修辞有哪些?《考纲》:“借助常用的语法修辞知识理解文章的重要语句,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考试题型主要有判断(选择题)、辨析其表达作用(参考阅读)、仿写或续写修辞句。通过仿写的形式考查修辞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近年中考的一大趋势。
中考链接作用分析公式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作用) 地体现了 (主要内容) ,表达了
(思想情感) 。 1、比喻:(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写景咏物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的……之情)。
明喻:孩子们像花朵。
暗喻: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
借喻: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
博喻。例如: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区辨] 有“像”、“仿佛”、“似的”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对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
例:小玲长得像她妈妈。
单纯的想象。
例: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过去。
表示猜度的句子。
例:我觉得这人好像面熟。
表示举例。这样的事情很多,像…… 2、比拟(拟人)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比拟作用分析公式
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把XX人化或者物化(或:赋予XX以人的或者物的情态),生动地体现了……的情态,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拟是把人直接当物写,或把物直接当人写,把写人的词语直接描写物,把惯用于写物的词语用来直接写人。
比喻则不同。把甲物说成像乙物,或是乙物,或者干脆用乙物来代替甲物。例:炮弹愤怒地向敌人飞去。
我们要谨防糖衣炮弹例如: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又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分析下列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3、借代 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借代的作用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高尔基《海燕》)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借喻借代
4、反复(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举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作用: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强调了……
(或:强烈地表达了……的情感)。例如: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
答案: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盼望”,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春天来到的急切心情,同时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写活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临近了。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5、排比排比的作用
使句式工整,节奏感强,强化语势,使语言精炼、有力,强调了……
叙述:运用排比,形成语势,铺叙了……,强烈地表达了……
抒情:运用排比,形成语势,强烈地表达了……情感,使抒情更加真挚感人。
景物描写:运用排比,形成语势,铺写了……,渲染了……气氛(或:突出了……的美),表达了……
议论:运用排比,形成语势,强烈(层层深入)地表达了……,增强了说理力量,有雄辩的气势。例如:1、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答案: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例句:读书,可以开阔视野,活跃文思,启人心智;可以积淀学养,激发思考,指点迷津;还可以润泽心灵,陶冶情操,构筑精彩人生例句:党啊,亲爱的妈妈,您是东方升起的一轮朝霞,晨曦中我们沐浴着您明媚的霞光;您是一缕春风,轻轻地吹拂着神州每一寸土地;您是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不断前行;您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幸福成长。
作用:———————————————作用:运用排比,形成语势,强烈地表达了读书的重要性,增强了说理的气势。6、设问
①开头设问:是为了加强印象,吸引读者注意,引出下文
②中间设问: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例如: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
答案: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的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7、反问
加强语气,使语意更加鲜明, 发人深省。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强烈地表达了(什么)之情。例如:1、这能全怪我吗?
答案: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8、夸张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怎么样,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例如: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答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教室的特别安静,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如: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9、对偶(骈句、对仗,汉语特有)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的景物(或:抒发了……的情感;或:阐述了……的哲理),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10、通感:五官功能能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的彼此沟通现象。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兰州市,2005)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
下联是: 秋色人似画中游 (浙江省,2005)请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啡,
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微笑是一句温暖的问候。 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微笑是一片遮阳的绿阴,(泰州市,2005)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阅读天地,聆听万籁,大自然一年四季都给人殷切的期盼。春,以她的盎然生机、秀丽妩媚动人心弦;夏,以她的热情奔放、炽热强悍激人奋发; 。秋,以她的豪爽潇洒、辉煌成熟夺人魂魄;冬,以她的不畏严寒、纯洁宁静令人深思。下列语句属于借喻的一句是( )
A 这一群红领巾从远处跑过来。
B 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抱,世界上哪个地方哪个纺织厂有那样的规模呢?
C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
D 鲁迅在一篇文章里主张痛打落水狗。D 仿照例句中反复的运用,以“学会”作为反复词造句。
尊重人才,欢迎人才,重用人才。
学会_____,学会_____,
学会______。作业运用三种以上的修辞
方法写一段100字左右
的话,内容不限,要
有一定的话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