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老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老王》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0 20:2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1课《老王》教学设计(修订版)
教材分析:
杨绛的《老王》,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人物传记式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老王》的主人公正是作者生活中熟悉的一位小人物——车夫。
这篇散文以平淡似水的笔调,记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老王的艰辛生活琐事、人生经历,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知恩图报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体现了作者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文章闪烁着圣洁的人性光辉——非同一般的善良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读来感人至深。
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要点。还要从开头、结尾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一单元精读及涵泳品味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与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方法,继续巩固单元知识学习要求。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写人叙事类文章的鉴赏能力,但生活阅历较浅,阅读范围较窄,对文字不够敏感,不能理解作者在简练浅淡的文字背后所含着的深深愧怍,所以需要结合阅读提示及课后思考探究,引导学生熟读精思。

教学目标:
1.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特征的方法。
2.学习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层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
3. 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探究场景对话含义,把握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教学难点:
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悟“我”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2.揣摩语言,深入领会结尾的蕴味以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教学方法:
1.导入课文-引导法
2.初步感知-诵读法
3.分析形象,品析语言-点拨法、品读法
4.重点局部研读-讨论法、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5.知识迁移-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尊人者,人尊之。”尤其是对待地位比自己低下、命运比自己不幸的人,就更应该伸出一双援助的手来帮助他。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降的散文《老王》,从“作者与老王”之间的关系中我们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二、对话文本,感知老王的形象
1.对话预设,“我”眼中的老王
看屏幕,读原文,做对话预设:
【屏显】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对话预设:
杨绛:老王啊,你怎么单干呢?
老王:
杨绛:收入怎么样呢?
老王:
杨绛:你家有什么亲人吗?
老王:
杨绛:常走动吗?
老王:还有什么亲人吗?
通过师生创造性的对话,提取信息,介绍老王其人。
学生筛选的信息:职业、家庭情况、身体状况、住处。
2.情景再现,“我们”眼中的老王
自读8——16段,说说“我”眼中的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出示写老王模样的句子)
学生试读,教师范读,让学生想象画面。
明确:帮助学生揣摩对话背后的含义,进而把握人物形象。抓住老王的答非所问,“我”的惊讶貌似多余的一问侧面反映老王已经病入膏肓,而老王礼貌性地回答,实则是他不想让别人替他担心,可见他的善良。
小结:我眼中的老王:
老王是“一个 苦命人”,“一个 的善良人”。
3.深究交往,“我”和老王
问:作者在与老王交往时,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钱时底层苦命人活命的唯一资本,不幸者与不幸者关于钱的推让,时置生计于度外的牺牲,是一种相濡以沫的真情。
4.别人眼中的老王
【屏显】:
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学生对话朗读,对话揣摩话中的言外之意。
问:老王的遭遇说明了什么?我们一家对他的态度又说明了什么?
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再补充归纳老王的形象。
三、对话“闲聊”,说说“我”和老王的关系
找出文中写“闲聊”的句子,说说从两个“闲聊”看出“我”和老王怎样的关系?
1、【屏显】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我”和老王是怎样的关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我”坐车,老王拉车,“我”和老王属于不同的阶层,认识基点存在差异,情感交流存在障碍,尽管我不以高人一等的知识分子自居,但二者在文化、心理上始终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我”和老王仅限于“说着闲话”。
小结:“说着闲话”的背后是“我”的不安,是“我”和老王关系的体现。
2、【屏显】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问1、老王眼睛不好,看不见“我们”很正常,但既然是熟人,我们看见老王为什么不主动打招呼?
问2、为什么是在“闲聊”的时候问老王“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而不是刻意打听?
明确:正因为老王十分贫寒,住得不好,我们才不去主动打招呼,免得老王尴尬、难堪,这其实是不想伤害他的自尊,表现了“我们夫妇”的自觉地呵护老王的痛点,尊重老王的隐私,也不自觉地流露出作者一种朴素的修养。
小结:闲聊的背后,是杨绛夫妇悲天悯人的情怀。
四、对话文本,理解“我”对老王的情感
问:你们觉着“我”对老王好吗?
问:文章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那幸运的人是谁?
师出示杨绛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认识到杨绛也是一个不幸的人,那她为何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
【屏显】
杨绛,一代才女,毕业于清华大学,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夫人,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
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等。
补充: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屏显】
杨绛的自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和默存也在劫难逃1966年8月9日,我被“揪”了出来,3天后,默存也被“揪”了出来那时候,他在文学所,我在外文所,同属学部,命运也相同每天上班,各自挂着自己精心制作的牌子,我原来是个“资产阶级学者”,自幸级别不高尖顶高帽都需缴还帽子上的名目经过规范化,我就升级成了“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和默存一样自己用毛笔工整地写上“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互相鉴赏他的专职是扫院子,我的专职是扫女厕一天,默存在被揪斗中,头发给人剃掉纵横两道,成了“十”字怪头,我赶紧将他的“学士头”改为“和尚头”,抹掉了“十”字有一晚,同宿舍的“牛鬼蛇神”都在宿舍的大院里挨斗,有人用束腰的皮带向我们猛抽默存背上给抹上唾沫、鼻涕和浆糊,渗透了薄薄的夏衣我的头发给剪去一截斗完又勒令我们脱去鞋袜,排成一队,大家伛着腰,后人扶住前人的背,绕着院子里的圆形花栏跑圈儿,谁停步不前或直起身子就挨鞭打……
补充:杨绛和他家人在文革期间的遭遇
【屏显】
1966年8月27日,早上翻译她的“黑”稿子《堂吉诃德》被没收;晚上陪斗一个姑娘用杨柳枝猛抽她,并用一把锋利的剃头推子,把她剃成了“阴阳头”。
1968年,她的妹妹因“拒绝改造”被迫害致死。
1970年,他们的女婿含冤自杀。
1972年,夫妇俩回家时被人毒打,受尽屈辱,三人离家逃走,过了三年流亡生活。

1)解读:幸与不幸
问:从那个特定的时代来看,杨绛一家是不幸的,但她为什么又说自己是幸运的?跳读课文 ,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仍记得你 ,仍记得你 。

2) 解读:愧怍
【屏显】
原文是“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选入课文后改为“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问:编者为什么要这样改?改文和原文有什么区别?
杨绛先生为什么会产生愧作之情呢?
明确:送东西时没请他进来做做,死讯是通过老李知道的,知道对方死了也没有多问。作者反思自己对老王的同情多于尊重,拒绝多于接受,使老王带着遗憾离世。
3)解读:几年过去了
问:老王刚去世后,杨绛就“愧怍”了吗?
明确:这是杨绛不断反思自己、叩问自己灵魂的过程,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的境界。作者的“愧怍”,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彰显了她敢于自责,深入思考社会的精神,是她人性的光辉所在,也是本文最富有内涵的意蕴所在。它表现的是心灵的高贵。
五、推荐阅读《我们仨》,感受作者语言的韵味。


课后反思:
《老王》太经典,太熟悉,被很多名师挖掘出多个精彩的版本,反复研读课文后,我设计这四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去领会、去共情。朗读是语文课的美点,我整节课都在诵读中带领学生咀嚼,品味温暖真挚的情感,领悟丰富生动的意蕴,争取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地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真实地生活情境中,身临其境地体验作者地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