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含教学综述、文本解读、教学建议、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文章短小精悍,内容却涉及到了三国时期三位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孙权、鲁肃和吕蒙。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寥寥数语,就刻画出栩栩如生、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读之似乎可以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情节上设置了吕蒙三次态度的变化,不仅表现了孙权“劝”之效果,更是突出了吕蒙“学”之成就,达到了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作为文言经典故事,这篇短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都有较大的鉴赏空间。
一、教学综述
活动激趣,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趣导读,有了兴趣,引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阅读,在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中感悟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笔下的历史人物形象,品味编年体通史一一《资治通鉴》的语言特点,以史学家、文学家等不同眼光来赏读此文,读出文本深意,发现新天地。
分角色朗读与表演读:
“分角色朗读与表演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很好的教学活动形式,也是学习本文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本文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有三位:孙权、吕蒙、鲁肃。三个人身份不同,说话的语气不同;情景不同,说话的语气也不同;心理不同,说话的语气还不同。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不同角色说话时不同的语气,不同的心理,不同的表情,不同的性格等。所以,要想用好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先做好充分地准备铺垫工作。比如课前可以搜集关于这三位的历史故事、生活轶事等,简单了解三位的性格特点,理想抱负等。
分角色朗读时可以多给学生读的机会,在角色交换中对比评价,在对比中体会,在体会中提升。可以多花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体会人物特点,互相借鉴学习。在此基础上即兴表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了之者”,做什么事情,兴趣都是很重要的动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要表演的角色,自由组合搭配,可以四人为一个小组。以小组合作展示交流。这些环节都是七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的语文教学活动形式,参与热情较高。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应当多激励,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避免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把这一教学环节做扎实,就是抓住了“趣”,用活动激趣,以趣味导读,读出文本内涵天地。
以读代析,浅教深出,多种导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样的短文,应该抓住“读”做文章,通过多种导读,达到浅教深出的效果。
比如“从句式和标点符号着手,来揣摩人物对话时的语气语调,理解文意”!标点符号是初中生作文的难题之一,有同学到初三毕业,写作文还是“一逗到底”。从初一开始,标点符号就要注意“随文学习”。文言文语言凝练,标点符号是后人在反复传诵的基础上添加的,尤其是“!”、“?”,不仅代表的是一种停顿,更表现出一种语气,一种性格,一种思想。本文人物对话中,就运用了这样的标点符号。张老师的这一教学设计给大家提供了又一个导读评析的角度,很值得思考。
另外抓住“邪”“耳”“乎”等语气词的用法,并通过再三朗诵,体会语气词的表情达意的效果,这一教学环节设计也极妙。
“邪”,反问时责怪、不悦的语调;“耳”,语重心长的劝诫语气;“乎”,得到夸赞时洋洋自得调侃的语气。这些表示语气的文言词语,读起来,拖长音,颇有韵味。
一句一句,问题引领,学思结合:
王君老师执教此课,一句话一句话地展示理解,每一个环节,或者说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有多重功能。如“权的态度强硬,你从哪看得出?”这看似是一个问答题,却也在引导学生思考,在思考中读懂文本。“蒙辞以军中多务”变成“蒙曰”,既有对语句的理解,学生必须不自觉地读懂原文;也是语言的训练,把一个陈述句变成对话语言;还原了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角色特点,把握人物说话语气、心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总之,因为本文短小精悍,各种教学方法殊途同归,教学时,应依据学生特点,设计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抓住“读”字,在“读”上下足功夫,在反复诵读中品味鉴赏。
//
二、文本解读
《孙权劝学》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讲述名人故事,要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
名人故事:本文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而吕蒙的态度是“辞”;接着孙权用现身说法,指出“学”的重要性,“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当鲁肃过寻阳,与吕蒙谈话,不由慨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则得意的调侃“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故事虽短,但是一波三折,吕蒙态度的三次变化,可以看到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名人风采:“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这是鲁肃对吕蒙读书效果的肯定与赞扬。试想吕蒙若还是昔日的“吴下阿蒙”,鲁肃会这样吗?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两人的关系已是较为亲近,但鲁肃却是此次遇见之后才有此举,要赢得象鲁肃那样儒雅之士的青睐,吕蒙必须努力成为像他那样的人,这样才能成为知己。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伯牙一曲“高山流水”觅得知音,钟子期如不能闻弦歌而知雅意,岂能有伯牙摔琴以示知音难觅?诸葛亮若非通晓天文地理,又岂能让刘备三顾茅庐?马克思与恩格斯如不是因为他们互相赏识,又怎能携手并肩作战?瞿秋白因得鲁迅先生而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感慨。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不妨学吕蒙,发愤学习,终会有一天有人对你“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吕蒙读书学习的效果反衬出孙权的善劝,孙权作为年轻的国主,胸怀远大抱负,重视对身边人才的培养,吕蒙屡立战功,却不爱读书,孙权要劝导这样的将才读书,是颇费心思的。孙权首先以国主的身份,义正词严的指出“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又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减轻对方对读书的恐惧心理,把读书的目的描绘的很轻松,“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再以亲身经历感受为范,指明读书的好处。一步一步,引导自然,入情入理,让吕蒙欣然接受,“蒙乃始就学”。“乃始就学”,我们也可以看出孙权劝说带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是一员武将的果敢勇毅的体现。文章语言简洁,使得君臣二人形象鲜明,跃然纸上。
名人熏陶: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吕蒙通过学习发生空前变化,既点明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又彰显了三国时期东吴君臣的儒雅风流。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品质、健全学生的人格大有裨益。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涵的人文思想,提倡学生各抒已见,从不同角度感悟历史人物的风采。文章语言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读书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就内容而言,本文情节简单,语言通俗易懂,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绝佳教材。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历史资料的查阅,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同时,由于本文的主题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对于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态度和方法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文言文的朗读至关重要,尤其是以对话描写为主的文章,更要加强对人物语气、情感的把握。这和现代文朗读相比难度更大,学生通过认真训练,也能够很好的进入角色。通过朗读对人物角色和文章主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
吕蒙听从孙权劝告,努力学习。具体学习的过程和情况,文章未作正面介绍,而是通过鲁肃之口间接表现出来。鲁肃与吕蒙同是东吴名将,作为老相识,鲁肃过去是深知吕蒙的学识修养和才干的,但此次相逢与吕蒙谈论天下大事后,竟惊呼其“才略”绝非昔日可比,并表现出由衷的钦佩,正揭示了吕蒙经过学习取得的惊人效果。而吕蒙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话语回答鲁肃的惊叹,既简洁,又表现了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以及学习对于一个人才能的发展与提高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吕蒙、孙权、鲁肃三位历史人物身上有不同的风采,通过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来领悟他们的风采,潜移默化,得到名人熏陶。
//
三、教学建议
活动激趣,趣味导读: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该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学习精读,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结合“单元导语”及本单元学习要求,本文学习要抓住“读”,首先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采用精读把握关键语句与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品悟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人物风采。把“人物形象分析品悟”作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对文本的“读”,品味文中细节描写,理解人物情感,感受这些历史人物身上非凡的气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力。
用好教材,突出重点:
语文书上不止有“课文”,还有“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课下批注”、“单元导读”等,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信息,前后勾连,用好教材,突出重点。
本文的预习“你知道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的意思吗?这两个成语就出自本文。”“你能参考注释大致读懂课文,了解文章所讲的故事么?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
教材中这两个“预习”提示,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学习大门。“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这两个成语都源自于本文;本文涉及到的历史人物都是赫赫有名的三国人物,他们的故事自然学生是感兴趣的;模仿历史人物说话,这是又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合理利用预习提示,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拟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
本文课后练习涉及到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指导;人物心理活动,劝说目的及劝说效果,人物说话语气。这里含有知识点:文言语气词“耶”、“耳”、“乎”,它们表示的语气,所起到的作用。还有文言文中的称谓,对他人的“爱称”、“敬称”。这一点可以联系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课后的补白: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前后勾连,了解古人的礼貌、礼仪。通过这些看古代读书人的“温文儒雅”。重要的是细节描写、人物对话、侧面烘托等写作手法的运用。这一知识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设计时,要善于将重难点融合进有趣的语文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豁然开朗。
四、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倡导“活动激趣”、“趣味导读”、“多读精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多种形式的读,每次读书都要有精当的点拨引导。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理解文本大意,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朗读品味人物对话,通过细节揣摩人物心理特点;
3.欣赏学习历史人物身上非凡的气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当涂”、“博士”、“涉猎”、“刮目相待”等实词,体会“邪”、“耳”、“乎”等虚词的语法意义。
2.分析、感悟人物特点。
教学方法:
多读法、细节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法
时间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铺垫
学生课前预习,朗读课文,搜集关于“孙权”、“鲁肃”、“吕蒙”、“司马光”的资料,结合资料了解课文故事。
一、话题导入,激发兴趣
“刮目相待”、“吴下阿蒙”,这是两个有历史典故的成语。哪位同学可以讲述其中的典故?
学生活动:参考提前准备的材料,讲述这两个历史典故。
我们一起走近这段历史,来欣赏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风采。
二、自由朗读,读懂故事
1.自由朗读,关注点落在“当涂”“治经”“博士”“涉猎”“往事”“才略”“非复”等实词上,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梗概。
学生活动:小组讲故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四人组或者六人组,由小组推荐一位学生讲述故事,其他组员补充纠错,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对文本内容有整体的把握。
要求: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重点词语解释,可用幻灯片展示,逐一落实,渗透词语解释方法指导。
三、把握节奏,读出人物语气
1. 组内分角色朗读,确定适合自己朗读的角色。
学生活动:分角色,按照角色组合配对,分别是“孙权”“吕蒙”“鲁肃”“旁白”;分角色朗读,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节奏。
2. 角色朗读展示,比一比,看哪一组最能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重点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明确:
孙权:语气坚决、态度硬朗、刚柔相济;鲁肃:惊喜感叹、赞赏有加;吕蒙:自信得意、今非昔比
四、细节研读,感悟风采
叶圣陶先生说:描写人物,假若只就人的共同之点来写,则只能保存人的类型,不能表现出某一个人,要表现出某一个人,需抓住他给予我们的特殊的印象。这特殊的印象就是人物最突出的特点,需要从文章的细节中去品悟。
1.听老师范读。边听边画出细节:
“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蒙乃始就学”“与蒙论议,大惊曰”“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2.发挥想象,补充细节:还原吕蒙“辞”的语言;孙权此时的表情;吕蒙乃始就学的心理活动;鲁肃大惊的原因,他们会谈些什么。
学生活动:角色表演读,可以适当添加语言,抓住任务特点,夸张表演。
明确:孙权的循循善诱,善劝,对吕蒙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吕蒙的进步之大,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鲁肃的英雄惜英雄,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尽显三国时东吴才俊儒雅风流。
3.评说人物风采:结合历史资料,用一句话评价人物风采;结合文本评价人物风采。(要有幻灯片展示相关历史资料)
相关史料: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三国之中,孙权称帝最晚,却是历时最久的。吕蒙,东汉末年名将,以胆气著称,孙权统事后,吕蒙渐受重用,屡立战功,官拜左护军、虎威将军。但他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鲁肃去世后,吕蒙代守陆口,袭取荆州西部三郡,彻底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明确:孙权身上的政治家风采;鲁肃身上一代儒将的风采;吕蒙身上则有武将的果敢坚毅风采。
4.联想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学习大人物风采。
学生活动:展示搜集整理道德相关资料。
如:政治家汉高祖刘邦、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人民领袖毛泽东……舌战群儒的诸葛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总理……
五、回读体验,悟“劝学”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品悟中,穿越历史隧道,置换角色,再次领略“劝学”的良苦用心,“劝学”的良好效果。“劝学”的良久影响。
明确:1.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
2.从大人物身上学习读书的重要性,培养读书精神;
3.修炼自己,待到花开,蝴蝶自来。
4.通过对话表现人物风采;
5.抓住细节突出人物精神;
……
六、作业布置,读写结合
本文语言简洁且生动活泼,人物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请发挥合理想象,将本文改编成小小课本剧。
七、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