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29、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归园田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终南别业》1.注意“荒秽、涵虚、撼、颇、陲、叟”等字的读法及书写。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体会诗歌情感:《归园田居》的归隐山林、田园劳作之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终南别业》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渔家傲》、《长相思》1.注意“殷勤、嗟、谩、蓬、榆、畔、聒碎”等字的读法及书写。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体会诗歌情感:《渔家傲》感叹自己空有一番才华;却始终遭遇不幸而未能找到光明的出路;《长相思》对故园的思念。
学习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 习 过 程 备注
布置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晨兴理荒秽( ) 带月荷锄归( ) 涵虚混太清( ) 波撼岳阳城 ( ) 晚家南山陲( ) 偶然值林叟 ( ) 2.收集有关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的资料及其写作本诗的背景。 3.反复诵读诗歌,说说你对诗歌初步理解? 第一课时一、预习展评1.各学习小组选一成员到黑板板书。2. 选一小组讲,其它补充。3.各小组选一人发言,老师点评。二、出示学习目标《归园田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终南别业》1.注意“荒秽、涵虚、撼、颇、陲、叟”等字的读法及书写。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体会诗歌情感:《归园田居》的归隐山林、田园劳作之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终南别业》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一:《归园田居》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预设问题二:“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中的“羡鱼”比喻什么? 预设问题三:“胜事空自知”中的“空”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理想境界? 四、精讲点拨 预设问题一: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预设问题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蒸”和“ 撼”这两个动词好在哪里? 五、当堂达标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15分)1.根据要求默写名句。(1) ,带月荷锄归。(2)欲济无舟楫, 。(3) ,谈笑无还期。 (4) ,夕露沾我衣。(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诗人登上岳阳城楼看到的波澜壮阔的画面的句子是:“ , ”,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在太平盛世出世为官,为民谋利,深感惭愧的句子是:“ , ” 。2.背诵这三首古诗。 六、布置预习1. 给加点的字注音:天接云涛连晓雾( ) 殷勤问我归何处( ) 荷我报路长嗟日暮( ) 学诗谩有惊人句( ) 九万里风鹏正举( ) 蓬舟吹取三山去( ) 身向榆关那畔行( ) 聒碎乡心梦不成( )2.收集有关李清照、纳兰性德的资料及其写作本诗的背景。 3.反复诵读诗歌,说说你对诗歌初步理解? 第二课时一、预习展评1.各学习小组选一成员到黑板板书。2. 选一小组讲,其他小组补充。3.各小组选一人发言,老师点评。二、出示学习目标《渔家傲》、《长相思》1.注意“殷勤、嗟、谩、蓬、榆、畔、聒碎”等字的读法及书写。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体会诗歌情感:《渔家傲》感叹自己空有一番才华,却始终遭遇不幸而未能找到光明的出路;《长相思》对故园的思念。预设问题一: 《渔家傲》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 预设问题二:《长相思》重复使用“一程”一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四、精讲点拨预设问题:“我报路长嗟日暮”中的“报”照应了上片的那个字?词句表露出作者怎样的境遇? 五、当堂达标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5分)1.根据要求默写名句。(必做题)(1)闻天语, 。(2) ,我报路长嗟日暮。(3)风休住, 。(4)山一程,水一程,_______________。(5)《长相思》中表现词人怀念故乡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__。 2.选做题。(10分)吕蒙正相公①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⑤,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因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皆服其量⑥。【注】①吕蒙正相公:吕蒙正宰相。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吕蒙正,北宋人,曾三任宰相,为人正直敢言。②参政知事:副宰相。③朝士:有资格入朝廷的中央官吏。④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⑤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问,追究。⑥量:度量,气量。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⑴不喜记人过 ( ) ⑵ 是小子亦参政耶( )2.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一 知 其 姓 名 则 终 身 不 能 复 忘 因 不 如 无 知 也 不 问 之 何 损?3.文中两度写了“同列”对那“朝士”的态度,这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4.本文赞扬了吕蒙正怎样的品格? (3分) 六、布置预习 学生记录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学生展评预习成果教师明确学生提出问题并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学情精讲点拨学生当堂完成,教师检查点评学生课后预习,为下节课预习展评做准备学生展评预习成果教师明确学生提出问题并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学情精讲点拨学生当堂完成,教师检查点评
学习心得
第29课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归园田居》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参考提示: 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愿归田躬耕,不与世俗合流的志向,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反抗是好不妥协的。这两句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也点明了诗人心底所想,表达了诗人坚定的志趣,全诗的感情也在此达到了高潮。
预设问题二:“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中的“羡鱼”比喻什么?
参考提示:“羡鱼”语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在这里比喻作者想做官却没有途径。
预设问题三:“胜事空自知”中的“空”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理想境界?
参考提示:“空”字写出了一种心灵感受,万物自生自灭,不受外界的干扰,这正是作者追求的内心空寂清净的理想境界。作者借游览山景的逍遥与安适来传达内心的那种闲适与恬淡,同时创造了寂静、空灵、自如的诗意。
【精讲点拨】
预设问题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蒸”和“ 撼”这两个动词好在哪里?
参考提示:这两个词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洞庭湖气势磅礴、汪洋浩瀚的壮阔景象。
【当堂达标】
参考提示: 略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 《渔家傲》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
参考提示:抒发了作者感叹自己空有一番才华,却始终遭遇不幸而未能找到光明的出路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向往光明世界,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
预设问题二:《长相思》重复使用“一程”一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提示: 满腹乡思、一腔愁绪。
【当堂达标】
参考提示:1. (1) 过错 (2)这
2.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因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错、漏、多1处均扣1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3.将同列的愤怒不平与吕蒙正的“佯为不闻”形成对比,更有力地突出了吕蒙正宽容豁达的品质。
4.赞扬了吕蒙正不记人过,宽宏大量,不拘一格,待人诚恳的品格。
参考译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能参与谋划政事吗 ”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似的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僚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那位同僚)查问。退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僚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生不能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不问他的名字)对我来说有什么损失吗?”当时在场的人都佩服吕蒙正。课题 27.醉翁亭记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环”“ 辄”“ 意”“ 芳”“ 酣”“ 觥”“ 颓然”“ 谓”“ 负者”等;注意5个字的写法:“壑”“滁”“潺”“辄”“霏”;会读:“伛偻”“翳”“酣”“壑”“潺”。 2.翻译重点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3.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4. 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 习 过 程 备注
六、布置预习1.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学习、积累重点文言词汇。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通假字: 2.读顺课文(字音准确,停顿恰当),疏通文意。3.你有怎样的疑惑? 第一课时一、预习展评二、出示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环”“ 辄”“ 意”“ 芳”“ 酣”“ 觥”“ 颓然”“ 谓”“ 负者”等;注意5个字的写法:“壑”“滁”“潺”“辄”“霏”;会读:“伛偻”“翳”“酣”“壑”“潺”。 2.翻译重点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一:“阴”等的通假字;“而”“绝”“之”等的一词多义;“意”“去”“颓”“ 香”等的古今异义;“山”“名”“号”“前”等的活用。预设问题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翻译。 四、精讲点拨本文25个“而”、21个“也”字的用法 五、当堂达标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20分)1.解释加点的词。(8分)(1)环滁皆山也 环: 。(2) 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 。 (3)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4)云归而岩穴暝 归: (5)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 (6) 觥筹交错 觥筹: (7)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鸣声上下 (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B、树林阴翳 (翳:遮盖)C、弈者胜 (弈:下棋)D、山肴野蔌 (肴:佳肴。蔌:菜蔬)3.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往来而不绝者 中轩敞者为舱A. B. 以为妙绝 射者中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C. D. 无丝竹之乱耳 至于负者歌于途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译文: (2)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译文: 六、布置预习熟读课文,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1. 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2.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第二课时一、预习展评二、出示学习目标1.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2. 背诵全文。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一:由学生自己边熟读课文边理清文章脉络。预设问题二: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四、精讲点拨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五、当堂达标(一)必做题(20分)1. 文章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 ”, 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8分)2. 下面对文章第三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①处是说滁州游山人中间那些背着东西的人一边走一边唱歌。 B.②处是说太守宴上的酒食都产于当地,这也是游宴之乐的原因之一。 C.③处是说酒宴上的欢乐不在于音乐,而在于大家都能尽情的自娱自乐。 D.④处是说酒宴上大家都欢乐,唯独太守精神不振以致自饮自醉。3. 《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8分) (二)选做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丰乐亭记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万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望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最,无不可爱。又幸其民是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思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1.为文中加点字注音。 滁—— 掇——2.这是欧阳修谪居滁州时所写的《丰乐亭记》的最后部分,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其中写四时之景的语句是: 3.从文中找出叙写“与民同乐”的语句: 4.文中说明人民能喜获丰收,过上安定生活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5.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六、布置预习待 定
学习心得
第27课 醉翁亭记
第一课时
【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阴”等的通假字;“而”“绝”“之”等的一词多义;“意”“去”“颓”“ 香”等的古今异义;“山”“名”“号”“前”等的活用。
参考提示:
△ 一词多义: ①绝:停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到极点,“以为绝妙”;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 ②也:与“者”连用,表示判断语气,“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语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③之:助词,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代词,“名之者谁?”。④ 酿泉:名词,泉的名称,“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宾动短语,酿造泉水,“酿泉为酒”。 ⑤乐:以…为快乐,动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快乐,名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⑥秀:秀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开花,文中指繁荣滋长,“佳木秀而繁阴”。 ⑦意: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打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⑧临: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到,“临溪而渔”。 ⑨名:名词,名字,“卷卷有爷名”;动词,给……命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古今异义 (1)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古义:情趣。 今义:意思或愿望。 (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3)颓然乎其间者 颓:古义:醉醺醺的样子 今义:颓废的样子 (4)野芳发而幽香 香:古义:香花 今义:芳香三而竭。
△ 词类活用: ①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山行六七里”。 ②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名之者谁?” ③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④ 号:名词作动词,起别号,“故自号曰醉翁也” ⑤ 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杂然而前陈者”
△通假字的: 佳木秀而繁阴 阴:yīn 荫,覆盖。
预设问题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翻译。
参考提示: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精讲点拨】
本文25个“而”字的用法
参考:而:表承接的连词,“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野芳发而幽香”,“水落而石出者”,“往来而不绝者”;表并列的连词,“泉香而酒洌”,“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云归而岩穴暝”;表递进的连词,“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转折的连词,可是,却,“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时间的连词,不久,“已而夕阳在山”。
【当堂达标】
1.(1) 环绕、包围 (2) 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3) 情趣 (4) 聚集 (5) 背着东西的人(6)觥:酒杯。筹:酒筹 (7)醉醺醺的样子
2.D
3.C
4.(1)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2)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
由学生自己边熟读课文边理清文章脉络。
参考提示:(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预设问题二: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参考提示:“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精讲点拨】
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参考提示: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当堂达标】
(一)必做题
1.云归而岩穴暝。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 D
3.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抒发了与山水同乐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是:《岳阳楼记》的作者“不以己悲”,以此规劝友人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
(二)选做题
1.①chú②duó 2.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3.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4.幸生无事之时5.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课题 28.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绝、定、拏、是、客、焉;注意2个字词的写法:“毳”“雾凇沆砀”。 2.翻译重点句子: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通过朗读和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美景。4.体悟作者痴情自然,痴情山水的志趣和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词汇;通过朗读,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美景。
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痴情自然,痴情山水的志趣和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学 习 过 程 备注
布置预习1.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学习、积累重点文言词汇。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2.给加粗的字注意:拏( ) 拥毳衣炉火( ) 雾凇沆砀( ) ( ) ( )3.读顺课文(字音准确,停顿恰当),疏通文意。4.你有怎样的疑惑? 第一课时一、预习展评(1.请三位同学分别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注音写在黑板,前两项学生能写多少就多少;2.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听其读音和停顿;3.结合注释学生口头翻译课文。)二、出示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绝、一、更、是、客、焉;注意2个字词的读音和写法:“毳”“雾凇沆砀”。 2.翻译重点句子: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1:从文章的标题看,我们获得什么信息?预设问题2:“绝、一、更、是、焉”等的一词多义;“客”等的活用;预设问题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翻译。 四、精讲点拨预设问题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预设问题2:诵读指导:要求学生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养成吟诵、咀嚼、揣摩和品味的习惯。 五、当堂达标(20分)1.解释加点的字词。(8分)(1)湖中人鸟声俱绝 ( ) (2)是日 ( ) (3)更定矣 ( ) (4)惟长堤一痕 ( ) (5)上下一白 ( ) (6)客此 (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8)及下船( )2.下列加粗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6分)A.(1)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1)及下船 /(2)及鲁肃过寻阳C.(1) 是日,更定矣 /(2) 问今是何世D.(1) 问其姓氏 /(2) 择其善者而从之E.(1)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而不知人之乐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 六、布置预习熟读成诵,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1.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2.令相公和湖中人痴情不已的西湖雪景究竟如何 3.你有怎样的疑惑? 第二课时一、预习展评(1.请全体学生诵读课文;2.个别学生背诵课文。)二、出示学习目标1. 通过朗读和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美景。2.体悟作者痴情自然,痴情山水的志趣和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1: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预设问题2:令相公和湖中人痴情不已的西湖雪景究竟如何 预设问题3:作者借西湖雪景寄托了怎样的情怀?与柳宗元在《江雪》中所表达的情怀是否相同 四、精讲点拨预设问题1:描写景物的方法。 预设问题2:理解作者的“痴”。 五、当堂达标(一)必做题(20分)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 (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3.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文笔精练,写景很有特色,“_______________ ”从声音角度写出西湖雪夜的奇静;“_______________ ”则从色彩角度描绘了西湖夜雪的全景。作者还抓住雪光的特点,捕捉了此时湖中特有的景物,运用白描手法,勾勒了“一痕”、“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创造出一幅意境朦胧、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用原文词句回答)(8分)4. 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粗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A、上下一白。 / 一碧万顷 B、更有痴似相公者。/ 即更刮目相待C、湖中人鸟声俱绝 /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5. 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3分)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二)选做题(10分)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划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1.为下列横线字注音。(2分)突兀( ) 如颊( ) 目酣神醉( ) 丁酉(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4分)(1)突兀层崖中( ) (2)山色如娥( )(3)已不觉目酣神醉( ) (4)余游西湖始此(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4.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初时的心情?(2分) 六、布置预习
学习心得
第28课 湖心亭看雪
第一课时
【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1:文章的标题,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中心事情。
预设问题2:整理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绝: ① 湖中人鸟声俱绝(动词,消失,停止) ② 率妻子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是: ① 是日(代词,这,此) ② 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
焉: ① 湖中焉有此人(怎么)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语气词)
一: ①上下一白(完全,全) ② 一碧万顷(数量词)
更: ①更有痴似相公者(更加) ② 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词类活用:
客:客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
预设问题3: (1)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2)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
(3)别说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
【当堂达标】
1、(1)消失、停止(2)这(3)止、停(4)只有(5)全(6)客居(7)怎么(8)等到
2、B、D
3、(1)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
(2)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1:(1)“相公”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2)湖中人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在湖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崇祯五年十二月)。
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净美精约,简洁通透,写出了雪中西湖的空阔感。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细微点睛,生气毕显。将静阔衬得更加静阔,而又为清冷增添了丝许活力,由远而近,轻重有致,或泼墨或点染地写意出来,“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雪在其中似有还无,似无还有,白色苍渺之景,却借影而得神,寥寥数笔,有酣畅淋漓之味,也引出秀影浮动的灵气。
预设问题3:本文冰清玉洁、凝静清绝的西湖雪景是作者志趣的外化。作者痴情于自然,痴情于山水,陶然自乐于真性情中。文章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与《江雪》清奇意境、孤高情怀不同。
【当堂达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中人鸟声俱绝; 上下一白; 一芥 ; 两三粒。
C
D
(二)选做题(10分)
1.wù jiá hān yǒu
2.(1)高耸的样子 (2)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
(3)喝足了酒 (4)从这一次开始
3.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桃花嫣红,好似少女的面颊;暖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像绫罗般轻软柔滑。
4.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课题 25.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缘”“鲜美”“缤纷”“异”“穷”“舍”“豁然”“俨然”“交通”“怡然”等;注意3个字的读音与书写:“俨”“髫”“诣”; 2. 翻译重点句子: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3. 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会翻译课文。4.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感情。
学习重点 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会翻译课文。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感情。
学 习 过 程 备注
六、布置预习1.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学习、积累重点文言词汇。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2.读顺课文(字音准确,停顿恰当),疏通文意。3.你有怎样的疑惑? 第一课时一、预习展评1、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2、“世外桃源”的含义。二、出示学习目标1. 积累重点文言词汇:“缘”“鲜美”“缤纷”“异”“穷”“舍”“豁然”“俨然”“交通”“怡然”等;注意3个字的读音与书写:“俨”“髫”“诣”; 2. 翻译重点句子: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3. 翻译课文,理清渔人的行踪,复述故事。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一: 便舍船 乃大惊 乃记之而去 1、一词多义 屋舍俨然 乃不知有汉 此乃天意 王欲舍所携人 去后乃至 武陵人捕鱼为业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向所志 寻病终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不复出焉 又何间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惧有伏焉 2、通假字 便要还家 3、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欲穷其林 处处志之4、文言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预设问题二:翻译: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预设问题三:理清渔人的行踪,复述故事。四、精讲点拨 古今异义 鲜美 古义: 交通 古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绝境 古义: 无论 古义: 开朗 古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五、当堂达标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20分)1.解释加点的词。(16分)(1)缘溪行 便扶向路 (2)豁然 俨然 怡然 欣然 (3) 缤纷 (4)才通人 (5)属 (6)具答之 (7)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8)此中人语云 (9) 既出 (10)便扶向路 (11)诣太守说如此 (12) 欣然规往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 )(2分)A、悉如外人 B、咸来问讯 C、众妙毕备 D、相与步于中庭 E、并怡然自乐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 六、布置预习熟读成诵,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1.渔人一路上见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是怎样的?2.桃花源的美表现在哪里?3.东晋时期,桃花源真的存在吗?第二课时一、预习展评1、检查课文翻译。 2、检查背诵。二、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感情。三、合作探究1.渔人是怎么样发现桃花源的?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2.东晋时期,桃花源真的存在吗? 四、精讲点拨桃花源的美表现在哪里? 五、当堂达标(一)必做题(20分)1. 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2.课文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6分) 3、第2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4.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分) (二)选做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鲁人曹沫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 ”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③,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④不变,辞令如故,⑤。桓公怒,欲倍⑥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注 释】①好力:爱好勇武、力气。②败北:战败逃跑。北,打了败仗往回逃。③鲁城坏即压齐境:意思是说,你们侵略鲁国,已经深入到都城边缘、假如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④颜色:脸色。⑤辞令如故:像平常一样谈吐从容。⑥倍:通“背”。背弃、违背。5、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 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以勇力事鲁庄公( ) 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6、说“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的目的是什么?(3分) 7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六、布置预习
学习心得
第25课 桃花源记
第一课时
便舍船 ( 舍弃 ) 乃大惊 (竟然 ) 乃记之而去 (于是,就)
1、一词多义 屋舍俨然 ( 房屋 ) 乃不知有汉(竟然) 此乃天意 (是)
王欲舍所携人 (丢下,抛弃) 去后乃至 (才)
武陵人捕鱼为业 ( 作为 ) 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 寻找)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 寻向所志( 标记 ) 寻病终(不久)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对,向) 不复出焉(在这里) 又何间焉( 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被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呢) 惧有伏焉(在那里 )
2、通假字 便要还家 ( 通“邀”,邀请 )
3、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异)
欲穷其林( 形容词作动词,走动……尽头) 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
4、文言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判断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省略句)
四、精讲点拨
古今异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交通 古义:互相通达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食物新鲜,味道好 今义:运输事业 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 开朗 古义: 开阔明亮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今义:条件复句的连词 今义:乐观、畅快
【当堂达标】参考答案2、D 3、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惋惜。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
1.渔人是怎么样发现桃花源的?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明确:缘溪行……豁然开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东晋时期,桃花源真的存在吗?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四、精讲点拨桃花源的美表现在哪里?明确: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生活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当堂达标】问题的答案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活动、穿戴、心情
3、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4、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5答应 割让或丢失 凭 在 6、使桓公归还曹沫与鲁国三次作战中丢失的土地。
7、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其中“夫、以、信、于、天下、与、之”等词语落实不到位酌情扣分。)
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庄公十分喜好勇士,曹沫是鲁国将军,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鲁庄公害怕了,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求和,但仍然用曹沫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地会盟订约。桓公与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曹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近旁的人没有人敢动手,问道:“你想干什么 ”曹沫说:“齐国强鲁国弱,而贵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齐国、鲁国是相邻的国家,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桓公说完话,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坛,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脸色不变,言辞从容如故。桓公大怒,要背弃自己的誓约,管仲说:“(你)不能这样。贪图小利来使自己快意,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他。”这样,桓公就割还了侵占的鲁国领土,曹沫三次战役所失去的土地,全部都还给了鲁国。课题 26.岳阳楼记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具”“属”“观”“或”“开”“一”“夫”“微”“先”“后”“进”“退”“景”“归”“极”“制”“以”“得无”“然则”等;注意4个字的写法:“谪”“晖”“霪”“偕”。 2.翻译重点句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吾谁与归?3.读准、读顺并背诵课文。4.品味优美语言,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5. 理解作者阐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学习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词汇,读准、读顺并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品味优美语言,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学 习 过 程 备注
六、布置预习1.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及工具书学习、积累重点文言词汇。通假字: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2.读顺课文(字音准确,停顿恰当),疏通文意。3.你有怎样的疑惑?第一课时预习展评指名五个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一些词语的读音和句子的节奏。二、出示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具”“属”“观”“或”“开”“一”“夫”“微”“先”“后”“进”“退”“景”“归”“极”“制”“以”“得无”“然则”等;注意4个字的写法:“谪”“晖”“霪”“偕”。 2.翻译重点句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吾谁与归?3.读准、读顺并背诵课文。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一:“具”“属”的通假;“观”“或”“开”“一”“夫”“微”“先”“后”“进”“退”“景”“归”“极”“制”“以”“得无”“然则”的意思。预设问题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吾谁与归?”的翻译。 四、精讲点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示例: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五、当堂达标(20分)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0分)(1)增其旧制( ) (2)横无涯际( )(3)属予作文以记之。( ) (4)百废具兴( ) (5)予观乎巴陵胜状. ( ) (6)在洞庭一湖。( ) (7)朝晖夕阴( )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9)前人之述备矣。( ) (10)春和景明(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 ) ( ) (4分)
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 B.南极潇湘/初极狭
C.薄暮冥冥/日薄西山 D.而或长烟一空/或王命急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六、布置预习反复朗读课文,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1.本文运用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请找出来并概括各段的段意。2.文章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哪些?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景和情分别是什么?3.作者的览物之情又是什么?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抱负?第二课时预习展评结合表达方式,概括各段的段意。二、出示学习目标1.品味优美语言,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2.理解作者阐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一:文章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哪些?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景和情分别是什么?预设问题二:作者的览物之情又是什么?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抱负? 四、精讲点拨1.“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2. 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五、当堂达标(一)必做题(20分)1. 《岳阳楼记》是历代名篇,文章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劝勉友人学习古仁人的“ ”的高尚情操,并抒发了“ ”的远大政治抱负。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分)2.文章抒写了“迁客骚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一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 ”的感情(根据原文意思填写,4字);二是“ ”的因物而喜的感情(用原文句子填写)(3分)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选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D.选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 作用。 (2分)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 。(2分)(二)选做题(10分)游白水书付过① 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縋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⑾弄珠璧。到家,二鼓⑿,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縋(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⑾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①食余甘煮菜 ②顾影颓然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六、布置预习
学习心得
第26课 《岳阳楼记》
第一课时
【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1
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动词作形容词,被贬谪的)
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7.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8.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9.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古今异义
⒈气象万千【古义:景色和事物; 今义:天气变化;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⒉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⒊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
⒋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
⒌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⒍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
⒎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 今:准备】
⒏增其旧制【古:规模 今:制度】
⒐作文【古:写文章 今:作文】
⒑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
11则有去国怀乡【古:国都;今:国家】
⒓则有去国怀乡【古:离开;今:前往】
⒔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
⒕越明年 【古:及,到;今:越过】
⒖宠辱偕忘【古:荣耀;今:恩宠】
⒗沙鸥翔集【古:群鸟停息在树上;今:集体,集中】
⒘进亦忧【古:在朝廷做官;今:前进】
⒙退亦忧【古:不在朝廷做官;今:后退】
通假字
⒈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⒉百废具兴(通“俱”,全,皆,都)
一词多义
夫:1)予观夫巴陵胜 那 2)夫环而攻之 发语词,不译 3 )未几,夫鼾声起 丈夫
观:1)予观夫巴陵胜状 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雄伟景象
极: 1)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尽 2)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穷尽
3)感极而悲者矣 极点
去:1)去国怀乡 离开 2)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3)委而去之 逃离,逃亡
或:1.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 2.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
空:1.浊浪排空 天空 2.长烟一空 消散
通:1.政通人和 顺利 2.北通巫峡 通向
预设问题2:略
【当堂达标】
(1)规模 (2)边 (3)通“嘱” 嘱咐 (4)通”就“俱” 都,全
(5)胜景,好景色 (6)全 (7)日光 (8)雄伟壮观的景象
(9)全面,详尽 (10)日光
2.A B
3.略
第二课时
【预习展评】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
【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洞庭湖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湯湯,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阴天景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迁客骚人悲的感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晴天景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迁客骚人喜的感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预设问题二:作者的览物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作者的阔大胸襟,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精讲点拨】
“古仁人之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的忧乐观是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当堂达标】
(一)必做题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分)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湯湯,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6分)
2.因己而悲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3分)
3.(4分)C
4.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分)
(二)选做题
1.(2分)①吃②回头看
2.(2分)A(A.动词,是;B.语气词,表疑问;C.介词,被;D.介词,跟,同)
3.(3分)(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每一小句1分)
4.(3分)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意思相近即可。若只答出其中的一点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