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同步分层作业6 飞向蓝天的恐龙(含解析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同步分层作业6 飞向蓝天的恐龙(含解析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1 21:0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同步分层作业6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一.试题(共10小题)
1.看拼音,写词语。
bèn zhòng     chí dùn     gē zi     mò qī    
xíng tài     qián zhī     kāi pì     miáo huì    
2.根据课文内容填词语。(《飞向蓝天的恐龙》)
   的马门溪龙    的鸽子    的孔雀    若狂
   各异 天之        之笔
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松脂(zhī zhǐ)     渗水(sèn shèn)     汹涌澎湃(pén péng)    
隧道(suí suì)     细菌(jūn jùn)     开天辟地(bì pì)    
(1)在经理的的率领(lǜ shuài)    下,该公司团队的工作效率(lǜ shuài)    在不断提高。
(2)鱼拼命地挣扎(zhā zhá)    ,鱼刺扎(zhā zhá)    破了他的手。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飞向蓝天的恐龙》)
(1)课文是一篇有趣的    文,再现了    过程。说明了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    到    的,揭示了科学家们在    方面的重大发现,唤起了我们对    的浓厚兴趣。
(2)猎食性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身体轻盈→   →   →体表长出羽毛→   →慢慢具备了滑翔、飞行能力。
5.辨字组词。
顿     恐     斑     漫     据    
钝     巩     班     慢     锯    
6.写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什么是纳米技术呢?这得从纳米说起。    
(2)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3)火箭宛若一条巨龙,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瞬间便消失在了苍穹之中。    
(4)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7.“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意思的递进。
C.表示意思的转折。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摘了美丽的一束鲜花。
B.蜜蜂飞得很低,大概这样可以减轻阻力。
C.清晨,我高高兴兴地走在上学的路上。
D.下雨了,校园里撑起了五颜六色的红伞。
9.①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
②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长有羽毛。
以上两句话表达的意思相同吗?哪一句表达更严谨?为什么?
   
10.(《飞向蓝天的恐龙》)“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句话只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判断对错)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同步分层作业6 飞向蓝天的恐龙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0小题)
1.看拼音,写词语。
bèn zhòng  笨重  chí dùn  迟钝  gē zi  鸽子  mò qī  末期 
xíng tài  形态  qián zhī  前肢  kāi pì  开辟  miáo huì  描绘 
【解答】故答案为:
笨重 迟钝 鸽子 末期
形态 前肢 开辟 描绘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一是要正确拼读所给音节,二是要会正确书写相应的词语。
2.根据课文内容填词语。(《飞向蓝天的恐龙》)
 迟钝 的马门溪龙  轻灵 的鸽子  五彩斑斓 的孔雀  欣喜 若狂
 形态 各异 天之  骄子   点睛 之笔
【解答】选自《飞向蓝天的恐龙》。
故答案为:
迟钝 轻灵 五彩斑斓 欣喜
形态 骄子 点睛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松脂(zhī zhǐ)  zhī  渗水(sèn shèn)  shèn  汹涌澎湃(pén péng)  péng 
隧道(suí suì)  suì  细菌(jūn jùn)  jūn  开天辟地(bì pì)  pì 
(1)在经理的的率领(lǜ shuài)  shuài 下,该公司团队的工作效率(lǜ shuài)  lǜ 在不断提高。
(2)鱼拼命地挣扎(zhā zhá)  zhá ,鱼刺扎(zhā zhá)  zhā 破了他的手。
【解答】“脂”指动物体内或油料植物种子里面的油质,读音为“zhī”。“渗”指液体慢慢地透过或漏出,读音为“shèn”。“澎”用于词语“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读音为“péng”。
“隧”指地道,读音为“suì”。“菌”读“jūn”时,指某些低等生物,以寄生或腐生方式摄取营养,如细菌、黏菌、真菌等;读“jùn”时,指蘑菇。因此,“细菌”的“菌”应读“jūn”。“辟”读“bì”时,指君主;读“pì”时,意思是开辟。因此,“开天辟地”的“辟”应读“pì”。
(1)“率”读“lǜ”时,指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读“shuài”时,意思是带领。因此,“率领”的“率”应读“shuài”,“效率”的“率”应读“lǜ”。
(2)“扎”读“zhā”时意思是刺;读“zhá”时,意思是勉强支持。因此,“挣扎”的“扎”应读“zhá”,“扎破”的“扎”应读“zhā”。
故答案为:
zhī shèn péng
suì jūn pì
(1)shuài lǜ;
(2)zhá zhā。
【点评】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地练习,熟能生巧。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飞向蓝天的恐龙》)
(1)课文是一篇有趣的  科普说明 文,再现了  恐龙变成鸟类飞向蓝天的演化 过程。说明了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  简单 到  复杂 的,揭示了科学家们在  古生物研究 方面的重大发现,唤起了我们对  科学 的浓厚兴趣。
(2)猎食性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身体轻盈→ 头颅膨大 → 前肢渐长 →体表长出羽毛→ 转移到树上生存 →慢慢具备了滑翔、飞行能力。
【解答】(1)《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有趣的科普说明文,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飞向蓝天的演化的过程,说明了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的,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唤起了我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2)选自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
故答案为:
(1)科普说明 恐龙变成鸟类飞向蓝天的演化 简单 复杂 古生物研究 科学;
(2)头颅膨大 前肢渐长 转移到树上生存。
【点评】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的题型考查了对课文原文的熟悉,做题的过程也是一次知识梳理的过程。
5.辨字组词。
顿  停顿  恐  恐吓  斑  斑点  漫  漫长  据  根据 
钝  迟钝  巩  巩固  班  班级  慢  快慢  锯  锯条 
【解答】例如“顿”与“钝”,音同,部首不同,义不同。顿:读[dùn]时,稍停。可组词“停顿”。钝:不锋利(跟“快、利、锐”相对)。可组词“迟钝”。
故答案为:
停顿 恐吓 斑点 漫长 根据
迟钝 巩固 班级 快慢 锯条
【点评】形近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析区分:1、从字音区别。2、从字形区别。3、从字义区别。4、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区别。
6.写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什么是纳米技术呢?这得从纳米说起。  设问 
(2)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拟人 
(3)火箭宛若一条巨龙,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瞬间便消失在了苍穹之中。  比喻 
(4)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对比 
【解答】(1)这是设问句,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
(2)这是拟人句,赋予“海”人的特点。
(3)这是比喻句,把“火箭”比喻为“巨龙”。
(4)这是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恐龙身材的差异。
故答案为:
(1)设问;
(2)拟人;
(3)比喻;
(4)对比。
【点评】做好本题要弄清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辨各种修辞手法,还要学会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7.“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意思的递进。
C.表示意思的转折。
【解答】“天之骄子”指的是“鸟类”,故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
故选:A。
【点评】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说明;表示递进;表示延长;表示转折。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摘了美丽的一束鲜花。
B.蜜蜂飞得很低,大概这样可以减轻阻力。
C.清晨,我高高兴兴地走在上学的路上。
D.下雨了,校园里撑起了五颜六色的红伞。
【解答】A.语序不当,应把“一束”和“美丽的”交换位置。
B.搭配不当,应把“减轻”改为“减少”。
C.没有语病。
D.语义矛盾,应把“五颜六色的”和“红”去掉其中一个。
故选:C。
【点评】修改病句要遵守两条原则:尽量保持原句的基本意思不变,尽量少改。
9.①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
②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长有羽毛。
以上两句话表达的意思相同吗?哪一句表达更严谨?为什么?
 不同。第①句表达更严谨,因为第①句比第②句多了“一些”和“应该”,“一些”表示并不是所有的,“应该”表示推测,说明在没有找到确切证据之前,不能确定。 
【解答】《飞向蓝天的恐龙》是徐星写作的一篇科普文章,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句子①“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与句子②“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长有羽毛。”两句话表达的意思不同。第①句表达更严谨,因为第①句比第②句多了“一些”和“应该”,“一些”表示并不是所有的,“应该”表示推测,说明在没有找到确切证据之前,不能确定。
故答案为:
不同。第①句表达更严谨,因为第①句比第②句多了“一些”和“应该”,“一些”表示并不是所有的,“应该”表示推测,说明在没有找到确切证据之前,不能确定。
【点评】一句话的理解是多方面的,有时既要理解句子的内容,又要分析句子的表达方式,或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还要注重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所以要通过多读,反复读,才能把握好句子的内容。
10.(《飞向蓝天的恐龙》)“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句话只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 (判断对错)
【解答】《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发现问题,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证实假想的探索过程,同时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处在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在这里提出问题,引出下文,下文围绕这句话,具体说明了恐龙逐渐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故答案为:√
【点评】一句话的理解是多方面的,有时既要理解句子的内容,又要分析句子的表达方式,还要注重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所以要通过多读,反复读,才能把握好句子的内容。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