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第二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②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③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细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
④虽然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
⑤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
A.①④⑤③② B.⑤③①④② C.③①④⑤② D.②③④①⑤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沉醉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B.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会放过小巧玲珑的生活细节,同样也能全面关注社会变革的现实。
C.十六岁是人生的花季,我们正在走进五彩缤纷、朝气蓬勃的青春花季。
D.好的书需要多读,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让你觉得开卷有益。
3.下列修辞手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B.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C.当说必说,不要怕丢了“乌纱帽”。
D.无数条淙淙流淌的小河就像大地上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其作者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
B.阿西莫夫是美国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他的《恐龙无处不有》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
C.《大雁归来》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其代表作是《沙乡年鉴》。
D.《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文,让我们了解了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信息。
二.语言运用(共1小题)
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三.综合读写(共2小题)
6.下面是黄伟找的一段关于地壳演变的资料,有几处错误,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地壳表层岩石(母岩)在大气、水、生物、冰川等地质作用下,【A】逐渐分解、破碎、松散形成各种风化物。这些风化物又在风力或流水等外力搬运作用下,【B】在湖泊、海洋等地表低洼处沉积,经过长期固结成岩,最终形成沉积岩。
①【A】处画波浪线句子有语序不当的问题,应将“ ”与“ ”调换位置。
②【B】处画波浪线句子有用词不当的问题,应把“ ”改为“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烁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hè、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掸去
山麓
沟hè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4)将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8.阅读《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回答问题。
(1)根据要求填空。
①选文的说明顺序是 。
②“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出现”中的“那时”是指 。
(2)“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3)“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4)赏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②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9.【材料一】
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我国的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它们经过长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 68﹣90 公里,几千公里的漫长旅途得飞上一两个月。
大雁队伍纪律严明,他们飞行时始终排成“人”字或“一”字形,古人称之为“雁阵”。因为它们整天飞,单靠一只雁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互相帮助,才能飞得快、飞得远。雁阵中飞在最前面的大雁,是很有力量、很有经验的,称为“头雁”。头雁飞行的过程中在其身后会形成一个低气压区,紧跟其后的大雁飞行时就可以利用这个低气压区减少空气的阻力,有利于整个群体的持续飞行。
相同的原理在田径场上也有,中长跑的比赛中一些有经验的运动员不会一开始就去跑在第一位,而是紧跟前几个人后面跑,因为这样空气对他的阻力会比第一位的小,跑起来也更省力。
另外,大雁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也是一种集群本能的表现。因为这样有利于防御敌害。雁群总是由有经验的老雁当“队长”,飞在队伍的前面,幼鸟和体弱的鸟,大都插在队伍的中间。雁群停歇在水边找食水草时,也总由一只有经验的老雁担任哨兵。如果有大雁掉队落单,失去团队的保护,孤雁的存活率就很低了。
(摘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
【注】漫画标题为“雁殉侣”,画中文字为:王一槐司铎铜陵时,言有民舍除夜燎烟,驱除不祥。一雄雁触烟而下。家人以为不祥也,烹之。明晨,又一雁飞鸣绕檐数日,亦堕而死。(《圣师录》)
(选自《护生画集》,丰子恺画,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年版)
【材料三】
大雁,貌不惊人,类不珍稀,却以其独有的特质,牵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
(1)托雁足传书,寄相思之苦。
“雁足传书”的故事,使大雁成了信使的代名词。于是诗人词家借雁寄相思之情,便一发不可收。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写道:“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诗人急盼友人音讯,借问“鸿雁几时到”,实则表达了对友人强烈而深挚的思念之情。而“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则巧妙化用典故,抒写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婉曲而绵长。
(2)借北雁南飞,写思归之情。
《礼记 月会》中说:“仲秋之月,鸿雁南飞。”雁为候鸟,春来北归,秋至南翔,每年准时往返,于是,借雁南归而衬人不归的愁苦情思,便成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温庭筠《苏武庙》中写道:“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这是一幅典型的望雁思归图。又如“夜闻归雁生乡思,病人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诗人远离山乡,心情苦闷,夜不能寐,卧听归雁,勾起了无尽的思乡之情。
(3)绘雁排长空,抒豪迈气概。
天高云淡,雁排长空,确是一种极致的美。“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多么壮阔的境界,多么豪迈的气概。李白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受到黑暗污浊环境的压抑,时刻向往着广阔自由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一振,顿感心境契合的舒畅。当然,这种写雁阵的乐景乐情在古典诗词中并不多见。
(选自《中学语文》,雷冬梅,2003 年第 15 期,有删改)
(1)材料一中的画线句对说明大雁飞行的原理起什么作用?
(2)下列诗句借雁抒发不同的情感,请将其归入材料三对应的小标题中。(只填序号)
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沈如筠《闺怨》应归入小标题
②春至衡阳雁,思归塞路长。﹣﹣孟贯《归雁》应归入小标题
(3)大雁身上有哪些值得称颂的美好特质?请结合三则材料内容,写出其中的三点。
(4)仿照材料三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下面诗歌借孤雁抒发的感情。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五.作文(共1小题)
10.整文练习。
介绍一种动物
写作要求:①说明事物能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或用时间顺序,或用空间顺序,或用逻辑顺序,或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②不少于600字。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第二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②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③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细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
④虽然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
⑤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
A.①④⑤③② B.⑤③①④② C.③①④⑤② D.②③④①⑤
【解答】先通读各个句段,获得整体感知,辨析⑤引出了话题,是第一句;
③针对上一句中的“征服”的意思展开论述,句意与上一句衔接,可作为第二句;
①句与上一句都可看作是比喻性论述,论述同一个观点,可作为第三句;
④结合句意中的“水滴、大海”等词,结合句意,可辨析为第四句;
②照应了开头的句子,可作为尾句。
综合以上分析,可排序为:⑤③①④②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可依据逻辑顺序排序。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沉醉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B.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会放过小巧玲珑的生活细节,同样也能全面关注社会变革的现实。
C.十六岁是人生的花季,我们正在走进五彩缤纷、朝气蓬勃的青春花季。
D.好的书需要多读,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让你觉得开卷有益。
【解答】A: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是褒义词。使用正确;
B:小巧玲珑:形容东西小而精致。不能修饰“生活细节”。使用不正确;
C:五彩缤纷: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该成语运用恰当;
D:开卷有益:指读书总有好处。该成语运用恰当。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误用的六种类型:①褒贬误用:有些成语(熟语)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色彩。②断词取义。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不能断词取义。③前后矛盾。有些成语要看它在整个句中和其他词语或分句表意是否矛盾。④形近混淆。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使用时极易混淆。⑤表意重复。成语的意思已经通过句子有所表述。⑥超出使用范围。成语有适用范围,使用范围以外,不可使用。
3.下列修辞手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B.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C.当说必说,不要怕丢了“乌纱帽”。
D.无数条淙淙流淌的小河就像大地上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
【解答】A:把“寻食”比作“旅行”,是比喻,“偷偷摸摸”是拟人;
B:“棉花似的云朵”是比喻;
C:“乌纱帽”是借喻,只出现喻体,没有比喻词,本体是官职;
D:“脉搏”但不能“流动”。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常用修辞方法的辨析。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其作者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
B.阿西莫夫是美国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他的《恐龙无处不有》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
C.《大雁归来》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其代表作是《沙乡年鉴》。
D.《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文,让我们了解了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信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不是英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朝代、国籍等必须熟记。
二.语言运用(共1小题)
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解答】这个句子的主要意思是:水花抖掉冬天。“抖掉”赋予水花以人的动作,“脆弱”赋予香蒲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打破冬的寂静,带来春的生机。
答案: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是说,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点评】要注意掌握常见的修辞及特点,能够在具体的语句中加以分析判断,赏析其表达效果。
三.综合读写(共2小题)
6.下面是黄伟找的一段关于地壳演变的资料,有几处错误,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地壳表层岩石(母岩)在大气、水、生物、冰川等地质作用下,【A】逐渐分解、破碎、松散形成各种风化物。这些风化物又在风力或流水等外力搬运作用下,【B】在湖泊、海洋等地表低洼处沉积,经过长期固结成岩,最终形成沉积岩。
①【A】处画波浪线句子有语序不当的问题,应将“ 分解 ”与“ 松散 ”调换位置。
②【B】处画波浪线句子有用词不当的问题,应把“ 等 ”改为“ 或 ”。
【解答】答案:
①【A】分解 松散
②【B】等 或
【点评】常见的六大病句类型分别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病句的问题,就是语言表达的问题,病句的常规修改方法是增加、删减和词语位置的调换,所以认真审题,保留句子原意,这样就能把病句这道重点题的分数拿下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烁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hè、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掸去 dǎn
山麓 lù
沟hè 壑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沙烁 ”,正确写法是“ 沙砾 ”。
(3)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 拟人 和 对比 的修辞手法。
(4)将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解答】答案:
(1)掸;lù;壑
(2)沙烁;沙砾
(3)拟人、对比
(4)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没有谁不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8.阅读《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回答问题。
(1)根据要求填空。
①选文的说明顺序是 逻辑顺序 。
②“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出现”中的“那时”是指 泛大陆时期 。
(2)“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3)“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4)赏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②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解答】(1)本题考查说明顺序。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选段第一段先提出问题: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然后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的推理解释,这是逻辑顺序。
(2)本题考查分析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需分析词义的不同,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应用哪个词语即可。漂移与迁移两者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漂移更多侧重于在水中移动,而迁移则是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地点。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可知此处应用漂移,而不是迁移。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文本中的'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可提炼作答。
(4)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的词语。第一句话中的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说明这个理论只是解决了大部分问题,还有一些无法解决,如果去掉,就成了全部解决。第二句话中的似乎表示这只是一种推测,如果去掉,就成了事实,语气过于肯定,这两个词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
(1)①逻辑顺序。
②泛大陆时期。
(2)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所以不能互换。
(3)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同时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4)①“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
②“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象。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点评】说明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程序顺序也是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介绍。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基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等等。
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9.【材料一】
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我国的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它们经过长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 68﹣90 公里,几千公里的漫长旅途得飞上一两个月。
大雁队伍纪律严明,他们飞行时始终排成“人”字或“一”字形,古人称之为“雁阵”。因为它们整天飞,单靠一只雁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互相帮助,才能飞得快、飞得远。雁阵中飞在最前面的大雁,是很有力量、很有经验的,称为“头雁”。头雁飞行的过程中在其身后会形成一个低气压区,紧跟其后的大雁飞行时就可以利用这个低气压区减少空气的阻力,有利于整个群体的持续飞行。
相同的原理在田径场上也有,中长跑的比赛中一些有经验的运动员不会一开始就去跑在第一位,而是紧跟前几个人后面跑,因为这样空气对他的阻力会比第一位的小,跑起来也更省力。
另外,大雁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也是一种集群本能的表现。因为这样有利于防御敌害。雁群总是由有经验的老雁当“队长”,飞在队伍的前面,幼鸟和体弱的鸟,大都插在队伍的中间。雁群停歇在水边找食水草时,也总由一只有经验的老雁担任哨兵。如果有大雁掉队落单,失去团队的保护,孤雁的存活率就很低了。
(摘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
【注】漫画标题为“雁殉侣”,画中文字为:王一槐司铎铜陵时,言有民舍除夜燎烟,驱除不祥。一雄雁触烟而下。家人以为不祥也,烹之。明晨,又一雁飞鸣绕檐数日,亦堕而死。(《圣师录》)
(选自《护生画集》,丰子恺画,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年版)
【材料三】
大雁,貌不惊人,类不珍稀,却以其独有的特质,牵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
(1)托雁足传书,寄相思之苦。
“雁足传书”的故事,使大雁成了信使的代名词。于是诗人词家借雁寄相思之情,便一发不可收。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写道:“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诗人急盼友人音讯,借问“鸿雁几时到”,实则表达了对友人强烈而深挚的思念之情。而“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则巧妙化用典故,抒写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婉曲而绵长。
(2)借北雁南飞,写思归之情。
《礼记 月会》中说:“仲秋之月,鸿雁南飞。”雁为候鸟,春来北归,秋至南翔,每年准时往返,于是,借雁南归而衬人不归的愁苦情思,便成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温庭筠《苏武庙》中写道:“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这是一幅典型的望雁思归图。又如“夜闻归雁生乡思,病人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诗人远离山乡,心情苦闷,夜不能寐,卧听归雁,勾起了无尽的思乡之情。
(3)绘雁排长空,抒豪迈气概。
天高云淡,雁排长空,确是一种极致的美。“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多么壮阔的境界,多么豪迈的气概。李白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受到黑暗污浊环境的压抑,时刻向往着广阔自由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一振,顿感心境契合的舒畅。当然,这种写雁阵的乐景乐情在古典诗词中并不多见。
(选自《中学语文》,雷冬梅,2003 年第 15 期,有删改)
(1)材料一中的画线句对说明大雁飞行的原理起什么作用?
(2)下列诗句借雁抒发不同的情感,请将其归入材料三对应的小标题中。(只填序号)
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沈如筠《闺怨》应归入小标题 (1)
②春至衡阳雁,思归塞路长。﹣﹣孟贯《归雁》应归入小标题 (2)
(3)大雁身上有哪些值得称颂的美好特质?请结合三则材料内容,写出其中的三点。
(4)仿照材料三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下面诗歌借孤雁抒发的感情。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解答】(1)根据画线句可以看出,运用了作比较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大雁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飞行的原理,不仅具体有力,还强调突出了大雁队伍纪律严明,他们飞行时始终排成“人”字或“一”字形的道理。
(2)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相关的诗句。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用雁足传书的典故表达了丈夫戎守南疆,妻子独守空闺,面对当空皓月思念征夫的无限深情,所以选择(1)。②“春至衡阳雁,思归塞路长”借大雁的回归来书写边塞人思乡之情,所以选择(2)。
(3)解答此题把握住题目要求,分析每一则材料对这一问题的具体反映即可。如:从材料①从大雁的成群列队地迁徙,可以看出它们的“纪律严明、互相帮助、团结合作”;②从大雁殉情,不独活,可以看出它们的“重情、重义”;③从大雁总是准时往返,可以看出他们的“守时、守信”。
(4)阅读材料三和诗歌《孤雁》,体会: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唤出“孤雁”,“不饮啄”。写得孤雁有品骨。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不饮啄”体现出孤雁的执着,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的决心。寄寓诗人当时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
答案:
(1)这此处使用了类比的说明方法,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大雁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飞行的原理,便于读者理解。
(2)①(1)②(2)
(3)①从大雁的成群列队地迁徙,可以看出它们的“纪律严明、互相帮助、团结合作”;
②从大雁殉情,不独活,可以看出它们的“重情、重义”;
③从大雁总是准时往返,可以看出他们的“守时、守信”。
(4)示例:写孤雁离群(悲鸣),叹孤独之情(前途茫茫)
【点评】材料阅读即给出一段或几段材料(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大家熟悉的),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皆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简单地说,材料阅读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五.作文(共1小题)
10.整文练习。
介绍一种动物
写作要求:①说明事物能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或用时间顺序,或用空间顺序,或用逻辑顺序,或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②不少于600字。
【解答】
蟋蟀
蟋蟀是一种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俗名蛐蛐、夜鸣虫、将军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蛰。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有1.4亿年的历史,它还是古代和现代的玩斗对象呢。
全世界已知蟋蟀22亚科55族595属,约4649种。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蟋蟀科种类体长大于3毫米。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黄色等;体色均一者较少,多数为杂色。它的复眼较大,一般为头长的1/4~1/2,;单眼一般3枚,呈倒三角形或线状排列;中单眼位于头背侧、颜面或额突顶端。
蟋蟀穴居,常栖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在一起,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
蟋蟀利用翅膀发声,在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一个像锉样的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翅。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振动翅膀就可以发出悦耳的声响。蟋蟀一般在夏季的8月开始鸣叫,野外通常在20度的时候鸣叫得最欢,10月下旬气候转冷时开始停止鸣叫。雄虫遇雌虫时,其鸣叫声可变为:“唧唧吱、唧唧吱”,交配时则发出带颤的“吱……”声。当两只雄虫相遇时,先是竖翅鸣叫一番,以壮声威,然后即头对头,各自张开钳子似的大口互相对咬,也用足踢,常可进退滚打3﹣5个回合。每到繁殖期,雄性蟋蟀会更加卖力地震动翅膀,发出动听的声音,以吸引异性。
蟋蟀真是一种有趣又可爱的小昆虫!
【点评】本文是说明文,介绍了蟋蟀的所属纲目、分类、外表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发声等。恰当地运用了分类别、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达了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