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4《灯笼》(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4《灯笼》(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0 21:1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4*灯笼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关于《灯笼》,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灯笼》的作者是当代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
B.这篇课文以“灯笼”为突破口,体现出作者的家国情思。文章语言平淡隽永,但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C.文中主要有两种感情基调:深情,激情。对大部分段落描写早年乡村生活,充满深情;到最后延伸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挑灯看剑,仍是“灯笼”,却是另一种景象,表达出激情豪情。
D.文中第十段写了“处境可悯”的汉献帝,以一个末代皇帝,国破家亡的惨状,激励中华儿女的抗争之心。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个别人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总是当仁不让,通常不会受到欢迎。
B.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下半场”“人工智能”“人为主体”等脍炙人口的关键热词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热点。
C.我们既要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D.尽管计算机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这是韩愈盛赞书法家张旭的话。
B.这次文艺演出,你是参加?还是不参加?
C.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D.他打扫卫生不认真,学习不努力,不团结同学,不尊重老师等等……真应该好好教育。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①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
②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
③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
④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
⑤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
⑥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
A.②⑤④③⑥① B.⑤③④②⑥① C.③⑥①④⑤② D.①④③②⑥⑤
二.语言运用(共1小题)
5.请依据语境,仿照画线句,补充一个恰当的句子。
除夕是一盏灯,一盏用亲情呵护的明灯。它穿越时空走来,点燃每一个黑头发黑眼睛心中的火苗,为回家照明,为乡愁照明……心灵,在除夕夜得以放飞;祝福,在除夕夜得以实现;   ,   ;和谐,在除夕夜得以绽放!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6.阅读课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回答问题。
本文取材广泛,回忆童年经历,叙写乡情民俗,引用诗词典故等,都始终紧紧围绕作者的情感这条主线展开。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四.解答题(共1小题)
7.阅读课文《灯笼》,完成下列各题。
(1)第一段作者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亮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3)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4)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灯 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1)文章围绕父亲与灯笼,描写了哪几片段?请简要概括。
(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三段的作用。
(3)体会文中的描写语句,回答问题。
①第④段: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从描写的角度上看属于
   描写,表现了父亲   。
②第⑨段: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从描写的方法上看是运用   描写和   描写,表现了父亲   。
(4)本文着力描写父亲制作的灯笼,请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5)文章第⑨段写道:“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结尾又说父亲“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这些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4*灯笼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关于《灯笼》,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灯笼》的作者是当代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
B.这篇课文以“灯笼”为突破口,体现出作者的家国情思。文章语言平淡隽永,但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C.文中主要有两种感情基调:深情,激情。对大部分段落描写早年乡村生活,充满深情;到最后延伸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挑灯看剑,仍是“灯笼”,却是另一种景象,表达出激情豪情。
D.文中第十段写了“处境可悯”的汉献帝,以一个末代皇帝,国破家亡的惨状,激励中华儿女的抗争之心。
【解答】ACD.正确。
B.有误,《灯笼》文章中语言活泼。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要理解句子意思,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多方面综合分析。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个别人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总是当仁不让,通常不会受到欢迎。
B.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下半场”“人工智能”“人为主体”等脍炙人口的关键热词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热点。
C.我们既要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D.尽管计算机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
【解答】A.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从感彩上看属于褒义词,用在此处是感彩不当;
B.脍炙人口:比喻美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赞美传诵。用在此处是语义不当;
C.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使用正确;
D.望文生义: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气力大,收到的成效小。使用语境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这是韩愈盛赞书法家张旭的话。
B.这次文艺演出,你是参加?还是不参加?
C.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D.他打扫卫生不认真,学习不努力,不团结同学,不尊重老师等等……真应该好好教育。
【解答】A.句子中间的句号改为逗号,这里是短暂停顿;
B.这里是选择问句,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C.使用正确;
D.“等等”与省略号不可同时使用,删去一个。
故选:C。
【点评】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①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
②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
③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
④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
⑤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
⑥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
A.②⑤④③⑥① B.⑤③④②⑥① C.③⑥①④⑤② D.①④③②⑥⑤
【解答】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或语意的先后顺序,本题按照先写农闲、年时,再写年的特点,最后升华思考。根据前文“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这句话确定接下来先写“农业”,③为首句,筛选答案知,
故选:C。
【点评】做该题时,要先了解文段的内容,找出写作的顺序,并弄清楚句子之间的关系,方可得出答案。
二.语言运用(共1小题)
5.请依据语境,仿照画线句,补充一个恰当的句子。
除夕是一盏灯,一盏用亲情呵护的明灯。它穿越时空走来,点燃每一个黑头发黑眼睛心中的火苗,为回家照明,为乡愁照明……心灵,在除夕夜得以放飞;祝福,在除夕夜得以实现; 亲情 , 在除夕夜得以拉近 ;和谐,在除夕夜得以绽放!
【解答】不变内容有:“在除夕夜得以……”,注意上下句构成排比即可。
示例:亲情,在除夕夜得以拉近
答案:
亲情,在除夕夜得以拉近
【点评】解答此题,考生在重视句式相同的同时,尤其注意仿写句的语意,要与整句风格相融合,不能太生硬。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6.阅读课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回答问题。
本文取材广泛,回忆童年经历,叙写乡情民俗,引用诗词典故等,都始终紧紧围绕作者的情感这条主线展开。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解答】《灯笼》是一篇回忆性性散文,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引出灯笼以及关于灯笼的种种记忆。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抒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这一部分作者围绕“灯笼”写了具体的八件事:挑着灯笼迎祖父回家;上下灯学母亲对自己的照顾;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元宵节看灯、猜灯谜;族姑远嫁,官衔灯记录家门的兴衰;纱灯上描红;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第三部分(12)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作者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保卫好自己的家园。据此可梳理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案:
一开始,作者写喜欢火、光,引出对灯笼的记忆,表达了对早年生活、对家乡亲人的怀念;结尾写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身先士卒、杀敌报国的爱国情怀。
【点评】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此题注意理解文章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分析概括。
四.解答题(共1小题)
7.阅读课文《灯笼》,完成下列各题。
(1)第一段作者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亮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3)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4)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本重点段落的理解。第一段作者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亮光的情景,生动有趣,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为下文的自己喜爱灯笼作了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情趣。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可知,小小的灯笼里包含着爷爷、母亲等亲人的关爱与牵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亲人的感激之情。作者家乡的许多民俗都与灯笼有关,这些都是作者最为美好的回忆。从功用上来看,灯笼可以给人指明方向,给人们带来温暖。同时,灯笼让作者想到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掌握。细读这句话,理解其本义,然后结合上文内容可知,作者对古人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这些人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在当前民族危亡的时刻,需要更多的人效仿古人,大家团结起来,一起保卫自己的祖国家园。评价作者的这种观点时,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围绕作者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大声疾呼,这种爱国热情在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4)本题考查对文本题目的理解。细读全文可知,作者以题目灯笼为线索组织材料,全文都围绕着灯笼来展开叙事抒情。
答案:
(1)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2)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3)分析: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评价: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功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热情。这种情感在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4)本文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点评】文章标题可能有的作用: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灯 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1)文章围绕父亲与灯笼,描写了哪几片段?请简要概括。
(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三段的作用。
(3)体会文中的描写语句,回答问题。
①第④段: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从描写的角度上看属于
 侧面描写 描写,表现了父亲 表现父亲手艺高超、富有创造力 。
②第⑨段: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从描写的方法上看是运用 神态 描写和 语言 描写,表现了父亲 表现父亲手艺高超、富有创造力 。
(4)本文着力描写父亲制作的灯笼,请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5)文章第⑨段写道:“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结尾又说父亲“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这些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时,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主要情节进行概括。文章先写了父亲对前来要做灯笼的人,一视同仁,满足他们的要求;接着写了父亲做灯笼的仔细;最后写他将自己家留着用的灯笼送给了拴柱。
(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一般文章中间的句子或段落起到“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这一段内容上介绍了灯笼的名称、制作所用的材料,还有它所起的作用;在结构上,承接上文父亲制作的灯笼,为下文写拴柱来求灯笼的情节做了铺垫,所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描写方法的分类与作用。此题所给的第一个句子,赋予灯笼以人的情感动作,是拟人的修辞,以此来生动地表现出左邻右舍对父亲的感激,很明显是为了从侧面表现父亲有爱心,是对父亲的侧面描写。第二个句子中的“微醉”“荡漾着笑意”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除此外写了父亲的语言,是语言描写,表现父亲内心的欣慰,为人的善良。
(4)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分析。解答此类题,一般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三个角度来综合考虑。这篇文章中所有的事件都是围绕着“灯笼”展开的,所以从结构上看,标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内容主旨上看,写灯笼实则写做灯笼的父亲,并以对灯笼的赞美表达对父亲的赞美,所以标题实则是父亲这一形象的象征,点明文章的主旨;从艺术效果来看,则可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5)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感悟与启示的表达。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解答时可从灯笼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能照亮自己可以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
答案:
(1)描写了三个片段:①父亲对待求做灯笼的人家一视同仁、有求必应。②父亲制作每一盏灯笼都一丝不苟。③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栓柱,却不求任何回报。
(2)内容上主要介绍了灯笼的名称、制作材料及其寓意,使文章带有浓郁的民俗色彩;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文父亲制作的灯笼,为下文写拴柱来求灯笼等情节作了铺垫。
(3)①侧面描写;表现父亲手艺高超、富有创造力
②神态、语言;表现父亲为自己能给相邻带来欢乐而无比欣慰的心情
(4)“灯笼”是全文叙事线索;“灯笼”也是父亲这一形象的象征,作者着力描写灯笼,突出了父亲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
(5)给人灯笼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能照亮自己;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能赢得别人的敬爱和回馈,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等均可。
【点评】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方法:
分析某一句话(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1、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
句子(段落)在开头的作用:(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起下文;(3)总领全文。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1)埋伏笔;(2)承上启下;(3)照应上文;(4)为下文作铺垫。
句子(段落)在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2)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2、句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