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0 21:1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骨骼 蟾蜍 飘移 深渊
B.驮着 汇聚 分裂 爆发
C.措施 致蜜 趋势 膨胀
D.携带 悲残 舒适 流逝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受“萨德”事件的影响,今年三月中国人到韩国旅游的人数同比减少了一倍。
B.能否搞好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是落实均衡教育政策、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C.引力波的发现开启了观测宇宙的一个新窗口,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天文学。
D.今年“两会”期间,代表们就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3.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由于用来运送乘客或运输货物的空间状若密封的胶囊,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胶囊列车”。
②在此基础上,“特斯拉之父”埃隆 马斯克于2013年提出了“超级环”的设想,即超级高铁的雏形。
③这一概念最初于1997年由美国机械工程师奥斯特提出,并获得技术专利。
④超级高铁的学名叫超音速空气动力火车。
⑤它实际上是一种超导磁悬浮列车,是一种在近乎真空管运输系统中超高速运行的特殊交通工具。
A.④③②⑤① B.⑤③④①② C.⑤③①④② D.④⑤②③①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林则徐禁烟销烟的壮举家喻户晓,但他在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方面的功绩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
B.初夏的榕城是蓝紫色的。十余米高的蓝花楹,戴着蓝紫色的花冠,看去,很是赏心悦目。
C.充满福州元素的音乐剧《啊!鼓岭》即将在榕城上演,广大市民都刮目相看。
D.在首届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上,非洲馆内多个展位此起彼伏的木鼓声,吸引了无数参观者。
5.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 。
②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____。
③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____。
A.细密 紧密 熔化 B.致密 严密 溶化
C.致密 紧密 熔化 D.细密 严密 溶化
6.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下列句子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会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B.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C.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D.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
7.《被压扁的沙子》一文说明的中心是(  )
A.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B.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C.斯英石只出现在沙子强烈挤压的地方。
D.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二)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
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1)画线句子统领这两段文字,联系全文具体回答,这两个文段中,“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分别指的是什么?
文段(一):   
文段(二):   
二者“对其他领域产生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文段(一)为    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文段(二)证实了    的原因不是    ,而是    。
(2)两段文字中,作者有三次在括号中加入了对文章内容进行补充说明的文字,请任选其中的两处,先抄写下来,再分析它的作用。
①原文:   ;作用:   。
②原文:   ;作用:   。
(3)请你将“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改成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
(4)既然“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那么,将文段(二)这个短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改为《斯石英》好不好?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5)文段(一)、文段(二)中两个含义相反的加点的词“确实”与“也许”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相同吗?请分别进行具体分析。
从文段(一)中再找出两个与“确实”含义相近的词    。
(6)“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学习或生活中的实际具体阐述自己的观点。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骨骼 蟾蜍 飘移 深渊
B.驮着 汇聚 分裂 爆发
C.措施 致蜜 趋势 膨胀
D.携带 悲残 舒适 流逝
【解答】A.有误,“飘移”应为“漂移”;
B.正确;
C.有误,“致蜜”应为“致密”;
D.有误,“悲残”应为“悲惨”;
故选:B。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能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受“萨德”事件的影响,今年三月中国人到韩国旅游的人数同比减少了一倍。
B.能否搞好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是落实均衡教育政策、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C.引力波的发现开启了观测宇宙的一个新窗口,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天文学。
D.今年“两会”期间,代表们就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解答】A.不合逻辑,“减少”不能用倍数表示;
B.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
C.成分残缺,应在“将成为”之前加上“引力波天文学”;
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3.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由于用来运送乘客或运输货物的空间状若密封的胶囊,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胶囊列车”。
②在此基础上,“特斯拉之父”埃隆 马斯克于2013年提出了“超级环”的设想,即超级高铁的雏形。
③这一概念最初于1997年由美国机械工程师奥斯特提出,并获得技术专利。
④超级高铁的学名叫超音速空气动力火车。
⑤它实际上是一种超导磁悬浮列车,是一种在近乎真空管运输系统中超高速运行的特殊交通工具。
A.④③②⑤① B.⑤③④①② C.⑤③①④② D.④⑤②③①
【解答】阅读文段可知,此文段描述的是动力火车。④句总体指出文段的内容“超级高铁”,应放于首位;③句是对④句的解释说明,其中“这一概念最初于”,紧跟上句,故放在④后面;②句中“在此基础上”是关键词明确提示了马克斯的设想是在奥斯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故②在③的后面;⑤句详细阐述了“超级高铁”的运行,故接下来应⑤;①句是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其形状,句子中“也”是暗示性词语,应排在最后。
故选:A。
【点评】0解答句子的连贯问题时,一定细读文段,注意选项中的关键性字词,理清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林则徐禁烟销烟的壮举家喻户晓,但他在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方面的功绩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
B.初夏的榕城是蓝紫色的。十余米高的蓝花楹,戴着蓝紫色的花冠,看去,很是赏心悦目。
C.充满福州元素的音乐剧《啊!鼓岭》即将在榕城上演,广大市民都刮目相看。
D.在首届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上,非洲馆内多个展位此起彼伏的木鼓声,吸引了无数参观者。
【解答】A.正确;
B.正确;
C.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应改为“拭目以待”;
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成语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具有固定的意义,做这类题目时要在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成语的适用范围、感彩等。
5.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 。
②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____。
③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____。
A.细密 紧密 熔化 B.致密 严密 溶化
C.致密 紧密 熔化 D.细密 严密 溶化
【解答】“细密”侧重精细;“致密”侧重细致精致;“严密”指事物之间结合得紧密;“紧密”侧重于十分密切、不可分割。
①根据语境“原子相距很近”可以确定用“致密”;
②因为碳原子被挤压得密切,所以用“紧密”;
“熔化”指固体受热到一定温度变为液体;“溶化”指固体在水中或其他液体中溶解。
③岩石遇到高温应该用“熔化”。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要做好该类题,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
6.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下列句子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会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B.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C.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D.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
【解答】A.“一个板块会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是“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也许”表推测,“缓慢地”修饰俯冲的速度,语言更符合科学事实;
B.“随着时间的流逝”表明大陆分离过程的漫长;
C.“也许”表推测。
D.“回答是肯定的”表明确判断。
故选:A。
【点评】做此题要仔细分析每个句子的语言特点。
7.《被压扁的沙子》一文说明的中心是(  )
A.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B.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C.斯英石只出现在沙子强烈挤压的地方。
D.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解答】《被压扁的沙子》一文说明的中心是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此句统领两篇短文,是两篇短文的中心。
故选:A。
【点评】课文内容的分析是深刻理解一篇文章的关键,需仔细思考,认真作答。
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二)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
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1)画线句子统领这两段文字,联系全文具体回答,这两个文段中,“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分别指的是什么?
文段(一): 在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上,发现鸟臀目恐龙的化石。 
文段(二): 二氧化硅处于超高压状态或被强烈挤压后,会变为一种新的物质“斯石英”。 
二者“对其他领域产生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文段(一)为  大陆漂移学说或板块学说 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文段(二)证实了  造成恐龙灭绝 的原因不是  火山活动 ,而是  撞击 。
(2)两段文字中,作者有三次在括号中加入了对文章内容进行补充说明的文字,请任选其中的两处,先抄写下来,再分析它的作用。
①原文: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作用: 举“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为例,使人们对“两栖动物”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个具体、清晰、准确的认识,从而明确就像青蛙和蟾蜍不能适应南极的气候一样,恐龙也不能在南极生存。 。
②原文: 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作用: 这虽然只是一种假设,但在文中它强调了进行这样的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
(3)请你将“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改成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
(4)既然“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那么,将文段(二)这个短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改为《斯石英》好不好?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5)文段(一)、文段(二)中两个含义相反的加点的词“确实”与“也许”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相同吗?请分别进行具体分析。
从文段(一)中再找出两个与“确实”含义相近的词  肯定、毫无疑问 。
(6)“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学习或生活中的实际具体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答】(1)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新发现”指的是具体的事,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文段(一)可以从文中的第一段“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概括出答案;文段(二)可以从文中的“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概括出答案,但要注意文段(二)中“斯石英”的产生不仅是“处于超高压状态”还要加上在自然界中“被强烈挤压后”,这样才完整;“产生的影响”需要联系全文来回答,文段(一)中的发现切好说明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这为大陆漂移学说或板块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文段(二)中的发现也证实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是撞击,因为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2)本题考查括号的作用。摘抄原文语句要注意书写规范、准确;其作用要结合原文的上、下句来回答,也可以删去括号中的语句进行前后对比,体会其作用,如第一句“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删去括号中的句子就变成“现代的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那么,现代两栖动物指的是什么?读者会产生疑问,加入括号中的语句我们就有一一个具体、明确、清晰的概念了,从而就能更好地理解恐龙不能在南极生存。
(3)本题考查句式的转换。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原句意,然后结具体句式,特殊词用法,及具体要求辨析作答。原句是一个假设关系复句,“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强调前者,改成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强调后者,把原句的前后句颠倒,再加上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即可。
(4)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斯石英”虽然就是“被压扁的沙子”,但它是专业术语,离读者的距离遥远,不如后者通俗、易懂、吸引读者。
(5)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作答这道题的时候首先要表明这两个词语所起的作用相同,因为“确实”是因为在南极大陆发现鸟臀目恐龙是已被“确定”的事实,而“也许”是因为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那是将来的事,不可确定,只能推测。这两个词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一特点。文段(一)中与“确实”含义相近的词还有肯定以及毫无疑问,都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6)本题考查发表观点看法的能力。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学习与生活之间也是如此,是紧密相连的,学习中的许多知识都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去,对你重新认识生活都有一定影响。或者不同学科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学科学习到的新知识必然会对其他学科产生影响。然后再联系学习或生活中的实际进行具体阐述。
答案:
(1)在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上,发现鸟臀目恐龙的化石;二氧化硅处于超高压状态或被强烈挤压后,会变为一种新的物质“斯石英”;大陆漂移学说或板块学说;造成恐龙灭绝;火山活动;撞击。
(2)①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作用:举“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为例,使人们对“两栖动物”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个具体、清晰、准确的认识,从而明确就像青蛙和蟾蜍不能适应南极的气候一样,恐龙也不能在南极生存。②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作用:这虽然只是一种假设,但在文中它强调了进行这样的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考虑恐龙虽然很重要,但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就更为重要了。
(4)不好。因为作为文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更通俗易懂,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斯石英”这个词过于专业,在没有阅读文章之前非专业人员完全不知道它是什么。
(5)这两个含义相反的词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都表明了作者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用“确实”是因为在南极大陆发现鸟臀目恐龙是已被“确定”的事实;用“也许”是因为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那是将来的事,不可确定,只能推测;肯定、毫无疑问。
(6)示例:每件事和每件事都是息息相关的。我还记得那次开班会,主持人让各科课代表说一下学习的心得。数、语、英三课的课代表都说完了,到了物理课代表杨晓凡。她说:“其实学好各科就能学好物理了。你学好了语文,你对题意的理解能力就提高了;你学好了英语,以后物理的许多英语的专用名词你就会明白,就会记得更快;你学好了数学,更不用说了,理数是一家,学好了数学物理也会好。你看,那三科都学好了,物理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看来,还真是呢!
【点评】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