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3 最后一次讲演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习近平总书记近日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思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
B.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在5月2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就中国军舰识别查证、警告驱离美舰,军人住房公积金计息等问题回答了几个电视台的记者的提问。
C.本赛季欧冠决赛北京时间6月4日凌晨在加的夫展开角逐,皇家马德里以4比1的比分完胜尤文图斯,再度捧起了象征欧洲俱乐部冠军荣誉的圣伯莱德杯。
D.《中国诗词大会》中选手的激烈比拼及嘉宾的精彩点评,唤起了国人心中对诗词的记忆和情怀,使观众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B.“都到齐了吗?同学们。”老师说,“到齐了我们就可以出发了。”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话激励着我们青少年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奋发有为。
D.十三、四岁的胡沿崎岖艰险的小路走进上海,飘到美国,回到北平,他博览昨书学中西,成为国人敬仰的国学大师。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先生的演说旁征博引,令人信服,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
B.爱好和平的各界人士对以强凌弱的行径无不义愤填膺,予以严斥。
C.在她的挑拨离间下,他们俩和好如初了。
D.我们办事光明正大,无论他怎么造谣惑众,也无济于事。
二.语言运用(共1小题)
4.某校团委开展以“亮我青春风采”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这次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为了扩大本次活动的影响,校团委准备设计一张海报。请你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为海报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为了组织好这次活动,校团委准备于4月25日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在校团委办公室召开各班团支部书记会议,布置活动相关事宜。请你提前两天拟写一则简短的书面通知。
(3)为了丰富活动内容,校团委准备举行“亮我青春风采”演讲比赛。下面是李强同学演讲稿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
青春给予我们勇气,我们就要无畏地接受挑衅。世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事,不管前面的困难有多大,阻力有多大, 。我们是青春的拥有者,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勇气是号角,让等待观望的人信心满怀;勇气是强心剂,让精神萎靡的人焕发活力;勇气是激流,让徘徊犹豫的人勇往直前。
①文中存在用词不当的语病,可将“ ”改为“ ”。
②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过渡自然。
③文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给出修改意见: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5.课文《最后一次讲演》中,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人物或事物作明暗对比,以渲染强烈的感彩;同时也善于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正面肯定的预期,使说理更为有力。试参照本文语言方面的技巧,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演说词。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课堂探究。
(1)《最后一次演讲》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最后一次演讲》中,作者不断变换人称,这是为什么?
(3)如何把握《最后一次演讲》的主旨?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闻一多的真性情
方 子
①在世人心目中,闻一多的形象基本上被定格为两种:一是爱国诗人,一是民主斗士。然而很少人想到,闻一多其实是非常有趣的人,他的真性情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魏晋名士。
②闻一多在青岛大学国文系任教时,有个叫臧克家的学生前来报考。当年的国文考试有两道试题,其中之一是《杂感》。臧克家的《杂感》只有一首诗,三句话,闻一多却对这三句话无比欣赏,认为它饱含哲理,判了98分。______臧克家的数学考了零分,但_____有了接近满分的国文成绩,他_____顺利进入青岛大学,后来成为一名诗人。
③中国人历来看重等级,闻一多却更在乎性情相投。臧克家进校后,闻一多非常关心其学业,在写作上更是用心指导。臧克家很快在文坛脱颖而出,发表了大量优秀作品,1933年出版的《烙印》则一时洛阳纸贵。臧克家曾感激地说过:“没有闻一多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然而,闻一多并没有将臧克家看作自己的学生,而是视作好友。后来离开青大赴清华执教时,他写信给臧克家说:“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我在青大交了你这样一个朋友,也就很满意了。”
④真性情的闻一多爱幽默。他教《楚辞》时,常常身着黑色长袍,昂首阔步进入教室,从容地掏出烟盒,问在座的学生:“哪位吸?”学生不接话,他就自己叼上一支,然后边敲桌子边和着节拍唱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为真名士。”这才开始讲《楚辞》。
⑤快乐时要幽默,无奈时也要幽默。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平津学生纷纷罢课,赴南京请愿,强烈要求国民政府铁心抗日。受此影响,青大学生也在当年10月成立反日救国会,计划南下请愿。校方同情学生的爱国之举,但反对学生南下,闻一多也持这种态度。学生去南京后,闻一多在校务会上主张开除带头的学生,同在青大执教的好友梁实秋也表示赞成。虽然,学校最后只是给这些学生“记过”处分,但学生们对闻一多和梁实秋怀恨在心。
⑥学生们贴出“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闻一多是准法西斯蒂”的标语。还有人在黑板上画了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标题是“闻一多与梁实秋”。闻一多毫不责怪,反而指着黑板上的乌龟和兔子问梁实秋:“哪一只是我?”“任你选择!”梁实秋故意满脸严肃地回答,说完两人击掌大笑。
⑦闻一多虽然在青岛大学时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到学生反对,但就其一生而言,大家还是非常喜欢他的。否则,他当年家境艰难时,联大同仁不会代他拟刻石润笔启事;他蒙难之后,不会有那么多学生写怀念文章。大家对闻一多的好感,显然与他为人处世的真性情有关。
⑧闻一多兼具才情、真诚与趣味,因此,才让人觉得可敬可爱。
(有删改)
(1)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 因为 才
B.因为 虽然 才
C.虽然 才 因为
D.因为 才 虽然
(2)文章记叙了关于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试分别加以概括。
(3)结合语境,说说第③段中加点词语“洛阳纸贵”的含义。
(4)第⑤段中“快乐时要幽默,无奈时也要幽默”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通读全文,联系课文《最后一次讲演》,说说你心目中的闻一多是一个怎样的人。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3 最后一次讲演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习近平总书记近日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思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
B.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在5月2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就中国军舰识别查证、警告驱离美舰,军人住房公积金计息等问题回答了几个电视台的记者的提问。
C.本赛季欧冠决赛北京时间6月4日凌晨在加的夫展开角逐,皇家马德里以4比1的比分完胜尤文图斯,再度捧起了象征欧洲俱乐部冠军荣誉的圣伯莱德杯。
D.《中国诗词大会》中选手的激烈比拼及嘉宾的精彩点评,唤起了国人心中对诗词的记忆和情怀,使观众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
【解答】A.删除“指出”;
B.改为“几个记者的提问”;
C.“完胜”用错了“完胜”的意思是“完全的胜利”,删除“角逐”;
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B.“都到齐了吗?同学们。”老师说,“到齐了我们就可以出发了。”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话激励着我们青少年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奋发有为。
D.十三、四岁的胡沿崎岖艰险的小路走进上海,飘到美国,回到北平,他博览昨书学中西,成为国人敬仰的国学大师。
【解答】A.有误,“为什么要打要杀”本句不是疑问句,所以问号应为逗号。
B.有误,“同学们”后面的句号应为问号;前面的问号改成逗号。
C.正确。
D.有误,“十三、四岁”表示约数中间不能有顿号。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先生的演说旁征博引,令人信服,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
B.爱好和平的各界人士对以强凌弱的行径无不义愤填膺,予以严斥。
C.在她的挑拨离间下,他们俩和好如初了。
D.我们办事光明正大,无论他怎么造谣惑众,也无济于事。
【解答】A.B.D.使用正确;
C.“挑拨离间”是贬义词,与语意不符,可改为“好言相劝”。
故选:C。
【点评】此题可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结合词义分析作答。
二.语言运用(共1小题)
4.某校团委开展以“亮我青春风采”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这次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为了扩大本次活动的影响,校团委准备设计一张海报。请你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为海报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为了组织好这次活动,校团委准备于4月25日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在校团委办公室召开各班团支部书记会议,布置活动相关事宜。请你提前两天拟写一则简短的书面通知。
(3)为了丰富活动内容,校团委准备举行“亮我青春风采”演讲比赛。下面是李强同学演讲稿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
青春给予我们勇气,我们就要无畏地接受挑衅。世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事,不管前面的困难有多大,阻力有多大, 。我们是青春的拥有者,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勇气是号角,让等待观望的人信心满怀;勇气是强心剂,让精神萎靡的人焕发活力;勇气是激流,让徘徊犹豫的人勇往直前。
①文中存在用词不当的语病,可将“ 挑衅 ”改为“ 挑战 ”。
②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过渡自然。
③文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给出修改意见:
【解答】答案:
(1)示例:珍惜青春岁月,亮我青春风采;珍惜青春岁月,书写辉煌人生。
(2)
通知
校团委定在4月25日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在校团委办公室召开各班团支部书记会议,布置“亮我青春风采”活动的相关事宜,请各班团支部书记准时到会。
校团委
4月23日
(3)①挑衅;挑战
②都要义无反顾地勇敢前行
③“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后面的“,”改成“:”。
【点评】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
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5.课文《最后一次讲演》中,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人物或事物作明暗对比,以渲染强烈的感彩;同时也善于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正面肯定的预期,使说理更为有力。试参照本文语言方面的技巧,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演说词。
【解答】答案:
示例:自信,是走向成功的伴侣,是战胜困难的利剑,是达向理想彼岸的舟楫。有了它,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有了它,就走上了义无反顾的追求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后世任何一位统治者都无可比拟的,那段历史至今仍是整个法国的骄傲。我想拿破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功绩,与他那种刚强果断又十分自信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当他决定带领整个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时候,他的心中一定坚信能够取得胜利。最终,是自信的力量,让他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点评】自信,是走向成功的伴侣,是战胜困难的利剑,是达向理想彼岸的舟楫。文段观点明确,论证有力,语言流畅,逻辑清晰。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课堂探究。
(1)《最后一次演讲》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最后一次演讲》中,作者不断变换人称,这是为什么?
(3)如何把握《最后一次演讲》的主旨?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的内容的概括。《最后一次讲演》是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的演讲。在演讲中闻一多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的罪恶行径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号召人们斗争,本文也代表了闻一多的决心。
(2)本题考查人称变换的作用。本文中第一、二、三人称都使用了。第一人称强调关系亲近,第二人称便于直接抒发情感,第三人称是对距离较远之人的称呼;演讲有听众,同时此文也有痛斥者,二者与作者的立场、态度和关系是不同的,据此结合文章内容来作答。如本文中,对敌人正面指斥、揭露,用“你”“你们”,显示讲演者的毫无畏惧;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或揭穿敌人的用心时,用“他们”,流露出讲演者极端的愤怒和轻蔑之情;鼓舞人们团结斗争时用“我们”,表现出讲演者与群众亲密战斗的感情。特别是把“我们”与“你们”相连相对地使用时,更表现出讲演者感情的鲜明、立场的坚定。
(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在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殉难的追悼会上,面对反动派的无理取闹,肆意捣乱,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作了一次震撼全国的即席演讲。演讲结束后,闻一多先生也不幸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毒手,那一次演讲也就成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虽然闻先生已经不在人世,但其浩然正气激励着无数爱国志士与后来者,使他们在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奋力拼搏,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李公朴、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敢为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的奋斗,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才有了当前和平的新中国。演讲中,闻一多先生在严厉声讨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的同时,也高度颂扬了李先生为民主与和平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站起来,一起与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
结合文章“为什么要打要杀……也是昆明人的光荣”“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等句分析闻一多先生对李公朴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思想感情。“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无耻啊”“这些无耻的东西……他们的心怎样长的”等句分析对国民党特务的感情。概括主旨时要写清楚主人公:闻一多先生和李公朴烈士,时间:李公朴的追悼会,内容:依据“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无耻啊”“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等内容概括。
答案:
(1)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号召人们斗争,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在讲演中使用的人称不断变换,对表达讲演者的感情起到了有力的配合作用。如本文中,对敌人正面指斥、揭露,用“你”“你们”,显示讲演者的毫无畏惧;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或揭穿敌人的用心时,用“他们”,流露出讲演者极端的愤怒和轻蔑之情;鼓舞人们团结斗争时用“我们”,表现出讲演者与群众亲密战斗的感情。特别是把“我们”与“你们”相连相对地使用时,更表现出讲演者感情的鲜明、立场的坚定。
(3)对李公朴先生被暗杀十分悲痛,赞扬了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他们为争取民主和平献出宝贵生命是昆明无限的光荣,高度评价了他们的斗争精神。对国民党特务的罪恶行径质问、痛斥,面对面地揭露反动派的虚伪本性和险恶用心,指出反动派必然灭亡的可耻下场。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点评】解答此题必须能够认真阅读文本,对每一段落内容理解透彻,只有读懂、读透文本,熟练掌握议论文有关知识,才能准确地解答问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闻一多的真性情
方 子
①在世人心目中,闻一多的形象基本上被定格为两种:一是爱国诗人,一是民主斗士。然而很少人想到,闻一多其实是非常有趣的人,他的真性情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魏晋名士。
②闻一多在青岛大学国文系任教时,有个叫臧克家的学生前来报考。当年的国文考试有两道试题,其中之一是《杂感》。臧克家的《杂感》只有一首诗,三句话,闻一多却对这三句话无比欣赏,认为它饱含哲理,判了98分。______臧克家的数学考了零分,但_____有了接近满分的国文成绩,他_____顺利进入青岛大学,后来成为一名诗人。
③中国人历来看重等级,闻一多却更在乎性情相投。臧克家进校后,闻一多非常关心其学业,在写作上更是用心指导。臧克家很快在文坛脱颖而出,发表了大量优秀作品,1933年出版的《烙印》则一时洛阳纸贵。臧克家曾感激地说过:“没有闻一多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然而,闻一多并没有将臧克家看作自己的学生,而是视作好友。后来离开青大赴清华执教时,他写信给臧克家说:“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我在青大交了你这样一个朋友,也就很满意了。”
④真性情的闻一多爱幽默。他教《楚辞》时,常常身着黑色长袍,昂首阔步进入教室,从容地掏出烟盒,问在座的学生:“哪位吸?”学生不接话,他就自己叼上一支,然后边敲桌子边和着节拍唱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为真名士。”这才开始讲《楚辞》。
⑤快乐时要幽默,无奈时也要幽默。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平津学生纷纷罢课,赴南京请愿,强烈要求国民政府铁心抗日。受此影响,青大学生也在当年10月成立反日救国会,计划南下请愿。校方同情学生的爱国之举,但反对学生南下,闻一多也持这种态度。学生去南京后,闻一多在校务会上主张开除带头的学生,同在青大执教的好友梁实秋也表示赞成。虽然,学校最后只是给这些学生“记过”处分,但学生们对闻一多和梁实秋怀恨在心。
⑥学生们贴出“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闻一多是准法西斯蒂”的标语。还有人在黑板上画了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标题是“闻一多与梁实秋”。闻一多毫不责怪,反而指着黑板上的乌龟和兔子问梁实秋:“哪一只是我?”“任你选择!”梁实秋故意满脸严肃地回答,说完两人击掌大笑。
⑦闻一多虽然在青岛大学时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到学生反对,但就其一生而言,大家还是非常喜欢他的。否则,他当年家境艰难时,联大同仁不会代他拟刻石润笔启事;他蒙难之后,不会有那么多学生写怀念文章。大家对闻一多的好感,显然与他为人处世的真性情有关。
⑧闻一多兼具才情、真诚与趣味,因此,才让人觉得可敬可爱。
(有删改)
(1)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虽然 因为 才
B.因为 虽然 才
C.虽然 才 因为
D.因为 才 虽然
(2)文章记叙了关于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试分别加以概括。
(3)结合语境,说说第③段中加点词语“洛阳纸贵”的含义。
(4)第⑤段中“快乐时要幽默,无奈时也要幽默”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通读全文,联系课文《最后一次讲演》,说说你心目中的闻一多是一个怎样的人。
【解答】(1)本题考查关联词语运用。根据后文“但”,知道前后句表转折关系,可知第一空为:虽然;第二空与后一句表因果关系,可知第二空为:因为;,第三空与前一句是条件关系,可知第三空为:才。
故选:A。
(2)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根据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内容可概括为:在青岛大学国文系任教时,与臧克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可概括为:教《楚辞》时,风趣幽默。根据第五段到第八段的内容可概括为:在青岛大学,因坚持原则,遭到学生反对。
(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分析。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句中含义即可。洛阳纸贵是一个成语,本义是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结合此处语境可知,这个成语突出强调了臧克家的《烙印》很受读者欢迎。
(4)本题考查句子作用分析。需从内容和结构上来分析。细读第四段到第七段可知,这句话中的前半句紧承上文,后半句引起下文,所以它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在内容上,突出表现了闻一多的幽默,而这种幽默来自于他坦然的心态。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根据《最后一次讲演》的内容可知,闻一多既是一位爱国人士,也是民主战士。根据本文最后一段“闻一多兼具才情、真诚与趣味”可知,他是一个既有才情又有真诚趣味的人。
答案:
(1)A
(2)在青岛大学国文系任教时,与臧克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教《楚辞》时,风趣幽默;在青岛大学,因坚持原则,遭到学生反对,但仍能幽默面对。
(3)“洛阳纸贵”原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文中突出强调了臧克家的《烙印》很受读者欢迎。
(4)这句话承上启下,重点在于引出下文闻一多以幽默的态度面对学生的反对和捉弄,表现出他豁达、坦然的心态。
(5)既是一名爱国诗人、民主斗士,又是一个兼具才情、真诚与趣味的人。
【点评】人物形象的分析答题方法:
1、结合对人物描写。人物描写细分为: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结合人物所做的事。
3、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
4、概括人物性格时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在概括人物性格时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概括。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