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0 21:2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依托于大数据建立的“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收集、传播的资源_____有图书、文字等传统纸介出版物,______有美术、影视、音乐等音像作品。其中,桂州籍汉族歌手吟唱的楚辞经典诠释了汉语____________之美,彝族儿女演绎的悠悠旋律展现了他们的坚韧气质。大数据________了民族传承的新模式,为打造民族文化精品提供了无限可能。
A.既 又 迂回曲折 开端
B.只要 就 慷慨激昂 开始
C.不仅 还 荡气回肠 开启
D.要么 要么 缠绵悱恻 开拓
2.填入下面文字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学习探索往往到达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与其说是“苦”,倒不如说是“乐”。 。
A.由于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他们才会做出成就
B.正是他们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才这样乐此不疲,乐而忘返
C.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方为求知者应有的品质
D.“苦”和“乐”相生相成,只有努力求知的人,才会以苦为乐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什么地方我曾经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枸杞树呢?是在某处的山里吗?还是在另一个地方的花园里吗?
B.“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C.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 萨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可以说这行诗是象征诗派的代表。
D.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先生,于2016年5月25日逝世,其著作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等。
4.选出填入空白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_______美国总统杜鲁门曾发表声明,表示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______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_________派军队侵占台湾,_________抛出“台湾地位未定”等谬论,企图制造“两个中国”。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予以坚决反对。
A.尽管 可是 只是 才
B.如果 那么 不仅 而且
C.尽管 但是 不仅 而且
D.如果 那么 只有 才
5.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社会环境
B.抽象思维 轻视实验 一帆风顺 没有准备
C.做研究 作主张 出主意 显微镜
D.经书里说 盲目接受 栽种竹子 袖手旁观
二.语言运用(共1小题)
6.请分析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2)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3)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7.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服力强。请综合运用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方法,围绕某一观点,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小片段。
四.解答题(共1小题)
8.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1)段③中加点的“实验的精神”,指的是:   
(2)“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错误是什么?作者用这个例子证明什么?
错误是   ;证明   
(3)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可以删掉,说说是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9.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没有“假如”,哪来真知
历史上有“杞人忧天”的故事,用以形容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担心。但从科学角度看,它不仅不是庸人自扰,而且还提出了古代天文学领域的一个大问题﹣﹣天为何掉不下来?几百年来,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万有引力定律,终于弄清了这个“假如”。由是观之,没有“假如”,何来真知?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说杞人忧天是傻问题,其本身就是个问题,因为这样做中止了探索和发现。当初,“骨诱导功能”欲把无生命的生物材料变成有生命的组织,被称为“怪异想法”,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没有动摇,潜心探索18年终于修成正果,用新型陶瓷仿制骨头植入人体受损部位,诱导断骨自动生长愈合,被誉为“划时代的医学材料发现”。事实上,“假如”在没有成真知前,差不多都是“怪异想法”。但“怪异”不等于谬误,许多时候“怪异”恰恰是“见人所未见”。
“急匆匆地生活,来不及感受”,正成为今天不少人的生存状态。忙、急、快、躁的生活节奏,令“异想”“假如”的空气日渐稀薄。“很勤奋,但缺少想法;会考试,但不会提问”,成为不少学生的写照。科研领域有过之而无不及,项目申请也好,立项评审也好,都对“马上成功”更感兴趣。
今人不愿“杞人忧天”,无非是被眼前利益所困。在科研领域中,片面追求高成功率已是个通病。“假如”有着诸多不确定性,势必有损成功率,加之越是“划时代成果”,越需要长时间沉淀和考验,而当前科技项目周期短,要追赶时间进程,“杞人忧天”只能让位于效率优先。于是,不少研究成果沦为功利主义的衍生品,原始创新越加受阻于科研低端化和山寨化趋势。
科学研究是探索和创造,失败具有天然合理性,如果怕失败,研究只会原地踏步。当务之急,是从忙、急、快、躁中解脱出来,不被眼前功利所困。当然,“假如”不是主观臆想,而是从实际出发,在归纳和抽象基础上,大胆突破已知束缚,提出有待验证的问题,然后深入实践中寻求答案,打开另一个新天地。宽容和激励“假如”,应把握好这个基本点,以免伪科学和妄想干扰了真科学探索。
从“假如”到真知,离不开反复实证,就得多些“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求索精神。自然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好,都离不开实证,没有实证,就没有科学,“假如”也就毫无意义。法拉第提出“磁能转化为电能”的假设之后,10年间做了无数次实验,才发现和证实了电磁感应背后的规律。有些人或是因为惧怕求证过程耗时费力,或是抵制不住眼前利益的诱惑而放弃学术操守,篡改和修饰数据以证明伪假设,这不仅会大大伤害学术声誉,也为社会埋下了巨大隐患。正因为这样,越要激励“假如”,就越需要严惩造假。
老子有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处理好“有之之利”和“无之之用”的关系,激励“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严谨精神,人才的苗子才能在肥沃土壤顺利成长为科学巨匠,我们这个科技大国也才能真正崛起为科学强国。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写“杞人忧天”有何作用?
(3)文中列举张兴栋和法拉第的例子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
(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3段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5)读完全文,你认为“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有什么联系?试举例阐述。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依托于大数据建立的“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收集、传播的资源_____有图书、文字等传统纸介出版物,______有美术、影视、音乐等音像作品。其中,桂州籍汉族歌手吟唱的楚辞经典诠释了汉语____________之美,彝族儿女演绎的悠悠旋律展现了他们的坚韧气质。大数据________了民族传承的新模式,为打造民族文化精品提供了无限可能。
A.既 又 迂回曲折 开端
B.只要 就 慷慨激昂 开始
C.不仅 还 荡气回肠 开启
D.要么 要么 缠绵悱恻 开拓
【解答】读语段可理解前面两空的内容有并列的意味,所以可考虑AC;结合语意理解及楚辞表达特点,结合配乐演唱这一语境分析,“荡气回肠”符合语境表述;结合“新模式”这一语境理解,与之搭配恰当的是“开启”一词。
故选:C。
【点评】此题可结合事境的理解辨析词义作答。
2.填入下面文字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学习探索往往到达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与其说是“苦”,倒不如说是“乐”。 。
A.由于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他们才会做出成就
B.正是他们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才这样乐此不疲,乐而忘返
C.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方为求知者应有的品质
D.“苦”和“乐”相生相成,只有努力求知的人,才会以苦为乐
【解答】本段现提出论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然后提出“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的正确做法,最后加以总结。B项内容是“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以苦为乐做法的总结。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过渡和衔接,注意结合语境分析。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什么地方我曾经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枸杞树呢?是在某处的山里吗?还是在另一个地方的花园里吗?
B.“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C.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 萨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可以说这行诗是象征诗派的代表。
D.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先生,于2016年5月25日逝世,其著作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等。
【解答】A.有误,“是在某处的山里吗”后的问号应为逗号,选择问句句末加问号。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4.选出填入空白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_______美国总统杜鲁门曾发表声明,表示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______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_________派军队侵占台湾,_________抛出“台湾地位未定”等谬论,企图制造“两个中国”。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予以坚决反对。
A.尽管 可是 只是 才
B.如果 那么 不仅 而且
C.尽管 但是 不仅 而且
D.如果 那么 只有 才
【解答】读句意可知,语段前两句构成转折关系,所以“尽管但是”恰当;后两句则是并列关系,“不仅而且”恰当。
故选:C。
【点评】此题作答,要结合读来理解句意辨析词语。
5.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社会环境
B.抽象思维 轻视实验 一帆风顺 没有准备
C.做研究 作主张 出主意 显微镜
D.经书里说 盲目接受 栽种竹子 袖手旁观
【解答】A.都是偏正短语。
B.“抽象思维”“轻视实验”“没有准备”是偏正短语,“一帆风顺”是主谓短语。
C.“做研究”“作主张”“出主意”是动宾短语,“显微镜”是偏正短语。
D.“经书里说”“盲目接受”“袖手旁观”是偏正短语;“栽种竹子”是动宾短语。
故选:A。
【点评】判断短语类型,要注意抓住各种类型短语的特点。如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关涉与被关涉的关系;偏正短语中“偏”修饰、限制“正”,有定中结构和状中结构之分;主谓短语中主语和谓语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主语可以回答谓语“谁”“什么”,谓语可以回答主语“怎么样”。
二.语言运用(共1小题)
6.请分析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2)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3)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解答】(1)引用《大学》中的句子,这是引用论证,结合引句内容和上下文可知,这处引用解释了什么是格物,什么是致知,同时引出下文的论述。
(2)作者列举了探究竹子的例子,这是举例论证。结合语境可在,这处举例具体有力的证明了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究。
(3)作者从传统的中国教育使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两者形成了对比,这是对比论证,突出的证明了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答案:
(1)引用论证。作者引用《大学》中的句子,解释了“格物”“致知”的意思,也引出了下文论述。
(2)举例论证。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3)对比论证。作者从传统的中国教育使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方面论证了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点评】常用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举……(概括事例:人物+事件)证明了…(如有分论点,写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让人信服。
2、道理论证: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增强文章说服力。
3、引用论证: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答题格式: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4、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5、比喻论证: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更加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7.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服力强。请综合运用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方法,围绕某一观点,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小片段。
【解答】示例:
生命因梦想而精彩,有了梦想,才会有奋斗的方向,追求梦想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东晋著名将领祖逖的梦想是光复中原,这一梦想激励着他审时度势,战胜困难,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梦想是有力量的,它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是人生前行的动力。所以心怀梦想,人生才会更精彩。
【点评】综合读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解答题(共1小题)
8.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1)段③中加点的“实验的精神”,指的是: 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2)“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错误是什么?作者用这个例子证明什么?
错误是 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证明 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可以删掉,说说是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中重要词语的理解,细读第三段,可知利用“实验的精神”后面的内容“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提取关键信息即可解答。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和提取信息,根据第二段“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可知错误是什么;结合上文可以明确是为了论证第一段“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语段的理解,根据最后一段“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可以提取关键信息组成“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4)这道题考查的是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说说加点词语的语境意义,然后说删去后的变化,最后指出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答案:
(1)(4分)怀疑求真的态度(2分),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2分)。
(2)(4分)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2分);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2分)(答成“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给1分)。
(3)(4分)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2分);探索的过程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2分)。
(4)(3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1分),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1分),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就没有说服力(1分)。
【点评】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在议论文考查中经常出现。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9.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没有“假如”,哪来真知
历史上有“杞人忧天”的故事,用以形容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担心。但从科学角度看,它不仅不是庸人自扰,而且还提出了古代天文学领域的一个大问题﹣﹣天为何掉不下来?几百年来,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万有引力定律,终于弄清了这个“假如”。由是观之,没有“假如”,何来真知?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说杞人忧天是傻问题,其本身就是个问题,因为这样做中止了探索和发现。当初,“骨诱导功能”欲把无生命的生物材料变成有生命的组织,被称为“怪异想法”,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没有动摇,潜心探索18年终于修成正果,用新型陶瓷仿制骨头植入人体受损部位,诱导断骨自动生长愈合,被誉为“划时代的医学材料发现”。事实上,“假如”在没有成真知前,差不多都是“怪异想法”。但“怪异”不等于谬误,许多时候“怪异”恰恰是“见人所未见”。
“急匆匆地生活,来不及感受”,正成为今天不少人的生存状态。忙、急、快、躁的生活节奏,令“异想”“假如”的空气日渐稀薄。“很勤奋,但缺少想法;会考试,但不会提问”,成为不少学生的写照。科研领域有过之而无不及,项目申请也好,立项评审也好,都对“马上成功”更感兴趣。
今人不愿“杞人忧天”,无非是被眼前利益所困。在科研领域中,片面追求高成功率已是个通病。“假如”有着诸多不确定性,势必有损成功率,加之越是“划时代成果”,越需要长时间沉淀和考验,而当前科技项目周期短,要追赶时间进程,“杞人忧天”只能让位于效率优先。于是,不少研究成果沦为功利主义的衍生品,原始创新越加受阻于科研低端化和山寨化趋势。
科学研究是探索和创造,失败具有天然合理性,如果怕失败,研究只会原地踏步。当务之急,是从忙、急、快、躁中解脱出来,不被眼前功利所困。当然,“假如”不是主观臆想,而是从实际出发,在归纳和抽象基础上,大胆突破已知束缚,提出有待验证的问题,然后深入实践中寻求答案,打开另一个新天地。宽容和激励“假如”,应把握好这个基本点,以免伪科学和妄想干扰了真科学探索。
从“假如”到真知,离不开反复实证,就得多些“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求索精神。自然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好,都离不开实证,没有实证,就没有科学,“假如”也就毫无意义。法拉第提出“磁能转化为电能”的假设之后,10年间做了无数次实验,才发现和证实了电磁感应背后的规律。有些人或是因为惧怕求证过程耗时费力,或是抵制不住眼前利益的诱惑而放弃学术操守,篡改和修饰数据以证明伪假设,这不仅会大大伤害学术声誉,也为社会埋下了巨大隐患。正因为这样,越要激励“假如”,就越需要严惩造假。
老子有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处理好“有之之利”和“无之之用”的关系,激励“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严谨精神,人才的苗子才能在肥沃土壤顺利成长为科学巨匠,我们这个科技大国也才能真正崛起为科学强国。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写“杞人忧天”有何作用?
(3)文中列举张兴栋和法拉第的例子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
(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3段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5)读完全文,你认为“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有什么联系?试举例阐述。
【解答】(1)本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解答时,要把握文章大意,抓住关键字词进行提炼和归纳。
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出现在题目、开头和结尾。通读全文发现,在本文中,文章标题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也可以将其改述为陈述句,如大胆假设是科学探索的重要前提。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具体段落的作用。解答时,要联系相关的知识和题型,结合具体段落作答。
段落的作用一般分为结构上的和内容上的。在结构上,分为承上、启下和承上启下;而在内容上则有点题等作用。这是在文章开头的段落,以故事开头,有激发读者兴趣的作用;又因为在开头,所以,在结构上的作用只能是启下,也就是引起下文,为下文展开论述作铺垫;而在内容上,这个例子本身又是一个事实论据,可以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文章具体内容的理解。解答时,首先要定位到相关段落,再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
张兴栋的例子见文章第②段。这个例子前面是第②段第一句“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例子的后面紧接着第②段最后一句“‘假如’在没有成真知前,差不多都是‘怪异想法’.但‘怪异’不等于谬误,许多时候‘怪异’恰恰是‘见人所未见’”,这句话总结全段,回应第一句。张兴栋的例子是这两句话的例证。法拉第的例子出现在第⑥段,例子前面是第⑥段第一句“从‘假如’到真知,离不开反复实证,就得多些‘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求索精神”。例子后面则是提到了其它人,不是结论性的语句,因此,法拉第的例子论证的就是第⑥段第一句。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句的赏析。解答时,要从修辞角度来赏析语句,具体作答。
在本句中,“令‘异想’‘假如’的空气日渐稀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社会风气、社会氛围比作“空气”,用“日渐稀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急躁的生活节奏不容“异想”存在的社会现状。而“异想”“假如”指的是大胆假设的精神,这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定位到文章相关的段落,查找文章对于假设和求证关系的观点,再结合事例分析即可。
文章中提到假设与求证关系的句子出现在第⑥段开头,“从‘假如’到真知,离不开反复实证,就得多些‘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求索精神。自然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好,都离不开实证,没有实证,就没有科学,‘假如’也就毫无意义。”从这句话中可以分析出,“从‘假如’到真知,离不开反复实证”,也就是说,先有了假设,然后有论证,才能到达真知。根据这个顺序,可以得出论证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假设,而有了假设没有论证也无法达到真知,所以,假设是前提,论证是保证。二者缺一不可。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答案:
(1)没有“假如”,哪来真知?(没有“假如”,就没有真知。)
(2)①由成语故事开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作者的观点“没有假如,哪来真知”;③作为事实论据支撑文章观点。
(3)列举张兴栋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假如’在没有成为真知之前,差不多都是‘怪异想法’,但‘怪异’不等于错误,许多时候‘怪异’恰恰是‘见人所未见’”(或“大胆假设”),列举法拉第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从‘假如’到真知,离不开反复实证,就得多些求索精神”(或“小心求证”)。
(4)示例一: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空气”比喻创新思维的环境和大胆假设的精神,生动地表现了这种环境和精神像空气一样平常和珍贵。
示例二:这句话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异想”“假如”代指创新思维和大胆假设的精神,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简洁。
(5)示例:“大胆假设”是“小心求证”的前提,“小心求证”是“大胆假设”的保证。法拉第如果不提出“磁能转化为电能”的假设,就不可能有后面的无数次实验;如果没有10年间做的无数次实验,就不会发现和证实电磁感应的规律。可见,“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点评】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 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在议论文中中心论点应该: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