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蒹葭》精讲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蒹葭》精讲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9 15:31:5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8张PPT)
蒹 葭
温故知新
《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为五经之一。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诗大序》中称“诗六义”)
诗经“六义”
风: 是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雅: 多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分 “大雅” 和 “小雅”,共105篇。
颂: 多是祭祀和颂圣的乐曲,有 “周颂”“鲁颂” 和“商 颂”,共40篇。
赋: 即直接铺陈叙述。
比: 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 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蒹葭》被誉为中国的第一首朦胧诗。朦胧最容易产生美感,产生联想。今天让我们揭开《蒹葭》的朦胧面纱,走进那片诗意。
新 知 导 入
解题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 ,生长于水边。
《秦风》
“芦苇”
学习目标:
3. 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以及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1. 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诗歌的主旨。
2. 学习比兴手法,体会一咏三叹的写作结构,体会它朴素优美、音韵和谐的语言特色。
课文朗读
蒹 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蒹 葭苍苍 所谓伊人 溯 洄从之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在水之湄
道阻且跻 水中坻 水之涘 水中沚
jiānjiā
yī rén
sù huí
qīqī

méi

chí

zhǐ
字词读音
1.道阻且长
古义:艰险;今义:阻挡,阻碍。
2.道阻且右
古义:弯曲;今义:方位词,跟“左”相对。
3.蒹葭苍苍
古义:茂盛的样子;今义:头发灰白或苍茫的意思。
古 今异 义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水 中 央 。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从:追寻
阻:艰险
溯 游:顺流而下
宛:似乎、仿佛
词语释义
蒹 葭 凄凄 ,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凄凄:茂盛的样子
晞:晒干
湄:水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跻:升高,上升
坻:水中的小沙洲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采采:茂盛,众多
未 已:还没有完 已:完毕,停止
涘:水边
右:向右拐弯,道路弯曲
沚:水中沙滩
河畔芦苇密苍苍,夜来清露凝成霜。我想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方。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崎岖弯又长。顺着河流往下走,仿佛她在水中央。
芦苇苍苍密又密,露珠未干清滴滴。我想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边。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崎岖升高难向前,顺着河流往下走,仿佛她在水草甸。
芦苇茂盛千万杆,晶莹露珠还未干。我想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岸。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崎岖迂回弯。顺着河流往下走,仿佛她在河沙滩。
疏通文意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
内容理解
时间推移: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凝望追寻时间之长
地点转移:在水一方--之湄--之涘
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
伊人缥缈难寻
过程艰难:道阻且长--且跻--且右
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移
小结: 反复咏唱,强烈地表达诗人殷切焦急惆怅的心情 ,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的美感享受。
w
品读赏析
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露凝霜结的凄清的晚秋图。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惆怅的气氛,抒发了主人公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1.开篇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什么感情?
“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主人公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2. “溯洄”“溯游”表现了主人公什么心理?
3. 全诗重章叠句有何作用?
重章叠句更显韵味悠长,一再“溯洄”“溯游”,几度求索,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仪女子的情真意切。反复咏唱,强烈地表达了主人公殷切、焦急、惆怅的心情,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美。
诗歌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说说你的看法。
为自己心爱的人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移的痴情青年男子的形象。
人物形象
主题思想
《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可望不可即的苦恼和惆怅。
1.反复咏叹,凸显感情。
《蒹葭》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写“可望而不可即”的渴慕深情,但在重章复沓中景物有变化,感情也有发展,这样就显得富于变化而无呆滞之弊。诗篇语言质朴,接近于当时的口语,但于质朴中又有蕴味,使人深感其朴素之美。
艺术特色
2.虚实结合,想象丰富。
诗中实写蒹葭、小洲、河流等,而所谓“伊人”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路远难寻心上人,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她”就在前面,用想象描绘出了他对恋人的强烈思慕渴求之情。
比较《关雎》与《蒹葭》有什么不同?
1.内容上
《关雎》重于叙事,从诗中可以看到小伙子从爱上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三章反复咏叹,突出主人公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情感韵味更浓郁。
2.表现手法上
《蒹葭》比《关雎》的“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反复咏叹
伊人难求
伊人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板书设计
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翻译:
溯 洄 从 之 , 道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2. 本诗开篇描写景物有什么作用?
用水边的秋景起兴,给人以凄清之感。
课 堂 练 习
1、背诵默写诗歌。
2、理解诗歌意思,赏析名句。
作 业 布 置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