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语文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课时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面这段话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站在山脚下,仰望大山,群峰魏峨,乱石穿空,树高林深,几片白云游荡在山腰,雨还是淅淅历历地打在身上,淡淡的薄雾把大山上上下下包裹得越发厚重、崔嵬。同学们信心十足,跃跃欲试,比较顺利地到达了半山腰。但是山势越来越陡俏,山石嶙峋,难以行进。遇到艰难处,大家把关节像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队员体力不支,简直要被疲惫吞噬。但他们谁也不愿做那懦夫和弱者,奋力向上再向上。当登上峰顶,呼吸到清凉的空气,听到那晨曦中的鸟鸣,所有的疲惫与艰辛都化为欣喜的泪滴。
A.魏峨 铆(m o)钉 懦(nuò)夫
B.淅淅历历 嶙峋 晨曦(xī)
C.薄(báo)雾 陡俏 楔(xiē)入
D.崔嵬 罅(xià)隙 吞噬(shì)
2.下列对四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的新诗,诗人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
B.《红烛》一诗,诗人在从红烛的外在形态上提取了红烛精神之后,进一步将之归结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画龙点睛,揭示了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本诗显示了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C.《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意象前后对比,刚柔相济,含蓄隽永。诗中包含着许多哲理,有对理想的新认识,有对奋斗的新理解,更是找到了一个新参照,诗人从中得到了新的感悟。
D.《致云雀》中的云雀是自由的化身,诗人赞美它美妙的歌声,反映诗人向往美好未来的欢乐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二、古代诗歌阅读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夕旅怀
李 白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秋风带来的寒意袭人,“吹”字表明秋风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飞”字突出了乡思之浓烈。
B.七、八句写萧瑟的深秋芳草不再柔艳,寒冷的霜露催着人赶快置备御寒衣物,表现出诗人羁旅的愁苦。
C.九、十句写诗人梦到灿烂的银河,而梦醒后只看到天上星星稀少,表明诗人美好的理想追求难以实现。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在夜里含悲流泪,思念故乡,却无人安慰。“谁能挥”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无依。
5.诗中写山、水、云、月这些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山月
徐陵【注】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备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注】徐陵,南朝陈时期的著名诗人。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既写了时间和地点,也描绘了一幅莽莽苍苍的关山图景,寄寓了客子身在边地思念亲人的幽怨情怀。
B.羁旅中的客子与家乡高楼上的思妇在春末夏初之时,满怀伤离之情,两地情感同书,互相映衬,思念深重。
C.诗中描写星旗云阵的方式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边地北风飞雪的方式虽不相同,却各尽其妙。
D.“关山月”是乐府旧题,常用以抒写征人思妇怨离伤别之情。本诗虽大体没有超出这一传统主题的范围,但蕴涵丰富,艺术个性鲜明。
7.有人认为,最后两句表达思妇盼归之情,也有人认为表达客子厌战之意,还有人认为表达夫妇充满矛盾的内心,你同意哪种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1)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对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也侧面表现出“我”的流连忘返。
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写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草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2)本诗前三句“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生只能写故乡主题的作家,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成为福克纳那样一辈子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像邮票大小的故乡”生活的作家;二是成为逃离故乡,定居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一辈子在书房里____________故乡记忆写作的作家。但单单写故乡美好景物与风土人情,是没法让一位作家真正深刻起来的,作家一旦开始用“美图秀秀”式的写作方式来写故乡主通常也就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
海明成说过,辛酸的童年是对一个作家最好的__________________。而童年的痛苦记忆,往往又与故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像舍伍德·安德森、弗兰纳里·奥康纳,他们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在舔舐着童年与故乡的痛苦中写作而成的。( )莫言早早就提出了“超越故乡”的观点,“对故乡的超越首先是思想的超越,或者说是哲学的超越”。如此,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一名自由的写作者。
新生代的写作者,是没有故乡的人,所以年轻作家更喜欢写科幻、玄幻、穿越、都市等题材的作品。故乡正在写作群体的笔下渐行渐远。坚持写作故乡主题的主流作家们,笔下的故乡也变得不像以前那样有味道了。这个时候,更_________________有“逆子型”的作家,去勇敢触碰故乡的隐秘与疼痛,写出能够带来震撼的、可以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依赖 江郎才尽 历练 期待
B.依照 江郎才尽 经历 憧憬
C.依赖 黔驴技穷 经历 期待
D.依照 黔驴技穷 历练 憧憬
1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岛( )。
A.对作家们的考验,关键在于这痛苦能否被超越并正视
B.能否超越并正视这痛苦,成为一种对作家们的考验
C.能否正视并超越这痛苦,成为一种对作家们的考验
D.对作家们的考验,关键在于这痛苦能否被正视并超越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家才能挥正摆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一名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写作者。
B.作家才能真正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一名自由的写作者。
C.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一名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写作者。
D.作家才能真正摆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一名自由的写作者。
四、语言表达
12.请根据所提供的文字材料,围绕“爱国”这一话题,在后面的横线上将语句补充完整。要求所填内容的关键信息取自提供的文字材料,填写后的语句前后照应,句式整齐。
材料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
材料二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
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①__,即便面对天下祸福,也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放歌;②__,若气节上没有对家国的忠,③__。
五、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山顶缆车
舒巷城①
它不能高飞
像那空中的铁鸟
它羁泊于山上
戴着铜缆的脚镣
于是它爬行
在倾斜的岁月间
看脚下的沧桑
于是它爬行
在十里的红尘边
看摩天楼上的斜阳
1979年
【注】①舒巷城(1921-),本名王深泉,香港诗人。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将系住缆车的钢缆比作束缚“铁鸟”的“脚镣”,表达了自我对现实的独特感受。
B.“倾斜的岁月”使抽象的时间形象可感,让人联想起缆车在倾斜的山坡间穿行的情景。
C.“山顶缆车”并非孤独的存在,它被置放于现代社会背景中,成为都市生活的见证者。
D.本诗以“红尘”“斜阳”等传统意象衬托“摩天楼”的高耸,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思考。
14.“山顶缆车”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项,魏峨——巍峨。
B项,淅淅历历——淅淅沥沥。
C项,薄——bó,陡俏——陡峭。
故选D。
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B项,“本诗显示了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错误,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从红烛的外在形态上提取了红烛精神,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应为显示了浓烈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故选B。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点睛】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不同的诗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语言风格有时也不尽相同。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表明诗人美好的理想追求难以实现”理解错误。诗人在梦中梦到银河落下,长梦过后天上星以稀少,诗人只能含着悲伤思念故乡,没有人来为他擦拭眼泪。“谁能挥”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孤独。表现的是诗人无法归乡,在秋夜的失落和孤苦。故选C。
5.①写山的连绵无边,突出离家之远、归乡之难;以流水自喻,说叫归乡无期;借浮云暗示自己漂泊孤寂;借明月表明自己的乡思之浓。②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凄寒的秋夜景象来突出羁旅之愁、乡思之苦。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作用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诗中写山、水、云、月这些意象有何作用”,分析意象作用。分析意象作用的5角度: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2.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是意象最主要作用。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5.结构上的线索作用。诗人放目远去,却只看到了层叠的山峦,没有家乡的影子,流水不停的向远去流去,不知何时才能归来,就像诗人不知道何时能归家一样。借用“连山”和“流水”两个极具内涵的意象,把诗人的愁苦具体化。第三联,诗人抬眼望去,只有灰色的浮云,寒冷的月光,诗人的目光由远及近,月光更是令作者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月晖”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目之所到,体之所感,只有深深的愁思。借景抒情,通过这些意象,来抒发羁旅之愁、乡思之苦。
6.B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项,“在春末夏初之时”错,“三五月”指十五的月亮,诗中指客子与思妇在两地同望十五的圆月,应在秋季。
故选B。
7.(示例一)表达思妇盼归之情。诗歌前四句分别从客子和思妇两方面表达思念之情,五、六句则侧重家中思妇在三五之夜当窗对客子生活的想象,最后两句与上文呼应,写思妇对客子从军多年,遥无归期的幽怨,从而表达了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情感。
(示例二)表达客子厌战之意。诗歌前四句看似分别从客子和思妇两方面表达思念之情,但第四句中的“应”字表明,思妇在泰川家中登楼盼归的情形是客子在远方想象中的情形,并不一定是实情,与一、二句构成一虚一实的关系,加重对客子情感的抒写。五、六句写客子在关山抬头仰望看到的情形,最后两句是客子感受到浓重的战争氛围,从而想到从军多年,归家无望,发出的怨战情绪。
(示例三)表达夫妇充满矛盾的内心。他们向往团圆脚的生活,但并不无视国家的安危,“战气”如此,想到的是“从军”,足见其深明大义;但分离已有几年,且还要分离下去,难免会心生抱怨,一个“复”字即含无限怨情。二人的内心确实充满了矛盾。
解析:
本诗表达的情感有多种理解,本题是开放性题型,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分析一:诗中“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句,采用悬想的对写手法,从对方写起,表达了“思妇盼归”之情。“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句写家中思妇在三五之夜当窗对客子生活的想象“从军复几年”句呼应上文,写思妇对客子从军多年,遥无归期的怨愤,从而表达了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情感。分析二:“客子忆泰川”是实写,后面六句是对思妇的想象,部是虚写,看似分别从客子和思妇两方面表达思念之情,实则表达客子从军多年,归家无望,心中的怨战情绪。分析三:全诗既正面写出了客子思妇,更是采用对写法,虚写思妇盼归,写出了他们向往团圆的生活。但是诗中的“战气”一词,写出了客子保家卫国的自豪感,渴望家庭团圆与保家卫国、征战沙场形成矛盾,表达了客子充满矛盾的内心。
8.(1)B
(2)景象: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饶的景象。
作用: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形象、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农家生活的艰辛”错。根据全诗基调可知,“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表现的是蚕娘喜获丰收,内心喜悦,并没有表现“农家生活的艰辛”。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及作用的能力。
首先,抓主诗中典型的意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诗中前三句的内容展现的图景,然后用两个形容词概括出意境的特征,最后从结构和情感表达方面分析描写的景象的作用。
首先,描述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典型意象。本诗前三句写自然景色。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鸂鶒,悠闲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前村后垄”犹言“到处”,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这三句中虽无一赞美之词,然而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饶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值得留恋。
然后分析作用,从内容、结构和情感角度答题。首先简单描绘前三句的内容,注意重点意象,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渲静谧安恬”;然后从结构上分析和下文的关系,诗的后四句以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前三句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铺垫;最后分析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诗人通过描写农家的宁静生活,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情趣。
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依赖:①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②指各个事物或现象互为条件而不可分离。依照:①依从,听从。②以某事物为根据照着进行;按照。语句的意思是有些作家靠着对故乡的回忆写作,用“依赖”更合适。
江郎才尽;泛指才思枯竭。黔驴技穷:借指仅有的一点儿本领也用完了(多含贬义)。根据语境,用“江郎才尽”更合适。
历练:①经历世事;锻炼。②阅历多而有经验。经历:①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②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从搭配上看,用“历练”更合适。期待:期望,等待。憧憬:向往。根据语境,用“期待”更合适。
故选A。
10.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括号前写作家通过舔舐童年和故乡的痛苦写作,后文介绍莫言提出的“超越故乡”的观点,由此分析,括号内表述的内容应该与作家如何对待“痛苦”有关,故用如何对待“这痛苦”衔接更具连贯性,由此排除A、D两项。根据前后文内容,句中的逻辑关系应是先“正视”后“超越”,由此排除B项。
故选C。
11.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项,“挣脱”与“压力”不搭配,可把“挣脱”改为“摆脱”;
C项,搭配不当,“解脱”与“压力”不搭配,可把“解脱”改为“摆脱”;
D项,语序不当,应把“一名”移至“不再”前。
故选A。
12. ①倘人格里没有对家国的爱 ②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功之本 ③即便面对中原风雨,也难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抒怀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句式一致,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本题每一空格的填写需要仿照上句或下句对应位置的句式,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意,围绕“爱国”的话题,进行填写。第一空,仿照下面句子相应位置的句式,“若……上没有对家国的……”,再根据下文“也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提示,结合上文“立德之源”,可以填写:倘人格里没有对家国的爱。第二空,仿照上面句子相应位置的句式,“爱国是一个人的……”,根据下文“若气节上没有对家国的忠”,这里应填写: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功之本。第三空,仿照上面句子相应位置的句式,“即便面对……,也难有“……”的……”,根据上文“若气节上没有对家国的忠”,这里应填写:即便面对中原风雨,也难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抒怀。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13.D 20.①“山顶缆车”是被束缚的象征。它形如铁鸟,戴着“脚镣”,不能自由自在的飞翔。②“山顶缆车”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或“组成部分”“见证者”)。它历经沧桑,艰难爬行,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与都市人的生活。
【解析】19.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D项,“以‘红尘“斜阳’等传统意象衬托了‘摩天楼’的高耸”分析错误。红尘、斜阳常见于古人诗词,新诗作者也常常援用,以便使自己的诗作增添一些古色古香的情调,此诗却又另辟蹊径,特意让它们紧挨着二十世纪的“摩天楼”出现,这就在气氛上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读者也不由得会问:尽管地上增添了许多摩天楼,十里红尘中增加了不少摩登的服饰,但人间沧桑,世上沉浮是否仍同以往的年代一样难以避免 并不是为了衬托“摩天楼”的高耸。因此选D项。
14.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意象。本题是现代诗歌,要求考生简要分析“山顶缆车”丰富的意蕴。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抓住意象,赏析画面,领悟情感。诗中,写“山顶缆车”“像那空中的铁鸟”“戴着铜缆的脚镣”,它“不能高飞”,只能“羁泊于山上”,因此它是被束缚的象征。它“爬行”“在倾斜的岁月间”“看脚下的沧桑”,诗人没有把山顶缆车孤立和静止起来,而是把它置于香港社会之中,使之成为当地社会的旁观者和见证人。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看看诗中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考生对这些概念性的东西要理解,并能结合句子分析判断出来。然后结合题干中的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