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耻、寝”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4.能联系自己地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2.能联系自己地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第一课时
板块一 单元导语导入
一、学习篇章页,明确学习任务
1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进入第八单元的学习,首先让我们来看单元导语页,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人文主题:“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2.师:宋代苏轼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句诗的意思是,经典的书读百遍也不会厌倦,反复阅读、仔细思考之后,其中的深意,你自然明白了。
3.同时呢,这句诗中包含着两种读书方法,一种是熟读,一种是深思,反复阅读,仔细思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语文要素: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我内容要点,提示我们在阅读实践中,要根据要求梳理相关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习作要求: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在本册书的第四单元,爱国情怀单元,已经进行了分段叙述,把内容写具体的训练。
二、介绍本单元的内容,揭示课题
1.本单元以读书明志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古人谈读书》《忆读书》,略读课文《我的“长生果”》,三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分别介绍了从古至今人们读书的态度,方法,经历和感悟。
2.《古人谈读书》 会告诉我们古人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在我们读好课文,理解意思后,我们还要开展制作书签的活动,《忆读书》可以梳理作者读书的经历和选好书的标准。《我的“长生果”》可以梳理作者读书的类型和从读书、作文中悟出的道理等信息。
3.本单元的习作推荐一本书,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达。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与习作紧密衔接,从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从分条到分段,有梯度的引导我们学习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的表达。
4.好了,同学们,对本单元有了以上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用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古人谈读书》吧!【板书:古人谈读书】
板块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一、读书名言引入
1.说到读书,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你们能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学生交流。
2.老师也和大家分享一下!
“读书百遍,而义自现”——董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董其昌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荀子
二、初步把握
1.这些都是古人留下的关于读书的名言,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篇课文都有哪些古人谈到了读书吗?
预设:荀子、孔子
2.课文的第一部分选自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言行的典籍,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十分重视学习,论语中不止一处,讲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3.课文第二部分是朱熹谈读书,朱熹是中国南宋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继承二程,也就是程颢、程颐的思想,又独立发挥自成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他的著作很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等。
4.这篇课文分为两部分,从春秋到宋代,在时间的长河里,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是读书的方法,心得和感悟。
三、读古文,正读音
1.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同去感受,古人是如何谈读书的吧。同学们,请你们自由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读完了,那么在读的过程中,结合注释你都关注到了哪些字的读音呢?
学生边交流老师边总结
预设: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句中“是知也”的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借助注释,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字,读四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好,是喜好的意思,读好,四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中需要注意“识”这个字,读二声“识”可以组词识字、学识,在这句话中,是记住的意思,读四声“识”,成语博闻强识中也读四声“识”。
还需要注意诲人不倦的“诲”字,读四声,这个字只有一个读音。
3.谁来读读课文,看你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吗。
四、识记生字
同学们,这篇课文中还有这几个字要求会写,你觉得哪些字提醒大家?
预设:
其中,“诲、谓、诵”都是言字旁,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书写“岂”字时,注意下半部分是己。
生字我们都认识了,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板块三 再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第一部分
1.回顾方法
课文我们读正确,读流利了,那么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都曾经学习过哪些方法呢?预设:反复诵读、借助书中的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查工具书等方法来理解课文的大意。
2.下面让我们运用这些方法,走进课文的第一部分,再来读读课文,尝试着说说每句话的大意。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老师点播
师点播:
请看第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它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写的是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孔子告诫他的学生子路的话。
3.如果你是子路,听了老师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呢?
预设:这句话告诉人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4.怎么读好这个长句子呢?跟老师一起来读一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可以根据它的意思进行断句,同学们,你们也来试着读一读吧。
注意停顿,教师再次范读。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指聪明,好是喜好的意思,下问是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句话出自《论语》,原本是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通过查阅资料,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内容呢。
6.第三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联系上下文,可以用组词的方式来猜词义,结合整句话的大意,理解为默默的,这句话是说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就这样,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说每句话的大意,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句子,可以用上面老师讲的方法学习、理解。
7.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句是孔子在说明自己的求学态度,“好古”的好,和前面“敏而好学”的好,都是喜好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是生来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得知识的人。
同学们,在文言文中有的字的字义存在异同,就像刚才老师讲到的,“好古”的好和“敏而好学”的好字。
8.怎么读好这个句子呢?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么读的理由,是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断句的。同学们,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来断句,试着读一读。
9.接着往下看,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话是说求学要有进取心,不能懈怠,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怕会丢失。这句话,依然说的是学习态度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要求十分强烈,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也在说明孔子的学而不厌。
10.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句话: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吾就是我的意思,这里指孔子,尝是曾经的意思,孔子说自己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思考,发现这样做并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学习。
11.我们可以试着读读这个长句子,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同学们,来试着体会着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这句话写了学和思的关系,思要建立在学的基础上,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进步。
师:关于思和学的关系,我们会想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都是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孔子的这句话,是在说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了实实在在学习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
板块四 深入思考,总结梳理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理解了课文的大意,请你再来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预设:这六句话讲的是孔子关于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课文的意思。
2.那我们来进行课文的意思和原文对照,老师先来说意思,你来说原文,请认真听: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是的,对应的是第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不是生来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得知识的人,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怕会丢失。——是的,这是第四句和第五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带着理解,我们再来来读一读。
3.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三句话,请你自己试着说说它的大意。
这三句说的也是学习方法和态度,读书要不耻下问,多记多背,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取得进步。
4.同学们,通过学习和思考,知道了这些都是孔子关于治学,读书,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试着背一背,一会儿老师找同学们来背。
(出示课件40)试着背一背。
板块五 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还了解了课文第一部分的大意,有的同学还背诵了论语的六句话,把课文积累了下来。
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来积累课文的第一部分,背诵、默写。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第二课时
板块一 复习导入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古人谈读书》。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论语的六句话,你们还记得我们的学习内容吗?谁来背一背?这六句话写的是什么内容?——是孔子对待学习和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2.我们从课题入手,了解了课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选自论语,第二部分选自朱熹的同盟须知,也叫《训学斋规》。
3.我们通过反复诵读,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查找工具书等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了第一部分的大意,第一部分的六句话当中,哪句话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学生自由交流,有理有据即可)
4.总结:孩子们,学问,学问,学中有问,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的进步。
板块二 运用方法,迁移学习
1.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古人谈读书》第二则。
2.学生自主练读全文。
(1)指名读文,教师引导:文言文大多由陈述句构成,但这一则中有一句比较特别,发现了吗
(2)指导读好“眼口岂不到乎 ”的疑问语气。拓展:“乎”是一个语气词,在这里表示疑问。
3.同桌合作读文,借助注释,互相说一说课文大意。
4.逐句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急”就是“要紧、重要”的意思。
(2)“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①余:我。联系旧知,出示:时人不识余心乐。
②尝:曾经。联系“吾尝终日不食”理解。③小结:联系已有经验能帮助理解文言文。
(3)“心眼既不专一”“心既到矣”。两句话中均有“既”字,引导学生组词,理解为“既然”。
(4)“眼口岂不到乎 ”有句话说“岂有此理”,“岂”是“难道”的意思,表示反问语气。引导学生将句子改为陈述语气。
5.关注特殊句子,读出韵味。
(1)出示长句,结合理解,指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停顿:“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2)教师范读,强调读出“眼口岂不到乎 ”的反问语气。
(3)多种形式诵读全文。
板块三 梳理观点,指导背诵。
1.从第二则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读书方法 (板书: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2.“心到、眼到、口到”这三者可以调换顺序吗 用自己的话说说理由。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二、第四句来展开说明。
3.总结:朱熹不愧是著名的理学家,短短四句话就将观点阐述得非常清楚。教师引读梳理:先开门见山,告诉我们--接着说明“三到”为什么这样排序--得出结论--最后用反问句再次强调--
4.理解作者论述的逻辑,学生背诵。
板块四 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经历,谈一谈读文言文如何做到“三到”。
2.交流:你平时还有哪些良好的读书方法 推荐给大家。
同学们,我们除了这篇课文,学到的读书的方法,你还知道哪些古人谈到的读书方法呢?
3.老师搜集了朱熹的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其中居敬持志就是讲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
用心专一,是朱熹提出的读书方法,他的读书六法对后世读书人影响深远呢。
4.同学们,关于朱熹的读书六法,你在平常的学习中运用过哪一种呢?
预设:
有的同学应该运用过切己体察,平时读书时,能找重点语句联系自身实际进行体会。
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会做到第2点,熟读精思,读书时能够深入理解,遇到精彩的语句,也能反复思索,遇到不懂的语句就会寻求帮助,直到弄懂为止。
还有的同学在平时读书时,能做到循序渐进,不是每天读完一本,而是每天读一个章节,将这个章节熟读,有一些好的词语也会记下来,不断思考着往下读。
同学们,这就是循序渐进,这就是厚积薄发,这也是积少成多呢。只要我们用心的去体会,这些古人读书的态度和方法都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板块五 制作书签
为了让古人读书的方法时时提醒我们,那我们还可以制作一个小书签,带在身边,你可以制作一个,也可以制作一套不同图案,不同形状的书签,把我们今天学习的和课外积累的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古诗和小故事写在上面呢。
如果你要送给你好朋友书签,你会把哪一句名言送给自己或朋友呢?说明理由
预设: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写在了书签上。这样读书的时候,可以提醒我自己多记多背不偷懒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可以时刻提醒自己要用诚实的态度对待读书学习,实时提醒自己。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提醒他读书的时候要专心,做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百遍,而义自现,多读书多感悟,就能明白意思了。读书的时候,看到这个书签,遇到不懂的地方,会鼓励自己多读几遍,读的多了,就能体会出意思了。
板块五 作业布置
1.阅读《论语》中的其他经典语句,进一步体会孔子的治学之道。
2.选择喜欢的读书名言抄写下来,制作小书签。
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通过读书,思考,了解了古人对读书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也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还交流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积累古人谈读书,预习冰心奶奶的忆读书。感受名人是怎么读书的,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