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四季之美》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旷、怡”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四时情趣”的不同,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并能学以致用。
第一课时
板块一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古诗词三首,看到了山雨过后的山居秋景,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以及行军营帐的边塞雪景,正应了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四时景物皆成趣。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七单元的第二课《四季之美》,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四季之美》。
板块二 字词学习
1.初读课文
同学们,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出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注意停顿,开始吧。
2.词语学习
(1)读准字音
同学们都读完了吧,本课还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黎明’‘红晕’‘漆黑’‘萤火虫’‘大雁’‘夜幕’‘降临’‘心旷神怡’‘炭火’‘火盆’‘走廊’‘闲逸’‘未免’
(2)理解词语
“心旷神怡”就是: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的意思。
“闲逸”我知道了‘逸’字是安乐安闲的意思,组成词语闲意就是闲适、安乐的意思。
(3)写生字
‘黎’和‘漆’字它们相同的部分,注意不要写成水。我们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还要注意朝廷的朝那要舒展,各部分结构要紧凑,我还要提示大家‘黎’和‘漆’相同的这部分笔画虽然一样,但是‘黎’字的这部分要写的宽一些,‘漆’的这部分要写的窄一些。
‘逸’和‘免’字比较像,逸字去掉走之旁再去掉一点就是免字了。我还要提醒大家,逸字里面是一个兔,不能要少一点,而免字是没有点的。
板块三 梳理课文内容
1.确定主题
四季之美大家预习了知道,这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板书:景物】。
2.整体感知
整篇文章读完了以后,你有什么总体的感觉?
3.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
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内容?——引出中心句
第一自然段春天——黎明
第二自然段夏天——夜晚
第三自然段秋天——黄昏
第四自然段冬天——早晨
4.猜想:为什么要选择各个季节的这些时间段?
——夏天,白天太热,夜晚乘凉的时候才能安下心来感受美景
——秋天,对于一年来说是尾声;黄昏,对于一天来说是尾声,两种尾声相吻合。古人常常伤春悲秋,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深有影响。
——冬天,早晨有霜有雪,反射着阳光,一睁眼就能看到。
——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因而春天选择了黎明来写。
(这一部分,不仅是整体感知,也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写作时选材组材的匠心。)
5.初步感受作者的细腻
老师提示一下,看一下这四个时间段,我们说“黎明”跟“早晨”你有疑问吗?你知道“黎明”跟“早晨”的区别吗?预设:黎明应该是天刚刚亮,早晨时已经有太阳了。 你看这两个时间段其实挨的比较近!这么短的时间,她都能发现不一样的,有时候我们观察却没有这样的感觉。
你再来看“黄昏”跟“夜晚”它这两个时间段也挨得在很近,在很近的时间段里面,也许我们根本就没有注意过它的变化,但是作者却注意到了,说明她是一个感觉非常细腻的人【板书:细腻】。
写景,一般抓住景物的不同方面来写。
【教】第一小节:春天
1.读一读
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小结,找一找描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
(1)天空 彩云
2.想一想作者是抓住哪些关键词来写的春天?
预设:
找到关键词:鱼肚色、红、红紫
——抓住什么来写?(天空的颜色变化,这是动态的景色描写。)
3.你觉得这一段中哪里很美,说一说你的感受。
预设:
——关注动词:“泛、染、飘”都是动词。(“泛”表示大面积微微出现,“染”字增强了颜色的立体感,“飘”字体现了天空的动态美。“泛、染、飘”这三个动词体会春天的黎明的动态美,这些词语表现了春天早晨天空的独特景致,给人以美好的想象
——关注叠词:“红紫红紫,一点儿一点儿”在变化,我觉得很美。
指名读,读出天空颜色的变化。指导:慢读,关注叠词。
4.齐读,感受动态描写。
那么亲爱的孩子们,在这段中所有景物都是静静地慢慢地发挥着细微的变化,这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呢?【板书:动态描写】
师总结:
通过颜色的变化体现时间的推移,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朗读这段话时节奏要舒缓,读出黎明时分的安静。
5.再读,尝试背诵。
之所以天空的颜色有变化,是因为日出。看着板书,尝试背诵第一节。
第二课时
板块一 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四季之美》的字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吧!
黎明 红晕 漆黑 萤火虫 大雁 夜幕 降临 心旷神怡 炭火 火盆 走廊 闲逸 未免
2.复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四季之美的第一自然段:春天最美是黎明,一起感受一下作者笔下春天黎明的独特韵味和动态美,并且尝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背诵下来。
板块二 精读课文,抓住关键词,体会景物的描写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夏秋冬三个季节,继续感受景致的独特韵味和动态美。
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继续思考课后第一题,并且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
【扶】第二小节:夏天
1.读一读
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都描写了哪三种景致呢?
2.找到关键词:明亮的月夜、漆黑漆黑的暗夜、蒙蒙细雨的夜晚
——月夜和暗夜有什么区别?(月夜有月亮,很明亮,暗夜则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这一小节写月夜了吗?找句子。(“明亮的月夜固然很美……”说明作者认为月夜很美,但暗夜更美。)
——为什么?(月夜,月亮发出亮光,是静态的;而暗夜中的萤火虫发出的光,星星点点,是移动的。)
3.萤火虫的迷人作者是如何描写出来的呢?
预设:
先写了无数只萤火虫,再写一只两只萤火虫,抓住不同方面的动态描写。
播放视频和图片——说感受
这样子如果普通的月夜确实是很亮的一个场景,那就是静的。可是现在暗夜之中萤火虫在飞舞,这就是一个动态,所以春天着重写了动态,夏天也是写了动态,也是写的动态。
【板书:动静结合】
【放】自学第三、四小节:秋天和冬天
1、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自学三、四小结,自学要求:①读一读 ②找到动态描写的词句,关键词。
2、分享交流
——秋天:归鸦、大雁、夕阳、风声、虫鸣。
(1)归鸦与大雁——比较不同
归鸦和大雁的飞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朗读“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的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预设:
归鸦是急急匆匆的往自己的窠里飞去,然后大雁是在空中里比翼而飞。——师引导:你找到词语非常准确,但是你没有告诉我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2)想象原因,感受画面
预设:
乌鸦是很急的,然后大雁是很悠闲的在天空上飞,它们飞行的状态不一样。
师追问:归鸦是很急的飞,但是大雁没有它那么急。为什么?
预设:
——可能是因为乌鸦朝窠里是因为小宝宝在等着吃的。
——它担心巢穴里小宝宝的安危。
——现在是黄昏,夜晚马上到来了,有可能他再晚一会就是会找不到回家的路。
师引导朗读:真好,那你可不可以读出这种急急匆匆的感觉?
教师:那为什么大雁没有这么急?大雁的飞是怎么样的“飞”呢?
预设:
——它可能已经带着孩子已经出来觅过食了。
——大雁它是成群结队的一起飞,它要迁徙到南方。
师总结:相比起来归鸦路途就更远了,所以更需要成群结队,团结合作。来,我们一起读,读出这种感觉。
教师:看啊,这个“归鸦”它的目的地是家里,他的飞行非常的急,因为它担心自己的孩子。而大雁呢,它的目的地比较长,是在温暖的南方,它更需要团队的合作,它才能够抵达它最终的目的地。因此你看他们飞的状态,飞的目的,飞的远近不一样,所以呈现出来的美也不一样,同时什么也不一样?对!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看到“归鸦”的那一份爱,她觉得这种场面特别的动人。而看到成群结队的“大雁”他就觉得特别的感动。是啊,就是这样的画面,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播放图片)
教师:这样的秋天你感觉怎么样呢?很有韵味,因为你可能会联想到很多很多,还有呢?
预设:
让人心旷神怡。
师总结:是的,当耳边响起风声、虫鸣的时候,当然会让人更加的心旷神怡,是的,就是这样美的秋天。我们看,这个“萤火虫”“归鸦”“大雁”它们虽然都在飞,但是它们飞的状态不同,目的不同,所呈现出来的美也是不同的,所以同样写“飞”我们读起来并不感觉乏味、枯燥、重复对吧。反而增加了韵味,独特。
——冬天:炭火、寒气
教师:那么到了冬天呢?冬天的雪在落,霜在结,人们在干什么呢?这些景作者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文中的哪一个词?
预设:和谐——教师:为什么是和谐啊?什么跟什么和谐?
预设:我觉得是闲逸的心情和寒冷的冬晨——教师:哎,你找到了文中的关键句,能不能谈谈你的理解?
预设:我觉得手里捧着火盆,身体非常暖和,又非常悠闲,看着窗外的美景,感觉十分的惬意。——教师:太好了,你把那样的场景说出来了,他说,我手里捧着火盆,身体非常的怎么样啊,暖和,而外面下着雪,他是非常冷的。“一暖一冷”是不是很和谐啊。外面的万事万物都覆盖着白雪。植物不长啦,动物也冬眠了,这个时候人也可以休息啦。你看,外面的休息啦,里面的人也休息了,是不是很和谐。还有什么能说出和谐?
教师:外面的雪是什么颜色的?你手里的火盆是什么颜色的?你看“一白一红”相衬起来是不是很和谐。如果你再仔细的读一读,你还能发现更多和谐的美?
预设:还有,她说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后面还有遍地的铺满白雪的早晨,后面也写了无雪无霜凌冽的清晨,两个做了对比。
教师:哎,两个做了对比,不管是有雪还是无雪,都是美的。有雪和无雪也是很和谐的。哪怕是这个炭火到了中午烧尽了,烧没了。它的心情只是扫兴的,而不是非常失望的,这样的冬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冬天最美是早晨”读
教师:这样的冬天感觉怎么样呢?
预设:这样的冬天让我感到十分的惬意——教师:惬意,因为不需要做那么多事啦,还有吗?
预设:清净、平静——教师:清净,对啊,因为大家都休息了。
板块三 关注写法,认识作者
1、关注写法
教师:你的内心也是平静,外面也是很平静的,非常好,你看老师就有疑问了,刚才我们找到了每一个季节,每一个景物它们都在动对吧?都在不停的动,但是每一个季节读完之后,你们的感觉就是这个季节特别的......刚才你们讲的,特别的怎么样?特别静对吧,所有的景物都在动,刚才所有的景物都在动,可是读完这一个季节,我问你们什么感觉?你们说好闲逸啊,好平静啊,好清净啊,为什么?明明是在写动,怎么会给你们这种这么静的感觉 呢?来给你的同桌讨论一下。好,有发现了吗?
预设:“因为它里面没有说声音——教师:整篇文章只有一个地方写了声音“风声”“虫鸣”但是其他的地方没有,所以显得特别的静。
预设:她写的很自然——教师:什么很自然?——预设:他都是写大自然的事——教师:她都是写大自然的事,对啊,她都是写这些景物在不停的动,那不应该是很波动的吗?不应该是让你感觉到比较嘈杂,像他讲的就比较高,因为没有声音,还有吗?
预设:还有因为它的美丽会让人觉得它很静态——哦,这还是你的感觉,这些景物都在动,你却有种很平静的感受,好奇怪哦!
预设:因为它是很优美的动——教师: 什么样的动?再换一个词——预设:动的很轻柔——教师:动的很轻柔,动的都不大。你看雪落是不是很轻,很慢。你看彩云飘是不是也很慢,所以你看,虽然她在写动。可是动的那么轻,那么慢,那么柔,所以你会感到整个氛围都是静的。这就是这个作者厉害的地方,虽然他在写“动”可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微微的动【动静相长】。
那么作者是怎么达到这种本领的呢?她为什么这么会写呢?你看这篇文章啊,她选择了独特的时间段:黎明——夜晚——黄昏——早晨
然后她还选择了这个时间段中独特的景物,以及这些景物它的动,同时它动的比较慢,比较揉,也许你不仔细看你都看不到。同时呢它还美她他看完所有的景物都有她的感受,而且她的感受没有写的很大,很夸张,她只是用了一个词,“点点即可”这样的表达让我们感受到这篇文章的美,美在这么多地方,如果孩子们你们下课之后啊去买一买她写的这本书。
2、认识作者
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选自他的《枕草子》这本散文,她生活在距离我们1000多年以前,我们大概看一看他的身世,(插入简介)一个经历了人生,起起伏伏的女子。结过婚,生完孩子又当过官,她的经历很多很多,看尽了世间所有的悲欢跟苍凉的。所以,这些景在她眼中就会显得特别的独特。也许我们没有她这样丰富的经历,特别是我们小孩子,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像她一样,有一颗安静的心去看这个世界。也许你会看到她眼中这样的美景,那么就请你用笔把它写下来。
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