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0 23:2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出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本单元是以“童话世界”为主题编排的内容,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和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因此文章虚实交替,通过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这篇童话的特点,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幻象与愿望之间的关系,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帮助学生建立对童话体裁的初步认识。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仍然处在形象思维阶段,直观想象和描述是他们的主导型思维,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独立的阅读和识字能力,而且学生对于安徒生的童话并不陌生,因此读通课文对他们来说并非难事,但是在品析词句,深入体会童话内涵,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和培养学生想象力还是需要老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捡”、“旧”等11个生字,读准“挣”、“几”等4个多音字,会写“柴”、“旧”等13个字,会写“火柴”、“围裙”等14个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想象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景象并 能理解所表达的愿望;
3.能够感受小女孩在面临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时,内心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4.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梳理、交流等方法,体会文中虚实结果的表达方式及效果,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知道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想象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景象并能理解所表达的愿望;
2.能够感受小女孩在面临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时,内心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五、教学难点
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体会文中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效果。
六、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表格若干张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2课时
环节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通过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从童话故事的结尾入手“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向新年的幸福中走去。”提出问题:为什么课文中说小女孩曾经多么幸福?幸福和她擦燃火柴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根据三年级学生学情,以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回顾故事大意,降低阅读难度,为学生接下来深入阅读打好基础;然后出示结局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矛盾,并提出疑问,然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二: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5-9自然段,思考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并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生:五次,分别从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她又擦了一根。/她又擦着了一根。/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这五个句子看出来的)
2.小组交流讨论从第一次到第五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自己观察五个句子找出不同之处,说出“终于抽出”、“赶紧抽出”以及“一根”、“一大把”这两处不同)
3.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并思考: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之后的结果如何?擦燃火柴后出现的幻象表达了小女孩怎样的愿望?
师:请大家回到课文第五自然段找一找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
生(预设):因为“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出示图片: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大街上)——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小女孩当时的寒冷。
师:有哪位同学感受到了小女孩当时到底有多冷吗?老师想找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学生用肢体、动作等来表达自己理解中小女孩面对的寒冷)
师:刚给大家都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寒冷,那么请继续默读课文说一说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之后的结果如何?擦燃火柴后出现的幻象表达了小女孩怎样的愿望?
生(预设):小女孩看到了大火炉,她燃亮了火柴,感觉“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但是,美妙的幻象很快就因为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了。因为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大街上,已经走了一天了,她这时候非常渴望得到温暖,所以小女孩才在幻象中看到大火炉。
(总结)师:那么从作者这一段的描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小女孩在幻象中的满足与欢乐,同时又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4.再读思考: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前现实情况是怎么样的?表达了她什么样的愿望?擦燃火柴后分别看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并完成表格。
师:那么接下来请大家用刚刚的方法继续默读后面四次擦燃火柴的方法,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现实 愿望 看到的幻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5.梳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出现幻想的全过程,并根据表格复述故事内容。
(教师先示范如何复述,在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复述)
6.品读赏析:请同学们再次回到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描写小女孩看到的幻象的句子,把你觉得有意思的画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预设):生:第6自然段中有两句描写烤鹅的句子。烤鹅本来是在盘子里不会动,可是文中写“它从盘子里跳下来,摇摇摆摆地向小女孩走来。”
师:是啊,烤鹅明明是不会动的,作者却写它“从盘子里跳下来,摇摇摆摆地向小女孩走来”,这就是童话里奇特的想象。在童话故事中,植物、动物和人一样会说话,有想法,而且也会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
生(预设):第七自然段“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
师:画片明明也是不会动的但是作者写“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可见这也是作者奇特的想象,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画片会说话,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呢?
(预设)
生1:小女孩你不要悲伤,希望你远离饥饿寒冷,永远开心快乐。
生2:小女孩你太可怜了,我要请你吃大餐,让大家买走你的火柴,还要送你礼物,也让你过幸福的节日。
师(总结):遨游在童话的世界,感受作者想象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这样的阅读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7.让学生观察表格说说自己的发现。
(小结:幻象都源于现实生活,生活中缺少什么,就出现什么幻象)
8.回归结尾,让学生默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讨论其中两个“幸福”的意蕴。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女孩冻死了,为什么却“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小女孩是在饥寒交迫中冻死的,为什么会说她“幸福”?)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首先聚焦“幻象”带来的“幸福”瞬间,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去寻找“幻象”,品味“幻象”,感受童话丰富和奇特的想象,在通过表格的梳理发现“幻象”与现实之间的反差,让学生明白“幻象”源于现实,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然后在借助表格复述故事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内化和转化;最后回归结尾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
环节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小女孩如果还有三次擦燃火柴的机会,她还有可能看到什么?请大家模仿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一写。
(设计意图:紧抓拓展延伸,训练学生学会运用童话故事想象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