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醉翁亭记》2004—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一网打尽及参考答案:85个试题
(省市按音序排列)
12(10);11(11);10(8);09(11);08(7);07(6);06(11);05(8);04(10);课外相关文段(2)
【201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一)文言文阅读回答10—14题。(11分)
【2013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欧阳修《醉翁亭记》)
【2013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⑴翳( ) ⑵念( )
11.翻译下面语句。(2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2013甲】段写太守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叙事、更融入了 和 两种表达方式,表现出全文主旨。(2分)
13.【2013乙】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14.【2013甲】【2013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期间所写,请比较其在思想感情上异同。(3分)
【2013答案】10.⑴翳:遮盖 ⑵念:考虑、想到
11.⑴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⑵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2.抒情 议论
13.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庭中月下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出作者陶醉于这种清幽宁静的月夜之中。
14.示例:相同:面对贬谪不沉沦,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表现出旷达情怀。不同:苏轼情感复杂,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
【2013湖南省长沙市】二(二)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⑴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⑵四时之景不同(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2.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2分)
【2013答案】10.⑴命名、取名 ⑵助词;译为“的”
11.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罢了。⑵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12.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13湖南省邵阳市】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8~ 14题。
【2013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入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2013乙】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终南别业》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杂然而前陈者(杂然:杂乱的样子)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以……为乐)
C.胜事空自知(空:没有) D.偶然值林叟(值:遇到)
9.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C.颓/然乎/其间者 D.晚/家南山/陲
10.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见渔人,乃大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1.对诗文内容或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醉”“乐”二字贯穿全文;乙诗“偶然”二字承启上下,二者都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情趣。
B.甲文太守之乐,乐在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一句点明主旨;乙诗诗人之乐,乐在自得其乐,“谈笑无还期”一句点明中心。
C.甲文第二段具体描绘了山林夕照的全景;乙诗没有具体景物的描绘。
D.甲文除写“乐”外,又暗合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贬谪的苦闷情怀;乙诗则有诗人豁达胸襟的表达。
12.下列诗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通过四个场面的具体描写,描绘了滁州人民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从侧面烘托出滁州政治清明的景象。
B.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一句,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表现出山林的幽静。
C.“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活脱脱地刻画出一个萎靡不振的醉汉形象。
D.乙诗结尾两句,引入偶遇之人,带有鲜明的生活气息。
13.将甲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⑵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14.试展开想象,体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穷”、“起”的表达效果。(2分)
【2013答案】8.C 9.B 10.A 11.B 12.C
13.⑴老老小小的人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 ⑵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14.“穷”指尽头;“起”,升起的意思。一“穷”一“起”,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之景的变幻。
【2013吉林省】二(一)(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本文作者欧阳修是 (朝代)文学家。(1分)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⑴蔚然而深秀者 ( ) ⑵名之者谁 ( )
12.第二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2分)
13.作者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滁人”跟随太守出游的欢乐场景。请分析他们“从太守游而乐”的原因。(2分)
14.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游且“乐其乐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3分)
【2013答案】10.北宋、宋代、宋朝任选其一即可。
11.⑴草木茂盛的样子或茂盛的样子。⑵命名或取名。
12.围绕“时间顺序”或“早晚、四季的变化”回答即可。
13.围绕“滁州百姓爱戴太守,愿意跟随太守出游;太守治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回答即可。
14.围绕“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回答即可。
【2013辽宁省大连市】二(一)(7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⑴其西南诸峰 ( )
⑵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
⑶名之者谁 ( )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2分)
9.从选文看,醉翁“醉”的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013答案】7.(3分)⑴各个(众) ⑵靠近 ⑶命名(给……起名)
8.(2分)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补充动词1分,“得”“寓”翻译正确1分)
9.(2分)一是饮酒,二是欣赏山水。
【2013辽宁省丹东市】三(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9—21题。(请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共10分)
【2013甲】⑴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⑵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013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2013注释】①共:共同(享受)。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杂然而前陈者 ( ) ⑵宴酣之乐 ( )
⑶有风飒然而至者 ( ) ⑷庶人安得共之 ( )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4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玉之言,盖有讽焉。
21.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2分)
【2013答案】19.⑴摆放 ⑵尽兴地喝酒 ⑶到 (来) ⑷怎么 (每个1分,共4分)
20.⑴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2分)
⑵宋玉这话,是含有讽刺意味的。(2分)
21.甲选文的“与民同乐”是指欧阳修(太守)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而乙选文中的“与民同乐”只是楚襄王自己心里想象的“与民同乐”,百姓并未同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2分)
【2013参考译文】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
【2013新疆乌鲁木齐市】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l0~12题。(14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往来而不绝者 天柱折,地维绝
D.醒能述以文者 皆以美于徐公
11.请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2.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这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013答案】10.C
11.(6分)⑴它(滁州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4分)
⑵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2分)
12.(4分)一是“山水之乐”,二是“宴酣之乐”,三是“乐人之乐”。这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2012年:个试题
1、【巴中市,20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21题。(19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 “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6、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节奏。(每句只划分一处)(2分)
(1)望 之 蔚 然 而 深 秀 者。(2)太 守 归 而 宾 客 从 也。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 (2)杂然而前陈者
(3)颓然乎其间者 (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1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或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朝而往(选文)
A、而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选文)
醉能同其乐(选文)
B、其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选文)
名之者谁(选文)
C、之
四时之景不同(选文)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选文)
D、于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2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先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和醉翁亭。
B、第②段描写的景象是山间朝暮及四季景色的变化。
C、第③段一共为我们展现了三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依次为“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
D、本文使用子一些骈句,如“朝而往,暮而归”,“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21、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相应问题。(3分)
【链接材料】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文与链接材料的作者在当时均是被贬之人,却都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乐”,试比较两人之“乐”的相同点。
【答案】(三)(19分)
16、(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2分)
17、(1)情趣 (2)摆放 (3)醉醺醺的样子 (4)以……为乐 (各1分,共4分)
18、(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分)
(2)为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2分)
19、B(3分) 20、C(3分)
21、都是与百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不受个人得失的影响。(3分)
2、【毕节市,2012】文言文阅读
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完成13—16题。(共11分)
醉翁亭记(选段)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野芳发而幽香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1分)
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5.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2分)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分)
16.选文第②节描写了什么内容 这样写有何用意 (4分)
【答案】(二)文言文阅读(11分)
13.(1)香花。 (2)以……为快乐。(2分)
14。C(1分)
15.(1)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2分)
(2)醉了能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2分)
16。描写了众人游宴之乐,揭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4分)
3、【成都市,20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问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名之者谁 名:命名
B.得之心而寓之酒 寓:寄托
C.佳木秀而繁阴 秀:繁茂
D.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乐:快乐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四时之景不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行者休于树 其一犬坐于前
C.而不知人之乐 温故而知新
D.醉能同其乐 安陵君其许寡人
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答:
【答案】二、(每小题3分,共9分)
4.D(“乐”应解释为“以……为乐”)
5.B(均译为“在”。A项中的前“之”译为“的”,后“之”译为“这”;C项的前“而”表转接,译为“却”,后“而”表顺接,译为“就”;D项的前“其”译为“他们”,后“其”表加强语气,译为“可要”)
6.C(“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错,应为“虽仕途不得意却仍有兼济天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7.(4分)
像那(要说那)太阳出来后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后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是山中早晨和晚上(的景象)。(大意正确计2分,落实“开”“归”“暝”“晦”的意义各计0.5分)
4、【恩施自治州,2012】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A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彝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已而夕阳在山,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选文有改动)
【B段】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僚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田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垒矣fl,庄子日:“请循其本。子日‘出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2)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3)俯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4)请循其本。
1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0.这两个语段讲的都是出游之乐。【A段】主要写的是▲ ;【8段】主要写的是 ▲ 。
21.这两个语段围绕一个“乐”字,描绘了两幅不同的图景,你怎么看待这两段文字中的 “乐”
【答案】(三)文言文(8分)
18.(2分)(1)牵扶,领;(2)大声说话、喊叫;(3)悠闲自得;(4)依照,按照。
说明:此题2分,每小题0.5分。
19.(2分)(1)到溪边钓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甜而酒水清(1分);(2)你不足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1分)
说明:每句1分,大意正确即可。
20.(2分)【A段】游人乐太守也乐其乐或者与民同乐(1分)“B段】庄子乐则在庄子看来水中游鱼也乐(1分)。
说明:一空1分,意近即可。
21.(2分)示倒: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用自己的快乐击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说明:围绕两段文字的“乐”,发表自己的看法,内容止确即可。
5、【锦州市,2012】二(一)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12~15题。(12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己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①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②,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③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④可乐也。
(节选自《兰亭集序》)
【注释】①修禊(xì)事:为了做禊事。禊事,一种祭礼,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②流觞: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曲水:引水环曲状成为水渠。③品类:指万物。④信:实在。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泉香而酒洌: (2)树林阴翳:
(3)少长咸集: (4)茂林修竹:
l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l)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14.【乙】文中与【甲】文画线句子描写的情景相似的是哪一句 (2分)
l5.【甲】【乙】两文均体现了 “乐”,两文之“乐”有什么不同 (2分)
答案:二、阅读(满分55分)
(一)
12.(1)水(酒)清(2)遮蔽(3)全,都(4)长,高(每小题1分)
13.(1)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2)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舒心畅快。(每句2分,大意正确即得分)
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2分)
15.【甲】的“乐”是与民同乐。(1分〉【乙】的“乐”是与友赏景饮酒赋诗之乐(或与友同游之乐)。(1分)(大意正确可得分)
6、【莆田市,2012】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5题。(18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或异二者之为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太守谓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选段中的句子作答。(3分)
(1)甲段中的“进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___”,“退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
(2)乙段中与“佳木秀而繁阴”相对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甲、乙两段中作者的“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或许 没有 离开 为(是)
3、 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游人知道跟着有识之士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4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树林阴翳
5、答案要点
相同点:都是为国为民而乐
不同点:甲段的乐是先忧后乐;乙段的乐是与民同乐。
7【威海市,201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8~11题。(8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①临溪而渔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B. ①射者中,弈者胜②吾射不亦精乎
C. 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D. ①太守谓谁②太后明谓左右
9.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①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②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B. ①杂然而前陈者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C. ①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②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D. ①醒能述以文者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2分)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1. 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2分)
【答案】文言文阅读(12分)(一)(共8分)
8. C (2分)
9. B (2分)
10.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意思对1分,语句通顺1分,共2分)
11. 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意思对即可,共2分)
8、【湘潭市,2012】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3.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词。(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选段结尾说“太守醉也”,这既是酒醉,也是心醉。联系选段文意,请你说说太守 “心醉”的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常用来比喻“表面上是这样,而实际上是那样”的做法。请你写出这句话。(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 渔:捕(钓)鱼。 陈:摆放(陈列)。
14. 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15. 滁人游(看到滁州百姓快乐出游),太守宴(品尝到丰盛的山野盛宴),众宾欢(感受到随行宾客的尽情欢乐)。(或 答“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亦可。任意答出其中两点,即计满分)
16.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文言文译文一】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出游。靠近溪边来 约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清洌而酒色香醇,野味野菜,交错地在面前摆放,这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玩投壶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嬴 了,酒杯和酒等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是宾客们欢乐 的样子。(有一个)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人),〖那个就是)是喝醉了的太守。
9、【岳阳市,2012】
醉 翁 亭 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文/欧阳修)
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翼然临于泉上( )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3)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4)太守谓谁( )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9. 结合全文,说说太守到底在“乐”些什么。(2分)
。
10.从写景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2分)
。
【答案】7. (共4分,每小题1分)
(1)靠近 (2)寄托 (3)离开 (4)是
8. (2分)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答出“意”的意思1分,文意通顺1分)
9. (2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与民同乐)。(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10. (2分)作者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糅合在一起,静的山景和动的酿泉,相映成趣。(答出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这个写景的角度,即可得满分)
10、【湛江市,2012】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醉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 (2)名之者谁 名:
(3)云归而岩穴暝 归: (4)佳木秀而繁阴 秀: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B.作亭者谁 水落而石出者
C.山之僧智仙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D. 而年又最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 ( http: / / baike. / view / 46795.htm" \t "_blank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20.请在这两段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2分 )
【答案】17.(1)靠近(2)给……命名(3)聚拢(4)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或茂盛(繁茂)(每答对一个得1分)
18.解析:A(A在,介词;B特指,可译为“……的人”/表判断的语气,不译;C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代词,指“诸峰”;D表并列/表顺承)
19.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句意对即可得1分)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关键词“寓”译作“寄托”。译对关键词各得1分,句意对得1分)
20.峰回路转:比喻经历挫折失败后,事情出现新的转机。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水落石出:事情真相大白。(写出其中一个成语得1分,解释正确得1分。)
2011年:12个试题
1(本溪市·2011)(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10-13题。(10分)
【甲】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业①不知书,忠烈勇武,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代②北苦寒,人多服毡罽③,业但挟纩④,露坐治军事,傍⑤不设火,侍者殆僵仆⑥,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
【注释】①业:即杨业,又名杨继业,山西太原人,宋代著名将领。②代:地名,治所在今山西代县。③毡罽(jì):毛织品。④纩(kuàng):丝棉絮。⑤傍:同“旁”。⑥殆僵仆:几乎倒下。
10.请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2分)
A.太守自谓也 业谓曰 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业怡然无寒色
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故士卒乐为之用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众皆感泣不肯去
11.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
12.说说【甲】文中的“醉翁之意”有什么含义。(2分)
13.从【乙】文记载的“朔州之败”事件中,可以看出杨业这个形象有哪两个特点?(2分)
答案:10.D
11.(1)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2)你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孩子,同我一起死没有什么益处。
12.寄情山水排遣抑郁(随遇而安),1分;与民同乐,1分,计2分。
13.忠诚刚烈(忠烈),1分;体恤下属(御下有恩),1分。计2分。
2(朝阳市·2011)(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7-11题。(15分)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③。蒲苇莲芡④,有A之思;椅桐桧柏,有B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⑤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 ②余浸:支流。 ③岩阜:假山。 ④芡(qiàn):水生植物。 ⑤富:丰饶的物产。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佳木秀而繁阴 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修竹森然以高 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为陂池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将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深可以隐,其富⑤可以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细读[甲]文第二段文字,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醉翁亭春秋二季景色的特点。(2分)
春季:_______________ 秋季: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你的理解,将“江湖”和“山林”两个词语恰当填在[乙]文中的A、B处。(2分)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11.[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抒发的感情大致相同,请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1)情趣 (2)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3)长 (4)把
(4分。解释对一个词语得1分。)
8.(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4分。每句2分,第二句的翻译意思对即可。)
9.春季:生机勃勃或姹紫嫣红 秋季:秋高气爽或秋水怡人 (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0.A 江湖 B 山林 (2分)
11.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3分。意近即可。)
3(贵港市·2011)三、古诗文阅读(9-14小题,共18分)
【甲】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②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自《桃花源记》)
【丙】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山行六七里 B.斗折蛇行 C.复前行 D.朝服衣冠
10.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便得一山/而或长烟一空
B.鸡犬相闻/其一犬坐于前
C.渔人甚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第Ⅱ卷(共90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苍颜白发,颓然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 【甲】文第②段与【乙】划线处都描写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形,它们有何共同之处?作何这样分别有何目的?(3分)
13. 解释【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老夫聊发少年狂 聊: ②会挽雕弓如满月 会:
14.【丙】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词人的性格特点?他的这种性格在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答案:9、D (3分)10、C (3分)
11、①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醉了。(“苍然”“颓然”译错一处扣分,扣完2分为止)②老人小孩都愉悦而自得其乐。(“黄发”和“垂髫” 译错一处扣分,扣完2分为止)
12、写出了人们安居乐业、老幼欢乐的情形(写出“太平祥和”或“百姓和乐”均可得分)(1分) 【甲】文表明了作者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1分)【乙】文寄托了作者陶渊明向往没有剥削压迫、生活美好的社会理想。(1分)
13、①姑且,暂且 (1分)②定将。(1分)
14、“狂”。(1分)体现在:①盛装出猎,②千骑相随,③告知全城百姓齐动,④自比孙郎射虎。(或:盛装齐全;人数众多;场面热闹也可,写出2点得1分,写出其中3点得2分)。
4(宁德市·2011)(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9题。(17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4分)
⑴弈者胜 弈: ⑵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
⑶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 ⑷以其境过清 清:
6.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
⑵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译文:
7.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第一段主要描绘了滁州人民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从侧面反映了滁州政治清明的景象。
B.甲文第二段从“已而夕阳在山”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写了山林夕照全景。
C.乙文第一段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鱼儿在空中游动的景象。
D.乙文第一段“似与游者相乐”一句描绘了游鱼自由闲适的神韵,也表现了作者此时喜悦的心情。
8.乙文对鱼的描写静中有动,更显出环境的幽静。甲文也运用了动静结合手法来表现山林幽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9.甲乙两文作者都有被贬谪的经历,但两人又有着不同的胸怀意趣,请根据文意简要谈谈两人当时各自的心情。(4分)
答:
答案:(一)
5.⑴弈:动词,下棋。 ⑵乐:把……当做乐趣。
⑶依:依靠。 ⑷清:凄清。
6.⑴译文:(有一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人),那是喝醉了的太守。
⑵译文:阳光照到水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呆呆地不动。
7. C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9.答:欧阳修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地场面,表现被贬后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柳宗元通过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色,抒发了在寂寞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流露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平凉市,2011】(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0一24题。(19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环滁皆山也 环: (2)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3)负者歌于途 负: (4)杂然前陈者 陈:
2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2.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 ”“ ”“醉翁亭”等景物。(2分)
23.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 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4分)
24.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写出你的理解。(3分)
《醉翁亭记》是一篇著名游记,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滁州志》记载:“欧阳公记①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凡商贾 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③,以赠监官,可以免税。”
注释:①[记]指《醉翁亭记》。②[商贾]商人。③[关征]查税征税。
【答案】(一)(19分)
20.(4分)(1)围绕(环绕) (2)情趣(意趣、兴趣)(3)背 (4)摆放
21.(6分)(1)给它(亭子)起名(题名)的是谁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称它(命名)的。(3分)(2)游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把他们的欢乐当作乐趣。(3分)
22. (2分)琅琊(山) 酿泉
23.(4分)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2分)。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1分)。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1分)。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
24.(3分)《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艺术价值高、影响大。
5(普洱市 ·2011)二(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
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任选两个作答,多选择不给分)(2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 ) (2)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开( ) (4)弈者胜 弈( )
11.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A.临溪而渔 B.水落而石出者
C.泉香而酒冽 D.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1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___________
(2)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 ___________
1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
14.我市是全国最具魅力城市之一,请适当引用文中写景的语句生动描绘家乡的一处自然美景。(描述中不得出现真实地名,可用XX代替)(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
答案:暂无。
6(日照市·2011)(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9~13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9.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春和景明 景: ②四时之景不同 景:
③而或长烟一空 或: ④把酒临风 把:
1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1.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若夫/淫雨霏霏 B. 感极而/悲者矣
C. 其/喜洋洋者矣 D. 四时之景/不同
12.比较甲乙两个文段,在下面表格的空格处填上相应的内容。(3分)
文 段 写 景 抒 情
甲 一段 淫雨霏霏
二段 喜
乙 先写 山间之朝暮 乐
再写
13.乙段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的“乐”与甲段中作者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有什么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答案:①日光 ②景色 ③有时 ④持、执
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10.答案: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11.答案:B
评分:选对得2分。
12.答案:
悲
春和景明
山间之四时
评分:每空1分,共3分。
13.答案:乙段中“乐”既抒发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又暗含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甲段中的“乐”不只表示与民同乐的思想,而且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
评分:本题2分。只答相同点不得分。
7(十堰市·2011)(一)阅读《醉翁亭记》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1.选出下边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选文开头先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B.文章写“醉翁亭的命名”主要为了介绍醉翁亭的由来和写作本文的原因。
C.选文第二段描写了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
D.文中用了不少对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22.《醉翁亭记》除写了山水之乐外,还写到了“太守之乐”,请你从内容和它所体现的积极意义上谈谈对“太守之乐”的理解。
答案:19.(3分)①代词,指滁州城。②意趣,情趣。③散。(每小题1分)
20.(3分)示例一: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示例二: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给分应扣住“峰回路转”;“翼然”;“者……,也……”三个要点,各1分)
21.(3分)不正确的是B。是为了引出醉翁寄情于山水的乐趣。
22.(3分)从内容上理解:在他的治理下,人们生活安乐。或者答:太守为人们的快乐而感到高兴,体现封建官员“与民同乐”的思想,2分;从积极意义上理解,哪怕位卑,却具有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积极人生态度,期望人们安居乐业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理想,与民同乐,追求生活宁静祥和,人们和谐相处极具现实的积极意义,1分,答出“积极人生态度”或“和谐社会”的理想的其中一方面即可。
8(宿迁市·2011)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14分)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往来而不绝者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
C.而不知人之乐 D.射者中,弈者胜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8.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已而夕阳/在山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庐陵/欧阳修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2分)
▲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3分)
▲
10.选文第①节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何用意?(3分)
▲ ▲
答案:三、(14分)
7.(3分)B.离开(A.断绝/极; C.知道/同“智”,智慧;D.命中/里)
8.(3分)D(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已而/夕阳在山,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9.(5分)
(1)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宴酣”1分,“丝”“竹” 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2)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
(“同其乐”1分,“述”1分,判断句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10.(3分)
众人游宴之乐(1分),揭示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2分)
9(厦门市·2011)三、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15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心窃乐之 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7.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林壑尤/美 B.作亭/者谁 C.饮少辄/醉 D.昨/游江上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9.读懂山水(5分)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2分)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3分)
答案:6.(4分)要求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
①临:靠近(高踞)。 ②意:情趣(乐趣)。
③乐: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感到快乐)。 ④诚:确实(果真;实在)。
7. D (2分)
8.(4分)要求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每句2分。
①句: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句: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9.读懂山水(5分)
(1)(2分)要求与评分:依照题意,用原文填空。若画面或语句不完整,酌情扣分。
示例: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2)(3分)要求与评分:联系文段内容,言之成理。甲段,1分;乙段2分;若表达不好,酌情扣分。
示例: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10(徐州市·2011)(一)阅读课内文言语段,完成6-9题。(12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临溪而渔 ( ▲ ) (2)杂然而前陈者 ( ▲ )
(3)苍颜白发 ( ▲ ) (4)太守谓谁 ( ▲ )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
A.①往来而不绝者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①人影散乱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
C.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D.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②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译文: ▲ ▲ ▲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 ▲ ▲ ▲
9.选文第二段中“人之乐”和“太守之乐”的“乐”分别具体指什么?(2分)
答:“人之乐”的“乐”指 ▲ ▲ ▲
“太守之乐”的“乐”指 ▲ ▲ ▲
答案:二、古诗文阅读 (20分)
(一)阅读课内文言语段,完成6-9题。(12分)
6.(4分)(1)捕鱼 (2)摆开 (3)脸色 (4)为,是
7.(2分)D离开(A.①停止②隔绝,B.①凌乱②指造反,C.①回去②归依)
8.(4分,每句各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
(1)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2)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9.(2分)“人之乐”的“乐”指游人“从太守游”之乐,“太守之乐”的“乐”指太守与民同乐之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11(盐城市·2011)(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0—13题。(15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环滁皆山也 环:______________
(2)林壑尤美 尤:______________
(3)山行六七里 山:______________
(4)饮少辄醉 辄:______________
11、翻译文中画线语句。(4分)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
10、(1)环绕(2)特别,尤其(3)名词作状语,在山上(4)就
11、(1)远远望去,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2)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
12(玉溪市·20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小题。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3分)
临溪而渔 渔: (1分)
颓然乎其间者 乎: (1分)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 (1分)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的意思。(3分)
①野芳发而幽香。(1分)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分)
13.选文第①段描写山间的美景,先写 变化之美,再写 变化之美,给人以不同的美感。(2分,每1空1分)
14.文章以“乐”贯穿全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这些“乐”反映出什么?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二)(10分)
11.(3分)渔:捕鱼。(1分) 乎:同“于”,在。(1分) 去:离开。(1分)
12.(3分)
①(1分)答案:野花开放,散发出阵阵清幽的香气。
②(2分)答案:人们只知道随太守游玩快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每1句1分)
13. 朝 暮 四 季 (2分,每1空1分)
14.(2分)答案:从诗中描写的“山水之乐、禽鸟之乐”反映出醉翁亭的环境优美,生态保护好;从“宴酣之乐”反映出太守与下属关系亲切自然、随和、善与人相处;从“游人之乐”反映出滁州人生活和平安宁;从“太守之乐”反映出作者治理滁州的功绩、与民同乐的思想和热爱祖国山水之情。(答出2点即可,每1点1分)
2010年:8个试题
1、2010安徽蚌埠一中文言文阅读(20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6、 “太守自谓也”句中的“太守”指的是谁?请写出人名: 。(2分)
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山之僧智仙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B.名之者谁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C.朝而往,暮而归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D.晦明变化者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8、第二语段中描写傍晚之景的句子是: ;描写秋天之景的句子是: 。(4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8分)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6、 1.欧阳修
7、 C
8、 云归而岩穴暝 风霜高洁
9、 ①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展翅欲飞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
②(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寓在酒上。
10、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2、2010广东佛山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6至第10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6.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名之者谁(命名)
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C. 野芳发而幽香(香气)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7.选出句中 “而”字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中的“而”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一鼓作气,再而衰
B.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C.广起,夺而杀尉
D.云归而岩穴暝
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B.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
C.日出而林霏开(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D.觥筹交错(大家交换着酒杯喝酒)
9.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太守之乐,其实质都是与民同乐。
B.作者在本文借寄情山水来表达对遭到贬谪的不满,抒发消极的情绪。
C.文章第三段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三个画面。
D.全文围绕“醉”和“乐”展开,写“乐”正是为了写“醉”。
10.选出对文章写作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采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B.本文每句话都用“也”字作结,起判断和舒缓语气的作用。
C.本文语句凝练,言简意深,片语传神。
D.本文写太守之乐是为了突出游人之乐。
答案:6.C 7.B 8.D 9.A 10.D
3、2010黑龙江鸡西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回答12—15题。(共10分)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 树林阴翳 翳:
(2) 太守谓谁 谓:
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3分)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体现了太守的什么思想?(2分)
15.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12.(1)翳:遮盖
(2)谓:为,是
评分标准:(2分) 每题1分。
13.示例:不久太阳落山,人影零散纷乱,这是太守归来宾客跟随。
评分标准:(2分)翻译正确,一句一分。
14.与民同乐。
评分标准:(2分) 意思相近即可。
15. 示例: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每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评分标准:(3分)
生活态度1分,联系实际谈看法2分。
4、2010黑龙江牡丹江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回答12—15题。(共9分)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 树林阴翳 翳:
(2) 太守谓谁 谓:
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2分)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体现了太守的什么思想?(2分)
15.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12.(1)翳:遮盖 (2)谓:为,是
评分标准:(2分) 每题1分。
13.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就是太守。
评分标准:(2分)翻译正确,完整即可。
14.与民同乐。
评分标准:(2分) 意思相近即可。
15.示例: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每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评分标准:(3分)生活态度1分,联系实际谈看法2分。
5、2010江西南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10分)
甲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0.用“/“给乙段中画线句断句。 (2分)
朝 而 往 暮 而 归 四 时 之 景 不 同 而 乐 亦 无 穷 也。
1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2分)
(1)谗:( ) (2)发:( )
12.甲、乙两段文字的景物描写各突出了什么特点?(2分)
13.具体分析甲段文字对阐明全文主旨所起的作用。(2分)
14.从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
答案:10.朝 而 往/暮而 归/四 时 之 景 不 同 / 乐 亦 无 穷 也。
11(1)说坏话(1分)
(2)开放(1分)
12甲段:悲凉/萧然(1分)
乙段:变幻无穷(四时不同、早晚不同)(1分
13作用:本段以悲景渲染“悲情”、与下文的“喜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出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思想,最后点明全文主旨。(2分)
14(1)随遇而安、与民同乐。(2分)
6、2010广西南宁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猿则百叫无绝
B、野芳发而幽香 发闾左谪戍渔阳
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5、下列表述对课文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②段描绘了山间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抒发了作者无穷的乐趣。
B、第③段描绘了四幅温馨的画面,其顺序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C、第④段作者用禽鸟之乐衬托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D、欧阳修被贬滁州,纵情山水,与民同乐,深受百姓喜爱。他离职后,百姓为纪念他修建了“醉翁亭”。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
(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译文:
答案:13、A (A项的“绝”都是停止(共55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记
醉翁亭
欧阳修
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朗读、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2、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教学重点)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4、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教学难点)
简介欧阳修及写作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
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
家,史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此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读准字音
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ɡ yá
潺chán 酿 niànɡ 僧 sēng
辄 zhé 暝 mínɡ 弈yì
朝zhāo而往 伛偻yǔ lǚ
蔌sù 觥筹ɡōnɡ chóu
翳yì 霏fēi 洌liè
读懂词意
环(环绕,包围)滁皆山也;望之蔚然(茂盛的样子)而深秀(秀丽)者;
泻(飞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名(给……命名)之者谁;
饮少辄(就)醉;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于泉上者;
得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太守归(回家)而宾客从(跟从)也;
吾谁与归(归依); 云归(聚集)而岩穴暝;
野芳(香花)发而幽香;佳木秀(繁荣滋长)而繁阴;
至于负者(背着东西的人)歌于(在)途;
山肴(野味)野蔌(菜蔬);弈(下棋)者胜;
宴酣(尽兴的喝酒)之乐 ;树林阴翳(遮盖);
非丝(弦乐器)非竹(管乐器);
觥(酒杯)筹(酒筹)交错;太守谓(是)谁?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于)其间者;
鸣声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
读懂层意
全文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
(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第二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
(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第三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
(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第四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
(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① 滁州的地理特点?
② 西南诸峰的特点?
③ 琅琊山的特点?
④ 亭的位置?
⑤ “来饮于此”中“此”指?
⑥ 自号醉翁的原因?
⑦ 划分层次?写法?
“环滁皆山也。”
精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以下问题:
“林壑尤美”
“蔚然而深秀”
“临于泉上”
醉翁亭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 划分层次?写法?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
精读课文第一段,思考问题:
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写法:这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解说: 这段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
朝
暮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春
夏
秋
冬
① 朝暮景色的特点?
② 春夏秋冬景色?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④第二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写法?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精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以下问题: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解说:这段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及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
写法: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太守喝醉了。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④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 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⑤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泉香酒洌,山肴野蔌”
精读课文第三段,思考以下问题: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解说: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面。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⑥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⑦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 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 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 乐在里边?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精读课文第三段,思考以下问题: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能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① 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② 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
③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④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⑤ 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精读课文第四段,思考以下问题:
“醉能同其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问题一:课文哪些地方写了“美”?
问题二:太守为什么而醉?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请大家谈谈。
问题三: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问题一:课文哪些地方写了“美”?
课文第三段写了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
其三,四季变化之美。
四季变化之美
问题二:太守为什么而醉?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请大家谈谈。
(一)为景而醉
1、指名学生朗读描绘景色的句子,想象画面。→→→ 教师展示画面。
2、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 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① 第一段: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
②第二段,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 请同学们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一)为景而醉
1、指名学生朗读描绘景色的句子,想象画面。→→→ 教师展示画面。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朝
暮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春
夏
秋
冬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
山间之四时
(一)为景而醉
※ 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① 第一段: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
群山环绕图
琅琊秀色图
酿泉流水图
溪亭展翅图
(一)为景而醉
① 第一段: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一)为景而醉
※ 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②第二段,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朝
暮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春
夏
秋
冬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
山间之四时
(一)为景而醉
②第二段,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二)为人而醉
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 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② 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③ 找出带“乐”的句子并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
① 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A、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
B、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
C、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D、太守醉,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以醉写乐
太守之乐
与民同乐
② 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找出带“乐”的句子并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
◎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
◎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以醉写乐
(三)为情而醉
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找出文中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2、深入理解文中的“乐”。
① 本文以“乐”为线索,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表现“与民同乐”的主旨的?
② 本文都写了谁的“乐”?
③ 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
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④ 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
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1、找出文中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分析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是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2、深入理解文中的“乐”
① 本文以“乐”为线索,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表现“与民同乐”的主旨的?
山水之乐→→四时之乐→→滁人游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山林之乐(游宴之乐→→太守之乐)。
② 本文都写了谁的“乐”?
禽鸟乐→→滁人乐(负者歌于途) →→众宾乐(从太守游而乐、宴酣之乐) →→太守乐(山水乐、宴酣)。
③ 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他们生活安定富足,这是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直接关系的。太守是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也是他的政治理想。
与民同乐
2、深入理解文中的“乐”
④ 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与民同乐
◎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说说理解。
◎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山水之乐: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宴酣之乐:鱼肥酒香,山肴野蔌,起坐喧哗
乐人之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乐民之乐”,这就是欧阳修的高洁志趣。
与民同乐
全文以“乐”字为线索,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美景以及人们游山的欢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问题三: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
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字,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2段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应有陶醉语气)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应是得意语气)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本文共用25个“而”,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说说下列语句种“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
1.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 云归而岩穴冥。
3.朝而往,暮而归
4.溪深而鱼肥
5.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递进,而且;重读
表承接,不译;轻读
表修饰关系,不译;轻读
表示并列,可不译 ;轻读
表转折,却;重读
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一、引入(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它的命名由来)
亭的周边环境:环滁皆山-琅玡山-酿泉-有亭
翼然 (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
亭的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二、写山中之景和出游之乐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归为“乐亦无穷”(分总)
三、写滁人的游游和太守的宴饮: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从外到内)
四、写日暮醉归:
三种乐:禽鸟-游人-太守
归纳总结:
山水之乐
滁人之乐
宾客之乐
太守之乐
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
被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醉能同其乐(主旨)
①点明文章主线的是哪句话?
②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
③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 ④写春景的句子是: ⑤写夏景的句子是: ⑥写秋景的句子是: ⑦写冬景的句子是:
⑧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
⑨ 《鸿门宴》的故事中流传出一个意思类似“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的俗语,这个俗语叫什么?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醉翁亭记》教案(3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朗读、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2、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教学重点)
3、 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4、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教学难点)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课时 1
教学要点: 1、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
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 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简介欧阳修及写作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一)读准字音。
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ɡ yá 潺chán 酿 niànɡ 僧 sēng 辄 zhé 暝 mínɡ
朝而往 zhāo 伛偻yǔ lǚ蔌sù 觥筹ɡōnɡ chóu 翳yì 霏fēi 洌liè 弈yì
(二)读准句读。
(三)读懂词意。
环(环绕,包围。)滁皆山也; 望之蔚然(茂盛的样子)而深秀(秀丽)者;
泻(飞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名(给……命名)之者谁; 饮少辄(就)醉;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于泉上者; 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
得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太守归(回家)而宾客从(跟从)也;
吾谁与归(归依); 云归(聚集)而岩穴暝;
野芳(香花)发而幽香;佳木秀(繁荣滋长)而繁阴;
至于负者(背着东西的人)歌于(在)途; 山肴(野味)野蔌(菜蔬);
宴酣(尽兴的喝酒)之乐 ; 非丝(弦乐器)非竹(管乐器);
弈(下棋)者胜; 觥(酒杯)筹(酒筹)交错;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于)其间者;
树林阴翳(遮盖);鸣声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 太守谓(是)谁?
(四)读懂句子,翻译课文。
(五)读懂层意。
全文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第二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第三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第四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教学反思】
课时 2
教学要点: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赏析文章内容。
三、精读课文,赏析内容。
(一)精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以下问题:
① 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 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 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 亭的位置?(“临于泉上”)
⑤ “来饮于此”中“此”指? ( 醉翁亭 )
⑥ 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 划分层次?写法?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
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
下而上,点题)。这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
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解说: 这段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欧阳修在
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二)精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以下问题:
① 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
② 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
④ 划分层次:第二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写法?
解说:这段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及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作
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三)精读课文第三段,思考以下问题: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泉香酒洌,山肴野蔌”)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④划分层次: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四个场面。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⑤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⑥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
携,往来而不绝”)
⑦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
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能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四)精读课文第四段,思考以下问题:
① 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
② 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
③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④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
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⑤ 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教学反思】
课时 3
教学要点: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四、问题讨论探究。
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请大家谈谈。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一)为景而醉。
1、指名学生朗读描绘景色的句子,想象画面。→→→ 教师展示画面。
2、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 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① 第一段: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归纳: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②第二段,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归纳: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 请同学们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二)为人而醉。
※ 领略文中的人欢。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 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归纳: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太守醉,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② 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归纳:
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
③ 找出带“乐”的句子并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归纳:
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段,读出欢乐的气氛。
(三)为情而醉。
※ 那么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找出文中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是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2、深入理解文中的“乐”。
① 本文以“乐”为线索,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表现“与民同乐”的主旨的?
山水之乐→→四时之乐→→滁人游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山林之乐(游宴之乐→→太守之乐)。
② 本文都写了谁的“乐”?
(禽鸟乐、滁人乐(负者歌于途)、众宾乐(从太守游而乐、宴酣之乐)、太守乐(山水乐、宴酣)。
③ 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他们生活安定富足,这是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直接关系的。太守是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也是他的政治理想。
④ 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问题二: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①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字,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② 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2段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五、总结新课,检查背诵。
(一)总结新课。
(二)检查背诵。
① 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② 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③ 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④ 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⑤ 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
⑥ 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⑦ 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