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精品课件+精品教案+精品朗读+精品素材(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文档属性

名称 《诗五首》精品课件+精品教案+精品朗读+精品素材(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14 10:53:26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行 路 难
李 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的美誉。其诗想像丰富,意境开阔,运笔神奇,风格飘逸,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

导入新课,走近“谪仙”
杜甫评李白诗: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俊彩飘逸)
   ——《春日忆李白》
写作背景: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首《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初读诗歌,营生感知
品鉴诗歌,体验审美
苦闷
失意
希望
迷惘
自信
情感线索
再读诗歌,升华领悟
下一页
(此动画操作右击播放)
延展诗歌,提升素养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用洒脱的行楷写你的拼搏,
用沉稳的正楷写你的执着,
用潇洒的草书临摹你成长的足迹,
用粗浓的黑体搭筑你成功的阶梯!
探究诗歌,呈现思考
以“我心目中的李白”为话题,写出自己对李白诗歌及为人的解读。(共14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读准下列红字的读音:
háo chóng juàn
怒 号 三 重 茅 挂 罥
ào qǐng qīn sāng
沉 塘 坳 俄 顷 布 衾 丧 乱
wù bì wú xiàn
突 兀 庇 护 吾 庐 见 此 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从中可以看出秋风有着怎样的特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破屋
第一组:秋风破屋
第二组:
群童盗茅
喝止不住顽童,只能“归来倚杖自叹息”,
可怜的诗人叹息什么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请根据书下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片断。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一组:秋风破屋
第二组:群童盗茅
第三组:
第一组:秋风破屋
第二组:群童盗茅
第三组:秋雨摧屋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雨摧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宁愿”吾庐独破”,只要自己的宏愿能实现便足矣!
“诗圣”杜甫
 有人在读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后,如此写道:
茅屋破了,
历史却多了一座大厦。
那风骨架设的广厦是何等巍峨, 即使再一千年之后,
它也必定是: 令人仰视而又肃然起敬的标志性建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谢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共10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 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朗读:
sǎn
lián
qiú
qīn

hàn
lán
qiāng
yuán
chè
zhu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 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按课本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这里比喻雪花
用丝绸织成的帐幕
用狐皮制的外衣。
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下雪后红旗冻住了,北风吹来,也不能飘动了。
沙漠
纵模交错的样子
拉开
译 诗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飘起了雪花。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衣服也不觉得暖和,丝绸 做的被子都让人觉得有些单薄了。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也很难穿在身上。
沙漠里都结了厚厚的冰层,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中军大厅里摆好了酒宴,欢送返京的客人,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美妙的乐曲。
傍晚辕门前大雪下个不停,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
白 雪 歌
送 武 判 官 归 京
咏雪/写雪景(前10句)
大雪纷飞遍地银妆
雪天奇寒难以忍受
沙漠冰封愁云惨淡
送别/写别情(后8句)
设宴饯别寄寓感慨
依依惜别无限惆怅
描写边地奇异风光,抒发无限惆怅之情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品析该句中“空”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②对友人前途担忧之情;
③与友人离别后的惆怅之情;
④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凄楚之情。
品读赏析
下面两句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将诗句所描述的画面用文字表述出来,并说说它的妙处。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①一夜的大雪,给树木披上了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和煦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用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既描绘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也透露出作者豪放和开阔的胸襟。
②归客远去,山路回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作者还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山路,此时此刻,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迹。
“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言虽尽而意无穷,依依不舍之情跃然纸土。
本诗主题
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 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背诵: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谪仙”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的美誉。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其诗想像丰富,意境开阔,运笔神奇,风格飘逸,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
杜甫评李白诗: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俊彩飘逸)
——《春日忆李白》
明确此诗背景: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首《行路难》便是李白在被迫离开长安时所作。那一年是天宝三年。
二、初读诗歌,营生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初步感知诗歌。
知识点引导:题目:“行路难”本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共有三首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羞,直,两个通假字。箸。安。济。
自由朗读,酝酿情感,注意朗读技巧。
学生代表朗读。
学生点评。
全班齐读。
三、品鉴诗歌,体验审美
自选角度,自选句子,诗歌鉴赏,小组讨论。
诗歌鉴赏的角度提示:立意、情感、语言(修辞、炼字)、表现手法(用典、象征)、表达方式等。
备用问题启发:
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 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
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学生发言。
教师引导。重点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
立意:
将浪漫、豪放、豁达进行到底。在这首诗歌里,我们看到一个苦闷的李白。一个自信的李白。一个乐观的李白。是的。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铿铿的李白,一个豪气干云的李白,一个英风傲岸的李白,一个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
情感:
起伏跌宕、一波三折。
从抒情方式的角度。最后一句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心和乐观的信念。
语言: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 ,馐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夸张变形,加大落差。欲扬先抑,言在此而意在彼。
手法:
用典,诗人巧用姜太公渭水垂钓遇周文王,伊尹被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太阳边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希望也相信自己能像这历史上两个有名人物一样受到重用的情思。开阔的胸襟从来都会找到最佳的自我排解和宽慰的方式。苏轼
象征,“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句式长短结合,富于变化,很有表现力。前面都为七字句,但当李白从暂时的自我安慰中回到现实的时候,连用了四个短句。诗句突由七言转为三言。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两个感叹号,一个问号,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充分体现出现世的艰险和诗人内心的迷茫。
四、再读诗歌,升华领悟
学生自由朗读,酝酿情感。
教师范读。
全班齐读。
老师点评,全班再次齐读。
五、延展诗歌,提升素养
①课外感知李白的浪漫性格。《将进酒》
②以“写”促“悟”。
潇洒如李白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李白毕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没能让他一蹶不振,李白选择了坚强,选择了自信,选择了乐观。那么我们呢?当我们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时,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用精练的语言写写你的体悟。
提示:学生背诵司马迁史记名句
当我们追求幸福的时候,也会无可避免的触及伤痛。也许困难会给我们带来伤害,及便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也要相信终有一天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坚定信念,美好时光就在眼前。
生命如流水般湍急地向前奔去,那样才美丽,才有意义。
没有礁石,哪能激起美丽的浪花,在人生道路上,难免遇到困难,不能因为困难而停下脚步,因为人生的路还很长。
“天生我材必有用”,上帝在创造人的时候,就注定你一定会有一方面不如别人,而在另一方面会长于别人,因此上帝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灿烂的一面。
出示课件:
用洒脱的行楷写你的拼搏,用沉稳的正楷写你的执着,用潇洒的草书临摹你成长的足迹,用粗浓的黑体搭筑你成功的阶梯!
③课外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结合奥运会。
六、探究诗歌,呈现思考
以“从《行路难》看李白的诗歌及为人”为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与思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30.诗五首(饮,行,茅,白,己)2004—2013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一网打尽及参考答案:47个试题
(1)饮洒(14个试题)
(2) 行路难(13个试题)
(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个试题)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个试题)
(5)己亥杂诗 龚自珍 (11个试题)
(1)饮洒(14个试题)
【2013江苏省徐州市】(二)赏析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完成第10题。(3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0.对上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作者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答案】10.B(表现出诗人闲适、淡泊、恬静、悠然、愉悦的心境)
1、【随州市,2012】阅读下列古诗,完成诗后题目(6分)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4.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1分)
15.“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6.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答案】(一) 14.心远地自偏(1分) 15.“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16.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3分)
2(钦州市·2011)(一)古诗鉴赏(4分)
9.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10.下列对诗句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烽火”指叛军在长安城里放火烧城,大火烧了三个月还没有熄灭;“抵万金”比喻家书的珍贵。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字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浮云”只是指天空中漂浮的云彩。诗句告诉我们:站在高山上,双眼就不会被空中漂浮的云彩遮住。
D.“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巧用拟人手法,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答案:(一)古诗鉴赏(4分)9.A 10.B
3(资阳市·2011)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3分)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答案:6.C
4(2010河南省)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2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2分)

答案:2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2分)
2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意思对即可。2分)
5(2010辽宁沈阳)
7.赏析《饮酒》回答问题。(3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一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1分)

  (2)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答案:7.(1)表现诗人隐居时的安逸闲适的心境。 (2)C
6(2010江苏宿迁)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3分)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和“见”字用得极妙。请任选一个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诗歌赏析。(6分)
6.(1)(3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山气(答对2个给1分,答对4个给2分);对闲适生活和自然风光的喜爱或“对宁静生活的追求”(1分)
(2)(3分)答案一:“悠然”二字用得很妙,“悠然”是闲适的样子(1分),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1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情(热爱自然的情感)(1分)。
答案二:“见”字用得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1分)。不经意间抬头见山,怡然自得(1分),表现诗人的闲适心情(热爱自然的情感)(1分)。
7、云南省(2009年)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 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1分)
(2) 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案:(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8、南昌市(2009年江西省)
(一)阅读陶渊明《饮酒(其五)》,完成第8—9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8.诗中表明诗人心境的两个词语是 , 。(2分)
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怎样的景色?从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2分)
答案:(一)8、心远 悠然
9、景色:傍晚,山上的气象越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景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人生理想:归返自然(返璞归真)
9(2007·江苏扬州)(一)诗歌赏析。(4分)
11.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的感悟、品味、欣赏,体现阅读者的眼光和情怀。
请运用下面提供的符号作标记,在《饮酒》诗旁写出2至3个批注。(语言要简明流畅.能让读者知道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并能欣赏它。)
○关键词语 佳妙句
饮酒 陶渊明 批注: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答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似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真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10(2007·山东枣庄)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6.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答案:5.B 6.B
11(2006·江苏南京)6.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辫已忘言。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______________的心境。(1分)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2分)
答案:6. (3分)(1)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意同即可)(1分)(2)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意同即可)(2分)
12(2006·湖北天门)(一)饮酒(陶渊明) (3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8.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________________”(填原文)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1分)
答案:7.A;8.心远地自偏。
13、2004广西玉林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田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其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字根表,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于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土贳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2.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1.A;2.“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共3分,能理解“采菊”内涵评1分,点明二才关系评2分)
14、2004·湖北黄石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D.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真义,作者想说出来却不能说出。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云入山山配飞鸟入林的景象。请联系上下文,品析诗句的深层喻义。
答案:(1)E (2)改“望”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入眼帘。而“望”即有意远看,改“望”此篇神气索然。 (3)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2) 行路难(13个试题)
1、【淄博市,201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2分)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 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多处运用典故,请任选一处,并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2、【遵义市,2012】行路难(6分)
李白
金箔清酒斗十千,玉盘差值十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沉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2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沉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四)行路难(6分)
(3分)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或“表达了他面对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志向。”)
22.(3分) 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1分) 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2分)
3(河南省·201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22.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2分)
答案:21.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意思对即可。2分)
22.“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意思对即可。逗号前后各1分.共2分)
4(2007·湖北荆州)7. 读李白《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①诗中采用“________”和“________”(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②诗中名句“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诗人________的性格。
答案:7.①垂钓碧溪 乘舟梦日(1分,每对一空0.5分)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自信(答“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也可)(1分,每对一空0.5分)
5(2008·四川乐山)
4.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答:
②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分)
答:
答案:4.(4分)
①(2分)
答: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
②(2分)
答: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6(2008四川遂宁)
8、下面这首唐诗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开篇写“金樽”“玉盘” ,呼应后面的“停杯”“投著” ,有美好的餐具却只能喝点清酒吃点小菜,诗人吃不下这样廉价的酒食。
B、“黄河”与“太行’”在诗歌中被赋子了象征意义,表现仕途上走投无路,四处为难。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
D、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到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的变化。
答案:A
7(2008四川自贡)
14.阅渎下面这首诗,然后词答问题。(8分)
行 路 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①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珍羞:精美的菜肴。 羞,现在写作“馐”。
B.直:价值,现在写作“值”。
C.茫然:无所适从的样子。
D.今安在:今天会在哪里安宿呢
②诗中“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的意思是:
③判断下面对这首诗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诗前四句欲抑先扬,极言宴席的华美,又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愤郁闷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 )
B.接着从“茫然”引出行路难,用四个意象揭示人生遭遇的变幻莫测,生动表现出诗人心情的变化。( )
C.“行路难!行路难!”这感情突发的惊叹,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惊讶与不安。( )
D.这首诗反映诗人盼望游遍祖国的高大山川和在现实中遭遇艰难的矛盾心理。( )
答案:14.①D ②径直挂上白色的船帆横渡沧海 ③A.√ B.√ C.× D.×
8(2009·河南省)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20-21题。(4分)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0、“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2分)
21、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2分)
答案:20、(2分)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1.(2分)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9、宁夏回族自治区(2009年)
4.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2分)
答案:4.(2分)(要求:能结合以下诗句和寓意,从“情”“景”交融的一个角度回答即可。)
景:①长风:摧枯拉朽、刚劲有力的风。 ②云帆:(借以乘风破浪的)高大的船帆。③浪:喻指艰难与险阻,这里指不济的个人和国家命运。④沧海:指国家命运及前途。
情: ①破浪:冲破险阻、勇往直前的决心与行动。
②会有时:积极、乐观、毫不动摇的信念。
③直挂:果断坚定的愿望和行动。
④济:拯救。“济沧海”指诗人远大的政治理想和崇高的人生抱负。
10、2009·南京市雨花台区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6~12题。(15分)
【古诗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6.从“停杯投箸”和“拔剑四顾”两个细节中,我们可以读出诗人 ▲     
      ▲    的心情。(1分)
7. 本诗最后一句是人们传诵的警句。请你联系诗人的思想感情,说说人们喜爱它的原因。(2分)
                ▲                                 
                  ▲                              
答案:6.(1分)内心苦闷、愤郁、不平等情感波涛的激荡
7.(2分) 因为诗句以高昂乐观的调子,唱出了人们对理想追求的美好愿望。纵有艰难险阻,也要不懈追求,坚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意对即可)
11(2010广西梧州)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下确的一项是( )(2分)
A.前四句写计人面对“金樽清酒”“ 玉盘珍馐”的精美食物,却因心中难以排解的烦恼,无法下咽。“停”、“投”、“拔”、“顾”四字,写出了诗人的苦闷抑郁。
B.中间四句把诗人心中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交替地表现出来,传达出诗人复杂的心理。
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计人在极为痛苦的情况下,坚定了探寻出路的信念后发出的感叹,该句是后两句言志前的发问。
D.结尾两句反映出诗人倔强、自信的性格,表现出诗人“长风破浪”的坚定信念主沧海扬帆的勇气。
7.形象的比喻和善于用典是这首诗的写作特点。请说说“行路难”比喻什么?并写出诗中的一个典故(用计中文字作答)及诗人运用这个典故的用意。(3分)

答案:6.(2分)C
7.(3分)比喻:仕途受阻(1分) 典故:长风破浪(垂钓碧溪、乘舟梦日边)(1分) 用意:希望实现政治理想(希望得到皇帝的重用)(1分)
12(201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3-14题。(4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3.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14.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分)13、A(2分)
14、反映出诗人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2分)
13(荆门市·2011)三、(23分)阅读古诗文,完成10-16题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0.(3分)指出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以”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以伤先帝之明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1.(3分)指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今安在(哪里) B.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C.躬耕于南阳(身体弯曲) D. 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12.(3分)指出下面句子主要停顿处标示有误的一项
A.直挂云帆/济沧海 B.忽复/乘舟梦日边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奉命于/危难之间
13.(3分)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14.(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5.(3分)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和《出师表》中隐含的典故(各写一个即可)。
答案:10. B 11.C 12. B13.(3分)停、投、拔、顾一连串的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苦闷、压抑的心情。
14.(3分)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15.(3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乘风破浪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各说一个即可)
(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个试题)
1、【河北省,20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节选),回答7—9题。(6分)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7、这段文字节选自唐代诗人杜甫的 《 》 (1分)
8、这段文字中,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9、请对这段文字中划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2分)
答:
【答案】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内容作铺垫。
9、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
2、【常州市,2012】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共12 分)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
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禄山乱,甫避走三川。至德二载,亡走凤翔。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大历中,出瞿唐,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甫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数尝寇乱,挺节①无所污,为歌诗,忧时伤生,情不忘君,人皆怜之。观李、杜二公,语语王霸②,褒贬得失,忠孝之心,惊动千古,骚雅③之妙,双振当时。
(选自《唐才子传·杜甫》),有删改)
注释:①挺节:坚守节操。②语语王霸:句句震撼人心。③骚雅:诗歌。骚,代指屈原《离骚》。雅,大小雅,代指《诗经》
17.解释下列词语。(4分)
(1)俄倾: (2)何由彻:
(3)亡走凤翔: (4)营: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答:
(2)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答:
19.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杜甫创作甲诗时的处境。(2分)
答:
20.对甲、乙两个选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选段甲“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既暗示大雨即将来临,又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B.选段甲中,诗人由自身处境联系到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正如乙文所评“忧时伤生,情不忘君。”
C.乙文对杜甫虽有“高而不切”的评价,但甲诗“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和崇高社会理想是非常可贵的。
D.乙文结尾含蓄肯定李白、杜甫诗歌成就很高,共同的浪漫主义风格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答案】(四)(共12分)
17.(1)不多时,一会儿 (2)如何挨到天亮 (3)逃到凤翔 (4)营建,建造,造 (5)人们都很同情他(共4分。对1个得1分,得满4分为止。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有小毛病,如写了1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
18.(1)使用多年的棉被像铁一样又硬又冷,小儿睡相不好将棉被里子蹬破了。(2)县令备船前去迎接,杜甫才得以回到耒阳。(共4分,每句2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
19.杜甫写甲诗时的处境是:遭遇战乱,颠沛流离(到处逃难),生活艰难。(2分。意对即可)
20.D(2分。不是“含蓄肯定”,是热烈赞美。“共同的浪漫主义风格”错,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骚雅之妙”指出了李杜诗歌风格的不同)
参考译文:
安禄山叛乱,杜甫逃到三川避难。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他旅居秦州,靠背柴禾、拾橡栗度日。后来流落到剑南,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营建草堂居住。大历年间,杜甫出了瞿塘峡,又去登南岳衡山。于是暂住耒阳,游览南岳庙,突然发大水,十多天找不到东西吃,耒阳县令备船来迎接,才得回来。杜甫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调子虽高却不切实际。杜甫多次身经叛乱,坚守节操,没有污点。他所作的诗歌,忧虑时局、伤感民生,感情上忘不掉皇上,人们都很同情他。纵观李白、杜甫两人的诗,句句震撼人心,指点得失,忠孝之心,传诵千古,诗歌文采精妙,双双名震当时。
3(2008·山东济南)
阅读下面的古诗,分别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2分)
4、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有你朗读第一诗节中的划线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
5、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3分)
答案:3、唐代 杜甫
4、示例: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怒号”,这儿子把秋风拟人化了,读之如闻秋风咆哮,风势极猛,声音极大。
5、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受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4、2004·广西桂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2)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个试题)
【广东省湛江市】15.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⑴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2分)
⑵这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佳作。请简要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15.⑴比喻(1分),生动地描绘出边塞奇丽的雪景。(1分)
⑵①依依不舍,传达出因朋友离去无限惆怅的情景。(1分)②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1分)(说明:第①点中,答出“依依不舍”或惆怅给1分;第②点中,答出“豪迈气概”或“壮烈情怀”给1分)
1(2004·吉林哈尔滨)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诗中画线句子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案:雪花给树木披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2(20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㈡阅读古诗,完成19~20题,(5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⒚这首诗如果按前十句和后八句分为两部分,它们各写什么?(2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⒛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将诗句所描述的画面用文字表述出来,并说说它的妙处。(3分)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答案:⒚第一部分:咏雪,或描绘壮丽的雪景,或描绘漫天大雪中壮丽的景象;第二部分:送别,或写送别武判官的情形。(2分)
⒛①一夜的大雪,给树木披上了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和煦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用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既描绘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也透露出作者豪放和开阔的胸襟。
 ②归客远去,山路回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作者还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山路,此时此刻,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迹。“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言·虽尽而意无穷,依依不舍之情跃然纸土。
(选择其中的一个小题作答。描绘时注意画面的变化;语言力争优美;有一点自己的评价即可)(3分,每一点1分)
3、2009·南京市鼓楼区
(一)阅读下面唐诗,回答6—7题。(4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与诗题相呼应,全诗前十句重在写 ,后八句重在写 。(2分)
7.简要品析结句中“空”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6.(2分)雪景;别情(送别)
7.(2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对友人前途担忧之情;与友人离别后的惆怅之情;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凄楚之情。(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4(2010广西贵港)阅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第6-7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将军角弓不得控 控:
(2)瀚海阑干百丈冰 阑干:
7.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暗示归途艰险,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花喻冬雪,展现了边塞雄奇瑰丽的景象。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诗人驻足远望的情形。
D.这首诗以“雪”为中心线索来写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伤感的情绪。
答案:6、①拉开 ②纵横交错的样子。7、D(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
(5)己亥杂诗 龚自珍 (11个试题)
1、2010宁夏5. 自选角度,品析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2分)

答案:5.(2分)(答对1点即可,答得好加1分)
①以落红自喻,表明龚自珍不甘自弃、继续为国奉献的志向。
②另辟蹊径,寓凋零残破的落红以积极昂扬的新意,情感豪迈雄壮。
③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落红感情,落是为了护花,很有情韵。
④运用象征手法,象征了人们勇于奉献自己的精神。
⑤不是表明了肯定的语气。更表达出强烈的感情。
2、2004·湖北仙桃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1)此诗第一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是:_____。
(2)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答案:10.(1)浩荡 (2)D
3、2004·江苏南通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而后两句却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寄托了为培育人才以及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献身的情怀。
4、2004·青海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落花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想继续为_____________效力的思想感情。
答案:(1)鸣鞭、挥鞭 (2)落花 自己 国家(或民族)。
5、2005湖北恩施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 ,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 。
7、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请你说说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2)从三、四句诗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答案:6、卸甲归田的惆怅 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7、⑴、略(言之有理即可)
⑵、略(言之有理即可)。
6(2007·广东梅州)2.赏析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前两句中的“ ”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2分)
(2)诗人以落红化春泥为喻,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2分)
我的感悟:
答案:(1) 浩荡离愁(离愁)。(2) 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7(2008辽宁沈阳)
对《己亥杂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乡路上根据见闻感受写的组诗中的一首。
B首句极力渲染了诗人辞别京师返乡时无边的离愁别绪。
C“落红”即落花,诗人以“落红”自喻,咏物抒情。
D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厌倦之情。
答案:D
8(2010湖北江汉油田)
古诗词赏析(4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1.填空 本诗开头两句,以“_______”修饰离愁,以“___________”衬托离愁,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12.理解 有人说把“落红不是无情物”一句中的“不是”改为“本是”更恰当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浩荡 白日斜或天涯(2分,每空1分)
12.示例:不同意。在这里,“落红”是诗人自喻,“不是”一词表明“落红”有情,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不做但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而“本是”仅从自然的角度说明“落红”无情,没有荣辱诗人的情感。
同意。“本是”一词表明“落红”原本无情,却仍然知道“化着春泥更护花”;而我们原本有情,更应做到“化着春泥更护花”。改为“本是”,也能表达诗人虽然辞官不做但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2分。需言之有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没陈述理由的不给分)
9(2010宁夏)5. 自选角度,品析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2分)

答案:5.(2分)(答对1点即可,答得好加1分)
①以落红自喻,表明龚自珍不甘自弃、继续为国奉献的志向。
②另辟蹊径,寓凋零残破的落红以积极昂扬的新意,情感豪迈雄壮。
③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落红感情,落是为了护花,很有情韵。
④运用象征手法,象征了人们勇于奉献自己的精神。
⑤不是表明了肯定的语气。更表达出强烈的感情。
10(2010湖北襄樊)阅读古诗《己亥杂诗》,完成10-11题。(4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 和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2分)
11.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2分)

答案:10.政治抱负 个人志向 (2分,每空1分)
11.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2分)
11(德宏州·2011)9、阅读古诗,完成(1)~(2)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歌第二句中的“吟鞭”是指 诗人的马鞭 。(1分)
(2)全诗最后两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答案: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亲近字词,亲近诗歌,感受陶渊明,感受悠然之境。
【课堂关键词】悠然淡定、问题要表述得清晰明朗不要变化着问
【教学过程】
课前:自传,猜此人是谁?
一、导入:
陶渊明归隐初期,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每每酒醉便乘着酒兴抒写诗歌,集成20首,便用《饮酒》为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其中的第五首。请同学们将课本打开到207页。
二、初读诗歌:
全班自由朗读2次。
师: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要求读准字音。
师:再请一位,要求提高。注意节奏、语气。什么节奏?什么语气?
生2读。
师:接下来老师要求更高一些,我们来译读诗歌。什么是译读呢?就是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尽量要有诗歌的韵味。比如(前四句)……下面请同学来试试看。
生:……
师读原文,生读翻译。
三、亲近字词、亲近诗歌:
1、(1)师:同学刚才都读得很好,其实这首诗是挺难读的。因为诗中的这个字到底读“jiàn”,理解为看见,还是读“xiàn”,理解为出现,已经争议了1600多年,像孟浩然、苏轼这样的大文豪都曾在这个字上有过疑义。今天就让我们也来读一读,品一品,读出你的见解,你的体会。
自由读几次,说说我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可以从动作、诗人的心境、诗歌的意境等角度进行比较。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做个动作模拟一下,带着动作朗读一下。动作:有意而见,找寻;无意而见,不期而遇。介入《独坐敬亭山》
心境:悠然;喜悦
(意境:介入《人间词话》:无我——天人合一。我和山的关系有什么不同?欣赏和被欣赏,从属;平等)(待定)
师小结:其实读“jiàn”还是“xiàn”,古人争议了一千多年也无定论,更何况今天这么短暂的时间,在我们这小小的语文课堂之上呢?其实对于我们而言,读什么的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刚才我们一起理解、体会的过程才是最美妙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那么贴近了文字、贴近了诗歌、贴近了陶渊明,体会了他的悠然之境,更读出了我们自己。
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你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一起来读这四句诗。
(2)师:理解有了,体会也有了,但我觉得还不够“悠然”。来看“悠”,yōu第一声,手拿起来比划一下音调(板书),第一声我们称为平声,从这个音调上看应当怎样来读?
生:语气平缓,延长音,心静如水。 生读。齐读。
2、师:在这声朗读里,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与自然相亲相悦的悠然心境。这样的心境诗人是置身在怎样的环境中产生的?(读读诗歌的前四句。)
生:结庐在人境,在人群聚集的地方。
师:人境,人群聚集之地。奇怪,诗人既然要归隐,为何不结庐在“深山”,结庐在“老林”,反而要在人境?
生:……
P: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解释此话。看看古人对隐的理解,对我们有何启发?
生: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师:隐士之“无喧”并非靠外在的环境辟得,而在于内心。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那么身处人境,如何才能没有车马之喧呢?回到诗歌看看诗人是怎么说的。
生:心远。
师:心灵远离什么呢?P:顾城有一首诗《远和近》: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你离我远了,就离云近了。那么,心离 远了,就离 近了?
示例:……
生:……
3、悟得很好!我们都悟到了“此中之真意”,可陶渊明为何却“欲辨已忘言”?为何不说?
(1)生:不愿说,说了也没用。世俗之人无法理解和沟通,曲高和寡。
(2)师:陶渊明不会弹琴,可是他家里总是放着一把无弦琴,就是没有琴弦的琴,高兴起来的时候他就抚琴自娱,没有琴弦肯定没有声音,然而陶渊明却说“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就是说只要有琴动的意趣就不需要有琴弦的声音,这是何等的情趣啊?对你有何启发?
生:不想说,不能说,得意而忘言,真意,心领神会即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师:正如《庄子》所言:“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大道不称,大辨不言。”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于是古人便“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用音乐来唱,用舞蹈来跳,然而当唱也不够,跳也不够之时,便是忘言,语言的尽头便是伟大的沉默。
师:然而,陶渊明仅仅是不想说吗?如果是不说,当用这个“辩”,从言,而不是这个“辨”,治也,从刀,仅在内心有所判断。这两个辫字诗人的内心是否一样?
生:辩,重在说,表达出来,有点点自得;辨,心里连想都不想,超然悠然。
师:佛教中有:“辩”是有执,那“辨”便是无执。是啊,生命之真意,何需言说?(稍作停顿)无需言说!她一如风拂水上,微起涟漪便已悄然逝去。
四、感受陶渊明
师:P,选一张陶渊明的像放在诗歌边上,通过读他的诗,你觉得选哪张最合适呢?
生:……
师:画和诗都一样,重要的不是追求内容的切合,更在于追求意境的相似。
面对陶渊明,伴着优雅的古琴曲,带着悠然的心境,一起来吟诵《饮酒》,读时把最后一句重复一次。
生读。
结语:“人生,何妨悠然一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1、 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诗歌。
2、 体会诗歌丰富而深邃的意境。
3、 理解分析诗人形象,进一步认识杜甫。
2、 教学过程
1、 导入:这节课上,我主要是带大家再次去拜访我们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杜甫。
公元712年,初唐诗人杜审言家里添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孙子,这就是杜甫。他从小就在的优越环境里长大,他也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很快便闻名乡里。
公元736年,诗人意气风发来到泰山脚下,满怀豪情的唱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正当这样一个才俊想要一展才华时,突然一场时事的风雨袭击了唐朝大地,这就是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初临乱世的杜甫望着长安城,他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后来的颠沛流离中,他看到官兵捉人,只听得“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些让一个内心里对这个社会充满幻想,要赈世济民的人受到了沉重打击。
公元759年,年已49岁的他漂泊到四川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好不容易建起了一座茅屋,用以安身。后来战乱平定之后,他有机会回长安,然而经历乱世的他,已贫病交加,最终客死在洞庭湖上的一叶小舟。
听了老师刚才的介绍,你觉得诗人杜甫的命运如何?
生活如此苦难的杜甫,为什么能成为万世敬仰的“诗圣”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个生活镜头,并从中去寻找答案。请同学们将书翻到P20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已布置大家预习过了,我请一位同学先给我们试读一下,其余同学注意听,看读得是否正确。
补充注意读音,让学生把投影的字词读音读一遍。然后齐读一遍课文。同学们在字音停顿等方面已读得很好了,但是有人说啊,你要读到涕泪满襟,才说明你读懂了诗意,读懂了杜甫。从刚刚地朗读来看,我们还没真正体会这首诗的意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体会这首诗的意境。
老师细读这首诗时,发现它的1、2、3节正好是三组镜头,我们先来体会第一组镜头,我想先请一名同学朗读一下第一组镜头,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从这组镜头中可以看出秋风有着怎样的特点?(板书:秋风)
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风势之大的?
如果我们要拍摄这组镜头,而且你就是导演,这时大家都已经看到屋顶上的茅草被风吹走了,那么根据诗歌第1节内容,这时你安排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在秋风中追着茅草,眼睁睁地看着茅草随风乱飞……)
你觉得诗人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焦急、悲凉、无奈……)
好不容易有个安身之处,就这样被破坏了,分析体会到这里,我觉得“秋风破屋”这个短语特适合做这个画面的标题。屋子破了得修补,可怜的诗人好容易看到一些飘到地上的茅草,马上就能抓到了,可是又出现了什么画面?
(一群顽童,抱着茅草就跑。)
是的,接下来的画面竟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自叹息”(老师朗读第2节)那么请仿照“秋风破屋”,也试着给第二个画面起个名字。
“群童盗茅”“群童欺老”等。(激发学生思考,拟出属于自己的好标题。)
这些群童们不知道面前的这位老人没有了覆盖屋顶的茅草,这个晚上将会多么的冷。到此,若继续拍摄,你安排这个可怜的诗人干什么呢?(根据诗歌内容,合理想象)
(大风之中,大呼跺脚,他们却不应,诗人只能空手而归,只能归来叹息。)(板书:叹息)
喝止不住,只能倚仗叹息,那他会叹什么呢?(鼓励学生说,言之成理即可,比如叹自己的境遇,遭受天灾还受群童欺;叹自己的年老体衰;叹时局;叹百姓……)
风中的一声声叹息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无限悲伤,可接下来呢?茅屋不单被秋风所破,风定又遭秋雨袭击。(板书:秋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体会第三组镜头。先请大家齐读此段。
根据注释,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个画面给我们描述一下。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我们说秋风破屋,只是破坏了屋子,那秋雨呢?
(“屋漏无干处”)
让这个屋子无法再住人,好不容易建起的茅屋就这样被摧毁了。那我们给此镜头可以拟个什么名字?
“秋雨摧屋”“秋雨毁屋”等。(激发学生思考,拟出属于自己的好标题。)
屋是毁了,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长夜沾湿”如何挨到天亮啊。那请问:“长夜沾湿”的仅仅是雨水吗?(不是,还有泪水。)
为什么会泪流不止?
(围绕身世、时局、百姓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难以想象的凄苦心境让诗人泪流不止,也正如/此镜头的最后,诗人说到“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PPT),其中的丧乱即指安史之乱,诗人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国家的命运,国家的安危,这种浓浓的忧国之思怎能不让诗人“长夜沾湿”,又如何让诗人挨到天亮,难挨、焦急之情跃然纸上。这种浓浓的忧思深深地烙在了这字里行间。(板书:忧思)那我们如何读出这种忧思?要重读哪些词?我们平时常常通过提高音量来体现重读效果,此方法用于此显然不太合适,在这里我们可以尝试一下重读的另一种方法,即拖长声音,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老师起头)
其实,假如是我们,在这样的凄苦环境中,我们可能更渴望什么时候有一份安定的生活,有一个不需太大但安全,生活无忧的家。然而杜甫并不是幻想自己有一个大屋子、一个官职,一个安定的家,而是道出了什么样的期盼?
学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齐读一下诗人的期盼)
他希望有千千万间牢固的大房子来遮蔽天下寒士,使之“俱欢颜”。那么,他所说的天下寒士是什么人呢?
(贫寒的士人。士人即读书人。这些贫寒的读书人若在安定的社会里,他们也许可以为社会为百姓做一番大事。所以杜甫呼唤的仅仅是千千万万间能遮蔽他们的大房子吗?不是,那是什么?杜甫更想为他们呼唤来安定的社会。)
那么,在当时有一天真的会有这样的屋子出现吗?不会的。那他会沮丧吗?不会,为什么?诗人虽然在现实的秋风里叹息,在秋雨中忧思,明知不可能实现,却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希望,渴望在理想中建起“广厦千万间”。(板书:理想 广厦千万间)
这时,尽管诗人遭遇天灾人祸,风雨中漂泊无依,自己前途未卜,但他宁愿“吾庐独破”,只要大家过上好日子,自己的宏愿能实现就足矣。这种情怀不正是他被人们敬仰,被人们尊称为“诗圣”的原因吗。写安史之乱苦难的诗很多,而那些诗里所表达的多为个人的不幸,个人的悲凉,杜甫不是,他关注的是百姓的痛苦,把百姓的痛苦摆在第一位。比如我们熟悉的《石壕吏》,在颠沛流离之中他不哭诉自己的凄苦,却诉出了诸如“妇啼一何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邺城戍”,孙母“出入无完裙”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等战乱中百姓之苦。
接下来,在我们体会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意境后,我们再一起听听名人的朗读,借此再去用心体会杜甫用一生所写的忧国忧民与仁爱天下。(板书:忧国忧民 仁爱天下)
(听朗读)
总结:有人在读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后,如此写道:
茅屋破了,
历史却多了一座大厦。
那风骨架设的广厦是何等巍峨,
即使再一千年之后,
它也必定是:令人仰视而又肃然起敬的标志性建筑!
杜甫站到了一般人站不到的高度,他忧国忧民的人格魅力也为我们树立了诗歌之外的另一座高峰。时间多就读。
最后,请同学们捧起书有感情的朗读此诗,体会杜甫的心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3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现在杭州市)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己亥杂诗》为其代表作,共315首,多为咏怀和讽喻之作。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已亥年,故称。这年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期间往返九十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第二年诗人自己加以编排,并刻印成集,这里选的是第五首。这一大型组诗记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官经历、诗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可以看成是一部用诗写成的回忆录。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朗读:
xiá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按课本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诗人的马鞭,这里指鸣鞭、挥鞭。
落花
译诗:
离愁深广无边时值白日西下,
马鞭向东一指便与京城远隔天涯。
落花纷纷飘坠它绝不是无情之物,
化作春泥还要护卫更美的新花。
己亥
杂诗
愤然辞官 扬鞭天涯
春泥护花 心系国家
移情于物
痴心不改为国为民
尽心尽力
此诗前两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和直接描写诗人心境的词语分别是什么?
浩荡。
离愁。
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的是什么?
诗人的马鞭,这里指鸣鞭、挥鞭。
这首诗前后两句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本诗后两句“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作简要分析。
比喻。
作者以落花比喻自己。
表达了诗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本诗主题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的思想感情。
背诵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5)己亥杂诗
龚自珍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龚自珍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本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学习作者不畏惧挫折的坚强性格。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一、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现在杭州市)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己亥杂诗》为其代表作,共315首,多为咏怀和讽喻之作。
二、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已亥年,故称。这年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期间往返九十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第二年诗人自己加以编排,并刻印成集,这里选的是第五首。这一大型组诗记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官经历、诗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可以看成是一部用诗写成的回忆录。
三、朗读:(播放MP3名家配乐朗读)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音:斜(xiá)
四、注释翻译
1、按课本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吟鞭:诗人的马鞭,这里指鸣鞭、挥鞭。 落红:落花。
2、诗歌翻译
离愁深广无边时值白日西下, 马鞭向东一指便与京城远隔天涯。
落花纷纷飘坠它绝不是无情之物, 化作春泥还要护卫更美的新花。
五、整体感知
六、品读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和直接描写诗人心境的词语分别是什么?
浩荡。离愁。
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的是什么?
诗人的马鞭,这里指鸣鞭、挥鞭。
这首诗前后两句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望报国的情怀。
本诗后两句“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作简要分析。
比喻。作者以落花比喻自己。表达了诗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望报国的情怀。
本诗主题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的思想感情。
七、背诵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2、体会本诗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难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录音、课件
一、作者介绍
岑参,唐代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曾任嘉州(现在四川乐山)刺史,人称“岑嘉州”,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与高适并称“高岑”。
二、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三、朗读:(播放MP3名家配乐朗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 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音:散(sǎn) 帘(lián) 裘(qiú) 衾(qīn) 薄(bó) 着(zhuó)瀚(hàn) 阑(lán) 羌(qiāng) 辕(yuán) 掣(chè)
四、注释翻译
1、按课本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梨花:这里比喻雪花。 罗幕:用丝绸织成的帐幕。 狐裘:用狐皮制的外衣。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瀚海:沙漠。 阑干:纵模交错的样子。 掣:拉开。 冻不翻:下雪后红旗冻住了,北风吹来,也不能飘动了。
2、诗歌翻译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飘起了雪花。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衣服也不觉得暖和,丝绸 做的被子都让人觉得有些单薄了。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也很难穿在身上。
沙漠里都结了厚厚的冰层,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中军大厅里摆好了酒宴,欢送返京的客人,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美妙的乐曲。
傍晚辕门前大雪下个不停,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
五、整体感知
六、品读赏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品析该句中“空”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②对友人前途担忧之情;③与友人离别后的惆怅之情;④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凄楚之情。
下面两句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将诗句所描述的画面用文字表述出来,并说说它的妙处。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①一夜的大雪,给树木披上了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和煦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用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既描绘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也透露出作者豪放和开阔的胸襟。
②归客远去,山路回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作者还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山路,此时此刻,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迹。
“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言虽尽而意无穷,依依不舍之情跃然纸土。
本诗主题
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七、背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 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7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此人生于世间,平平无名。面黄无光,不讲妆扮;囊中无财,不图发达。好读书,不求甚解;喜写作,只为玩赏。有三五挚友,嬉笑唱和;和家中长幼,欢度时光。常时教书,但求不误人子弟;闲时养花,只愿缤纷枝头。最爱于一暖阳下,席地而坐,思接千里,神游八方。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座草庐在众人聚居之地,
可从没有烦神官府车马喧闹。
要问你怎能如此超凡洒脱?
心灵远僻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摘清菊,

暮色中山间雾霭萦绕,

南山仰止啊,这里蕴含人生的真义,

结座草庐在众人聚居之地,
可从没有烦神官府车马喧闹。
要问你怎能如此超凡洒脱?
心灵远僻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摘清菊,
悠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山间雾霭萦绕,
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蕴含人生的真义,
想要辨识却早已无言相忘了。
jiàn,看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xiàn,出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我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动作、心境、意境……)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yōu
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深山 结庐在老林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远和近》
顾城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心离 远了,就离 近了
官府的车马 内心的平静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辨,判也,从刀。
辩,治也,从言。
——《说文解字》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人生,
何妨悠然一点?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
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
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人间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