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联想和想象》教案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联想和想象两种思维方式的异同。
2.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合情合理而有意义的想象对于写作的作用。
3. 教会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把文章写得更丰富、更生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合情合理而有意义的想象对于写作的作用。
2. 教会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把文章写得更丰富、更生动。
◎教学过程:
—、联想·想象
1. 说说“风”。
师提问:同学们,风,看不见摸不着,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谁来说说?
生回答。
(例如:暖暖的风,像妈妈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风儿带着洁白的柳絮在空中飘荡,好似在自由旅行//呼——呼——狂风好像一头发了疯的狮子不停吼叫,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风,不紧不慢地,跳着,玩着//风头如刀面如割……)
师点评:看,风像妈妈的手,像发疯的狮子,像刀,还带着柳絮在天空旅行,大家用丰富的联想将无形的风化为了有形的风,在我们眼前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说得真好!老师这里也有些与风有关的内容,大家看一看和你们刚才说的有什么不同?
PPT展示1:
《三辅黄图》:“飞廉,神禽,能致风气者,身似鹿,头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飞廉,即风伯,风神,蚩尤的师弟,相貌奇特,长着鹿一样的身体,布满了豹子一样的花纹;头像孔雀的头,头上的角峥嵘古怪,有一条蛇一样的尾巴。曾与蚩尤一起拜——真道人为师傅,在祁山修炼)
PPT展示2:
好大圣,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就变作一个“假行者”,立在唐僧手下。他的真身出了元神,赶到半空中,高叫:“那司风的是哪个 ”慌得那风婆婆捻住布袋,巽二郎札住口绳,上前施礼。行者道:“我保护唐朝圣僧西天取经,路过车迟国,与那妖道赌胜祈雨,你怎么不助老孙,反助那道士?我且饶你,把风收了。若有一些风儿,把那道士的胡子吹得动动,各打二十铁棒!”风婆婆道:“不敢不敢!”遂而没些风气。八戒忍不住乱嚷道:“那先儿请退!令牌已响,怎么不见一些风儿?你下来,让我们上去!” ——《西游记》
师提问:这两段文字中写风与刚才同学们写风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师适时点拨。
师总结:同学们敏锐地发现了它们的不同。的确,这里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是联想,二是想象。
2. 理解“联想与想象”。
PPT展示:
联想:以现实世界中存在为前提,由某人、某事物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或由某概念想起其他相关概念的思维方式。
想象:以现实世界为基础,对已有的生活表象进行分解、重组和变形,创造出现实中没有的新形象、新世界的思维方式。
3. 区分“联想与想象”。
师继续带领学生巩固知识:说说下面这些句段哪些运用了联想,哪些运用了想象
PPT依次展示: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荷叶· 母亲》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天上的街市》
我想那缥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天上的街市》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女娲造人》
设计意图: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夸张荒诞、天马行空,学生在学习第六单元课文时已经初步领略了联想与想象的魅力。在鼓励并教会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之前,先帮助他们分清两种思维方式,既是对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进一步落实,也为学生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不同思维方式创作出风格多样的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合情·合理·有意义
1. 合情。
师提问:有一位同学描写运动会上其他同学的表现时用了这样的联想,你觉得他写的好吗?
PPT展示:
100米决赛就要开始了,我们班班长小强站在起跑线上蓄势待发,发令枪一响,只见小强像发了疯的野狗一样窜了出去;看到他勇猛的表现,看台上的同学们像一只只兴奋的小野狗一样嗷嗷直叫,摇旗呐喊。
生评论,师适时点拨。
师点评:很多同学说这里“野狗”的联想感觉很別扭,把自己同班同学勇猛、友爱的表现用“野狗发疯”“野狗兴奋”来形容,感彩似乎并不恰当。我们要记住,联想、想象要“合情”。
2. 合理。
师提问:那么,下面这段习作又如何呢?
PPT展示:
森林深处有一条小溪,它觉得很孤独。有一天,它决定出发去找朋友。
一大早,小溪就收拾好东西出发了。刚走出丛林,它就发出了感叹:“好美呀!”蔚蓝的天空,美丽的野花……它看得入迷了。就在这时,小溪脚下一滑,从山上掉了下来。它害怕地闭上眼睛,突然,它觉得全身变得无比坚硬,睁眼一看,原来,自己变成了高大的变形金刚,顶天立地,威武异常,它兴奋极了!后来,有许多人都来看它,小溪终于不孤独了。又过了几天,它渐渐开始厌倦了这种生活。于是再次踏上了旅程……
生谈感受,师适时点拨。
师再引导:如果将语段后半部分这样改一下,你觉得好不好?
PPT展示:
就在这时,小溪脚下一滑,从山上掉了下来。它害怕地闭上眼睛,突然,它觉得身子轻飘飘的,一阵凉风迎面而来,舒服极了。小溪慢慢睁开了眼睛,啊!原来它已经变成一条壮观的瀑布了。后来,有许多人都来看它,小溪很高兴。又过了几天,它渐渐开始厌烦这种生活了。于是小溪再次踏上了旅程……
生再谈感受,师适时点拨。
师点评:小溪是液态,虽然水可以固态化或气化,但突然变成变形金刚还是让人瞠目结舌。修改文段中小溪变成壮观的瀑布显然更合理,更易于为读者接受。因此,联想、想象要合理,不可荒诞不稽,不着边际。
3. 有意义。
师介绍并展示学生习作片段,请学生评论。
PPT展示:
(续写故事:“我”登山时把手表丢了,于是重新上山去寻找手表——)
我沿路搜寻着,突然看见路边草丛中有一群小小的人在玩耍,他们不停地叽叽呱呱地说着什么,我悄悄靠近他们,他们察觉了,迅速向草丛深处跑去。我紧紧跟随,有几次,差点踩到了小人。“你好啊,朋友!”一个浑厚的声音传来,我抬起头,只见一位长满络腮胡子的老人站在我面前,他的身上爬满了小人。“这些小人都是我养的,我们一起住在这座小房子里。”老人指指身后的房子。我诧异极了,又和老人聊了几句,看看天色不早了,就告别了老人继续找手表去了。
(后来我找到了手表,愉快地回家了)
学生讨论,师适时点拨。
师点评:文章要续写到山上找手表的故事,老人和小人的出现虽然增加了神奇色彩,但从文章整体构架来看,这段联想、想象在行文上并不能起到实实在在的帮助作用,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章里,反而冲淡甚至带跑了文章的中心。由此可见,联想、想象必须为创作目的服务,不可为了猎奇,最终失却了意义。
设计意图:想象总是会让学生兴奋和喜悦,而满载着兴奋与喜悦的他们常常在不经意间就将联想与想象的合情性、合理性以及思想意义抛诸脑后。管他呢,只要够奇特就行,只要够荒诞就好,只要能夺人眼球就万事大吉。真的是这样吗?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就是为了教会学生合情合理、有意义地去联想、想象。
三、生动·精妙·经典
记住了以上原则,我们再一起来思考:如何能巧妙运用联想、想象,为我们的文章增色呢?不妨试试以下几个技巧——
1. 比喻与拟人。
请学生各说一个比喻句和拟人句。
请其他学生评析上述比喻拟人句的表达效果。
师点评:比喻和拟人是常用的修辞手法,即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或者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得和人一样。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无生命为有生命,化无情为有情,化无趣为有趣,是这两种手法常见的表达效果。比喻和拟人在本册书第一单元中我们已经做了重点讲解和训练,而在我们学过的课文和读过的文学作品里,精彩的例子比比皆是,这里就不赘述了。
2. 夸张与变形。
PPT展示文段: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我出了什么事啦 ”他想。这可不是梦。他的房间,虽是嫌小了些,的确是普普通通人住的房间。
——卡夫卡《变形记》
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壮胆子。我插了一句嘴,佃户和大哥便都看我几眼。今天才晓得他们的眼光,全同外面的那伙人一模一样。
想起来,我从顶上直冷到脚跟。
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
你看那女人“咬你几口”的话,和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和前天佃户的话,明明是暗号。我看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地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
——鲁迅《狂人日记》
学生朗读文段,谈感受,师适时点拨。
师小结: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 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家人时,他在家中受到尊敬。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的面孔。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死去。
人,变成大甲虫,看似不可思议,却也正是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写照。在金钱社会中,竞争异常激烈,生存的压力使许多人精神被扭曲、摧毁。作品中变形、夸张的手法极其鲜明深刻地揭示了那个畸形的世界。
而鲁迅先生笔下的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狂人被关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拒绝被医治,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绝望中的狂人发出呼喊“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正是因为巧妙选取了狂人的视角,极尽夸张之能事,作者才能尖锐地揭示了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使文章产生了振聋发聩的效果。
古今中外,用夸张变形的联想、想象达成写作目标、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经典作品不胜枚举,同学们不妨去看一看,借鉴借鉴。
3. 重组与创造。
师生一起聊聊科幻作品
《三体》《北京折叠》《异形》《猩球崛起》《星球大战》《终结者》《阿凡达》…… 师生一起说说最神奇的形象或画面。
师提问:你觉得这些形象和画面虚假吗?
生回答,师适时点拨。
师小结:明明距离现实生活很远,我们却宁愿相信他们的存在,甚至希望自己走入这样的世界去感受、去探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里的一切从没有脱离现实的世界,爱恨情仇、喜怒哀乐、伦理道德,那里的形象都是对现实世界形象的重新组合与再创造,陌生中透着熟悉,疏远中暗含亲近。重组与创造,这样的联想与想象是这一类作品永恒的魅力。感兴趣的同学不妨试一试。
4. 梦境与幻觉。
师引入:梦境与幻觉——挺玄幻的两个词语,这样的联想、想象在文学作品中又会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呢?我们一起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PPT展示1:
(圣迭戈在准备出海打鱼前的那个晚上做了一个梦)
他很快就睡着了,他梦见年轻时的非洲,漫长的金色沙滩和白色沙滩,那些白得晃眼的沙滩,还有高耸的海岬和褐色的大山。现在他每夜独自在那海岸生活,在梦里他听见海浪轰鸣,看见土著的船只破浪而来。睡着时他闻到甲板上沥青和麻丝的味道,他嗅到非洲清晨的陆风的气息。
通常嗅到陆风他就会醒来,穿上衣服去叫醒男孩。但今晚陆风的气息来得非常早,他在梦里知道时间还太早,于是继续做梦,看见耸立于海面的加那利群岛的白色山峰,然后他又梦见群岛的其他港口和停泊处。
他再也梦不见风暴,梦不见女人,梦不见重大的事件,梦不见大鱼,梦不见打架,梦不见比拼力气,梦不见他的妻子。现在他只梦见各个地方和沙滩上的狮子。它们像小猫般在暮色中玩耍,他热爱它们,如同他热爱那男孩。
——海明威《老人与海》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老人的这个梦中读到了什么?
生谈感受,师适时点拨。
师简介《老人与海》,并小结:
这个梦充满了孩童的气息。孩童象征着什么?老人现在的心境又怎样?
海象征坚忍、宽容,山象征着意志、冲动。在老人的梦中,这两个物象组成的世界却是宁静祥和的,这说明了什么?
老人不仅可以在梦中闻到气味,还可以在梦中知道自己是在做梦,这是怎样奇特的能力?
老人不再梦到风暴、大鱼等,却梦到狮子。这又意味着什么?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时刻在提醒着我们,老人前后做过的三次梦以及每次梦中都会出现的狮子,很值得我们去咀嚼和揣摩。言有尽而意无穷,海明威,留了不尽之意于梦外。这样寄托于梦境的联想、想象,是不是充满诱惑力?
PPT展示2:
杭州的西子湖,风雨阴晴,风光不同,然而我总喜欢在雨中徘徊湖畔。从平湖秋月穿林荫道走向孤山,打着伞慢慢散步。心沉静得像进入神仙世界。这位宋朝的进士林和靖,妻梅子鹤,终老是乡,范仲淹曾赞美他“片心高与月徘徊,岂为千钟下钓台。犹笑 白云多事在,等闲为雨出山来”。想见这位大文豪和林处士徜徉林泉之间,流连忘返的情趣。我凝望着碧蓝如玉的湖面上,低斜的梅花,却听得放鹤亭中,响起了悠扬的笛声。弄笛的人向我慢慢走来,他低声对我说:“一生知己是梅花。”
我也笑指湖上说:“看梅花也在等待知己呢。”雨中游人稀少,静谧的湖山,都由爱雨的人管领了。衣衫渐湿,我们才同撑一把伞绕西泠印社由白堤归来。湖水湖风,寒意袭人。站在湖滨公园,彼此默默相对。“明亮阳光下的西湖,宜于高歌;而烟雨迷蒙中的西湖,宜于吹笛。”我幽幽地说。于是笛声又起,与潇潇雨声相和。
二十年了,那笛声低沉而遥远,然而我,仍然依稀听见,在雨中……
——琦君《下雨天,真好》
请学生读出文段中运用幻觉写作的句段。
请学生谈将联想、想象付诸幻觉写作的妙处,师适时点拨。
师点评,小结:
幻觉,原是指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主观知觉体验,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知觉障碍。然而,不少聪明的文学家却将之变成了精彩的文学创作手法。有了这种手法,我们的意识可以自由驰骋,我们的情感可以恣意流淌,我们的灵魂可以充分对话……而语言文字的意蕴,也就这样,越发丰厚起来。怎么样?试试吧!
设计意图:如果只是告诉学生要联想,要想象,然后要求他们联想、想象要合情,要合理,要有意义,这样解决不了学生不会写这个难题。怎样做才是真正的联想、想象,才是高妙的联想、想象呢?这个环节的设计正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去做,而选取文学名著中的段落作为例子,除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联想、想象的精妙运用外,更是为了激发学生到经典中汲取创作养料的兴趣。
四、挑战·尝试
1.课堂训练:再说说“风”
以“风”为对象展开联想与想象,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写一段话。
2.当堂展示交流。
3.师生共同点评。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本环节的设计旨在了解学生的课堂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