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含答案):主题“立秋”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含答案):主题“立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1 09:3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主题“立秋”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注]
白居易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注]元九:即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挚友,当时被贬江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秋时节,诗人独自一人徘徊于曲江边,孤寂、失落的心绪跃然纸上。
B.诗人由近处秋蝉寥落的鸣叫声想到了远方的朋友,心里顿生挂念之意。
C.眼前景象唤起了诗人对与友人同游曲江和江陵的回忆,心里充满欢乐。
D.本诗语言朴实平易,在娓娓叙述中流露出对友人真挚炽热的思念之情。
2.诗人怎样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
苏轼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注】①熙宁六年(1073)立秋日,出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奉知府之命带领县令周邠和徐畴求雨,作此诗。②《诗经·大雅·云汉》首章云:“倬彼云汉。”写周宣王仰观天河,心惧旱灾。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重堆案”写文牍之多、公事之繁,“一叶秋声”与诗题中祷雨的时间照应。
B.山寺清幽,银白的月光如霜雪照进屋子,优美的琴筑之声如泉水流下台阶。
C.古人往往因声律或表达需要颠倒语序,本诗颈联如此,“多情应笑我”亦如此。
D.根据诗中内容可知,苏轼和周徐二令此行祷雨尚未见成效,旱情仍旧让人忧心。
4.前人论此诗,前三联看似闲情,读到尾联方觉都与“悯农”之心有关。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立秋夕有怀梦得
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一与故人别,再见断蝉鸣。
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
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
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
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秋傍晚时分的景物触发了作者的诗兴情思,令他想起了千里之外的好友刘禹锡。
B.作者坐在被露水打湿的席上轻摇蒲扇,想到与好友一别经年,如今又是蝉鸣之时。
C.第七句中的“回灯”指重新掌灯,与《琵琶行》“添酒回灯重开宴”句中的意思相同。
D.结尾两句写诗人思念杳渺,穿过茫茫云海,落脚到彼时好友刘禹锡所在的长洲城。
6.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闲境入幽情”句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立秋后题①
杜甫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行役?
[注]①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时任华州司功参军。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标题“立秋后题”和“节序昨夜隔”可以推知,本诗为立秋第二天所作。
B.蝉和燕子是两种对节令非常敏感的小动物,诗人以此来表现大自然变化。
C.诗人自言平生虽有超脱万物、独行已志的愿望,奈何年近半百无法实现。
D.诗歌前四句写秋后之景,五、六句因景生情,表现客居异乡的孤独与惆怅。
8.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三伏暑甚,七月八日立秋,是日风作凉爽,炎酷顿消,老病欣然命酒,成二诗(其二)
张耒
苦热逢三秋,西风飒然起。
金气入草木,伤夷从此始。
盛极衰从之,循环固其理。
老翁复何事,新凉欣酒美。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交代了写诗的缘由,时间、天气、人物、心情,备极详细,颇有趣味。
B.前两句交代从酷夏到凉秋的季节转换,“苦”和“飒然”两词显现了作者的心情。
C.三、四句写暑气已经逐渐退入了花草树木之中,而令人苦闷的夏天就此过去了。
D.最后两句照应题目,写出了诗人闲来趁着秋日的凉爽欣然享受美酒的怡然快乐。
10.本诗是诗人换季时的即兴之作,但诗中包含了朴素而富有启发性的道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立秋有感寄苏子美
欧阳修
庭树忽改色,秋风动其枝。
物情未必尔,我意先己凄。
虽恐芳节谢,犹欣早凉归。
起步云月暗,顾瞻星斗移。
四时有大信,万物谁与期?
故人在千里,岁月令我悲。
所嗟事业晚,岂惜颜色衰。
庙谋今谓何,胡马日以肥!
【注】本诗作于庆历二年(1042年),当时西夏入侵,宋军大败,而契丹则趁机勒索。苏子美,即苏舜钦,诗人好友。
11.请简要赏析这首诗前十句的表达效果。
1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秋前风雨顿凉
范成大
秋期如约不须催,雨脚风声两快哉。
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辞老景似潮来。
酒杯触拨诗情动,书卷招邀病眼开。
明日更凉吾已卜,暮云浑作乱峰堆。
13.这首诗为作者晚年居石湖时所作,写他对立秋前风雨后天气“顿凉”的_____、_____之情,体现了诗人的情怀。
14.有人评价此诗颔联“立意新颖,取譬奇特,语言精工”,请结合诗句分析其立意和取譬 的妙处。
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次韵子瞻祈雨
(宋)苏辙
世故纷纷谁复闲,蛟龙不雨独安眠。
人间已厌三秋旱,涧底犹悭一掬泉。
庙令酒肴时醉饱,田家糠税久安便。
忧心未已谁知恤,更把炉香试一燃。
15.由酬唱诗的特点可推断,前一首的作者是 。
16.以下对这两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一首诗的颔联中“雪霜”“琴筑”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B.据酬唱诗的特点,前一首诗颈联中“便”意为“安适”。
C.据酬唱诗的特点,后一首诗颔联中“三秋”意为“三年”。
D.后一首诗的尾联中“试燃炉香”与诗题中“祈雨”呼应。
17.两首诗都用对比的手法抒发悯农之心,而具体表现又有不同,请加以分析。
【答案】
C“同游曲江和江陵的回忆,心里充满欢乐”错。颔联并非回忆内容,由“两地新秋思”可知,应为两地,并非同游,诗人与朋友相距甚远,诗人在畅游曲江的同时,想到了远方朋友也应该在那江陵城中思念自己,诗人借此表达的是对朋友的思念愁苦之情,并非心里充满快乐。
2.①虚实结合。描写诗人秋游曲江时,想到友人身处遥远的江陵,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
②运用想象。设想友人虽处异地,但此时的情感应与自己一样充满相思的愁苦。
3.B “优美的琴筑之声如泉水流下台阶”理解错误。“枕中琴筑落阶泉”句诗人是在描写泉水的声音,把泉声比作“琴筑”之声,反衬夜晚的静谧,而不是描写琴筑之声。
4.①尾联点出苏轼心忧百姓的心事,首联写从公务中脱身而“闲”,实则是为民祷雨;②颔联写久看月光,卧听泉声,不眠是因心忧旱灾;③颈联写自己历尽世路艰险,逐渐衰老,更显悯农之心尚存的可贵。
5.B“露簟荻竹清”中的“露簟”是指竹席,因其清凉如沾露,故有此名。并不是席子被露水打湿了。
6.①“闲境”指作者所居之处的环境和人物的活动是清闲的。坐在竹席之上轻摇蒲扇,在秋日傍晚的丝丝凉风中听蝉鸣,看栖鹤,赏笙乐,品夜茶,吟秋诗。②“幽情”指诗人身处“闲境”中由听蝉鸣,看栖鹤,赏笙乐,品夜茶,吟秋诗等一系列活动所产生的深远的感情。包括安居生活的闲适,岁月流逝的轻叹和对远方友人的牵挂。③所谓“闲境入幽情”,是说闲适的环境是作者生发幽远感情的触发点。
7.D“五、六句因景生情,表现客居异乡的孤独与惆怅”错误。“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两句表现的是时光流逝而志愿未遂、年华空老的惆怅
8.反问、用典。诗人化用《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并运用反问句式。表达了对自身现实处境的反思,流露出想要主动辞官、不愿再为卑微官职所束缚的情绪。
9.C “写暑气已经逐渐退入了花草树木之中,而令人苦闷的夏天就此过去了”错误。三、四句写秋天进入了花草树木之中,损伤从此就开始了。
10.①诗中的“盛极衰从之,循环固其理”一句,意为夏天的苦热到了极点就会转向衰落,季节循环变换本来就是自然之理。
②这句话不只适用于季节的转换,人生的盛衰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永远的兴盛,也没有永远的衰落。
③启发我们盛时当思衰,不骄不躁;衰时不颓丧,寻找转机;把握好当下,人生的任何时节,都应乐观面对。
11.以“庭树改色”“秋风”照应“立秋”;情景交融,描写了秋天夜晚的景色,富有画面感,流露出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慨,引出下文对复杂情感的抒发。
12.①对友人的思念;②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叹;③欲有所作为却事业难成的无奈;④对国家内忧外患局面的担忧。
13. 喜悦 豁达(乐观)
14.①以“但得”“不避”四字冠于句首,表示宁为前者而牺牲后者,以坚决语气强调自己对秋凉的期盼,同时也显出瞬息间心情的变化,可谓“立意新颖”。②颔联写用“如寇退”比喻暑气的消散,用“似潮来”譬喻老境来势的迅猛,均不寻常,可谓“取譬独特”。
15.苏轼
16.C“三年”错误。第一首颔联将月光比喻为霜雪,将泉水声比喻为“琴筑”,突出的是夜的静谧和诗人的难眠。据此无法推知后一首诗颔联中“三秋”意为“三年”还是秋天的第三个月。
17.前一首诗中,前三联写自己从繁重的案牍中抽身的安闲、看穿世事后对个人境遇的安适,这与尾联表达的对百姓生计的忧心形成对比,强化了作者的悯农之心。后一首诗中,前三联的每一联都用对比,人事纷纷与蛟龙安眠、百姓盼雨与上天悭雨、庙令享酒肴与百姓吃糠秕等,在这三层对比的铺垫之后,作者在尾联中集中抒发对百姓生计的深重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