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全一课时)
一、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该单元目标是:学习托物言志、把握写景抒情、运用比较阅读。本文的内容是:通过对紫藤萝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情感的变化,从而寄寓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本文的特点是:描写细腻,从整体到局部,从花瀑——花串——花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美;短小清新,语言凝练,字字锤炼,句句经营;情感丰厚,委婉却丰盈,含蓄却深沉;技巧新颖,“花瀑、船舱、笑脸……”,恰当而新鲜,让人印象深刻。本文的教学价值:就宏观的课程标准来看,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学作品的教学:“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 、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文适合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品味;就单元教学来看,本文是教读课文,从课后习题到文本特点,都适合教师带领学生精读,为教读课文奠定基础;就文体特点来看,本文是一篇散文,从内容到情感,都有助于学生通过语言体会情感,从而加深对写景抒情散文的了解。
二、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就知识与能力来看,学生已经对修辞的赏析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因此能通过自主的品味读出描写紫藤萝的语句,但缺少对作者投射的情感的体悟;就情感态度来看,学生对生命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体会,但是无法独立将花的命运和人的命运联系起来。因此学生需要学习的是:从景物的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从紫藤萝的命运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志向。学生将要采用:诵读法、体会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任务分析
综合单元教学目标、文体特征、课后习题等导向,遵循“一课一得”的教学规律,本文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分别是:
1.能说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效果,并能用朗读推敲策略读出重音和停连。(重点)
2.圈点勾画关键的语句,能说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及原因。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能阐释作者寄托在紫藤萝上的“志”。(难点)
(一)创设情境,描绘藤萝
同学们,现在已经是五月中旬了,大部分花朵化成了春泥,紫藤萝却独自绽放。现在这片紫藤萝正在你面前怒放,请合上书本在缓缓的音乐声中为它写上几句话吧!(以写促读)看时间调整写话的时间。
【分别提供一幅整体的图片和一幅局部的照片】2分钟左右
基本预设:学生能描摹眼前的景色,写得太粗糙、不够细致,太静态、不活泼,太大众化、不新颖(学生回答后可以补充)。
(二)对比描写,细赏“花瀑”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边听徐老师朗读,边对比宗璞1-6段的描写,思考你们的描写有哪些区别,并说说她为什么这样写,可从修辞、用词、句式、角度等方面对比。在书本空白处写上简单的批注。
教师可先给例子,以便学生有方向可寻。
请学生直接回答,先让学生读读自己的句子,如果学生写得好的,要及时点评,肯定学生的好处(紫藤萝的外形被你描摹得十分相似;你写得十分可爱,修辞也用得很好,你写出了他的精彩之处)。然后说说作者写得精妙的地方。
然后让这位学生朗读,也可以带着全班一起读一读,读出花的活泼、可爱、繁密、动态之感。(朗读指导重点再语气)
化静为动,是因为作者经常会使用哪一类词,对动词,把静态的花写得动态感十足,鲜活灵动。
多角度:写作视角不能太单一,这样就写不出花的全貌了。
作者之所以描写得与众不同,正是因为她有着独特的视角,独有情思,无论作者怎么写,都是为了写出这片花瀑流动的生命之感。用一个字就能概括,写出了花瀑的繁盛。
教师的基本预设:
多角度的描写(点拨学生说出):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 ),像一条瀑布,从空中 ,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 ),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 ),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从局部到细部;有形、颜色、气味。
新颖独特的比喻和拟人,离不开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离不开他的喜爱之情:
让学生读读,你读出了花的盛大
1.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辉煌一词写出了紫藤萝的盛大;垂下一词写出了紫藤萝倒挂的姿态;比喻的修辞,写出了花的壮观和盛大,动态十足,表达作者内心的震撼;不见也不见写出了花多。真实奇妙无比,把一树紫藤萝写得气势非凡,壮观无比,流动感十足,写出了它的繁盛。
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作者将紫藤萝花上的点点银光,比喻成迸濺的水花,既写出了花的形状,也让人感受到了它的质感,是像水一样晶莹剔透。同时,“迸溅”两字,也赋予了花以动感,让人感觉到它是在跳动的,而不是静止的。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改为嬉戏) 旺盛 写得活泼有机灵
重读大条幅,迸溅。
撩拨逗引,拟人化,写出了花朵的活泼可爱,富有情趣
既有拟人也有动词和数量词的反复使用 :朗读
你读出了花朵推推挤挤的情态:
3.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连读),彼此/推着挤着(连读),好不活泼热闹。读一读 拟人 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
可不可以改成挤着推着呢?不可以,因为有了前面的推才有后面的挤,写出了花争着抢着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作者动作感受感受。
词语反复使用以及拟人的修辞
写出了花的繁密和可爱。同时也写出了花的可爱,像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孩子一样。
5.我在开花!标点和拟人用得好(他的想象竟如此独特,又那么形象贴切)
自豪的,快乐的,语调上扬,重音按照学生的。
其实每个字都可以读出重音
鲜活的动词:
6.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小的花苞里。
沉淀一词用的极其新颖,写出了花的深浅不一,极富动态感,像不像流动的瀑布。(画画的渐变色)
7.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朗读
这句话继续局部细写,这样的比喻够形象,够独特,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花朵的形状,也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把花比作笑容,写得多么美好,多么引入喜欢啊。怎样的笑容:活泼美好灿烂的 把花写得多么美好呀
用了很多比喻和拟人,作者把花的姿态和颜色放大,融入自己的体验和想象,描写也就变得与众不同了。
6.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很多学生会回答通感,为什么呢?
“我们总是习惯于借助专业术语来帮助回答。想一想,同学们。如果此时,你看窗外,那些叶子散发出来的香气应该会是什么颜色的 ”他不是生硬地教学生这个知识点,而是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去体验感受作者当时的情境,听到学生回答后再次通过语言让学生去体验这种感受:“当你沉浸到它的颜色中去遐思的时候,它散发出来的味道也会被这个颜色所裹挟的。这其实就是很重要的一种感受。融进去了,看着看着,心进去了以后,才会带来浅紫色的香气。”
(三)对比情思,感悟“花瀑”
(过渡语:同学们如果我们用心倾听,大自然中的一切都会替我们说话。
你想通过自己刚才的描写传达怎样的情思呢?请用一句话说说。)
随机抽点学生回答,学生一定会说喜爱、赞美之类的感受;感悟深刻一定要表扬。
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情。”宗璞又会传达怎样的情思呢?
任务二:请以小组为单位,从7-11段中,选择一个段落,结合助读材料揣摩探究作者的心境和感悟,要求准确、细致、深刻。
我们选择第( )段,我们的探究结果:
1.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深沉的,气息沉重,节奏要慢)。我只是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看花前心情是郁闷的,看花后心情变得喜悦轻松,紫藤萝的繁盛让扫除了内心的阴霾,让她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所以获得直接的宁静和喜悦。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举个额外的例子)
列举了十年前的花与现在的形成了盛衰的对比,作者不仅面对这小弟被疾病困扰以及自己的不幸其实都是不幸的,但是花却又开了,花开花谢如同人生命运的浮沉,生命的历程是曲折的,但生命的存在却是永恒的,不向命运低头。(经历不同,人生阅历不同,所以作者和我们的心境有着很大的区别,作者不仅有着直接的情感体验更有深刻的体悟)
3.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与前面形成了对比,话给它带来了启发收到了生命的震撼,振奋了起来。
相比于作者的感受,你觉得不同点在哪里?
原因:
1.自己的经历
《哭小弟》
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写,也不能写。每一念及,便泪下如雨,纸上一片快糊。记得每次看病,候诊室里都像公共汽车上一样拥挤,等啊等啊,盼啊盼啊,我们知道病情不可逆转,只希望能延长时间,也许会有新的办法。航空界从莫文祥同志起,还有空军领导同志都极关心他,各个方面包括医务界的朋友们也曾热情相助,我还往海外求医。然而错过了治疗时机,药物再难奏效。曾有个别的医生不耐烦地当面对小弟说,治不好了,要他“回陕西去”。小弟说起这话时仍然面带笑容,毫不介意。他始终没有失去信他始终没有丧失生的愿望,他还没有累够。
2.为什么能够从花的身上得到这样的体悟呢,与花相同点(学生不能答出来可以举个《爱莲说》的例子比照,所以作者能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上,物能达意):花的伶仃,在试探什么,是在写自己吗?写花的目的是什么?正是因为有相似点,物就能表情了
花和人都会遇到不幸
十年前的花和眼前的花形成了对比,结合助读材料分析,人也是一样,但是花依然开放,人的生命也在继续。
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
文革时期的作者一家:
这么多学术精英站在一个台上 ,被人肆意凌辱!而这一切,是在革命的口号下进行的。这世界,以后还不知怎样荒谬 ,怎样灭绝人性!我不愿看见明天 ,也不忍看见明天 … 忽然那 “冯友兰的女儿 ”的纸帽在眼前晃了一下 ,我悚然而惊。年迈的父母已处在死亡的边缘 ,难道我再来推上一把!使亲者痛 ,仇 者快!我不知道仇者是谁,却似乎面对了他 :偏活着!绝不死!
文革时期的花:
“砍 去 的 树 很 多 ,最 让 人 舍 不 得 的 是 办 公 楼 前 的 两 大 棵 西 府 海 棠 ,比 颐 和 园 乐 寿 堂 前 的 还 大 ,盛 开 时 简 直 能 把 一 园 的 春 色 都 集 中 在 这 里 。 ‘文 革 ’中 不 知 它 触 犯 了 哪 一 位 ,顿 遭 斧 钺 之 灾 。 至 今 有 的 老 先 生 说 起 时 ,仍 带 着 眼 泪 。 可 作 为 ‘老 年 花 似 雾 中 看 ’的 新 解 罢 。”《燕园树寻》
“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说法,但在那时 ,赏花却被错误地认为不是劳动者的爱好 ,是小资产阶级情调 ,甚至会让人腐化堕落 。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早已借花之语在文中大声地喊了出来:
我在开花!他们在笑
我在开花!他们嚷嚷
坚定的语气,努力生活;自信的语气,无畏人生风雨;高昂的语气,一直向前;乐观的语气,笑对生活。
一花一世界,花开让我们悟出生命的真谛。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像这片紫藤萝,笑对人生。
同学们同样也是写紫藤,王冕的寄托的情思和宗璞有什么区别呢?
《感怀·松柏引藤萝》元朝·王冕
松柏引藤萝,反被藤萝绕。刬草(铲草)养禾苗,禾苗不如草。物情有更变,世事何足道?君子小人交,岂能长永好?
这里的紫藤带有贬义,是小人的代表,松柏和君子有相同点,藤萝和小人有相同点,所以批判小人的忘恩。
结语:心境不同看事物的角度和感悟自然会带有个人色彩了,写景的最高境界,其实就在于物我交融,就在于把自己的情思委婉含蓄的寄托在景物上,而不露痕迹。
(四)自主总结,纵观“花瀑”
请用一两句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或启示,从写作手法、主题情感、阅读方法等方面总结。
(五)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1.陈素琰在《论宗璞的散文》中这样评价宗璞:“她是从这些微小的生命中提炼出那充盈强大与伟力的,这是人联想起宗璞的气质和修养。这一类即景抒情文章辉映着她本人的本性醇厚,心如璞玉。”请课后阅读《丁香结》《报秋》《好一朵木槿花》《燕园树寻》,选择一篇比较它与《紫藤萝瀑布》的异同点。
对比阅读:
比较内容 相同点 不同点
写作手法
语言特点
情感体悟
2.请选择描摹一种让你印象深刻的自然之景,用今天习得的写作手法,写出新意,写出你的情感寄托。
写作目标 分值 个人评价 小组评价
基本要求 多角度描写 20
比喻拟人新颖 20
动词鲜活 20
高阶要求 个性化情感 25
深刻体悟 15
教学反思:
学生意识:
备课基本遵循先生后师的理念,尊重学生的回答;对于不举手的学生也会抽点。但是对于学处于中下的学生的关注不够到位,基本将眼光放在学习层级较好的学生身上。平时课堂上要多叫叫那些回答不够积极的学生,多对他们进行引导和鼓励。多关注他们的问题,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今天课堂我觉得虽然上得很顺利,但是没有散步到每个层级。多问问学生有没有落实,及时给学生反馈。课堂上巡视的时候要多给他们指导,多从中发现问题。
学科意识:
本次课堂设计的板块比较明晰,但是对于紫藤萝的情趣的赏读没有出来,学生没有真正融入进去,教师首先要带动氛围,引导要切入学生内心,多给学生想象的画面。理性的分析后,要边读边想象。此外教师对于课堂生成的内容还需再次学会把握,多对生成的内容进行补充,尊重学生的生成。对于学生的评价要精准细致,让学生知道自己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要有明确的方向。不好的地方要及时引导,或者让全班参与讨论,这点要及时加强。
因此本节课最大问题就是学生意识,优点本能了,今后的课堂多关注那些层级较低的学生的思维。多给他们回答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