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爱莲说》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爱莲说》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30 18:10:3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023年七年级下册 语文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积累文学常识。
2学习课文“借物喻人”和“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理解周敦颐的高洁追求。
3.迁移理解传统文化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文中借物喻人、对比衬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精神。
【教学过程】
一. 朗读课文,纠错正音。
二、相关文学常识。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作者针对某个事物或事件,抒发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三、 分析课文。
1. 朗读课文,用单横线划出写菊花的句子,用双横线划出写牡丹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写莲花的句子。 (出示ppt,递粉笔给一位同学在屏幕上画,其他同学自行在书上划。)
2. 朗读写菊花的句子。
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随文学习实词: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之:的;鲜:少。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
解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是判断句,标志:……者也。
引出:菊花——隐士(比喻,以物喻人)
展示:陶渊明与菊花。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诗其二》
(凛冽的秋霜,令百花凋零,山林中,盛开的菊花傲然夺目。
肃杀的秋风,使万木摇落,山岩上,常翠的青松蔚然挺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东篱下,采撷我的菊花;悠然间,南山在我眼前。)
(思考:1.陶渊明的追求是什么?——厌恶黑暗的官场,选择远离,退隐山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噫:译成“啊,哇,唉”这三个感叹词哪个更恰当?为什么?——唉,表达作者的遗憾、惋惜之情。)
3、朗读写牡丹的句子。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随文学习“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对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
通过判断句引出“牡丹——富贵的人”(比喻,以物喻人)
展示:唐朝人与牡丹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狂。 ——【唐】白居易
谁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唐】徐凝
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 ——【唐】李肇

(思考:自唐朝以来,人们喜爱牡丹,实际上他们最求的什么?——追名逐利。)
4、读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注意断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随文学习文言实词,疏通语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出:生长出;濯:洗涤;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洗涤却不显得艳丽。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可以;亵玩: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
1) 作者“独爱莲”,“莲”又称荷,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的:
展示:
莲,叶、叶柄、花托、花、雄蕊、果实、种子及根状茎均作药用;藕及莲子为营养品,叶为茶的代用品,又作包装材料。
作者爱莲,为什么不写莲藕、莲子、荷叶呢?
(明确:作者想要写的是莲花比喻的人格精神。莲花比喻君子。)
2)作者写了莲花的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君子的品质有什么相似之处?
莲花 君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洁身自好
中通外直 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声名远播
亭亭净植 姿态端庄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重自爱
总结:作者爱莲花,其实是爱君子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追问: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
(明确:对比,衬托。)

3)周敦颐为什么不向陶渊明学习喜爱菊花呢?
(明确:陶渊明面对世俗的黑暗,选择的是隐居,逃避,是消极的表现。
周敦颐是积极面对,坚守初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自己的力量造福百姓,坚持正义,勇于社会担当,是积极的表现。)
4)朗读“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思考:与原文相比,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表达他对世人追名逐利行为的鄙弃。)
三、理解经典,传承文化。
1.了解“君子”周敦颐的故事。
Ppt展示
广东端州出产端砚,非常名贵。端州知府贪得无厌,垄断采石以谋取暴利,百姓怨声载道。周敦颐担任提刑官,去端州巡视。知府送端砚作为厚礼。周敦颐说:“我确实喜欢端砚,但人格比端砚更值钱。”他不仅拒收礼物,还下令任何人都不得私自采石。禁令一出,贪风顿止。——据《濂溪先生周元公表》


周敦颐担任江西南安的司理,负责案件审判。他的顶头上司要判一个犯人死刑。周敦颐审理后,认为此人罪不当死。上司非常生气,坚持己见。周敦颐愤然说:“为讨好上司而乱杀人,我坚决不干。”他交出官印,准备辞官。上司从没有见过这样刚正不阿的下级,就重新审案,最终免了犯人的死罪。——据《宋史 周敦颐传》
3. 周敦颐的精神,是中国历史上诸多文人的共同精神,你还能想到哪些人具有“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造句:
“想到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我就想到 (人名),他就是洁身自好,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
(屈原、司马迁、陆游、辛弃疾、文天祥、林则徐、鲁迅……
师总结:
人类的天空,不总是阳光明媚,清风霁月。很多时候,有风雨如晦,有黑暗如夜;而正是因为有周敦颐、周恩来,周树人这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用微光给暗夜里的人们以光明和希望。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正是有伟大人格精神的人一代又一代亲赴后继。他们就是中华的脊梁,熠熠生辉,令人敬仰。
四、布置作文:
1. 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2. 运用“借物喻人”和“对比衬托”的方法,仿写课文,如“爱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