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27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27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1 09:4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提出性善论。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作品简介
《孟子》为“四书”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时代背景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商鞅
吴起
孙武
时代背景
王道就是以行仁政而“王天下”之道。孟子认为,古代圣王,特别是尧、舜、禹,是行仁政的楷模,所以“王道”也就是“先王”之道。其核心是以道德与仁义为基础,实现国家的治理。
王道
霸道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及商鞅等人倡导的国策。对内加强君主专制,以法治国,用酷吏严刑威吓庶民,同时充实军备对外侵略扩张,目标是使国家成为霸主之国。
霸道
春秋战国时期的王霸之辩
标题解读
背景知识
姜姓,齐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在位期间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
齐桓公
晋文公
姬姓,晋氏,名重耳。晋献公之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在位九年,在赵衰、魏武子、介之推等人的辅佐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
齐宣王的用意是什么?
先避而不答,再转移话题
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
齐宣王对自己没有信心
孟子对其加以肯定

同“已”,停止
流传,传述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效法齐桓、晋文,称霸诸侯
文本解读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为什么要举“以羊易牛”这一事例?用意是什么?
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
恐惧战栗的样子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由何,从哪里
走向
既然如此,那么
知道
吝啬
确实
以齐宣王自己经历过的事为例,增强说服力,使齐宣王易于接受。
既能肯定齐宣王有保民而王的基础(不忍之心),也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做好铺垫。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文本解读
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齐宣王进一步思考以羊易牛的真正原因
百姓误解
牛羊无异
对,是的
确实
对……感到奇怪
怎么,哪里
挑选,引申为区别
百姓对此是如何看待的?
孟子对此如何解释?
文本解读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指“以小易大”
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
认为
没有关系
远离
仁道,行仁政的途径
孟子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有仁慈怜悯之心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文本解读
揣测
宾语前置
认可,同意
禀报
看清楚
经过对“以羊易牛”事件的探讨,齐宣王有何反应?
齐宣王内心有所触动,但自己为什么可以行王道仍有疑惑。
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对此,孟子如何设喻?
举百钧不足举一羽,察秋毫而不见舆薪。
设喻巧妙,为下面的议论作铺垫
文本解读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由小及大
齐宣王自然追问二者区别
指出问题的关键
功德,功绩
表示被动
具体的表现
宾语前置
区分
举百钧不足举一羽,察秋毫而不见舆薪,原因是什么?
做不到“保民而王”,原因又是什么?
文本解读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对此,孟子又如何设喻?
施行王道的方法:推恩
夹在胳膊下
越过
按摩肢体
敬爱
爱护
状语后置
同“型”,做榜样
治理
兼词,之于
由现象到本质,以“折枝不为” 喻“不王”,进一步阐明“不为”与“不能”的区别。
文本解读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推恩与否的不同结果
让齐宣王自己权衡是否推行王道
抛出疑问,引发齐宣王进一步思考
推广
安定
安抚
大大胜过
称量
考虑
丈量
文本解读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孟子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难道
使……处于险境
状语后置
引导齐宣王说出想要称霸的真实目的
再次引导齐宣王说出其“大欲”
文本解读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连续反诘,推测齐宣王的“大欲”。
美味的食物
轻软暖和的衣服
因为
绚丽的颜色
音乐
受宠的人
齐宣王笑而不答,孟子如何应对?
齐宣王如何回答?
否认
文本解读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指出齐宣王真实的“大欲”
比喻论证,“大欲”不可实现
齐宣王此时的反应:惊讶、怀疑
指出后果的严重性:不仅无法实现,以后定会有灾祸
使……来朝见
统治
中原地区
如此,这样

严重
恐怕,可能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文本解读
以邹楚之战设喻
再次抛出疑问:想要称霸,齐国有这个实力吗?
那么
本来
天下
使……降服
同“盍”,何不
根本,这里指仁政
孟子是如何论述后果的严重性的?
推导出结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
文本解读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反问语气,指出行“王道”的前景
做官的人
储存
外出行路的人
同“途”,道路
憎恨
语气词,表假设
从指出齐宣王的“大欲”,到论证齐国不可能“以一服八”,孟子的目的是什么?
论证霸道不可行。这样,齐宣王不得不重视“保民而王”的观点。
文本解读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百姓犯罪的原因
反问。有德行的统治者应当防止百姓犯罪
思考:按照孟子的思路,应当怎样防止百姓犯罪?
糊涂
聪慧
明白地
长久,固定
至于
因而
如果
行为不正
放纵
同“矣”
接着
处罚
同“网”,陷害
哪里,怎么
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
普通百姓
经过上面的层层剖析,反复交锋,齐宣王最终接受了孟子的主张。
百姓犯罪与“王道” 有何关系?
文本解读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理想社会的治理方式:
现实情况:
百姓无恒产会产生什么后果,不言而喻
规定
向上
向下
养活
丰年
荒年
到,引申为“向”
容易
拯救将死之人,即救自己
足够
哪里
先让百姓衣食无忧,
百姓无恒产,
无暇治礼义。
再教民从善,
最终百姓亲服。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文本解读
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再教化百姓
归结到“保民而王”的主张
穿
季节
侵占,耽误
同“毋”
慎重办理
申诫,告诫
同“斑”
用头顶着东西
状语后置
课时作业
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800字左右。
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