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树郭橐驼传》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种树郭橐驼传》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1 09:4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种树郭橐驼传》同步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洪武十三年三月壬辰朔,命户部减苏、松、嘉、湖四府重租粮额。太祖谓之曰:“天地生物,所以养民,上之取民,不可尽其利也。夫民犹树也,树利土以生,民利食以养。养民而尽其利,犹种树而去其土也。比年苏、松各郡之民衣食不给,皆为重租所困。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其赋之重者,宜悉减之。”六月戊寅,太祖谕户部臣曰:“曩者奸臣聚敛,深为民害,税及天下纤悉之物,朕甚耻焉。自今如军民嫁娶丧祭之物,舟车丝布之类,皆勿税。尔户部其榜示天下,使其周知。”
(节选自《明太祖宝训》第五卷)
文本二: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逆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
B.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
C.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
D.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辰朔”和“戊申晦”(《登泰山记》)中的“朔”“晦”都用来表示时间,“朔”指阴历每月的第一天,“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负薪”的“负”意思是背着,与“负而前驱”(《五代史伶官传序》)句中的“负”意思相同。
C.“其筑欲密”的“筑”的本义是筑墙,古代用夹板夹住泥土,用木杵把土砸实,文中意思是捣土。
D.“鸣鼓而聚之”的“聚”是使聚集起来,与“聚之咸阳”(《过秦论》)句中的“聚”意思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太祖发现有的地方官府征收的赋税太重,认为这会严重影响到百姓生活,就让他们减轻赋税。
B.明太祖下令,免除一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资的赋税,并且让官府发布文告,使百姓知晓。
C.郭橐驼种树时谨慎小心,种好后不再过问,只是顺应了树木的天性,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茂盛。
D.其他人栽种的树木,不如郭橐驼种的树木好,是因为他们过度担忧和关爱,违背了树木的天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曩者奸臣聚敛,深为民害,税及天下纤悉之物,朕甚耻焉。
(2)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5.两则材料都借种树谈了如何“养民”的道理,请结合文本分别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①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②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③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___________。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___________。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④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⑤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6.第③段划线处应填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暗中观察
B.其莳也若子 栽种
C.已去而复顾 回头看
D.早织而缕 而且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他植者则不然 苟有能反是者
B.早实以蕃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C.能顺木之天 鸣鼓而聚之
D.若不过焉则不及 若甚怜焉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人公欣然接受丑陋之名,显然是一位性情通达且乐天安命的智慧之人。
B.本文名为传,实有寓言的性质,借郭橐驼之口批判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
C.文章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从种树谈到治民,因事明理,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D.文章融合叙事、描写、说理、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婉而多讽,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零陵三亭记
柳宗元
邑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
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①污途。群畜食焉,墙藩以蔽之,为县者积数十人,莫知发视。河东薛存义以吏能闻荆、楚间,潭部举之,假湘源令。会零陵政厖②赋扰,民讼于牧,推能济弊,来莅兹邑。遁逃复还,愁痛笑歌;逋租匿役,期月办理;宿蠹藏奸,披露首服。民既卒税,相与欢归道途,迎贺里闾。门不施胥吏之席,耳不闻暮鼛③之音。鸡豚糗醑④,得及宗族。州牧尚焉,旁邑仿焉。
然而未尝以剧自挠,山水、鸟鱼之乐,澹然自若也。乃发墙藩,驱群畜,决疏沮洳,搜剔山麓,万石如林,积坳为池。爰有嘉木美卉,垂水映峰,珑玲萧条,清风自生,翠烟自留,不植而遂。鱼乐广闲,鸟慕静深,别孕巢穴,沉浮啸萃,不蓄而富。伐木坠江,流于邑门,陶土以埴⑤,亦在暑侧。人无劳力,工得以利。乃作三亭,陟降晦明,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更衣膳饔,列置备具。宾以燕好,旅以馆舍。高明游息之道,具于是邑,由薛为首。
在昔裨谌谋野而获,宓子弹琴而理⑥。乱虑滞志,无所容入。则夫观游者,果为政之具欤?薛之志,其果出于是欤?及其弊也,则以玩替政,以荒去理。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之福,其可既乎!予爱其始,而欲久其道,乃撰其事以书于石。薛拜手曰:“吾志也。”遂刻之。
【注释】①沮洳:jù rù,低湿的地方。②厖:máng,混乱。③鼛:gāo,古代有事时用来召集人的一种大鼓。④糗醑:糗qiǔ,干粮,炒熟的米或面等:醑xǔ,美酒。⑤埴:zhí,黏土。⑥裨谌、宓子:裨谌,bì chén,郑国大夫,善于与诸侯交往,常乘车到郊野游赏,往往获得成效;宓子,鲁国人,为单父县令,喜欢抚琴娱乐,却将单父治理得很好。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之清宁平夷 平和
B.州牧尚焉 推崇
C.披露首服 首先
D.陟降晦明 登高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墙藩以蔽之 门不施胥吏之席
B.薛存义以吏能闻荆、楚间 乃撰其事以书于石
C.民既卒税 其可既乎
D.不蓄而富 宓子弹琴而理
12.下列对原文中划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污途
零陵县东部有座山,泉水从山石间流出,低湿泥泞
B.然而未尝以剧自挠,山水、鸟鱼之乐,澹然自若也
然而他并没有因为山水鸟鱼的快乐而阻挠自己,他恬淡自如,不受它们的影响
C.高明游息之道,具于是邑,由薛为首
高明的消遣方式,在零陵县非常完备,这是从薛存义开始的
D.则夫观游者,果为政之具欤
那么观赏游乐,果然能有助于执政吧
13.把文章第一段开头划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邑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
14.通观全文,概括薛存义在零陵修建亭子的原因。
15.本文与《种树郭橐驼传》都谈到了官吏为政的问题,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谈一谈柳宗元推崇的为官之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材料二: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节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16.关于下列文言现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致其性焉尔”的“致”和“必复之全之”的“复”、“全”都是使动用法。
B.“不抑耗其实而已”与《六国论》中“其实百倍”的“其实”都是古今异义。
C.“故不我若也”和“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属于同一种句式类型。
D.“以求重价”和“辟病梅之馆以贮之”两句中的“以”的用法是一样的。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B.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C.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D.子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号,多是他人所取,蕴含褒贬,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文中的“号”即是此用法。
B.江宁,南京旧称,意为“江外无事,宁静于此”。南京的简称“宁”便是取自于此。
C.诏,既可专指皇帝发布命令,也可指一般意义上的上告下。文中的“诏”属于后者。
D.记,一种古代文体,可通过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感、阐述观点,如《石钟山记》。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2)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20.《种树郭橐驼传》和《病梅馆记》中蕴含的道理对人才培养的启示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材料一: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材料二: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上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某人由上下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反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节选自孙樵《书何易于》)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
B.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
C.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
D.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官吏的语句节奏短促,连用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B.柳宗元借“知种树而已”的郭橐驼之口形象地说明了无论种树还是治民都要顺应天性的道理。
C.何易于为了免除百姓劳役,亲自为刺史拉纤,使刺史惭愧而还。既赞扬了何易于的爱民之心,又表现出他的机智勇敢。
D.何易于施政宽民,效果显著,但是因缺乏确凿的“政绩”,在上下考中并不优秀。表达了作者对何易于得不到朝廷重用的遗憾。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2)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种树郭橐驼传
唐·柳宗元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节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
(乙)
伐树记
宋·欧阳修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①。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
(节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
【注】①典出《庄子人间世》: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B.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C.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D.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缕,双股搓合的线,可泛指线状物,古有“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之说。
B.飧饔,古时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飧饔分别指早餐和晚餐,后引申为吃饭。
C.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分为游记、碑记、杂记、记事等,乙文属于杂记。
D.堂,古代住宅的一部分,是祭祀、接待宾客的地方,后面是室,室的两旁是房。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围绕“养树之术”和“养人之术”的类比展开,表现出作者对民生的关注;乙文针对树的“伐”与“生”,借客人对庄周之言的论述,显示出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B.两文均有存疑答疑的过程:甲文因郭橐驼种树无不活和他植者莫能如而让人生疑,后郭橐驼答疑;乙文作者对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似而生疑,后客人答疑。
C.甲文对比特色鲜明,有郭橐驼和他植者种树效果的对比、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等;乙文叙事脉络清晰,论述层层深入,反问句式有力,结尾句耐人寻味。
D.两文均有寓言性质:甲文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乙文通过具体的小事推而广之,强调事物的生存与消亡应以对社会有益无害为准绳。
2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2)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28.两文认为种树和树是否被砍伐的关键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二、情景默写
2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用最后一句“__________”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
(2)《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借郭橐驼之口讲述了种树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提到自己种树的四点秘诀时说道,除了要让树根得到充分的舒展以外,还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30.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奥援”为“暗中支持、帮助的力量,有力的靠山”之意,其中“奥”释为“深”。
B.“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与裨将,是古代将佐的通称。古代佐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C.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
D.“廪”可解为“储存粮食的仓库”“储藏的粮食”“公家发放的粮食”等意,后来泛指俸禄。
3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曾论证过,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唐朝时湖南有25人考取了进士,永州就有9人,柳宗元功莫大焉。
①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奸臣竟对柳宗元有这样的礼赞
②震惊之余,也颇释然
③在永州潇水之西的柳子庙内的一块古碑上有一首诗,名为“寻愚溪谒柳子庙”
④柳宗元理应得到所有人的敬仰
⑤诗的落款刻的是“严嵩”二字
⑥以谪守永州而坚贞如玉的品格操守、才冠古今的文章学识
A.③④⑥⑤①② B.③⑤①②⑥④ C.③⑤①⑥④② D.③②④⑤①⑥
32.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星期天,妈妈为了让小徐熟悉社会,特地叫他到市场买菜。小徐到市场后问摊主:“大叔,买1千克土豆要多少人民币?”
B.阿明乘公交车去医院看病,他对车上的人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身体不舒服,大家给我让个座吧!”
C.好友将自己的字画赠送给马医生,马医生说:“恭敬不如从命,你的墨宝我就全都收下了。”
D.老师放在讲台上的书不见了,问阿勇看到没有,阿勇回答说:“你的书在哪儿我怎么知道?你问别人吧。”
四、语言表达
33.《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告诉我们一个种树的道理,那就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由此联想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你想对家长说些什么?要求:用语鲜明、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80字左右。
34.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
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50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 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柳宗元认为天下万物的生长,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不仅徒劳无益,还会造成损害。柳宗元认为,育人和种树的道理是一样的,育人同样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着主观愿望和情感恣意干预 和灌输。
35.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
①它是柳宗元离开永州后,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而筹资修建的。
②进入庙中,我们在中厅参观了柳宗元生平事迹陈列。
③大门两侧刻的楹联歌颂了柳宗元的生平政绩,也巧妙地道出了庙祀主题。
④柳子庙坐落在永州城内潇水西岸。
⑤我和同行数人怀着对这位先贤哲人景仰之心双手合十依次深情地膜拜。
⑥庙门正上方竖排石刻“柳子庙”三个苍劲雄伟的大字。
⑦在后殿大堂,柳宗元的塑像后墙正中,书有醒目的竖体“利民”两字,这应是其思想的精华。
36.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B.因舍其名 因以为号焉
C.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D.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参考答案
1.C 2.D 3.C
4.(1)以前奸滑的官员用重税搜刮钱财,严重造成百姓的灾祸,收税连天下细小的东西都包括在内,我对此深感羞愧啊。(2)所以我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没有能力使它长得高大茂盛;不损伤它的果实罢了,没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
5.(1)文本一借种树不能把它赖以生长的土壤全部挖走,告诫官府不能过度征收赋税,要让百姓有生活的基础;(2)文本二借种树要顺应树木的天性,让树自由生长,告诫官府不要过度干扰百姓的生产和生活。
6.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7.D 8.A 9.C 10.C 11.D 12.B
13.县里有观赏游览的地方,有人认为不利于政事,这种观点很不对。
14.①可以让内心清静平和,修身养性;
②县东山麓风景秀美,适合修亭子可以赏美景,获取山水鸟鱼之乐。
③修建亭子的材料容易获得。
15.①对待人民(积极方面):爱民如子,帮助人民,解决民生疾苦;
②对待人民(消极方面):不扰民,消除扰民行为;
③对待自己:让自己有闲暇,张弛有度,让心境平和澄明,增加为官智慧,提高为官水平。
16.C 17.D 18.A
19.(1)树根拳曲,土又换成了新的,他们培土的时候,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
(2)梅的枝干的倾斜、枝叶的疏朗、枝干的弯曲,又不是那些无知的忙于赚钱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力量做得到的。
20.尊重天性、敢于放手、正确引导。
21.B 22.C
23.(1)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
(2)会昌五年,我路过益昌,有一个详细告诉我何易于怎样治理政务的百姓。
24.D 25.B 26.B
27.(1)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做官的人喜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的样子,而到头来因此害了他们。
(2)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28.①种树的关键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能顺应自然生长规律,是它按照本性生长。②树是否被砍伐的关键是“视其处之”,即看它所处的环境、时势。
29.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其培欲平 其土欲故 其筑欲密
30.C 31.B 32.C
33.孩子就像一棵树,无拘无束、自由生长是他们的天性,你不用担心他们会变成灌木,更不用担心他们会变成野草。放开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吧,“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是有道理的啊!
34.柳宗元的文学成就和育人思想。
35.④①⑥③②⑦⑤
3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