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 《铸剑》一、题解与素材来源1.《故事新编》收录了鲁迅1934——1935年创作的5篇以及20年代的3篇小说,共8篇,于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鲁迅称之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补天》与《〈呐喊〉的评论》创造社作家成仿吾 “庸俗、浅薄” 只有《不周山》还可以。
鲁迅在第13次出版《呐喊》时,专门抽掉此文《不周山》,后改名《补天》收入《故事新编》。2.《铸剑》及其素材来源《铸剑》写于1926年10月,原名《眉间尺》,1932年编入自选集》时改为现名,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
《铸剑》脱胎于《列异传》,这个故事也见于《搜神记》等其他典籍里。二、写作背景《铸剑》写于1926年底,是鲁迅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之后,离京南下,在厦门和广州时写的。
鲁 迅 在 厦 门作品的主题是复仇精神,鲁迅目睹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凶残和暴虐,应该“抽刃而起,以血偿血”。
许广平使得鲁迅在自我审视中逐渐从精神的低谷中走出,产生了重整旗鼓、反戈一击的冲动和自信。鲁迅的复仇意识的地方文化渊源。
“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污纳垢之地”(明·王思任)
戏曲“女吊”,“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三、情节结构掘剑明志
捐头授剑
三头相搏
三头并葬四、人物分析眉间尺与黑色人:
受伤——复仇——死
《铸剑》实是一篇描写旨在反抗的“复仇”与“死”的小说。
——郜元宝黑色人形象
1.外貌:
2.声音:
3.性情:
4.名字:
5.精神:“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
“黑瘦的,乞丐似的男子”
“那人的衣服却是青的,须、眉、头发都黑;瘦得颧骨、眼圈骨、眉棱骨都高高地突出来”“好像鸱鸮” “尖利的声音”“两点磷火一般” 热得发冷 外冷内热 宴之敖者原侠精神黑色人与鲁迅黑色人带有鲁迅自我人格痕迹,或者可以说即是鲁迅。
鲁迅作品中存在一个“黑色家族”人物系列,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里的过客,《孤独者》里的魏连殳等等,这些人物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眉间尺形象:
年方十六的少年
“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
“优柔的性情”
“你似的性情,能行大事么?”
少年眉间尺是鲁迅性格的另一侧面
鲁迅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成为了一个异数。在我看来,鲁迅实际上是一个性格怯懦的人。凡是在精神上放射出独异光辉的人,其性格往往都是怯懦的。正是由于性格的怯懦,太容易受到伤害,才特别需要焕发起强大的精神力量,用以捍卫自我的权利和尊严。鲁迅正是这样一个人。
——摩罗:《面对黑暗的几种方式》
《自由的歌谣》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P77小说中母亲不满意于自己的儿子“优柔”的性情,其实眉间尺的这种性情很大程度上正来源于母爱。这其中也饱含着鲁迅自己痛苦的生命体验。
母爱的伟大真可怕,差不多是盲目的。
——鲁迅
有人恒言:“妇人弱也,而为母则强。”仆为一转曰:“孺子弱也,而失母则强。”
——鲁迅我有时很想冒险,破坏,几乎忍不住,而我有一个母亲,还有些爱我,愿我平安,我因为感激她的爱,只能不照自己所愿意做的做,而在北京寻一点糊口的小生计,度灰色的生涯。因为感激别人,就不能不安慰别人,也往往牺牲了自己,——至少是一部分。
——鲁迅
倘有慈母,或是幸福,然若生而失母,却也并非完全的不幸,他也许倒成为更加勇猛,更无挂碍的男儿。
——鲁迅从眉间尺到黑色人,在某种程度上说鲁迅写出了自我人格发展的一段历史。眉间尺与黑色人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个潜在的对话关系,内里融入的是鲁迅强烈的个人生命体验,隐含着的是鲁迅对自我灵魂的审视 。从眉间尺到黑色人:鲁迅人格的发展 黑色人是理想人格、复仇精神的化身,是复仇的精灵。人剑一体,人剑合一。纯青的,透明的,正像两条冰眉间尺则要通过黑色人将自己从污浊中提升,上升至“异处”,让世俗的爱和恨升华成宇宙中永不消失的“青光”。 小结:小说通过黑色人帮助眉间尺复仇的故事,讴歌以直报怨的复仇精神,赞美在复仇中表现和成长起来的健全理想的人格。《铸剑》中其实存在着两个调子:悲壮的与嘲讽的,崇高的与荒谬的。
这两种调子相互纠缠交织,表现了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使得小说的主题意蕴变得丰富和复杂。歌颂复仇,又质疑复仇五、艺术特色 1. 想象力丰富
2. 诡奇、荒诞艺术风格
3.节奏跌宕,富审美趣味 思考题:
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
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
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中的过客,《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们都是鲁迅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可以就此写一篇小论文。参考资料
1.钱理群 《鲁迅作品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高远东 等《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
3.郜元宝 《鲁迅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4.郑家建 《历史向自由的诗意敞开》,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5. 残雪《读鲁迅》,《艺术复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