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2.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2.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0 08:03:43

内容文字预览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2.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冰雪融化(ròng) 孕育(yùn) 翩然(piān) 农谚(yàn)
B.销声匿迹(nì) 差异(chā) 物候(hóu) 纬度(wěi)
C.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ào) 莺飞(yīng) 侵害(qīn)
D.风雪载途(zài) 竺可桢(zhēn) 萌发(méng) 悬殊(xuán)
【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大自然的语言
【解析】【分析】A项,“冰雪融化”中的“融”应读róng;
B项,“物候”中的“候”应读hòu;
C项,“连翘”中的“翘”应读“qiáo”。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难度较低。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流览 次第 翩然 销声匿迹 B.刺槐 避免 显著 风雪裁途
C.晴朗 侵害 纬度 周而复始 D.海棠 融化 农谚 草长鹰飞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其中A应为:浏览 B应为:风雪载途 D应为:草长莺飞
故答案为:C
【点评】对于字形的辨析,尤其注意同音字。如 “流览 ”、 “草长鹰飞 ”这些错误经常会出现。因此除了强化记忆外,一定要真正理解词语的含义才是根本。
3.“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说明 拟人 比喻 B.叙述 拟人 比喻
C.描写 对偶 拟人 D.抒情 比喻 拟人
【答案】C
【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描写;拟人;对偶
【解析】【分析】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常见的需要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修辞方法是对偶、拟人。
故答案为:C
【点评】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率报告,我们才知道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到底有多火。
B.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
C.大诗人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D.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大自然的语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D项是选择疑问句,选择问句问号的位置用法是,选择项之间用逗号,问号用在最后一个选择项之后。所以“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的后面应该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并加以积累。
5.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答案】C
【知识点】其他常识;大自然的语言;节气
【解析】【分析】A项是经度差异;
B项是古今差异;
D项是高下差异。
故答案为:C
【点评】纬度差异就是因为纬度不同带来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低纬热,高纬寒冷。以热量为基础。
经度差异是因为经度不同带来的差异,同纬度地区,沿海到内陆降水递减。以水分为基础。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答案】D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A项“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
B项,这些称为物候;
C项本文以生动的语言进行说明的。
故答案为:D
【点评】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说明对象及基本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解答此题时要分析选项,对照本段内容,同时尽量联系全文,找出选项中的不妥之处即可。
7.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①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②这叫逆温层
③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④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⑤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A.③⑥⑤④①② B.④①②③⑥⑤
C.③④①②⑥⑤ D.④③①②⑤⑥
【答案】C
【知识点】衔接仿写;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衔接,基本思路应是:通读--试排--连读--微调。通读语段后,再看四个选择项,或 ③ 开头或 ④ 开头,但第 ④ 有一个“不过”,与首句衔接不紧密,只有第③先列举了一些自然现象,引出本段说明对象“逆温层”,所以可以排除B和D.再观察A和C,第 ④紧承第 ③,出现转折。第 ① 再举事例,第 ② 紧跟第 ①, ⑥⑤ 最后作解释和总结。
故答案为:C
【点评】句子衔接题,应该先通读全题语句,明确题目要求,试着排最紧密的句子,再把小组句子连成大组句段;把连好的句段速读一遍,把不连贯的地方略作调整即可。当然在具体操作中可采用与排除法相结合。
8.下面文段中,③⑤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②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③物候观测的数据虽然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④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⑤农业对于物候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1)第③句修改意见:   
(2)第⑤句修改意见:   
【答案】(1)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虽然”改为“不仅”。
(2)语序不当,将“农业”和“物候”调换顺序。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第③句为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前后句为递进关系。 第⑤句 为语序不当,前后主次颠倒。
故答案为:⑴ 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虽然”改为“不仅”。 ⑵ 语序不当,将“农业”和“物候”调换顺序。
【点评】⑴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只是病句搭配不当中的一种,还有动宾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等,考生要仔细揣摩和积累。
(2)一个句子中“谁”是主体,“谁”是客体一定要注意,否则就易出现主客颠倒的错误。也就是语序不当。
9.(2022八下·永善期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一文,采用时间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B.“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在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C.《桃花源记》借武陵人的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
D.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共场所,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答案】A
【知识点】其他常识;大自然的语言;桃花源记;称谓;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大自然的语言》采用的是逻辑顺序,而不是时间顺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0.赏析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答案】(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依时序开放的情景,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拟人
【解析】【分析】⑴“沉睡”“苏醒”是两个动词,这里把大地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立春过后,大地像熟睡的人醒过来一样,一切又恢复了生机和活力。因此划线词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⑵ “次第”,依次。各种花次第开放,意思是各种花依时序开放。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这里描写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因此“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依时序开放的情景,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⑵ 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依时序开放的情景,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
【点评】⑴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二、阅读理解
1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特殊的气象预报员
颜士州
天气变化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对农业生产和航运等行业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准确预报天气十分重要。可天气变化复杂,想准确预报并不容易,不过海洋里却贮存着许多天气变化的信息。
天气的变化与空气温度的高低以及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很大关系。广阔的赤道热带海洋里的暖流,是空气中热量和水汽的主要供应者。温暖的海洋表面源源不断地把大量热量和水汽输送给空气,使空气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带来了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低温度1℃,可以使3 000立方厘米的空气升温1℃。可见,海洋就像个大火炉,不断地从底部给空气加热。
黑潮带来的信息
在东海东南部、琉球半岛西北侧海域,有一股终年温度很高的水流,自西向东北方向流去。由于它水色深蓝,看上去又蓝中带黑,因而被叫作黑潮,也叫作“台湾暖流”或“日本暖流”。它是洋流中一支著名的暖流。黑潮的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明显的摆动,对我国沿海气候有很大的影响。1953年,黑潮暖流的平均位置比常年南移了大约170公里。1954年,我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未遇的大水;1958年,黑潮暖流的平均位置比常年北移了。1959年,长江流域旱灾严重,华北地区出现水灾。
为什么黑潮位置的变动,对我国东部地区有这样严重的影响呢?这是因为黑潮在自南向北流动的过程中,使南北海水温度产生了显著差别,也不断地把热量和水汽输送给大气,影响了海洋上空的大气。所以,1953年,黑潮位置南移,造成了位于较南纬度的江淮流域雨水偏多,出现水灾;1958年,黑潮北移,造成了1959年长江流域地区干旱。
最近,有人分析了东海黑潮区热量的吸收和释出情况,以及它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关系,认为在东海黑潮区,当冬季海洋给予大气热量增多时,第二年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就会减少;相反,当冬季海洋给大气的热量显著减少时,出现负值,第二年长江中下游降水就会增多。1967年,冬季海洋给予大气的热量为每天每平方厘米300卡,结果1968年6月,长江中下游出现旱灾。而1969年,冬季海洋给大气的热量显著减少,出现负值,1970年6月,长江中下游就多雨。
还有一股叫厄尔尼诺的暖流,平时在太平洋赤道海区活动,很少越过南纬3°。但有时,它会一反常态跑到更南的地方,甚至到秘鲁沿海的冷水性渔场里,使大量的冷水性鳀鱼热死。它的到来,还会使温度和水汽激增,产生大量降雨,出现气候反常。
海洋和冷热
每年盛夏时节,我国华东沿海地区常出现3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有的年份,盛夏天气则不那么炎热。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这与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气压有关。如果受到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控制,华东沿海就会出现高压天气;如果副热带高压退到海上去了,那么酷热的高温天气就消失了。
副热带高压在什么情况下会进,在什么情况下又会退呢?气象工作者研究后发现,这与海洋有关。当东太平洋热带水温高于常年时,副热带高压就会增强西伸,我国华东沿海就有可能出现高温天气;当东太平洋热带水温低于常年时,副热带高压就会减弱东退,华东沿海就不会出现高温天气。
海洋与天气存在密切关系,从海洋里,人们得到了许多天气演变的信息。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探索,必然会找出更多利用海洋预报天气的好方法。海洋正以一个特殊预报员的角色,登上气象预报的舞台。
(选自《知识窗》2017年第5期)
(1)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广阔的赤道热带海洋里的暖流,是空气中热量和水汽的主要供应者。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海洋和冷热”的关系的?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回答。
【答案】(1)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这些方法能够具体而清晰地说明黑潮暖流位置变化对降水量的重大影响,使说明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2)不能。去掉后就变为空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全部由暖流供应,与事实不符。“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逻辑顺序。先说结果,再说“炎热”与“不炎热”的原因,按由果到因的顺序解说。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逻辑顺序
【解析】【分析】⑴ 结合这段话的说明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指出黑潮的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明显的摆动,对我国沿海气候有很大的影响。接着举1953年和1958年黑潮的两次移动及对我国沿海气候造成的影响。而“黑潮暖流的平均位置比常年南移了大约170公里”又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因此划线句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些方法能够具体而清晰地说明黑潮暖流位置变化对降水量的重大影响,使说明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⑵ “主要”事物中关系最大,其决定作用的。是和次要相对来说的,广阔的赤道热带海洋里的暖流,是空气中热量和水汽的主要供应者。意思是广阔的赤道热带海洋里的暖流对空气中热量和水汽的供应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并不排除还有起次要作用的因素,如果去掉,就变为空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全部由暖流供应,与事实不符。“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此不能删去。
⑶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一段话首先说明“每年盛夏时节,我国华东沿海地区常出现3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有的年份,盛夏天气则不那么炎热”的现象或结果,然后用“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出下文对原因的解释说明。因此使用的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故答案为:⑴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这些方法能够具体而清晰地说明黑潮暖流位置变化对降水量的重大影响,使说明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⑵ 不能。去掉后就变为空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全部由暖流供应,与事实不符。“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 逻辑顺序。先说结果,再说“炎热”与“不炎热”的原因,按由果到因的顺序解说。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用。做这样的题,要在平时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最后再结合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⑵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做这类题时先要表明态度,该词不能去掉,然后说出该词在这里表明什么意思,再说去掉以后意思变成怎样的,和文中或者现实不相符合,最后要说出该词的应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所以不能去掉。
⑶本题考查说明文的写作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有三种:时间、空间、逻辑,一般而言,与程序、历史沿袭有关的是时间顺序,与建筑等有关的是空间顺序,而事理说明文都是逻辑顺序。
12.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答案】(1)举例子。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作比较。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知识点】举例子;作比较
【解析】【分析】⑴ “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举桃花开、燕子来这些自然现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可知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物候学通过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的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⑵这句话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故答案为:⑴ 举例子。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⑵ 作比较。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⑵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13.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完成问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2)自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3)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划线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4)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
【答案】(1)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①“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冬天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温和.春天寒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②“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手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关于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逻辑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说明对象会在题目或第一段提出。根据本文第一段“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可知说明对象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常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本文介绍了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属于逻辑顺序。
(2)诗句中的"人间”指平原地区,“山寺”指山区,所以符合第四段的说明内容“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3)①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该字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答题模式为:先表明观点,然后指出词语的含义,并指明其作用(限定、强调、表示程度、否定、推测等)接着分析删去后有什么不同,进而明确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②“大自然的语言”把“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已经表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这种修辞作用就是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好处是具体真实,因为这些物候现象知识比较专业,不是人们熟知的知识,所以用多一些的例子,更有说服力,可以使人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
【点评】(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解答这类题,要明确说明对象和常见的说明顺序。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分析能力。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科学。一般说来,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限制、性质等词语,都要求准确无误。答题时要联系语言环境,不要架空分析。
(4)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及其作用。解答这类题应熟练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并结合文本具体加解答。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
王元红
①自21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甚至有的牧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家已经和湖水挨在了一起。对此,各种说法在牧民中流传,有人说,这是“天湖”之神被惹怒了。因为牧民不注意卫生,使得一直都爱干净的纳木错仙女发怒,才将湖水涨起来,把湖边的人家给淹没。还有人说,天上的神仙发怒了,下了大雨,下得太多,湖水自然就上涨了。
②纳木错的湖水上涨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也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的工作人员观测后发现,在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的水位上涨了7米,湖面海拔从4718米变成现在的4725米,整个湖水增加近14:0亿立方米容量。
③纳木错湖水为何会突然上涨?那些增加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查找资料,走访村民,拜访专家,揭开问题背后的真相。
④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我们知道,冰川是雪域高原的固体水库,在高原的水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纳木错周围,有很多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实际上就是冰川。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水源,又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这样一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⑤除此之外,纳木错湖水水位上涨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⑥纳木错周边地区的海拔高度基本都在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挖掘后发现,这些冻土层中甚至有一层很厚的冰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原水循环的一部分。
⑦这些冻土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气温升高后,特别是冬季气温加快上升,冻土开始融化。这些融化的水也会注入地势较低的纳木错湖中,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⑧通常情况下,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水体蒸发量加大。然而,研究表明,蒸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气象要素,伴随气温的升高,水体的蒸发量不一定随之增加,它还与云量、日照、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⑨笔者曾与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康世昌谈起过纳木错湖水蒸发的问题。根据他们的分析和研究,在水位上涨的那几年,纳木错地区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增加了,但纳木错地区的蒸发量相比之前反而减少了。
⑩这意味着,蒸发量的减少也是造成纳木错水位上升的一个原因,但与冰川和冻土对湖水水位的影响相比,这一因素要弱得多。
说到这里,大家基本上就明白纳木错的湖水水位为什么升高了。归根结底,这种情况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因此,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
(选自2017年1月《百科知识》,有删改)
(1)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   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
(2)概括纳木错湖越变越大的三个具体原因。(每点用四个字概括)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纳木错湖越变越大,归根结底是气候变化导致的。
B.本文是按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纳木错湖水位上涨原因的。
C.第①段提及的湖水上涨的两种猜想,就是为了告诉读者牧民十分愚昧。
D.第⑥段划线词语“一定”在文中起限定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4)作者在文末说“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能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哪些事情。(试举四例)
【答案】(1)做比较;纳木错湖湖水上涨了很多
(2)冰川融化(全球变暖);冻土融化;蒸发减少。
(3)C
(4)节约用水、节约用纸、节约用电;植树种草、关注气候,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到保护“家园”的意义与重要性;每天上学、上班骑自行车,尽量绿色出行;拒绝使用塑料袋;将垃圾分类等。
【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1)文章第②段除了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很明显还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湖水量进行比较,突出水量增加的多。
(2)文章在第三至十段具体分析纳木错湖水上涨的原因,第④段重点分析第一个原因:全球变暖;第⑥⑦段重点分析第二个原因:冻土融化;第⑧⑨⑩段则重点分析第三个原因:蒸发减少.要注意按题目要求,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
(3)结合全文内容来看,第①段提及的湖水上涨的两种猜想,是为了引出说明的对象,并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这是一道开放题,结合生活实际,举出我们可以保护家园的四个实例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2)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说明内容,理清作者说明的思路,将关键内容进行分点概括。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出四个选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正确的选择。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首先,要理解文本内容;其次,要结合实际,寻找适合自己的答题角度。
三、综合应用
15.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班级拟组织开展以“聚焦‘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新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16个字)
据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11月30日电(记者王守宝)正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画线部分所包含的节气的名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3)仔细观察下面的形象标志,根据画面内容,写出节气的名称及其含义。
【答案】(1)“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2)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3)清明;标志中两个简易的人形,一人执香跪拜,一人执帚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诠释了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意义。
【知识点】漫画释义;新闻概括;材料探究
【解析】【分析】(1)对新闻的内容进行概括,一般做法就是找出导语,按照“谁+怎么了”的套路按照要求进行压缩。所以可以压缩为“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2)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需要记忆。“夏满芒夏暑相连”就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
(3)对于标志的介绍和含义,回答时要条理清晰,尤其是画面内容介绍就是一篇小型说明文,可按照从右到左或者从左到右进行说明,最后再说明含义。
故答案为:⑴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⑵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⑶ 清明;标志中两个简易的人形,一人执香跪拜,一人执帚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诠释了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意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新闻报道的概括能力,要求既简洁还要清晰。需注意要把新闻概括为一句完整的陈述句,而不是短语或者词语的累积。
⑵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考生应平时多读书、多思考、多记忆。
⑶本题考查对形象标志的介绍说明。在介绍时一定要按照合理的说明顺序,不可没有条理。
16.最近,初二一班开展了一次以“人与自然”的主题班会活动。
(1)你是这次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
(2)在这次主题班会的活动中,有位同学向大家出了这样一道题:自然万物总能给我们人类以无穷的启示,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式,写出你对自然的感悟。
例句:水滴石穿,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你的回答是:
(3)在这次活中,你也为同学们出了一道题:
根据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季节,从春到冬排列顺序   。
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③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路蹄轻。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在活动中,同学们认识到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老师请同学们写一条保护自然的宣传标语,选出精美的粘贴在班级里。你的标语是:   。
【答案】(1)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主持这次班会。有人说,地球上人类是主宰,我们可以随时随刻的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征服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责任;有人说,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与大自然应当和谐相处,这样,我们才能得以生存。我们人类与大自然究竟应当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正下面就请大家尽情的讨论吧!
(2)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人要谦虚。
(3)②①④③
(4)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知识点】广告标语;衔接仿写;主题活动;大自然的语言
【解析】【分析】(1)开场白要围绕主题活动,运用得体的语言,营造会场气氛,调动听者情绪为目的,使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参与其中。答题格式一般为:称谓+开展活动的原因、目的或意义+导入语。
(2)这是一道开放性语言表达题,没有统一答案。解答此类题要求仿句与例句的句式、修辞、内容一致。观察例句可知,只要仿写句式与例句一致即可。
(3)这类题型,先读懂材料内容,再根据题目要求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答题即可。本题是根据诗句猜季节,要抓住诗句中描写的景物特点,对应出季节。①句中“荷花”代表夏天。②句中的“杏花雨”“杨柳风”都代表春天。③句中“草枯”代表冬天。④句中的“枫林”“霜叶”代表秋天。
(4)宣传标语是为达到宣传目的而写的富有鼓动性、警示性或号召力的文字形式,语言简洁精炼。此题拟写宣传标语要围绕活动的内容和主题。示例:保护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关爱地球,关爱我们共同的家园。 保护美丽自然,共建和谐家园。
故答案为:(1)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主持这次班会。有人说,地球上人类是主宰,我们可以随时随刻的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征服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责任;有人说,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与大自然应当和谐相处,这样,我们才能得以生存。我们人类与大自然究竟应当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正下面就请大家尽情的讨论吧!
(2)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人要谦虚。
(3)②①④③
(4)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点评】仿写句子要做到:理解例句的意义、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用词特点、感情基调,最后将仿句和例句进行比较,检查是否合乎要求。仿写先看清事例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子,各个成分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比着葫芦画瓢。只有将题中的这些要求吃透,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句子。其次,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仿写要求,这就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步是答题的关键。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2.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冰雪融化(ròng) 孕育(yùn) 翩然(piān) 农谚(yàn)
B.销声匿迹(nì) 差异(chā) 物候(hóu) 纬度(wěi)
C.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ào) 莺飞(yīng) 侵害(qīn)
D.风雪载途(zài) 竺可桢(zhēn) 萌发(méng) 悬殊(xu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流览 次第 翩然 销声匿迹 B.刺槐 避免 显著 风雪裁途
C.晴朗 侵害 纬度 周而复始 D.海棠 融化 农谚 草长鹰飞
3.“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说明 拟人 比喻 B.叙述 拟人 比喻
C.描写 对偶 拟人 D.抒情 比喻 拟人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率报告,我们才知道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到底有多火。
B.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
C.大诗人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D.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5.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7.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①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②这叫逆温层
③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④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⑤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A.③⑥⑤④①② B.④①②③⑥⑤
C.③④①②⑥⑤ D.④③①②⑤⑥
8.下面文段中,③⑤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②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③物候观测的数据虽然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④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⑤农业对于物候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1)第③句修改意见:   
(2)第⑤句修改意见:   
9.(2022八下·永善期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一文,采用时间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B.“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在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C.《桃花源记》借武陵人的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
D.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共场所,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10.赏析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二、阅读理解
1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特殊的气象预报员
颜士州
天气变化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对农业生产和航运等行业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准确预报天气十分重要。可天气变化复杂,想准确预报并不容易,不过海洋里却贮存着许多天气变化的信息。
天气的变化与空气温度的高低以及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很大关系。广阔的赤道热带海洋里的暖流,是空气中热量和水汽的主要供应者。温暖的海洋表面源源不断地把大量热量和水汽输送给空气,使空气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带来了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低温度1℃,可以使3 000立方厘米的空气升温1℃。可见,海洋就像个大火炉,不断地从底部给空气加热。
黑潮带来的信息
在东海东南部、琉球半岛西北侧海域,有一股终年温度很高的水流,自西向东北方向流去。由于它水色深蓝,看上去又蓝中带黑,因而被叫作黑潮,也叫作“台湾暖流”或“日本暖流”。它是洋流中一支著名的暖流。黑潮的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明显的摆动,对我国沿海气候有很大的影响。1953年,黑潮暖流的平均位置比常年南移了大约170公里。1954年,我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未遇的大水;1958年,黑潮暖流的平均位置比常年北移了。1959年,长江流域旱灾严重,华北地区出现水灾。
为什么黑潮位置的变动,对我国东部地区有这样严重的影响呢?这是因为黑潮在自南向北流动的过程中,使南北海水温度产生了显著差别,也不断地把热量和水汽输送给大气,影响了海洋上空的大气。所以,1953年,黑潮位置南移,造成了位于较南纬度的江淮流域雨水偏多,出现水灾;1958年,黑潮北移,造成了1959年长江流域地区干旱。
最近,有人分析了东海黑潮区热量的吸收和释出情况,以及它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关系,认为在东海黑潮区,当冬季海洋给予大气热量增多时,第二年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就会减少;相反,当冬季海洋给大气的热量显著减少时,出现负值,第二年长江中下游降水就会增多。1967年,冬季海洋给予大气的热量为每天每平方厘米300卡,结果1968年6月,长江中下游出现旱灾。而1969年,冬季海洋给大气的热量显著减少,出现负值,1970年6月,长江中下游就多雨。
还有一股叫厄尔尼诺的暖流,平时在太平洋赤道海区活动,很少越过南纬3°。但有时,它会一反常态跑到更南的地方,甚至到秘鲁沿海的冷水性渔场里,使大量的冷水性鳀鱼热死。它的到来,还会使温度和水汽激增,产生大量降雨,出现气候反常。
海洋和冷热
每年盛夏时节,我国华东沿海地区常出现3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有的年份,盛夏天气则不那么炎热。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这与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气压有关。如果受到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控制,华东沿海就会出现高压天气;如果副热带高压退到海上去了,那么酷热的高温天气就消失了。
副热带高压在什么情况下会进,在什么情况下又会退呢?气象工作者研究后发现,这与海洋有关。当东太平洋热带水温高于常年时,副热带高压就会增强西伸,我国华东沿海就有可能出现高温天气;当东太平洋热带水温低于常年时,副热带高压就会减弱东退,华东沿海就不会出现高温天气。
海洋与天气存在密切关系,从海洋里,人们得到了许多天气演变的信息。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探索,必然会找出更多利用海洋预报天气的好方法。海洋正以一个特殊预报员的角色,登上气象预报的舞台。
(选自《知识窗》2017年第5期)
(1)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广阔的赤道热带海洋里的暖流,是空气中热量和水汽的主要供应者。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海洋和冷热”的关系的?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回答。
12.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13.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完成问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2)自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3)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划线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4)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
王元红
①自21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甚至有的牧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家已经和湖水挨在了一起。对此,各种说法在牧民中流传,有人说,这是“天湖”之神被惹怒了。因为牧民不注意卫生,使得一直都爱干净的纳木错仙女发怒,才将湖水涨起来,把湖边的人家给淹没。还有人说,天上的神仙发怒了,下了大雨,下得太多,湖水自然就上涨了。
②纳木错的湖水上涨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也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的工作人员观测后发现,在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的水位上涨了7米,湖面海拔从4718米变成现在的4725米,整个湖水增加近14:0亿立方米容量。
③纳木错湖水为何会突然上涨?那些增加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查找资料,走访村民,拜访专家,揭开问题背后的真相。
④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我们知道,冰川是雪域高原的固体水库,在高原的水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纳木错周围,有很多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实际上就是冰川。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水源,又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这样一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⑤除此之外,纳木错湖水水位上涨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⑥纳木错周边地区的海拔高度基本都在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挖掘后发现,这些冻土层中甚至有一层很厚的冰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原水循环的一部分。
⑦这些冻土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气温升高后,特别是冬季气温加快上升,冻土开始融化。这些融化的水也会注入地势较低的纳木错湖中,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⑧通常情况下,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水体蒸发量加大。然而,研究表明,蒸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气象要素,伴随气温的升高,水体的蒸发量不一定随之增加,它还与云量、日照、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⑨笔者曾与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康世昌谈起过纳木错湖水蒸发的问题。根据他们的分析和研究,在水位上涨的那几年,纳木错地区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增加了,但纳木错地区的蒸发量相比之前反而减少了。
⑩这意味着,蒸发量的减少也是造成纳木错水位上升的一个原因,但与冰川和冻土对湖水水位的影响相比,这一因素要弱得多。
说到这里,大家基本上就明白纳木错的湖水水位为什么升高了。归根结底,这种情况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因此,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
(选自2017年1月《百科知识》,有删改)
(1)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   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
(2)概括纳木错湖越变越大的三个具体原因。(每点用四个字概括)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纳木错湖越变越大,归根结底是气候变化导致的。
B.本文是按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纳木错湖水位上涨原因的。
C.第①段提及的湖水上涨的两种猜想,就是为了告诉读者牧民十分愚昧。
D.第⑥段划线词语“一定”在文中起限定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4)作者在文末说“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能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哪些事情。(试举四例)
三、综合应用
15.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班级拟组织开展以“聚焦‘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新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16个字)
据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11月30日电(记者王守宝)正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画线部分所包含的节气的名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3)仔细观察下面的形象标志,根据画面内容,写出节气的名称及其含义。
16.最近,初二一班开展了一次以“人与自然”的主题班会活动。
(1)你是这次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
(2)在这次主题班会的活动中,有位同学向大家出了这样一道题:自然万物总能给我们人类以无穷的启示,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式,写出你对自然的感悟。
例句:水滴石穿,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你的回答是:
(3)在这次活中,你也为同学们出了一道题:
根据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季节,从春到冬排列顺序   。
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③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路蹄轻。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在活动中,同学们认识到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老师请同学们写一条保护自然的宣传标语,选出精美的粘贴在班级里。你的标语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大自然的语言
【解析】【分析】A项,“冰雪融化”中的“融”应读róng;
B项,“物候”中的“候”应读hòu;
C项,“连翘”中的“翘”应读“qiáo”。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难度较低。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其中A应为:浏览 B应为:风雪载途 D应为:草长莺飞
故答案为:C
【点评】对于字形的辨析,尤其注意同音字。如 “流览 ”、 “草长鹰飞 ”这些错误经常会出现。因此除了强化记忆外,一定要真正理解词语的含义才是根本。
3.【答案】C
【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描写;拟人;对偶
【解析】【分析】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常见的需要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修辞方法是对偶、拟人。
故答案为:C
【点评】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4.【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大自然的语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D项是选择疑问句,选择问句问号的位置用法是,选择项之间用逗号,问号用在最后一个选择项之后。所以“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的后面应该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并加以积累。
5.【答案】C
【知识点】其他常识;大自然的语言;节气
【解析】【分析】A项是经度差异;
B项是古今差异;
D项是高下差异。
故答案为:C
【点评】纬度差异就是因为纬度不同带来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低纬热,高纬寒冷。以热量为基础。
经度差异是因为经度不同带来的差异,同纬度地区,沿海到内陆降水递减。以水分为基础。
6.【答案】D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A项“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
B项,这些称为物候;
C项本文以生动的语言进行说明的。
故答案为:D
【点评】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说明对象及基本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解答此题时要分析选项,对照本段内容,同时尽量联系全文,找出选项中的不妥之处即可。
7.【答案】C
【知识点】衔接仿写;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衔接,基本思路应是:通读--试排--连读--微调。通读语段后,再看四个选择项,或 ③ 开头或 ④ 开头,但第 ④ 有一个“不过”,与首句衔接不紧密,只有第③先列举了一些自然现象,引出本段说明对象“逆温层”,所以可以排除B和D.再观察A和C,第 ④紧承第 ③,出现转折。第 ① 再举事例,第 ② 紧跟第 ①, ⑥⑤ 最后作解释和总结。
故答案为:C
【点评】句子衔接题,应该先通读全题语句,明确题目要求,试着排最紧密的句子,再把小组句子连成大组句段;把连好的句段速读一遍,把不连贯的地方略作调整即可。当然在具体操作中可采用与排除法相结合。
8.【答案】(1)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虽然”改为“不仅”。
(2)语序不当,将“农业”和“物候”调换顺序。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第③句为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前后句为递进关系。 第⑤句 为语序不当,前后主次颠倒。
故答案为:⑴ 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把“虽然”改为“不仅”。 ⑵ 语序不当,将“农业”和“物候”调换顺序。
【点评】⑴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只是病句搭配不当中的一种,还有动宾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等,考生要仔细揣摩和积累。
(2)一个句子中“谁”是主体,“谁”是客体一定要注意,否则就易出现主客颠倒的错误。也就是语序不当。
9.【答案】A
【知识点】其他常识;大自然的语言;桃花源记;称谓;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大自然的语言》采用的是逻辑顺序,而不是时间顺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0.【答案】(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依时序开放的情景,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拟人
【解析】【分析】⑴“沉睡”“苏醒”是两个动词,这里把大地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立春过后,大地像熟睡的人醒过来一样,一切又恢复了生机和活力。因此划线词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⑵ “次第”,依次。各种花次第开放,意思是各种花依时序开放。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这里描写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因此“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依时序开放的情景,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⑵ 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依时序开放的情景,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
【点评】⑴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11.【答案】(1)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这些方法能够具体而清晰地说明黑潮暖流位置变化对降水量的重大影响,使说明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2)不能。去掉后就变为空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全部由暖流供应,与事实不符。“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逻辑顺序。先说结果,再说“炎热”与“不炎热”的原因,按由果到因的顺序解说。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逻辑顺序
【解析】【分析】⑴ 结合这段话的说明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指出黑潮的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明显的摆动,对我国沿海气候有很大的影响。接着举1953年和1958年黑潮的两次移动及对我国沿海气候造成的影响。而“黑潮暖流的平均位置比常年南移了大约170公里”又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因此划线句使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些方法能够具体而清晰地说明黑潮暖流位置变化对降水量的重大影响,使说明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⑵ “主要”事物中关系最大,其决定作用的。是和次要相对来说的,广阔的赤道热带海洋里的暖流,是空气中热量和水汽的主要供应者。意思是广阔的赤道热带海洋里的暖流对空气中热量和水汽的供应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并不排除还有起次要作用的因素,如果去掉,就变为空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全部由暖流供应,与事实不符。“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此不能删去。
⑶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一段话首先说明“每年盛夏时节,我国华东沿海地区常出现3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有的年份,盛夏天气则不那么炎热”的现象或结果,然后用“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出下文对原因的解释说明。因此使用的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故答案为:⑴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这些方法能够具体而清晰地说明黑潮暖流位置变化对降水量的重大影响,使说明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⑵ 不能。去掉后就变为空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全部由暖流供应,与事实不符。“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 逻辑顺序。先说结果,再说“炎热”与“不炎热”的原因,按由果到因的顺序解说。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用。做这样的题,要在平时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最后再结合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⑵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做这类题时先要表明态度,该词不能去掉,然后说出该词在这里表明什么意思,再说去掉以后意思变成怎样的,和文中或者现实不相符合,最后要说出该词的应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所以不能去掉。
⑶本题考查说明文的写作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有三种:时间、空间、逻辑,一般而言,与程序、历史沿袭有关的是时间顺序,与建筑等有关的是空间顺序,而事理说明文都是逻辑顺序。
12.【答案】(1)举例子。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作比较。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知识点】举例子;作比较
【解析】【分析】⑴ “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举桃花开、燕子来这些自然现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可知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物候学通过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的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⑵这句话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故答案为:⑴ 举例子。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⑵ 作比较。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⑵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13.【答案】(1)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①“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冬天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温和.春天寒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②“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手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举例多少应按需要而定。关于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如果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更具说服力,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逻辑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说明对象会在题目或第一段提出。根据本文第一段“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可知说明对象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常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本文介绍了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属于逻辑顺序。
(2)诗句中的"人间”指平原地区,“山寺”指山区,所以符合第四段的说明内容“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3)①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该字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答题模式为:先表明观点,然后指出词语的含义,并指明其作用(限定、强调、表示程度、否定、推测等)接着分析删去后有什么不同,进而明确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②“大自然的语言”把“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已经表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这种修辞作用就是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好处是具体真实,因为这些物候现象知识比较专业,不是人们熟知的知识,所以用多一些的例子,更有说服力,可以使人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
【点评】(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解答这类题,要明确说明对象和常见的说明顺序。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分析能力。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科学。一般说来,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限制、性质等词语,都要求准确无误。答题时要联系语言环境,不要架空分析。
(4)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及其作用。解答这类题应熟练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并结合文本具体加解答。
14.【答案】(1)做比较;纳木错湖湖水上涨了很多
(2)冰川融化(全球变暖);冻土融化;蒸发减少。
(3)C
(4)节约用水、节约用纸、节约用电;植树种草、关注气候,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到保护“家园”的意义与重要性;每天上学、上班骑自行车,尽量绿色出行;拒绝使用塑料袋;将垃圾分类等。
【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1)文章第②段除了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很明显还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湖水量进行比较,突出水量增加的多。
(2)文章在第三至十段具体分析纳木错湖水上涨的原因,第④段重点分析第一个原因:全球变暖;第⑥⑦段重点分析第二个原因:冻土融化;第⑧⑨⑩段则重点分析第三个原因:蒸发减少.要注意按题目要求,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
(3)结合全文内容来看,第①段提及的湖水上涨的两种猜想,是为了引出说明的对象,并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这是一道开放题,结合生活实际,举出我们可以保护家园的四个实例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2)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说明内容,理清作者说明的思路,将关键内容进行分点概括。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出四个选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正确的选择。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首先,要理解文本内容;其次,要结合实际,寻找适合自己的答题角度。
15.【答案】(1)“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2)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3)清明;标志中两个简易的人形,一人执香跪拜,一人执帚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诠释了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意义。
【知识点】漫画释义;新闻概括;材料探究
【解析】【分析】(1)对新闻的内容进行概括,一般做法就是找出导语,按照“谁+怎么了”的套路按照要求进行压缩。所以可以压缩为“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2)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需要记忆。“夏满芒夏暑相连”就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
(3)对于标志的介绍和含义,回答时要条理清晰,尤其是画面内容介绍就是一篇小型说明文,可按照从右到左或者从左到右进行说明,最后再说明含义。
故答案为:⑴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⑵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⑶ 清明;标志中两个简易的人形,一人执香跪拜,一人执帚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诠释了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意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新闻报道的概括能力,要求既简洁还要清晰。需注意要把新闻概括为一句完整的陈述句,而不是短语或者词语的累积。
⑵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考生应平时多读书、多思考、多记忆。
⑶本题考查对形象标志的介绍说明。在介绍时一定要按照合理的说明顺序,不可没有条理。
16.【答案】(1)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主持这次班会。有人说,地球上人类是主宰,我们可以随时随刻的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征服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责任;有人说,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与大自然应当和谐相处,这样,我们才能得以生存。我们人类与大自然究竟应当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正下面就请大家尽情的讨论吧!
(2)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人要谦虚。
(3)②①④③
(4)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知识点】广告标语;衔接仿写;主题活动;大自然的语言
【解析】【分析】(1)开场白要围绕主题活动,运用得体的语言,营造会场气氛,调动听者情绪为目的,使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参与其中。答题格式一般为:称谓+开展活动的原因、目的或意义+导入语。
(2)这是一道开放性语言表达题,没有统一答案。解答此类题要求仿句与例句的句式、修辞、内容一致。观察例句可知,只要仿写句式与例句一致即可。
(3)这类题型,先读懂材料内容,再根据题目要求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答题即可。本题是根据诗句猜季节,要抓住诗句中描写的景物特点,对应出季节。①句中“荷花”代表夏天。②句中的“杏花雨”“杨柳风”都代表春天。③句中“草枯”代表冬天。④句中的“枫林”“霜叶”代表秋天。
(4)宣传标语是为达到宣传目的而写的富有鼓动性、警示性或号召力的文字形式,语言简洁精炼。此题拟写宣传标语要围绕活动的内容和主题。示例:保护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关爱地球,关爱我们共同的家园。 保护美丽自然,共建和谐家园。
故答案为:(1)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主持这次班会。有人说,地球上人类是主宰,我们可以随时随刻的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征服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责任;有人说,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与大自然应当和谐相处,这样,我们才能得以生存。我们人类与大自然究竟应当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正下面就请大家尽情的讨论吧!
(2)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做人要谦虚。
(3)②①④③
(4)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点评】仿写句子要做到:理解例句的意义、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用词特点、感情基调,最后将仿句和例句进行比较,检查是否合乎要求。仿写先看清事例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子,各个成分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比着葫芦画瓢。只有将题中的这些要求吃透,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句子。其次,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仿写要求,这就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步是答题的关键。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