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颂》精品课件+精品教案+精品朗读+精品素材(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文档属性

名称 《雷电颂》精品课件+精品教案+精品朗读+精品素材(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14 10:53:5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雷电颂》中考类文阅读:高原,我的中国色(节选)
乔 良
(1)他站在一架冲沟纵横,褶皱斑驳的山梁上。
(2)天可真低。他想,一抬手准能碰到老天爷的脑门儿。
(3)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他伸出手臂,出神地欣赏着自己的皮肤。金黄的晖光从手臂上滑落下去,掉在高原上。一样的颜色。他想,我的肤色和高原一样。
(4)豪迈的西风从长空飒然而至。他的衣襟和裤角同时低唱起喑哑而粗犷的古歌。刹那间,他获得了人与天地自然、与遥远的初民时代那种无缝无隙的交合。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
(5)他不禁微微一笑。
(6)然而,只一笑,那难以言喻的快感消退了。渐渐塞满胸壑的,是无边的落寞,莫名的苍凉。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只有我,他想。我和高原。于是他又想,这落寞、这苍凉不仅仅属于我,还属于遗落在高原上的千年长史。
(7)一千年。
(8)畏惧盗寇的商贾们抛离了驼队踩出的丝绸古道。面对异族的武夫们丢弃了千里烽燧和兵刃甲胄。一路凄惶,簇拥着玉辇华盖,偏安向丰盈又富庶的南方。
(9)南方,绿油油、软绵绵、滑腻腻的南方。没有强烈的紫外线辐射,没有弥漫天际的黄沙烟尘,没有冰,没有雪,没有能冻断狗尾巴的酷寒,有丽山秀水,丝竹管弦,有妖冶的蛾眉,婀娜的柳腰,有令人销魂的熏风、细雨……那叫人柔肠寸断的杏花春雨啊,竟把炎黄子民们孔武剽悍的魂魄和膂力(①)一并溶化!而历史,却在某个迷茫的黄昏,被埋进深深的黄土。
(10)有多厚的黄土,就有多厚的奥秘的高原,每一只彩陶罐、每一柄青铜剑都会讲一个先民的故事给你听的高原,沉默了。陪伴它的,是一钩千年不沉的孤月。
(11)唉,南方,南方。
(12)他忽然想到了西方。当黄皮肤的汉子们由于贫血而变得面色苍白时,麦哲伦高傲的船队刚刚在这颗星球上画完一圈弧线。野心勃勃的哥伦布,正携着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国书,横渡大西洋,惊喜地打量着近在咫尺的新大陆。真是一群好汉子。有了他们,西方才后来居上。他感到胸口有一团东西被揪得发疼。
(13)他看到斯文·赫定、斯坦因、华尔纳们,正把成捆的经卷盗出敦煌,正把昭陵的宝马凿下石壁,而恭立一旁的黄种汉子,手里只有一杆能把自己打倒在地的烟枪!
(14)他想喊。
(15)他想站到最高的那架山梁上去,对着苍茫的穹窿嘶喊:
(16)难道华夏民族所有的武士,都走进了始皇陵兵马俑的行列?
(17)没有风。没有声息。高原沉默着。
(18)一块没有精壮和血性汉子的土地是悲哀的。
(19)他想起了他那些戴着立体声耳机、抱着六弦琴横穿斑马线的兄弟们。他们全都身条瘦长,脸色煞白,像一根根垂在瓜架上的丝瓜。他们要去参加这一年中的第三百六十七次家庭舞会吧?他们的迪斯科跳得真好。他们忧郁的歌声真动人。但,他们只从银幕上见过高原和黄土。他们不知道紫外线直射进皮肤和毛孔时的滋味,更不知道那黄土堆成的高原上埋着的古中国。
(20)可那才是中国,那才叫中国。在病榻上呻吟了八百年,又被人凌辱了二百年的,不是真正的中国。真正的中国是闪着丝绸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长城,开凿出运河,创造了儒教、道教,融合了佛教、回教,同化了一支支异族入侵者的中国。
(21)真正的中国是一条好汉。
(22)这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高原也是一条好汉。
(23)他真想把那些整天价只会怨天尤人的小白脸们都带到这里来,染他一身一脸的国色──黄帝、黄河、黄土高原的本色。让他们亲近一下泥土的纯朴和漠风的豪气。
(24)他想,要使这片贫瘠的、失血过多的土地复苏过来,需要的是更强劲的肌肉,更坚硬的骨骼,更热的黄河一般湍急的血流。需要比麦哲伦和哥伦布们还勇健的如守护始皇陵的武士俑那样的壮汉。
(25)他想,我也该是这样的汉子。
(26)他想,有了这些男子汉,高原,这金子似的高原便不会死去。因为轩辕柏在这里扎着一根粗大的、深邃的根茎。
注①:膂力:体力

1.第(9)段中,对南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如何理解第(12)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答:

3.第(18)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分)
答:

4.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谈谈你对“中国色”的理解。(4分)
答:

参考答案:
1.[答案]与黄土高原形成对比;表现出“他”对统治者偏安江南,失去民族精神的愤慨。
[评分]4分。每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2.[答案]表达了“他”对中国闭关落后的痛心之情。
[评分]4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承上启下。
[评分] 3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中国色”即指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
[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5张PPT)
郭沫若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教学重点)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教学重点)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教学难点)
屈原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出国人。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
(1892.11─1978.6)原名郭开桢,笔名沫若。他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的又一文学大师。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了“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了反共高潮。
历史剧《屈原》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又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慨。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课文节选的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屈原》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的共鸣。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 此剧最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戏剧知识介绍
①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②戏剧的种类:A、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B、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C、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等; D、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 和现代剧。
戏剧知识介绍
③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④戏剧的基本特点:
A、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
B、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
C、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⑤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掌握下列生字词
迸(pèng)射 眩(xuàn)目 稽(qǐ)首
咆哮(xiào) 波澜(lán)
睥睨(pì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踌躇:犹豫。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雷霆:雷暴;霹雳。 驰骋(chíchěng):(骑马)奔驰。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 摆弄:摆布。
虐(nüè)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鞭挞(tà):鞭打。比喻抨击。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niè):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整体感知内容
1、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2、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3、与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是屈原的内心独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表现手法。可以直接展示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本文充分展开艺术联想,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郭沫若十分注意在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逐渐推向高潮,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二处,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
感知内容 理清层次 理清感情
第一层(1-8)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9-13)借指斥神鬼偶象来愤怒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神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屈原》剧照
《雷电颂》是屈原的内心独白,我们能够从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庭,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感情。
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读感受。
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4、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屈原是正义和光明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蔑视鬼神,鞭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奸佞们战斗到底。对风雷电的呼唤和歌颂,表现了他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虽桎梏加身,但不屈不挠,浩然正气凛然不可侵犯,充分表现了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屈原是正义和光明的化身,是战斗不屈的战士的形象。
◎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5、在朗读中不难发现作者将很多事物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别的含义?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风雷电:
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
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
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
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采用了象征手法。
6、讨论:《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
从句式、修辞等角度:运用拟人、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爱憎。运用排比、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7、抒情主人公屈原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强烈追求。(文章主旨)
※《雷电颂》中,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飞往光明的境地;也借助了它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这样,就使屈原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这段独白想象奇特,气势宏伟,表现了作者浪漫主义激情。
※通篇运用拟人兼呼告。如“风,你咆哮吧! ” “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等等,这些语句,热切地期望风雷电;而“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词语,无比愤怒地对恶神进行斥责。这样,就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其次运用反复、排比等使整个独白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雷电颂》教案(1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教学重点)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教学重点)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教学难点)
【教法设计】
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出国人。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二、检查预习。
1、掌握字词
迸(pèng)射 眩(xuàn)目 稽(qǐ)首 咆哮(xiào) 波澜(lán)
睥睨(pì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踌躇:犹豫。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摆弄:摆布。 驰骋(chíchěng):(骑马)奔驰。 雷霆:雷暴;霹雳。
虐(nüè)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鞭挞(tà):鞭打。比喻抨击。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niè):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2、戏剧知识介绍
①戏剧的概念: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②戏剧的种类:
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③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④戏剧的基本特点:
A、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B、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C、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⑤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三、整体感知内容。
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1、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2、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3、与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是屈原的内心独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表现手法。可以直接展示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本文充分展开艺术联想,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
郭沫若 ( http: / / www. / sogoupedia query=郭沫若" \t "_blank )十分注意在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逐渐推向高潮,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二处,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
4、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两层:第一层(1-8)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9-13)借指斥神鬼偶象来愤怒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神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问题探究。
《雷电颂》是屈原的内心独白,我们能够从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庭,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感情。
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读感受。
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4、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5、在朗读中不难发现作者将很多事物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别的含义?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6、讨论:《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
(从句式、修辞等角度:运用拟人、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爱憎。运用排比、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7、抒情主人公屈原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主旨: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强烈追求。)
五、布置课外作业
1、完成练习中相关内容。
2、办班级朗诵会。同学们自行选取《雷电颂》片段朗诵,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给予奖励。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