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气候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1月、7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掌握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规律;明确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2.通过引导学生判读气温和温度带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并进一步说明气候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3.唤起学生学习“气候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气候”的兴趣,树立“地理生活化和生活化地理”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辽阔地域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下面让我们跟着生活在南方的小明,一起去欣赏一下他春节期间旅游的所见所闻吧。
视频播放:《快乐的假期》
教师:为什么同是春节,景观差异如此之大呢?下面就让我们随着小明的旅行来一探究竟吧。
讲授新课
板书:气候(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指出本节课主要了解气温的相关知识;明确本节课的五环节:走近冬季;感受夏季;认识温度带;知识梳理;牛刀小试。
环节一:走近冬季
情境感知:变“形”金钢
寒假,海口的小明去哈尔滨的外婆家。请大家仔细观察一路上小明服装的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你能帮小明解答疑惑吗?
教师:出示“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提示:
1.在图中,找一找,图中划出了几条等温线?
2.找出一月0℃等温线,指出东段大致经过哪条山脉?哪条河流?
3.观察数值的变化,说说我国的气温分布有何特点?
4.找出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和最高的地方?
5.计算两地温差是多少?
学生活动
教师: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省漠河县的北极村,一月平均气温为-30.6℃,那里曾经出现过-52.3℃的极端最低气温;海南省是我国冬季气温最高的省份。全国真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
小组讨论: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冬季我国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教师:为什么冬季南方气温高北方气温低呢?
学生: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南方纬度低,北方纬度高。
教师:想一想,1月0℃等温线南北地区的河流有什么不同现象?我们这河流结冰吗?
学生:以北河流结冰,以南河流不结冰。盐城位于以南河流不结冰。
环节二:感受夏季
情境感知:“衣”如既往
暑假,海口的小明又去哈尔滨的外婆家。再仔细观察一路上小明服装的变化。为什么夏季不冷了呢?你能帮小明解答疑惑吗?
教师:出示“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提示:
1.找出七月份平均气温在24℃以上的地区。
2.找出七月份平均气温在8℃以下的地区。
学生:
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24℃以上的地区约占我国的一半以上,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2.8℃以下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教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合作学习,大家发现夏季南北温差小,全国普遍高温,夏季最热的地方位于新疆的吐鲁番;最冷的地方位于青藏高原的五道梁。那为什么夏季青藏高原气温低呢?
追问: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学生:地形因素。
小组讨论:总结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除青藏高原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环节三:认识温度带
过渡:不同地区获得的光热不同,对农作物也有影响。农作物≥10℃时,才能旺盛生长,依据各地≥10℃的积温,我们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
分组讨论:读“我国主要温度带分布图”
1.结合地形,说一说各温度带的分布范围。
2.指出秦岭—淮河一线是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
学生:
热带主要分布在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省和云南省的南部;亚热带主要的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和云贵高原;暖温带主要的地形区有: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中温带的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寒温带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
撰写学习笔记,小结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教师: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还有一些,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总结。
教师:我们家乡盐城位于这条线的什么地方呢?处于哪个温度带呢?
学生:盐城位于交界处,我们所处的位置位于亚热带。
过渡:不同的温度带内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有很大不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为这些水果找一找它们的家吧?
活动:“我想有个家”
教师:出示香蕉、苹果、梨、橘子等水果,找出它们生长的主要温度带。
活动:指出作物熟制与温度带的位置关系
环节四:知识梳理
环节五:牛刀小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冬夏气温的主要分布特点及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通过阅读教材、气温分布图、欣赏景观图片和观看视频,我们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方法,体会到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为我们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