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2018-2022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81生物与环境-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含解析)
一、单选题
1.(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人工草坪物种比较单一,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杂草化。双子叶植物欧亚蔊菜是常见的草坪杂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坪中欧亚蔊菜的种群密度时,随机取样是关键
B.喷施高浓度的2,4-D可以杀死草坪中的欧亚蔊菜
C.欧亚蔊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
D.与自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坪自我维持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较低
2.(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在某生态系统中引入一定数量的一种动物,以其中一种植物为食。该植物种群基因型频率初始态状时为0.36AA、0.50Aa和0.14aa。最终稳定状态时为0.17AA、0.49Aa和0.34aa。下列相关推测合理的是( )
A.该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个体存活能力很弱,可食程度很高
B.随着动物世代增多,该物种群基因库中A基因频率逐渐增大
C.该动物种群密度最终趋于相对稳定是由于捕食关系而非种内竞争
D.生物群落的负反馈调节是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2021·湖南·统考高考真题)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
B.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4.(2021·河北·统考高考真题)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典型湿地 季节性湿地 中度退化湿地 严重退化湿地
湿地特征 常年积水 季节性积水 无积水 完全干涸,鼠害严重
生物多样性指数 2.7 2.4 2.1 1.5
鸟类丰富度 25 17 12 9
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
B.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
C.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
5.(2021·海南·高考真题)红树林是海南的一道靓丽风景,既可防风护堤,也可为鱼类、鸟类等动物提供栖息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鱼→水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常见的一条食物链
B.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结构相对复杂,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C.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D.采取退塘还林、治污减排等措施有利于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
6.(2020·海南·统考高考真题)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
B.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C.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
D.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
7.(2019·海南·统考高考真题)下列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当地群落的演替产生严重的影响
B.淡水湖泊中出现的水华现象都是由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
C.水葫芦引入我国后对一些淡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D.入侵植物进入适宜其生长的地区可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
8.(2018·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下列生态系统中最稳定的是
A.沙漠 B.苔原 C.草原 D.热带雨林
二、多选题
9.(2019·江苏·统考高考真题)下图为一富营养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曝气可增加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
B.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提高了净化效果
C.植物浮床有吸收水体氮、磷的能力,可减少富营养化
D.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工程的目标之一
三、综合题
10.(2022·河北·统考高考真题)中国丹顶鹤的主要繁殖地在扎龙自然保护区,其主要越冬栖息地为苏北地区。人类在丹顶鹤栖息地分布点及周围的活动使其栖息地面积减小、生境破碎化。调查结果显示,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1991~1999年均值为873只,2000~2015年均值为642只;丹顶鹤主要越冬栖息地中的沼泽地和盐田相关指标的变化见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栖息地类型 栖息地面积(km2) 斑块数(个) 斑块平均面积(km2)
1995年 2005年 2015年 1995年 2005年 2015年 1995年 2005年 2015年
沼泽地 1502 916 752 427 426 389 3.51 2.15 1.93
盐田 1155 1105 1026 98 214 287 11.79 5.17 3.57
(1)斑块平均面积减小是生境破碎化的重要体现。据表分析,沼泽地生境破碎化是________导致的,而盐田生境破碎化则是________导致的。
(2)在苏北地区,决定丹顶鹤越冬种群大小的三个种群数量特征是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________机制为基础,该机制的作用是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________。沼泽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物种数量减少,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
(4)丹顶鹤的食性特征、种群数量及动态等领域尚有很多未知的生态学问题,可供科研工作者研究。丹顶鹤的这种价值属于________。
11.(2021·天津·统考高考真题)黄瓜的花有雌花、雄花与两性花之分(雌花:仅雌蕊发育;雄花:仅雄蕊发育;两性花:雌雄蕊均发育)。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F和M基因均是花芽分化过程中乙烯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对黄瓜花的性别决定有重要作用。F和M基因的作用机制如图所示。
(+)促进(-)抑制 *未被乙烯抑制时雄蕊可正常发育
(1)M基因的表达与乙烯的产生之间存在__________(正/负)反馈,造成乙烯持续积累,进而抑制雄蕊发育。
(2)依据F和M基因的作用机制推断,FFMM基因型的黄瓜植株开雌花,FFmm基因型的黄瓜植株开__________花。当对FFmm基因型的黄瓜植株外源施加__________(乙烯抑制剂/乙烯利)时,出现雌花。
(3)现有FFMM、ffMM和FFmm三种基因型的亲本,若要获得基因型为ffmm的植株,请完成如下实验流程设计。
母本基因型:__________;父本基因型:__________;对部分植物施加适量__________
12.(2021·重庆·高考真题)“瓦尔迪兹”油轮意外失事泄漏大量原油,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生物种群受到威胁。为探究油污染对海獭的影响,生态学家进行了长达25年的研究,有以下发现:
Ⅰ.随着时间推移,原油污染区大部分生物种群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该区域和毗邻的非污染区海獭种群均在持续减少。
Ⅱ.原常以海豹为食的虎鲸,现大量捕食海獭。
Ⅲ.过度捕捞鲑鱼,造成以鲑鱼为食的海豹数量锐减。
Ⅳ.海獭的食物海胆数量增加,而海胆的食物大型藻数量锐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上述发现可知,原油泄漏______(填“是”或“不是”)引起海獭数量持续减少的直接原因。
(2)上述材料中,虎鲸至少属于食物链(网)中的第______营养级;食物链顶端的虎鲸种群数量最少,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不停止过度捕捞,多年后该海域生态系统可能出现的结果有__________(填号)
①虎鲸的生存受到威胁
②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下降
③该生态系统结构变得简单
④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4)结合本研究,你认为我国2021年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十年禁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13.(2019·天津·统考高考真题)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温带半干旱区,当农田连续耕作六年后,农作物产量往往下降,弃耕后土地易沙化。对三片弃耕土地分别采取围封禁牧、人工种植灌木或乔木等恢复措施,灌木、乔木成活后该地自然恢复。十五年后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
*多样性指数综合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
据表回答:
(1)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显的是___________样地。土壤全氮增加最明显的是______________样地,这是该样地内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相互作用的结果,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
(2)三种恢复措施均可改良土壤,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
(3)在半干旱地区,节肢动物是物种最丰富和数量最多的类群,在食物网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三种恢复措施中更适宜于中温带半干旱区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在中温带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______________。
14.(2019·浙江·统考高考真题)药物A由于某种原因随着污水进入并影响湖泊生态系统。该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食鱼鸟类体内检测到较高浓度的药物A,该药物会使鸟类产生不良反应,这种现象属于______。生物残体、粪便等主要在湖泊的______层被分解者分解。
(2)若含药物A的污水大量流入该湖泊,使某些藻类种群大暴发,造成水体的______现象,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并可能由于______作用使该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3)若药物A只是抑制某种雌鱼的生殖能力,导致出生率降低,则该鱼类种群的______将下降,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下降。
(4)若对该湖泊进行污水处理使其净化,则水体中鱼类种群数量将以______增长方式恢复。
15.(2018·上海·高考真题)下图中甲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食物的生物是________。
(2)请根据甲图中的生态系统,写出乙图中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研究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结果如丙图所示。从中可推知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沼蟹会破坏大米草根系,土壤中的磷可促进藻类生长。若在食草虫幼虫期喷洒只杀死该虫的含磷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造成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大米草死亡导致细菌数量增加,通过甲图的______________食物关系,引起沼蟹数量增加;同时因含磷杀虫剂的使用,导致藻类数量增加,通过食物链_____________也会引起沼蟹数量增加,从而造成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
(5)上述事实说明,人类活动会引起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减少,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______,___容易受到破坏。
参考答案:
1.C
【分析】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详解】A、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随机取样,排除主观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A正确。
B、欧亚蔊菜是一种双子叶杂草,可喷施高浓度的2,4-D可以杀死草坪中的欧亚蔊菜,B正确;
C、由于环境适宜,欧亚蔊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增长曲线呈“J”形,C错误;
D、人工草坪物种比较单一,营养结构简单,故与自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坪自我维持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较低,D正确。
故选C。
2.D
【分析】由题意可知,从引入时种群基因型频率和稳定时基因频率比较,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是自然选择的作用,最终达到稳定状态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结果。
【详解】A、若该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个体存活能力很弱,可食程度很高,aa会逐渐被淘汰,基因型频率减小,A错误;
B、从引入(0.36×1+0.5×1/2=0.61)到达到稳定(0.17×1+0.49×1/2=0.415)A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达到稳定后基因型频率不变,A的基因频率也不改变,B错误;
C、该动物种群密度最终趋于相对稳定受捕食关系和种内竞争共同影响,C错误;
D、生物群落的负反馈调节是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
故选D。
3.B
【分析】1、分析图形:食草动物与植物属于捕食关系,根据被捕食者(先增加者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进行判断:二者的食物链之间的关系为:植物→食草动物。
2、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限制,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A、早期食草动物进入草原生态系统,由于空间、资源充足,又不受其他生物的制约,所以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增长,A正确;
B、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而图中a点的纵坐标对应的数量为该食草动物的最大数量,所以环境容纳量应小于a,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食草动物过多会导致植物数量的下降,食草动物数量的下降又会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多,属于典型的负反馈调节, C正确;
D、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过度放牧使得草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致使草原退化,D正确。
故选B。
4.D
【分析】分析表格数据,随着湿地退化,退化程度越严重,积水越少,并且生物多样性指数和鸟类丰富度都下降。
【详解】A、严重退化的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而且鸟类丰富度也最低,故食物网结构最简单,A错误;
B、丰富度是物种数目的多少,鸟类死亡率增加会使种群密度下降,不会导致物种数目减少,B错误;
C、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错误;
D、湿地具有可以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因此湿地的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D正确。
故选D。
【点睛】
5.C
【分析】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间接价值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潜在价值是指今天还未被利用的那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
【详解】A、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捕食的个体,故“植物→鱼→水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常见的一条食物链,A正确;
B、一般而言,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结构相对复杂,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
C、红树林对海岸生态环境的防护作用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红树林的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C错误;
D、采取退塘还林、治污减排等措施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对于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有利的,D正确。
故选C。
6.C
【分析】(1)、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随着演替的进行,单位面积灌木群落合成的有机物比草本群落多,原因是灌木群落垂直结构比草本复杂,植物对光的利用率高,光合作用强;
(2)、沙地的优势种是耐风沙与干早的灌木。一般这类灌木的根茎干重比大于乔木,其适应性较强的原因灌木树冠低矮,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的能力,根系发达,能从土壤中吸收较多水分。
【详解】A、多年生草本因为在争夺阳光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因此多年生草本替代了一年生草本,A正确;
B、灌木植物比草本植物更加高大,拥有更为复杂的垂直结构,B正确;
C、多年生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灌木,生物种类和空间结构更为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
D、该沙地演替最后主要为多年生灌木,因为根系发达,有很好的抗风能力和吸水能力,更加适合在沙地生存,D正确。
故选C。
【点睛】
7.B
【分析】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因为缺乏天敌,环境适宜而引起其数量疯长,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可能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两面性。
【详解】外来物种入侵,如水葫芦疯长,会对当地群落的演替产生严重的影响,A正确;淡水湖泊中出现的水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入,导致水体中氮磷含量过高引起,B错误;水葫芦引入我国后数量疯长,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入侵植物进入适宜其生长的地区可能呈J型增长,会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D正确。故选B。
8.D
【分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稳定性的相关问题,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
【详解】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也就越强,选项中热带雨林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最多,营养结构复杂,稳定性最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简单,内容在课本上,只要学生识记课本内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可见平时复习时,不能脱离课本。
9.BCD
【分析】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导致水体溶氧量下降,进而引起水生生物衰亡、水质恶化的现象。利用需氧微生物与厌氧微生物能够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作用、植物的根系能够从水体中吸收氮、磷等矿质营养的作用,依据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进行合理设计,对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从而达到改善和净化水质的目的。
【详解】曝气可增加溶氧量,进而降低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A错误;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面积,有利于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可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因此能够提高净化效果,B正确;借助植物浮床,可使植物庞大的根系透过小孔牢牢的固定在水体中,植物的根系从水体中吸收氮、磷等物质,可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生植物生长,从而起到了改善和净化水质的效果,可见,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过程的目标之一,C、D正确。故选BCD。
10.(1) 人类活动 盐田的开采
(2)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负反馈调节 相对稳定 下降
(4)直接价值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弱。
【详解】(1)分析数据可知,从1995-2015年,沼泽地栖息面积逐渐减小,斑块数量下降,斑块平均面积下降,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的;而盐田的栖息地面积先下降后上升,斑块数上升,斑块平均面积下降,很有可能是因为盐田的开采导致盐田生境破碎化。
(2)决定种群数量大小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丹顶鹤的“主要繁殖地在扎龙自然保护区,主要越冬栖息地为苏北地区”,所以在苏北地区,决定丹顶鹤越冬种群大小的三个种群数量特征是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的,该调节机制能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沼泽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物种数量减少,营养结构就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下降。
(4)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属于间接价值,丹顶鹤的食性特征、种群数量及动态等领域尚有很多未知的生态学问题,属于间接价值;但是用于科研研究的属于直接价值。
11.(1)正
(2) 两性 乙烯利
(3) FFmm ffMM 乙烯抑制剂
【分析】分析题意和图示可知,黄瓜的花受到基因型和乙烯的共同影响,F基因存在时会合成乙烯,促进雌蕊的发育,同时激活M基因,M基因的表达会进一步促进乙烯合成而抑制雄蕊的发育,故可推知,F_M_的植株开雌花,F_mm的植株开两性花,ffM_和ffmm的植株开雄花。
【详解】(1)据图分析,M基因的表达会促进乙烯的产生,乙烯的产生又会促进M基因的表达,即二者之间存在正反馈,造成乙烯持续积累,进而抑制雄蕊发育。
(2)由分析可知,FFmm基因型的黄瓜植株开两性花。当对FFmm基因型的黄瓜植株外源施加乙烯利时,较高浓度的乙烯会抑制雄蕊的发育,出现雌花。
(3)现有FFMM、ffMM和FFmm三种基因型的亲本,若要获得基因型为ffmm的植株,可以将FFmm(开两性花)作母本,ffMM(开雄花)作父本,后代F1基因型为FfMm(开雌花),再用F1作母本,对部分F1植株施加适量的乙烯抑制剂,使其雄蕊发育作父本,杂交后代即会出现基因型为ffmm的植株。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确定黄瓜花性别与基因型的关系,进而结合题意分析作答。
12.(1)不是
(2) 四 生态系统的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虎鲸营养级最高,获得能量最少,所以种群数量少
(3)①②③
(4)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保护长江生态系统等
【分析】1、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
2、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1)
由题意“原常以海豹为食的虎鲸,现大量捕食海獭”可知,海獭数量持续降低的直接原因是虎鲸的大量捕食,并不是原油泄漏。
(2)
据题干中信息可知,虎鲸捕食海獭,海獭捕食海胆,海胆捕食大型藻,其中大型藻属于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所以虎鲸至少属于食物链(网)中的第四营养级;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物种个体数量较少,是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少,从而使个体的数量较少。
(3)
由题意可知,若人类仍过度捕捞鲑鱼,海豹的数量得不到恢复,虎鲸只能不断捕食海獭,而海獭的数量持续降低,进而导致虎鲸数量减少,海獭数量降低,还会导致海胆数量增多,捕食更多的大型藻,从而使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减少,同时,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可能会减少,是营养结构变得简单,抵抗力稳定降低,故可能出现的结果有①②③。
(4)
根据题干信息和第(3)小问可推知,“十年禁渔”可防止过度捕捞引起的生态系统稳定降低等结果,达到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等目的。
13. 人工乔木林 人工灌木林 互利共生 间接 围封禁牧 强
【分析】本题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温带半干旱区的环境变化和群落演替为背景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表格数据显示了在不同样地中调查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草本植物种数、节肢动物个体数及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的结果。分析数据可知,对照组的各类数据均最低;禁牧草地的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最高;人工灌木林中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和草本植物种数最多;人工乔木林中土壤含水量最高和节肢动物个体数最多。
【详解】(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显的是人工乔木林样地。土壤全氮增加量最明显的是人工灌木林,豆科植物中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能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养料,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即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它们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2)生物多样性能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属于间接价值,三种恢复措施均可改良土壤,这体现了其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3)通过题意分析可知,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三种恢复措施中禁牧草地的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可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最高,且节肢动物个体数较多,因此更适宜于中温带半干旱区的是围封禁牧措施。
(4)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更高,营养结构更复杂,因此其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点睛】本题考查关于生态与环境的相关的识记类知识,难度不大,其重点在于对于表格数据的分析。
14. 生物放大 底泥 富营养化 正反馈 自然增长率 逻辑斯谛(或S形)
【分析】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自上而下可分为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和底泥层,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方式分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趋于稳态,正反馈调节则是加速了生态系统中成分变化所引起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详解】(1)药物A投放入湖泊水体中沿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集中到食鱼鸟类体内,使鸟类产生不良反应,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放大;水生群落中存在分层,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
(2)藻类种群大爆发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种群爆发,与鱼类争夺氧气,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导致进一步恶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的作用为正反馈;
(3)鱼类种群的出生率下降,会导致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下降,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下降;
(4)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为逻辑斯谛增长。
【点睛】此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稳态调节的方式和生物放大现象、群落的垂直结构和种群的增长方式,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中,J型增长是在完全理想的状态下才能实现的增长方式,改善了湖泊环境只能提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种群的增长方式依旧还是逻辑斯谛增长。
15. 细菌 藻类、大米草 食草虫、线虫、海螺 沼蟹、蜘蛛 一龄幼虫 减少 细菌→线虫→沼蟹 藻类→线虫→沼蟹 下降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
【详解】分析甲图可知,细菌既是分解者,又是线虫的食物;在乙图的能量金字塔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有藻类、大米草,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沼蟹和蜘蛛;观察丙图可知:一龄幼虫时,曲线下降最快,单位时间内死亡率最高;根据甲图中的食物网可知,当杀灭食草虫时,蜘蛛首先受害,数量减少,同时大米草增多,大米草的遗体和落叶增加,细菌增多,通过细菌→线虫→沼蟹这条食物链,导致沼蟹数量增多,因含磷杀虫剂的使用,藻类大量繁殖,线虫增多,从而沼蟹数量增加;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如果人为的造成生物种类减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会下降,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
试卷第1页,共3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