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全国各地五年2018-2022高考语文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13-中国古代文学-春秋(含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
(2019·上海·校联考高考真题)(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六十六章)
(节选自《诸子喻山水》)
1.下列选项中的“之”字与“是之取尔”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B.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
C.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D.不知东方之既白(《前赤壁赋》)
2.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3.从“不舍昼夜”的流水中,孔子和孟子获得了怎样不同的感悟?
二、情景默写
4.(2022·全国·高考真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氓》中男女主人公有过愉悦的往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他们小时候欢乐相处的描写。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
三、名著阅读
(2022·浙江·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子与人歌而善①,必使反之②,而后和之。(《论语·述而》)
【注】①善:唱得好。②反之:再唱一遍。
5.概括说明第一则材料、第二则材料内涵的共性。
6.(1)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爱好音乐,音乐修养很高,如第三则材料。另举一个有关孔子与音乐的例子。
(2)对第三则材料中孔子的做法进行多方面解读。
7.(2021·天津·高考真题)校文学社拟从《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中选取一个场景拍摄视频短剧。假如你是导演,会选取哪部书中的哪个经典场景?请说明理由。要求100字左右。
8.(2021·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注】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
【注】言:德。
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2021·浙江·高考真题)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论语·阳货》)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9.(1)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教育弟子要爱人:在“颜渊,季路侍”章中,孔子表达了自己“爱人”的志向,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2)第二则材料中,孔子说憎恶四种人,另举一个孔子“恶人”的例子。
10.有观点认为,第三则材料中的“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能够使人有好名,能够使人有恶名”。试举例分析。
11.(2020·天津·统考高考真题)在某校读书交流活动中,有同学说“我就读不进《红楼梦》”,有同学说“我就不爱读《三国演义》”,还有同学说“《论语》读起来才没劲呢”。请针对此现象,任选上述三本书中的一本,结合小说情节或《论语》名句,谈谈如何“走进经典”。要求100字左右。
(2020·北京·统考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
12.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13.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2020·浙江·统考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①敬而行②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③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
【注】①居:居心。②行:做事。③大:同“太”。
14.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________为本。“敬事”的意思是________。
15.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
(2019·浙江·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16.“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
17.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2019·北京·统考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 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18.“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 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19.“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20.(2018·北京·高考真题)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斯:就。 【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概述:
思想:
(2018·浙江·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泰伯》)
【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
2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
2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A 2.江海能够成为百川汇集的地方的原因,是它们善于处在百川的下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汇集的地方。 3.孔子感慨时光如流水,日日夜夜,永不停息;孟子感悟到君子应该像水一样有本源,不能名不副实。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是之取尔”这个句式比较特殊,“之”字作标志的宾语前置,这个句子调整过来是“取是尔”,“是”是代词。与之相同句子就是“我之谓也”,“说的就是我呀”,“之”字也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其它3个选项,A项的“之”是音节助词;B项的“之”是代词;C项的“之”是结构助词。故选A。
2.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需要正确解释的有“所以”、“百谷”、“下”,分别是“……的原因”、“百川汇集”、“处于……之下”。“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是判断句要译出来。虚词“以”是“因为”的意思。需要提醒的是,这里采用的评分规则是整体评分法,将句子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做整体的理解,所以更强调词句的通顺、连贯与得体。但同时也避免了“硬译”的尴尬。较之以往评分的“字字落实”的较真,得分率应该可以上升。
3.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首先要筛选答题区间,然后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最后组织答案。虽然同样属于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但是因为原文有现存的词句可以择取,所以难度并不大,只要能够理解原意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起来就可以了。孔子的感悟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这句话强调的是时光的流逝;孟子的感悟是“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即名实应该相符。
【点睛】文言文翻译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答题技巧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得分点翻译出来。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少改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4. 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宴”“晏”“萧萧”“戈”等。
5.①这两则材料都反映出实质与形式的关系。
②仁是礼乐的核心,礼乐只是仁的外在表现,没有仁的礼乐徒具形式;礼乐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玉帛钟鼓等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在的根本精神。 6.(1)示例:①击磬(于卫)
②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③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2)①修身。“歌而善”,孔子不掩人之善,择善而从,体现“唯仁者能好人”。
②善学。“反之”,唱得好就请对方再唱一遍,切磋琢磨,增进技艺。学无常师。
③遵礼。“和之”体现了孔子对他人的尊重,“礼以行之”,“依于仁,游于艺”。
④君子风范。唱歌这件小事再现了孔子虚心谦恭的仁者形象,展现出孔子气象从容的君子风范。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
第一则材料的意思是:礼呀礼呀,仅仅说的是玉器和丝帛吗?乐呀乐呀,仅仅说的是钟鼓等乐器吗?
孔子针对春秋时期权贵奢侈成风,礼乐流于玉帛钟鼓等形式而失去了原有的实质内容等现象,发出了深深地慨叹。孔子教导人们不要专注于这些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其实质。在那样一个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孔子希冀用礼乐教化重建良好的社会秩序,但缺少了这样的认识,以玉帛钟鼓为表现的礼乐教化就会成空洞的形式,没有了内涵蕴义,就不是孔子心中的礼乐了。
第二则材料的意思是: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和谐,无相夺伦。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可见第一、二则材料的共性是:都反映出实质与形式的关系。
6.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经典名著内容,并对其进行多方面解读的能力。
(1)《论语》中记载孔子与音乐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击磬(于卫):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儿又说:“声音硁硁的,真可鄙呀,没有人了解自己,就只为自己就是了。(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没有什么可以责问他了。”
比如“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比如“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意思是“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才把音乐进行了整理,《雅》和《颂》都有了适当的位置。’”等等。
(2)第三则材料的意思是: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和他一起唱。
孔子在和人一起唱歌的时侯,总是充满善意,让人先唱,尽量让人家开心。他唱了后鼓掌再让他唱一遍,这时,孔子才和着人家合唱。“歌而善”,孔子不掩人之善,择善而从,体现“唯仁者能好人”,这是其“修身”的体现。
“必使反之”,请他再唱一遍是想细致学习,切磋琢磨,增进技艺。这是孔子谦虚、善学的体现。
孔子主张“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和之”体现了孔子对他人的尊重、鼓励。
孔子行善,融于平常,唱歌这件小事再现了孔子虚心谦恭的仁者形象,展现出孔子气象从容的君子风范。
7.场景:林黛玉进贾府
原因:黛玉进贾府,是一部宏篇巨制红楼梦的开端,随着黛玉的进入,贾府的背景,人物一一陈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是黛玉下凡还泪,其美丽的悲剧一生之开端;通过对黛玉进府过程的描写,贾府繁紊礼节,奢侈排场的弊端一览无余。同时也是黛玉与宝玉的第一次相会。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情节等的整体把握能力。
作为导演,从三部经典作品中选取哪个场景拍摄,要看对这部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如果没有对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层理解,是选不好这个场景的。换句话说,这个场景要么能够体现人物的典型性格,展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要么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主题起到揭示作用,或对情节的展现或转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选《论语》,可以选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个场景,这个场景一是能够展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二是能够通过曾点的理想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比如选择《红楼梦》,可以选择“黛玉葬花”这个场景,因为它将黛玉的性格,她的心思还有独有的诗人气质表现出来,更展现了黛玉精神的洁净,也暗示着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以及贾府的悲剧结局。比如选择《三国演义》,可以选“火烧赤壁”,这一场景既体现出诸葛亮和周瑜的才华,也标志着孙刘联盟正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趋于稳定。
8.①通过学习可以加强或提升道德修养,如果不学习就会产生各种弊病。
②“好仁”二句:追求仁德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憨傻易欺。
“好知”二句:喜好聪慧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放荡无守。
“好信”二句:讲求诚信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带来伤害。
“好直”二句:讲求直率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尖刻伤人。
“好勇”二句:追求勇敢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好斗作乱。
“好刚”二句:喜好刚强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答出其中的两个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观点的理解把握能力。
第一问,根据原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可知,只有品德而不爱好学习,就会有六种弊病;而如果爱好学习,也能够帮助人更好地实践道德。
第二问,注意关键词:其弊,它的弊病;知,智慧;荡,放荡;信,诚信;贼,危害亲人;绞,说话尖刻;乱,犯上作乱;狂,狂妄自大。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句进行解释即可。
参考译文:
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
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9.(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如:①乡原,德之贼也,②巧言令色,鲜矣仁。 10.仁者评定某人品质的好与坏,都可以被普遍认同,这样的评判具有道德权威性,会成为历史的定论。
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方面批评他生活奢侈,行为越礼,否定他“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一匡天下”的贡献,评定他是“仁者”。
又如:孔子称赞伯夷、叔齐“求仁得仁”,为“古之贤人”;批评季氏僭越礼制,开启了祸端。
【分析】9.(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颜渊、季路侍”章中相关内容为: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故此处应填“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
“恶人”即厌恶别人。此处可理解为孔子认为不好的否定的人或者事。比如“小人穷斯滥矣”,小人遭受困厄就会胡作非为;“乡原,德之贼也”,不分是非的老好人,是道德的破坏者;“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相关观点的能力。
观点是讲仁爱的人,能够使人有好名声,使人有恶名声。可理解为仁者本身有号召力,能得到人们的信服。故此仁者评定某人品质的好与坏,都可以被普遍认同。这样的评判具有道德权威性,会成为历史的定论。
比如孔子评定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称赞颜回贤德;
孔子评论子产说:在他身上体现了君子的四种道德准则:“他约束自己行为谦恭严谨,他事奉君主敬业负责,他爱护百姓以实惠,他调度百姓遵循法度。” 说明“君子”决不是“老好人”的称谓,更是做实事、会做事、做好事的代名词;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方面说,“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批评他生活奢侈,行为越礼,否定他“知礼”;一方面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此为肯定管仲“一匡天下”的贡献,评定他是“仁者”。
参考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别人。”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 ”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
孔子说:“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11.《红楼梦》中“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写出了宝钗的青春之美。大如团扇的一双蝴蝶,引得宝钗取出扇子,向草地下来扑。宝钗被蝴蝶引得蹑手蹑脚,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这个情节里,宝钗不再是那个稳重识大体的宝钗,而是呈现出女孩的青春之美。经典里的艺术形象散发着恒久的艺术芬芳,值得我们去探寻,去汲取其中的营养。
《论语》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大意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这段话是孔子传授给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正因为知人不易,人们不被理解或者被误解的情况就很普遍。但是推己及人,君子更应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经典给我们智慧。
《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义薄云天的三兄弟在开满桃花的春天启动了开挂的人生。而“义”字几乎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经典离我们并不遥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针对此现象,任选上述三本书中的一本,结合小说情节或《论语》名句,谈谈如何‘走进经典’。要求100字左右”,第一点三本书确定了:《红楼梦》《三国演义》《论语》,从中任取其一。选《红楼梦》《三国演义》,要结合情节,选《论语》,要结合其中的名句。写作的落脚点在“走进经典”。
首先分析名著阅读存在的现象,如“读不进”“不爱读”“读起来没劲”,之所以会如此,与书籍的特点有关,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两本大部头作品,情节复杂,人物众多,人物性格各异,如《论语》,因为是文言文,所以存在语言上的障碍,同时《论语》中的语言非常精炼,语义丰富,需要学生耐下心来体会这些名言的内涵。
12.“生而知之者”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天生就聪明智慧的人);“不知而作之者”是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不知其然而盲目创作的人)。 13.途径:学习研究古代文化;增广见闻,择善而从;注重实践,掌握多种技艺。
启示:学习孔子,掌握多种技艺,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
【解析】12.此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生而知之者”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没有天生就知晓知识的圣人,像孔子这样多知多智的人,之所以能达到这一境界,也是由于多听多记、勤奋好学的缘故。
“不知而作之者”是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这一章是孔子关于学习的方法论,他主张对自己所不知的,应该多听、多看,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杜撰的做法。注重实践,反对空谈,他自己是这样做的,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
13.此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即学习研究古代文化。“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意思是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全记在心里,即增广见闻,择善而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思是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即注重实践,掌握多种技艺。
孔子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孔子17岁时,母亲去世,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孔子一个人身上。为谋取生存,孔子担任过管理仓库和管理牛羊的小官,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即使生活艰辛,孔子仍坚持对知识的汲汲追求。一有空余,孔子就会专心读书,自己的书读完就四处去借,孔子虽然未曾像贵族子弟一样接受过正规教育,但由于他刻苦好学、敏而好问,很早就掌握了贵族子弟必修的“六艺”,并以博学和知礼闻名。为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和视野,孔子一有机会就外出游学。孔子视野的广阔、知识的丰富以及见识的卓越,都博得苌弘的高度赞赏。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热爱学习,努力让自己成长为多才多艺,品质优秀的人。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吧,我没有这样的毛病。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全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太宰向子贡问道:“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他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孔子听了这些话,说:“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君子会有很多技艺吗?不会有很多的。”
14. 民 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15.①“居敬而行简”,“居敬”也就是“敬事”。凡政事居心于敬,思虑周密;而行事简约,把握重点,不敢烦扰百姓。这样百姓就能享受和平安宁之福。②“居敬而行简”,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而行事也只图简单,敷衍塞责。这样百姓就会受其苟且草率之弊。
【解析】14.本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解读,难度较大。考生首先要读懂论语选文的意思,还要结合孔子的思想等来对选文加以分析。考查的方式也有多中,浙江卷主要偏向于对句子本身内容的解读。
依据“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以及孔子对仲弓“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的肯定,可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民”为本。“敬事而信”的意思是:恭敬谨慎地对待政务,并且讲究信用。所以“敬事”的意思是“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15.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思想观点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读懂文句,再结合对人物的生平、思想的积累进行分析总结。
“居敬而行简”的意思是:态度严肃认真,而办事简约不烦。其中“居敬”也就是“敬事”。“居简而行简”的意思是:敷衍塞责,态度马虎,办事简单。其中“居简”与“居敬”相对,指“办事不用心,不尽力,思虑不周全”。二者相比,“居敬而行简”不仅强调“行简”,更强调“居敬”,只有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思虑周密,才能把握重点,而只有把握了重点的“行简”才能使百姓真正地享受和平安宁之福。如果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态度马虎,思虑不周,敷衍塞责,那么百姓是会受到苟且草率之弊的。所以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
【点睛】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要“精读”与“略读”并举,“积累”和“表达”并举。阅读中既有语言积累上的收获,又有思想感情上、表达技巧上的收获。对名著的理解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及时代背景,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作品。当然名著的内容、思想文化比较复杂,大家要 “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形成批判性思考。
16.先生在说自己 自谦 17.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解析】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经典文本含义、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对文本进行逐字翻译,然后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夫子自道”中,“道”意为“说”,“自”做“道”宾语,属于宾语前置句,这句话翻译为“夫子在说自己”。孔子说自己做不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子贡却认为“仁、知、勇、”正是孔子具有的品格,一句“夫子自道”表达出了孔子在自己学生心目中谦虚的形象,所以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自谦的说法。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点考察对人物观点的概括。解答此题,要读懂选文,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孔子、孟子的思想,抓住人物的语言来概括即可。孔子之言的意思是: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惧。所说的“君子道”指的是君子所具有的品格,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便是“不忧、不惑、不惧”三个方面,这是君子的终极追求,因而孔子说君子应该 做到“不忧”。而孟子那句话的意思是: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他认为能为天下找到贤能之人来治理国家的国君,才叫仁君,所以尧舜是为天下而“忧”。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8.“其道”指仁或仁道。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 19.根据第一种解读,句意为:不是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根据第二种解读,句意为:因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解析】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观点的把握。对于词语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对于观点的把握要在理解选段的基础上,结合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了解来把握。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我们仔细推敲。
19.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对于古文的理解,学者们见仁见智。题干提出了两种解读,考生首先要明确这两种理解各是从什么角度解释的,而且要明白解读的实质、核心应该是一样的。学生据此写出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注意每种理解要符合观点。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20.概述:
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
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要求概括回答的内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作答,同一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做出不同的回答,体现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回答不同自然有原因的。关于合于义理的事,孔子三次回答不同:要求子路要向父亲兄长请教,因为子路胆大,需要约束。主张冉立刻做到,因为冉求做事易退缩,需要鼓励。通过孔子向公西华做出的解释,考生明白了为何同样的事不同的人问会有不同回答。而孔子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点睛:对文学名著知识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的常考点,主要考查对课内文章和中外名著的理解。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相关情节、主要的观点态度等。平时复习时,要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课文有总体的把握能力。
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
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勇于作为。所以要约束他。”
21.“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2.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解析】2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论语》的解读。“梦见周公”指的是孔子壮盛时,志欲行周公之道,故梦寐之间,时或见之。年老知道不行,遂无复此梦矣。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
22.试题分析:本则材料孔子说的是(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孔子肯定了周公的优秀才干,但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更为重要,如果品德不好,才华出众也不值得称道。
点睛:此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解读,难度较大。考生首先要读懂论语选文的意思,还要结合孔子的思想等来对选文加以分析。考查的方式也有多中,浙江卷主要偏向于对句子本身内容的解读,但北京卷则把对《论语》的考查与微写作联系起来,考生要在平时多加积累,深入探究。
试卷第1页,共3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