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感表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透视现象的基本特征,学习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与原理。
2、学习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前后的空间关系。
3、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增强科技意识。
4、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环境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透视的基本方法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的基本原理。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空间关系知识、学生范例作品等。
学生:画纸、铅笔、橡皮、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怎样画出物体的立体感和前后空间关系呢?在我们初步了解生活中透视现象的基本特征以后,就会有办法了。
生活中道路两旁的树木、渐渐远去的铁轨……都使人感觉越远越小,这就是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二、欣赏,体验
欣赏画家的静物画,初步感受物体的立体感和画面的空间感。
1、了解不同形状的几何体,帮助理解物体的立体感。
2、利用多媒体观看道路两旁的树木、电线杆和渐渐远去的马路,以及成角的高楼,从实景中,感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3、欣赏同龄人作品,学生发表见解。
三、表现
以小组合作形式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参考教材中两幅学生作品的表现形式,可选择现代穿插、用平行透视(一点透视)、用成角透视相结合的方法老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
四、评价,延伸
学生自评和小组评,看看自己或他人是否学会了、了解了透视的基本原理,划出了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
五、相关知识
1、平行透视概念。
平行透视:平视的景物空间中方形景物一组面与透视画面(透明平面)构成平行关系时的透视,称为平行透视。
一点透视:画面上所有物体向前延伸在视平线上交叉消失于一点。
2、平行透视构图画面特点。
视心作为主体变线的消点,具有使画面中的景物表现出集中、对称和稳定的优点。表现范围广、对称感强、纵深感强。适合于表现庄重、严肃的题材。但视点选择的不好,容易使画面呆板。
成角透视:(二点透视)就是把立方体画到画面上,立方体的四个面相对于画面倾斜成一定角度时,往纵深平行的直线产生了两个消失点。在这平行情况下,与上下两个水平面相垂直的平行线也产生了长度的缩小,但是不带有消失点。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