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 作文专题复习
写作如何选材?(新颖、鲜活、贴近生活)
选材要新颖
很多学生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感到“没有东西写”、“无话可说,言之无物”。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只有正确地解决了材料问题,才谈得到写作技术问题。”
那么,作为初中生,如何更好地发现材料,选取材料,进而写出优秀的作文呢?
首先选材要新,要言他人所未言。言他人之所未言,既可以是抵达他人未曾抵达的深度,也可以是言他人未曾言说的角度。
具体可以有如下三个方法:
1.从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选取独特的经历。
如著名作家史铁生,他双腿瘫痪,又长年患病,却一直在和病魔进行抗争,这种生存状态使他的作品带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他的《秋天的怀念》,就写出了母亲理解和宽容。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作为中学生,我们或许没有这样特殊的经历。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你的生活,你的经历,你的学习生活状态,就是独特的,就是唯一的,何不挖掘一下呢?
2. 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其背后隐含的意义。
如作家莫怀戚从司空见惯的散步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万物复苏和中年人对家庭的责任感,写出了《散步》。而作家冰心所写的《荷叶·母亲》一文,则从雨中的红莲产生联想,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抒情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恋之情。
当然,作为初中生,要想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其中的深意,就需要多读书,多思考,提升自己的思维力和洞察力。
3.挖掘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到的挫折。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在成长的历程中,我们也总会遇到坎坷和挫折。这些坎坷和挫折,往往是独特的,往往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如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叙述了“我”童年时一次爬悬崖冒险的经历,由开始毫无信心,到萌发信心,最后成功脱险,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
作为初中生来说,自己成长中的酸甜苦辣,与父母之间的代沟,与同学之间的隔膜,都是独特的,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往往是新鲜的素材。
选材要贴近生活
一、要贴近生活
所谓贴近生活,就是要关注你自己的学习生活状态。在学校:上课、写作业、吃饭、就寝、与老师同学交流、课间活动、学校活动……在校外:乡村或者城镇的特点、与父母好友交流、旅游、购物、游戏……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
当然,这些一景一物,要想成为我们的素材,还需要我们用心体察,用心记录。真正了解自己、了解别人。
比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段文字,作者从色、形、声、味等角度,细腻地描摹出百草园景物的特点。如果没有用心的体验,是难以写得如此条理分明,富有情趣的。
二、要贴近作者内心
我们所写的文章,只有先让自己感动,然后才能感动读者。如何能够感动自己,这就需要我们把所选材料变成自己的、个体的、独特的生活,能够撼动自己心灵和思想的生活。
如杨绛先生的《老王》: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真正好的语言,不是华美的辞藻、繁缛的雕绘,而是准确的描述。老王有一颗善良的心灵,而杨绛先生则有着非同一般的博大情怀。柔软的人,善良而不张扬,在关怀的同时,顾忌到他人自尊,懂得给人留一份体面。正是对心灵世界的深度探寻之思,才使得本文感人至深。
三、要能引起读者共鸣
我们所写文章,如果只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注重考虑读者的读后的感受,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文章也不会有太强的感染力。因而,我们在选择材料时,还要选取那些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材料。
如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能够火遍全网的原因,就在于二舅这个平凡人物的平凡人物虽然一路跌跌撞撞,却从未向命运低头。因为,我们皆凡人,都会遇到烦恼和挫折。从二舅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找回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选材要鲜活
选材的第二个要求就是要鲜活。所谓鲜活,就是鲜明生动,不死板。鲜活的素材,能让文章具有强烈的生活现场感。
要做到选材鲜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深入观察生活,选取生活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
写作材料的源泉是现实生活,要想有鲜活的素材,就必须对生活进行细心深入地观察,选取生活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
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这一雪地捕鸟的情节,如果没有切身的观察和体验,是难以进行如此细腻逼真的描述的。
2、对所写的人物和事件,要有自己深思熟虑的理解,选取富有感染力的细节。
在观察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对生活的理性思索,这样才能获得有内涵的写作素材。对生活理性思索的素材,才能撷取富有感染力的细节。
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写父亲,可写的素材很多,作者就集中描写在特定场合下使作者极为感动的那一个背影。可以说,这一素材,是作家经过深思熟虑精心选取的。
3、要为写作对象注入丰富的想象。
老师在教学生在写作时,一般强调要真实。不过,这一“真实”,主要是情感的真实。只要情感是真实的,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所掌握的素材进行必要的想象和虚构,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如艾芙·居里所写的《美丽的颜色》中,“小心翼翼地走向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他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这一极富有诗意的描述,就非常明显地加入了作者的想象。这一情节,更能突出居里夫妇在看到自己提炼出镭后激动喜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