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1 15:0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揣摩语言,体会本篇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又生动优美的特点,把握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增强语言感悟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体会本篇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又生动优美的特点,把握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感受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的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引导: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
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物候现象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进入《大自然的语言》的学习,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竺可桢(1890—1974),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当代闻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2)字词过关
翩然(piān) 孕育(yùn) 风雪载途(zài) 炎热(yán)
簌簌(sù) 物候(hòu) 农谚(yàn) 连翘(qiáo)
悬殊(shū) 纬度(wěi) 经度(jīnɡ) 销声匿迹(nì)
(3)通读课文,课堂讨论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这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明确:纬度、经度、高下和古今差异的因素。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一)体会说明文语文的准确性、生动性
1.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要求: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经度、高下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2.提问:“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 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 10 天。”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明确:用作比较来说明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
3.提问:阅读文中句子“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思考句中的“约”能否删除?为什么?
要求:多媒体出示该句,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
“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朗读指导:指导学生齐读该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提问:研究物候学的五个好处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不能。“首先”“对于”“还能够利用”“也能够利用”“为了便利”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
6.朗读指导:再次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作者热爱自然,因此才会如此细致去观察大自然。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探究说明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来并分别举一个例子,说明其作用。
1.下定义。
如: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更具体,更科学,更概括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学的特征)。
2.打比方。
如: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候观测重要性(或物候观测复杂、灵敏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3.作比较。
如: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的影响。
4.分类别。如文中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
5.举例子。如为了说明物候的作用,作者举出北京地区在1962年因没有注意到山桃、杏花花期推迟而使农业受到损害的例子。此外,作者的举例还注意到形式的变换,不拘一格。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明确: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2、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有什么变化?再结合本文说一说你有什么启发?
要求:学生自由发言,合情合理即可,教师指导点评意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感情
预设:生 1:我们的生物多样性在减少,很多保护动物已经不见了,灭亡了。
生 2:绿色植物在减少,尤其是城市里,绿化越来越少,很多河流断流。
生 3:荒漠化更严重,还会出现雾霾等恶劣天气。
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如此美丽的大自然却在被破坏,希望大家以后都能热爱、保护我们的大自然。
五、布置作业
课下查阅资料去进一步了解物候现象,下节课一起分享。
六、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纬度
经度
高下
古今差异
说明方法: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 分类别 举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