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邓稼先 课型 阅读教学
年级学科 ___七___年级 学科___语文____ 主备
教学目标 通览全文,梳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人物主要成就 勾画批注文中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 深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赏析感人的、能表现邓稼先精神的句子
教学难点 揭示人物性格和人物所处环境的紧密关系,理解邓稼先的贡献对当时中国的意义
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课堂随记
1、导入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仅仅两年零八个月后的1967年6月17日,中国又在西部地区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人物介绍;作者介绍;写作背景 2、教学过程 ①重点字词: 读音 宰割( ) 鲜为人知( ) 至死不懈( ) 鞠躬尽瘁( ) 奠基( ) 元勋( ) 妇孺皆知( ) 孕育( ) 选聘( ) 谣言( ) 罗布泊( ) 无垠( ) 夐( ) 萦带( ) 曛( ) 铤( ) 昼夜( ) 燕然( ) 挚友( ) 彷徨( ) 释义 鲜为人知: 妇孺皆知:当之无愧:家喻户晓:可歌可泣: ②梳理结构 六大部分 ③赏析字句 杨振宁为何称赞邓稼先为“奇丈夫” 默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单;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 概括主要成就 摘录作者评价 批注我的理解 1.概括主要成就 功勋之奇,人品之奇,民族气节之奇,拼搏精神之奇,人生价值之奇……人是生活在群人之中的,也是生活在一个时代之中的,因此要结合文中国力衰弱、科研条件落后、自然环境恶劣、政治环境不稳定的大背景,才能真正读懂人物之“奇”。 2.潜入文字,读懂评价。 (1)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理解:“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病情如此恶劣、手术频率如此密集离死亡如此之近,但邓稼先依然在生命最后时刻争分夺秒地撰写关于国家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句成段,掷地有声地对邓稼先的一生做了最确切的诠释。 (2)评价: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理解:奧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成名之后这样的事情“仍然时有发生”,而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木实气质的人”。文中的副词形成对比,作者以亲身经历写出两人不同的性格特征,而两人的性格气质正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们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长句的表达层次分明,情感充沛。 (3)评价: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理解:“文化大革命”初期,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对吵对打的群众继续工作;遭到批判围攻时,“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他亳无私心、只求奉献的精神,让恶劣的政治环境也为之退缩,让斗争险恶的人心也照见怯懦。此句虽用语平实,但却情真意切。 (4)评价: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理解: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土学位后“立即”回国,1958年8月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以后的28年间”,“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但却“长期以来鲜为人知”。这种巨大的对比中充满感情的张力,一个人若没有“视功名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的坚定信念和信仰。 3.斟酌字句 读课文第二部分,分析第10段中“立即”一词的表达效果。,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 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立即”指立刻,表明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后没有片刻的停留就回国了,表现出他热爱祖国、立志报祖国的崇高理想 第12、13段都是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1964年10月16囯中国爆炸了第颗原了弹 1967年6月17目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独句成段起强調作用,既表明了“两弹”成功爆炸的重大历史意义,又突出了邓稼先在“两弹”设计制造和研究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彰显了其功勋。 读课文第三部分,想一想:第21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了两个相反的极端。本段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先指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的相同点,然后以“可是”辖折引出下文对两人不同点的叙述 4.分镜探索 镜头1:“我曾问他,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请你想象一下,邓稼先接下来会怎么做 为什么这样做 镜头2:“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如果你是邓稼先,这时候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谈谈理由。 镜头3:“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 手有没有颤抖 ” 你觉得邓稼先的手会不会颜抖 为什么 镜头4:“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对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如何朗读“我不能走” 谈谈理由。 参考答案: 镜头1:邓稼先会极为认真、隐秘且及时地对此事展开调查与求证。因为这关乎国家的尊严,又因为其为人“最不要引人注目”“真诚坦白”,他会谨慎处理并向杨振宁告知实情。这背后既是对杨振宁多年友情的信任,更是对国家民族尊严的维护。 镜头2:邓稼先会因痛失同事与下属而悲痛万分;除了痛他会更坚定决心,因为只有核武器实验成功,才能告慰亡灵;他还会陡然更生英雄之气,“碎首黄尘,燕然勒功”,战友的牺牲会更激励他成为“奇丈夫”。 镜头3:不会颤抖。因为邓稼先是英雄,是大智大勇的人物,他有自信心,“奇丈夫”绝不能颤抖;或:会颤抖,英雄也是人,前文说“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颤抖了难道就不是英雄吗 这不是普通的签字,这签下去的是一个民族的尊严,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名声和地位。通过“颤抖”一词,我们感受到了邓稼先肩上泰山一般沉重的责任和科学家时时刻刻都要面临的挑战。在这个沉甸甸的问句中,饱含了作者对邓稼先多少的钦佩和哀思啊! 镜头4:应该慷慨激昂地读,才能够显示出邓稼 先的坚定,语气一定要重,一字一顿作为一位成熟的研究院院长,他的坚定不应该通过高亢的声音表现出来,而且在那种庄重张的场合,高八度的声音反而会引起全场混乱,此时更需要的是镇定,邓稼先肯定明白应该以他的沉稳坚决来达到这个目的;联系前文对邓稼先的个性的评论,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这样的人面对危险绝不可能是歇斯底里的,因为他的个性底色就是“稳重平和”;这句话不是感叹句而是一个陈述句,所以朗读时应该心态平和,语气坚定。 1.文中多次出现“不知”“不知道”,作者是真的不知道吗 作者杨振宁为什么没对邓 橡先生平事迹、巨大贡献做详细介绍,反而将笔黑聚焦在这些细节镜头上 (结合课文注释与对杨振宁适当的背景介绍,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他们的关系:杨振宁与邓稼先同为科学家,又是保持着50多年深厚友谊的同窗好友) 不知”“不知道”的疑问里其实都是“知道”,是一个科学家对另一个科学家的理解怜惜,是对普通人难以做到的责任、担当的感同身受。大科学家写大科学家,更着眼于其和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品格、价值观;作者与邓稼先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友谊,使文字里饱含着对老朋友的追思之情。杨振宁妹妹杨振玉女士在《父亲、大哥和我们》一文中说:“这是篇至情的文章,描述了邓稼先的一生,我觉得这也描述了大哥的志昫。 5.拓展阅读 邓稼先隐姓埋名,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承担起研制原子弹的使命,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身体因受到核辐射,患上了癌症,但他仍坚持工作。在他病重期间,好友杨振宁去看望他,问他这样置自己的身体于不顾地研制原子弹,政府给了多少钱。邓稼先淡淡一笑,回答道:“研制原子弹得了十元钱,研制氢弹得了十元钱。”原来在当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金是一万元人民币,研制两弹的科技人员有一千人左右。邓稼先认为这是集体的功劳,就把所得奖金平分了,因此他得到了二十元钱。 6.思想概括 同学们,请记住:昨日我们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今日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读书作为学生的我们也应该知道和做到不忘初心,时刻铭记学生之责。今日我们更不能忘记初心,牢记做人、学习和生活的准则,将“青春梦想”根植在“中国梦”这片土壤之上,将思想行为立足于“核心价值观”之中,肩负起民族的使命,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民族精神、国家意识、国际视野的有为青年。 课后作业: 1.小组合作,搜集并整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任选其中一位科学家,由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 2.从以下四字雅词中至少选用4个为邓稼先写一份颁奖词。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至死不懈 当之无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