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冀少版七下 2.1.2 食物的消化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教学设计
课题 2.1.2 食物的消化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单元 二 学科 生物 年级 七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基础上引出的。主要内容包括消化的定义、探究消化的发生过程、消化的方式、结合生活的实际。下一节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食物在胃肠道内的消化。
学习 目标 探究实践: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消化的定义。知道消化的两种方式,并能对不同的消化进行判断。概述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唾液、牙齿、舌的作用)。 科学思维:通过“探究唾液在馒头消化中的作用”,提高探究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提升科学实验素养。 态度责任:通过“模拟牙齿咀嚼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实验,提升观察、对比分析能力。 生命观念:养成正确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细嚼慢咽、不吃水泡饭、爱护牙齿),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的生活。
重点 1.概述食物在口腔的消化过程。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难点 1.探究唾液在馒头消化中的作用。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餐桌上的美味要经过怎样的变化才能被我们利用呢? 分析问题 导入新课,引出兴趣
讲授新课 一、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1.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的过程,叫消化。食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 2.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1)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①提出问题:唾液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②作出假设:唾液可以分解馒头中的淀粉。 ③材料用具:馒头,清水,试管,烧杯,碘液,37℃温水,刀片等 视频: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④设计并完成实验(供参考) a.收集唾液,用清水将口腔漱净,把舌尖抵在下门齿的下方或上门齿的上方,让唾液沿下唇流入小烧杯中备用。 b.将馒头用刀片细细地切碎,然后取等量的碎屑分别装入两支洁净的试管,编号为甲、乙。 c.向甲试管内加入2mL清水,向乙试管内加入2mL制备好的唾液,搅拌。将两支试管同时放入37℃的温水中,5~10min后取出,冷却。 d.分别向两支试管内滴加2滴碘液,观察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⑤实验现象:甲试管内变蓝色,乙试管内不变蓝色。 ⑥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甲、乙试管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甲试管中加入清水,滴加碘液后变蓝,说明其中含有淀粉;乙试管中加入唾液,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说明其中不含有淀粉。由此得出结论:唾液可以分解馒头中的淀粉。 提示 ①取唾液前必须用凉开水漱口,以去除口腔内的杂质。 ②取唾液时,一定要按教材中“技能卡”上的方法进行,切忌从咽喉处吐取黏液,因为这里的黏液不是唾液。 ③此实验一定要在37℃的温水中进行。37℃与人体的体温相近,此温度下唾液淀粉酶的消化能力最强。温度过高,酶会被破坏;温度过低,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 ④在37℃的温水中保持的时间不能太短。 ⑤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2)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唾液是由口腔中的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将食物中的少量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因此,细细地咀嚼馒头,会感到有甜味。 3.牙齿和舌与食物的消化 (1)实验:模拟牙齿咀嚼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①实验目的:说明牙齿在口腔消化中的作用。 ②材料用具:馒头,唾液,试管,试管架,解剖针,烧杯,37℃温水,刀片等。 ③方法步骤 a.取两支洁净的试管,编为1号和2号,分别加入唾液2mL。 b.将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约0.8cm见方)的两块,一块放入试管1中,另一块切成馒头渣放入试管2中,搅拌。 c.把两支试管同时放在盛有37℃温水的烧杯中,5min后取出,冷却。 d.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滴加1~2滴碘液,振荡后观察馒头渣和馒头块的颜色是否变化。 e.用解剖针将1号试管中的馒头块搅碎,再观察馒头渣的颜色有何变化。 视频:模拟牙齿咀嚼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④实验现象 a.向两支试管中滴加碘液后,馒头渣和馒头块都没有变蓝。 b.用解剖针将馒头块搅碎,振荡后会有大部分馒头变蓝,原来在外面的馒头不变蓝。 ⑤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a.馒头渣颗粒小,能充分接触唾液,淀粉可被分解,滴加碘液后不变蓝。馒头块表面可接触到唾液,表面的淀粉被分解,滴加碘液后表面不变蓝。 b.馒头块内部的淀粉接触不到唾液,没有被分解,用解剖针将馒头块搅碎,振荡后淀粉露出,馒头块的大部分变蓝。 c.将馒头块切成馒头渣模拟了牙齿对馒头的咀嚼,由此可得出结论:牙齿咀嚼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2)牙齿和舌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牙齿的咀嚼,能把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增大了食物与唾液接触的面积;舌的搅拌,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因此,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提示 ①馒头块不切碎,代表未经过牙齿的咀嚼;切成馒头渣代表经过了牙齿的咀嚼;搅拌代表舌的搅拌。 ②把烧杯中的水温调好后,再将试管放入水中,切勿在水温高于40℃时就放入试管,这样会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③牙齿的主要功能是切断、撕裂、磨碎食物。 第11页“思考讨论” 1.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牙齿咀嚼与否。 2.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经牙齿咀嚼后,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增大了食物与唾液的接触面积,食物能被充分消化。 3.如果两支试管的颜色都变蓝了,原因是什么? 若两支试管的颜色都变蓝了,原因包括:①馒头块太大,馒头渣不够碎;②水温过高,酶失去活性,不能分解淀粉等。 提示 食物进入口腔,经过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与唾液充分混合,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可以减轻胃肠的负担。 而“圆图吞枣”“狼吞虎咽”不经过牙齿的咀嚼或咀嚼不充分,不利于食物的消化。 4.食物的消化方式食物的消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消化道的机械作用,把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与消化液混合,并不断地把食物向消化道的下端推送;另一种是由消化腺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消化酶可以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和淀粉等结构复杂、不能被吸收的大分子,分解成结构简单、易被吸收的小分子。 拓展 ①消化方式分为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为化学性消化做准备,可保证食物被充分消化分解。 ②物理性消化只是通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肠的蠕动及胆汁的乳化作用等,把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食物成分的分子结构未变。化学性消化在消化液的参与下,可以将食物进一步分解成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形式,食物成分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 5.口腔的卫生与保健 (1)预防龋齿 预防龋齿,要避免口中长时间含食糖块,要少吃粘牙的甜食,睡前不吃零食,定期检查牙齿,适量补氟,养成早、晚刷牙和饭后漱口的习惯。 (2)保护牙齿 牙釉质损伤后不能再生,所以要注意保护,不能用牙咬很硬的东西,也不要将牙当成钳子、起子使用。 知道消化的概念 参与探究实验的设计与实验 设计实验,按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了解实验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知道唾液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参与探究模拟牙齿咀嚼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按实验操作方案进行实验 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知道牙齿和舌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完成思考讨论 知道消化的两种方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知道口腔的卫生与保健 介绍消化 引导探究实验的设计与实验 引导设计实验,并指导按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指导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强调实验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介绍唾液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指导探究模拟牙齿咀嚼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指导按实验操作方案进行实验 引导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介绍牙齿和舌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引导完成思考讨论 介绍消化的两种方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介绍口腔的卫生与保健
课堂练习 1.(2020 辽宁鞍山)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起始于( A )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2.口腔内的唾液里含有的消化酶是( A ) A.淀粉酶 B.蛋白酶 C.麦芽糖酶 D.各种消化酶 3.细嚼馒头有甜味,那是因为( A ) A.部分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变成麦芽糖 B.淀粉有甜味 C.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变成葡萄糖 D.牙齿的咀嚼 4.(2020 山东临沂)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淀粉在口腔内的变化”的实验过程,对于他们预测的结果和得出的结论,你认为最符合事实的是( A ) A.滴加碘液后1号变蓝,2号不变蓝,此实验说明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B.滴加碘液后1号不变蓝,2号变蓝,此实验说明水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C.滴加碘液后1号和2号均变蓝,此实验说明唾液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 D.滴加碘液后1号和2号均不变蓝,此实验说明唾液和水对淀粉都有消化作用 5.(2020·湖南张家界)某同学做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请分析并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项目试管1试管2试管3试管4试管5馒头碎屑或块适量碎屑适量碎屑适量馒头块适量碎屑适量碎屑唾液有无2mL唾液2mL清水2mL唾液A2mL唾液是否搅拌搅拌搅拌不搅拌搅拌搅拌温度37℃0℃100℃加入碘液2滴
A.如果1号和2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的变量是唾液 B.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选用1号和3号试管进行实验 C.根据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推测,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的是1号试管 D.如果4号试管中A处补全2mL唾液后,能和2号试管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进行本节相关习题训练 巩固应用本节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1.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的过程,叫消化。 2.食物在口腔内消化包括: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3.物理性消化:通过机械作用,把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酶,将结构复杂、不能被吸收的大分子,分解成结构简单、易被吸收的小分子 对本节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引导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