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机械效率
【学习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3.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机械效率。
2.滑轮组的绕线组装。
难点:1.会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2.重物上升的距离和绳子自由端所通过距离的测定,理解两者的关系。
【教学方法】
归纳法、比较法、讲授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小明家装修房子,需要把一堆沙子从一楼运到三楼,你有哪些方法?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看哪一组同学想的办法最多?
学生发表观点:
1.用桶装沙子由人沿楼梯提上去;
2.用桶装沙子由动滑轮吊上去;
3.用口袋装沙子由动滑轮吊上去。
在短时间内可以想出许多办法,说明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效率很高,也说明学习的效率很高。学习的效率可以反映学习的好坏,刚才所想的办法中使用了机械,机械性能的优劣可以用机械效率表示,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机械效率的有关知识。
二、新课讲授:
(一)有用功和额外功
学生实验:探究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
提出问题:为了计算拉力做功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做法:
需要测量拉力和运动距离,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用刻度尺测量运动距离。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1)如图甲,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匀速提升一定的高度,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甲 乙
(2)如图乙,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实验结论:使用动滑轮不省功。
推论:使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85—P86内容,了解有用功和额外功。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1.有用功:在完成任务中,必须要做的功叫做有用功,用W有表示。
2.额外功:在完成任务中,不用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用W额表示。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产生额外功呢?它的产生主要有两种原因:
(1)提升物体时,克服机械自重、容器重量等所做的功,如用动滑轮提一桶水时,克服动滑轮和桶重所做的功为额外功。W额=G′h。
(2)克服机械的摩擦所做的功都是额外功,W额=f摩s。
人们在达到一定目的的过程中,实际做的功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这个功叫做总功,W总=W有+W额。
(二)机械效率
创设情境:如图所示,将重100 N的沙子运到三楼,每个楼层的高度是3 m。
分别计算出三种情况下的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第一种情况:W有=G沙h=100 N×3 m×2=600 J
W额1=G人h+G桶h=(400 N+20 N)×6 m=2 520 J
W总1=W有+W额1=600 J+2 520 J=3 120 J
第二种情况:W有=G沙h=100 N×6 m=600 J
W额2=G轮h+G桶h=(10 N+20 N)×6 m=180 J
W总2=W有+W额2=600 J+180 J=780 J
第三种情况:W有=G沙h=100 N×6 m=600 J
W额3=G轮h+G袋h=(10 N+5 N)×6 m=90 J
W总3=W有+W额3=600 J+90 J=690 J
教师及时点拨:如果让大家来选择,你会采取哪种方式将沙子运上三楼呢?
学生当然会选择第三种情况。教师及时发问: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可以少做额外功。
学生明确:如果我们在选择某一简单机械完成相同的功,要选择少做额外功的机械。这是反映机械优劣的一个很重要指标。
教师指出:1.在物理学中,我们将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用字母η表示。
2.机械效率=
公式:η=
3.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教师指出:机械效率由有用功和总功两个因素决定,分析机械效率高低时不能只考虑一个因素。
(1)当总功一定时,机械做的有用功越多,或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就越高;
(2)当有用功一定时,机械所做的总功越少,或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就越高;
(3)当额外功一定时,机械所做的总功越多,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机械效率就越高。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例题:
【例题】起重机把质量为0.5 t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 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 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g取10 N/kg。
教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解:重物匀速上升,提升重物的力和重力大小相等,
F=G=mg=0.5×103 kg×10 N/kg=5×103 N,
起重机提升重物所做的功为有用功:
W有=Fh=5×103 N×3 m=1.5×104 J,
起重机电动机所做的功为总功:
W总=3.4×104 J
起重机的机械效率:
η===0.44=44%。
(三)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学生分组实验一: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总是一定的吗?
利用实验测量时,需要测量哪几个物理量?怎样计算有用功?怎样计算总功?
【猜想假设】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的重、滑轮重、绳重、绳与轮间的摩擦、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
【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利用测力计将安装在滑轮组中的钩码(或重物)提起,比较同一滑轮组在不同使用情况下的机械效率。
实验原理:η==。
师生探讨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思路:按上图所示的方式组装好滑轮组,并使用该滑轮组分别将甲、乙重物提起,再将两次实验数据填写在下表中,进而比较两次测算的机械效率是否相等。
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0.5 kg)、弹簧测力计、铁架台、滑轮、长约2 m的细绳。
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过程中,不管是匀速拉动还是加速拉动绳子,对拉力大小都有影响,绳子是竖直拉还是斜拉,拉力大小也不同,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运动。
【进行实验】
(1)按图所示,把滑轮组安装好,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
(2)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重物(钩码)升高,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重物(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填入记录表格;
(3)计算出W有、W总、机械效率η并填入表中;
(4)换重物乙重复上面的实验。
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整理。
【分析论证与实验结论】
分析实验数据,展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
同一滑轮组,提起的物重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交流评估】回顾实验过程,在探究中运用了哪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实验设计有哪些地方不合理?操作中有哪些失误?从实验中你还有什么新发现?
公式推导:η===,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无关。
【知识拓展】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科学世界机械发展史。
纽科门蒸汽机最初的机械效率只有1%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1.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改进机械结构,使它更合理、更轻巧;经常保养,按时润滑,以减小摩擦。
2.旧汽车与新汽车相比,旧汽车机械效率低,当做一样多的有用功时,旧汽车比新汽车耗油多,排出的尾气也多。
(四)探究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
学生分组实验二:探究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在影响机械效率的许多因素中,摩擦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把物体拉上斜面时,就要克服物体与斜面之间的摩擦做额外功。做实验时,应该选择光滑程度一样的斜面,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小车运动,比较斜面的倾斜程度不同时,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否相同。
【实验步骤】①将木板用一木块垫起,使其倾斜程度较小,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将小车从斜面底端匀速拉到斜面顶端,记下小车移动的距离s,并测出斜面的高度h,拉力F。
②改变木板一端垫起的高度两次,使斜面较陡,重复实验过程①。
【实验记录】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并计算后填入相关值。
【分析论证】①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斜面的机械效率和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
②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匀速拉动小车向上运动时,要克服摩擦力做功,因此斜面的机械效率不高.
③对于斜面来说,W有=Gh,W总=Fs,η==<1。
④对于理想斜面,不存在摩擦,η=100%,Gh=Fs。
【得出结论】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斜面越倾斜,机械效率越高.
实验注意问题:
①拉动小车沿斜面向上运动时拉力要沿着斜面。
②拉动小车时要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课堂练习:
1.甲吊车比乙吊车的机械效率高,当它们分别把相同质量的物体匀速提升相同高度时,则( )
A.甲吊车的电动机做的有用功较多
B.乙吊车的电动机做的额外功较多
C.甲吊车的电动机做的总功较多
D.甲、乙两吊车的电动机做的总功相同
2.用滑轮或滑轮组提起同一重物(如下图所示),其中机械效率最高的是( )
3.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800 N的物体在10 s内匀速上升了1 m。已知拉绳子的力F为500 N,则提升重物的过程中( )
A.做的有用功是800 J
B.拉力F的功率是80 W
C.绳子自由端被拉下3 m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60%
【答案】1.B 2.B 3.A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成功的体会与经验?
1.学习了什么是有用功、总功和额外功。
2.理解了什么是机械效率,从而得到了机械效率的公式。
3.学习了如何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探究了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
五、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第3节 机械效率
一、基本概念
1.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几个概念三者的关系:W总=W有+W额
3.机械效率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4.机械效率公式:η=
5.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被提升重物的重力、摩擦、机械自重(动滑轮重力)
三、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
【课后反思】
本节课采用提问—思考—实验—分析—小结的教学方法,逐步提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然后进一步建立机械效率的概念,在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认真分析,重视实验,使学生在课内有所思、有所见、有所做、有所得,淡化教师的主讲思想,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主动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