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2.1.2 食物的消化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冀少版七年生物下册
学习目标
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2.理解消化的概念。
3.了解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4.能区分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
新知导入
餐桌上的美味要经过怎样的变化才能被我们利用呢?
新知讲解
一、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1.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的过程
馒头,清水,试管,烧杯,碘液,37℃温水,刀片等
2.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1)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①提出问题
唾液在馒头的消化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②作出假设
唾液可以分解馒头中的淀粉
③材料用具
新知讲解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新知讲解
a.收集唾液,用清水将口腔漱净,把舌尖抵在下门齿的下方或上门齿的上方,让唾液沿下唇流入小烧杯中备用
④设计并完成实验(供参考)
b.将馒头用刀片细细地切碎,然后取等量的碎屑分别装入两支洁净的试管,编号为甲、乙
c.向甲试管内加入2mL清水,向乙试管内加入2mL制备好的唾液,搅拌。将两支试管同时放入37℃的温水中,5~10min后取出,冷却
d.分别向两支试管内滴加2滴碘液,观察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新知讲解
①取唾液前必须用凉开水漱口,以去除口腔内的杂质
②取唾液时,一定要按教材中“技能卡”上的方法进行,切忌从咽喉处吐取黏液,因为这里的黏液不是唾液
③此实验一定要在37℃的温水中进行。37℃与人体的体温相近,此温度下唾液淀粉酶的消化能力最强。温度过高,酶会被破坏;温度过低,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
④在37℃的温水中保持的时间不能太短
⑤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新知讲解
唾液可以分解馒头中的淀粉
⑤实验现象
甲试管内变蓝色,乙试管内不变蓝色
⑥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甲、乙试管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甲试管中加入清水,滴加碘液后变蓝,说明其中含有淀粉;乙试管中加入唾液,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说明其中不含有淀粉
乙
甲
新知讲解
(2)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淀粉
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
口腔(唾液腺)
(无甜味)
(有甜味)
新知讲解
馒头,唾液,试管,试管架,解剖针,烧杯,37℃温水,刀片等
3.牙齿和舌与食物的消化
(1)实验:模拟牙齿咀嚼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①实验目的
说明牙齿在口腔消化中的作用
②材料用具
a.取两支洁净的试管,编为1号和2号,分别加入唾液2mL
③方法步骤
1
2
新知讲解
b.将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约0.8cm见方)的两块,一块放入试管1中,另一块切成馒头渣放入试管2中,搅拌
c.把两支试管同时放在盛有37℃温水的烧杯中,5min后取出,冷却
d.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滴加1~2滴碘液,振荡后观察馒头渣和馒头块的颜色是否变化
e.用解剖针将1号试管中的馒头块搅碎,再观察馒头渣的颜色有何变化
馒头块
馒头渣
1
2
+唾液
+唾液
新知讲解
④实验现象
a.向两支试管中滴加碘液后,馒头渣和馒头块都没有变蓝
b.用解剖针将馒头块搅碎,振荡后会有大部分馒头变蓝,原来在外面的馒头不变蓝
新知讲解
c.将馒头块切成馒头渣模拟了牙齿对馒头的咀嚼,由此可得出结论:牙齿咀嚼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⑤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a.馒头渣颗粒小,能充分接触唾液,淀粉可被分解,滴加碘液后不变蓝。馒头块表面可接触到唾液,表面的淀粉被分解,滴加碘液后表面不变蓝
b.馒头块内部的淀粉接触不到唾液,没有被分解,用解剖针将馒头块搅碎,振荡后淀粉露出,馒头块的大部分变蓝
新知讲解
提示
①馒头块不切碎,代表未经过牙齿的咀嚼;切成馒头渣代表经过了牙齿的咀嚼;搅拌代表舌的搅拌
②把烧杯中的水温调好后,再将试管放入水中,切勿在水温高于40℃时就放入试管,这样会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③牙齿的主要功能是切断、撕裂、磨碎食物
思考讨论
牙齿咀嚼与否
1.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经牙齿咀嚼后,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增大了食物与唾液的接触面积,食物能被充分消化
若两支试管的颜色都变蓝了,原因包括:①馒头块太大,馒头渣不够碎;②水温过高,酶失去活性,不能分解淀粉等。
2.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3.如果两支试管的颜色都变蓝了,原因是什么?
新知讲解
“囫囵吞枣”“狼吞虎咽”不经过牙齿的咀嚼或咀嚼不充分,不利于食物的消化
舌
食物进入口腔,经过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与唾液充分混合,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可以减轻胃肠的负担
新知讲解
4.食物的消化方式食物的消化方式
通过消化道的机械作用,把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与消化液混合,并不断地把食物向消化道的下端推送
物理性消化
物理性消化为化学性消化做准备,可保证食物被充分消化分解
物理性消化只是通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肠的蠕动及胆汁的乳化作用等,把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食物成分的分子结构未变
新知讲解
由消化腺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消化酶可以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和淀粉等结构复杂、不能被吸收的大分子,分解成结构简单、易被吸收的小分子
化学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在消化液的参与下,可以将食物进一步分解成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形式,食物成分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
新知讲解
5.口腔的卫生与保健
(1)预防龋齿
(2)保护牙齿
牙釉质损伤后不能再生,要注意保护
课堂练习
1.(2020 辽宁鞍山)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起始于( )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2.口腔内的唾液里含有的消化酶是( )
A.淀粉酶 B.蛋白酶 C.麦芽糖酶 D.各种消化酶
3.细嚼馒头有甜味,那是因为( )
A.部分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变成麦芽糖
B.淀粉有甜味
C.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变成葡萄糖
D.牙齿的咀嚼
A
A
A
课堂练习
4.(2020 山东临沂)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淀粉在口腔内的变化”的实验过程,对于他们预测的结果和得出的结论,你认为最符合事实的是( )
A.滴加碘液后1号变蓝,2号不变蓝,此实验说明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B.滴加碘液后1号不变蓝,2号变蓝,此实验说明水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C.滴加碘液后1号和2号均变蓝,此实验说明唾液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
D.滴加碘液后1号和2号均不变蓝,此实验说明唾液和水对淀粉都有消化作用
A
课堂练习
5.(2020 湖南张家界)某同学做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请分析并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项目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试管4 试管5
馒头碎屑或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适量馒头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唾液有无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 A 2mL唾液
是否搅拌 搅拌 搅拌 不搅拌 搅拌 搅拌
温度 37℃ 0℃ 100℃
加入碘液 2滴 A.如果1号和2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的变量是唾液
B.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选用1号和3号试管进行实验
C.根据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推测,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的是1号试管
D.如果4号试管中A处补全2mL唾液后,能和2号试管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D
课堂总结
1.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的过程,叫消化。
2.食物在口腔内消化包括: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3.物理性消化:通过机械作用,把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并与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酶,将结构复杂、不能被吸收的大分子,分解成结构简单、易被吸收的小分子
板书设计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
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消化
概念
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的过程
方式
通过机械作用,把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并与消化液混合
口腔内的消化
食物的消化
通过消化酶,将结构复杂、不能被吸收的大分子,分解成结构简单、易被吸收的小分子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作业布置
1.完成教材P12当堂练。
2.阅读教材P13开眼界——龋齿的形成过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