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杜牧诗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杜牧诗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1 17:1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杜牧诗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行
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春时节,行径南阳,遍村柔桑,欣欣向荣,村中到处春色烂漫。
B.披着蓑衣的牧童唱着歌,隔着篱笆偷偷张望穿着红裙的少女。
C.诗人进入农家暂憩,脱下半湿的衣服;主人摆出丰盛的饭菜来招待。
D.诗歌轻柔秀美,体现了南阳乡村的乡野情趣和淳朴的民风。
2.诗歌的颔联极其精妙,请从内容、手法与结构上进行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自宣城赴官上京
杜牧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淹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注】唐开成四年(839年),杜牧从宣城赴官上京的途中,巧遇回宣城的好友裴坦。杜牧回首自己十年辗转江湖的幕府生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赠好友。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潇洒”一词概括了自己辗转江湖十年间的生活状态,几乎每天都在和朋友一起喝酒,畅叙友情,非常快活。
B.第三句写诗人行游于宣城郊野,观山望水,自得其乐。“惊梦”一词写出了诗人大醉初醒的情态,耐人寻味。
C.“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道出了作者对这自由生活的无限怀念。“千里云山何处好”是一个疑问句,“云山千万里”,哪里好呢,说是“疑问”,实际上诗人心中早有答案。
D.这首诗层次分明,把落魄诗人的胸襟间事渐次说尽。其中既有风流倜傥的韵味,也不乏豪宕雄浑的气势。
4.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③,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释: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③的的:鲜明的样子。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色调明快,笔法简洁,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勾画了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写诗人归京途中所见,一山间,一水边,一远,一近,静中有动,画面生动和谐。
C.颈联叙写友人与诗人的不同心境。裴坦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诗人空虚无着,怅然若失。
D.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各奔东西,诗人不由得想到自己回京后的寂寥之态。
6.请赏析诗歌的颈联和尾联抒情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四、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九峰楼
杜牧
晴江滟滟含浅沙,高低绕郭滞秋花。
牛歌鱼笛山月上,鹭渚鹜梁溪日斜。
为郡异乡徒泥酒①,杜陵芳草岂无家。
白头搔杀倚柱遍,归棹何时闻轧鸦②。
【注】①泥酒:嗜酒。②轧鸦:橹声。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所写之景,是诗人登上九峰楼见闻,其景象背景阔大、有声有色。
B.“鹭渚”“鹜梁”虽然都是名词,却能引发读者对鹭飞鹜翔情景的想象。
C.诗人在异乡治理一郡,却因治理不好而借酒浇愁,但这做法却全然无用。
D.搔头、倚柱,这样的动作并不能减轻作者的思乡之情,他希望早日归乡。
8.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武关①
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②,戍旗长卷夕阳中。
【注】①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战国时秦置。楚怀王绝齐亲秦,入武关为秦伏兵所执,客死秦国。②圣神:神圣天子。四海:天下统一。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门见山,叙述诗人来到了武关的东边,清清溪水从眼前汩汩流过,好像在向行人诉说着前朝的史事;举目眺望,可笑当年那昏庸懦怯的怀王入关投秦,一去不返,如今除了关塞依旧,没有留下任何遗迹。
B.颔联以形象化的语言,极为深刻地揭示了怀王悲剧的内在根源。郑袖“娇娆”而“酣似醉”,屈原“憔悴”而“去如蓬”,婉转而深刻地指责了怀王的“不爱江山爱美人”致“迹自穷”的下场,诗人为之开怀一笑。
C.颈联在构思上是个转折,从对历史的沉思、叙述过渡到抒发眼前的感喟。诗人通过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批评楚怀王正是因为在人事上的昏庸才导致了丧师失地、身死异国的悲剧。
D.尾联,诗人的眼光再次落到武关上。他希望唐王朝统治者吸取楚怀王的历史教训,振兴国运。本诗起于武关,落于武关,将与武关相联的特定的历史情节和山川形胜的自然背景构筑在一起,立意深沉而含蕴。
10.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能让诗文增色。诗人在本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任选两种加以赏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遣①
杜牧
四十已云老,况逢忧窘馀。
且抽持板手,却展小年书。
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②。
闻流宁叹吒,待俗不亲疏。
遇事知裁剪,操心识卷舒。
还称二千石,于我意何如?
【注】①此诗写于会易二年(842),诗人四十岁,受到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被外放,任黄州刺史。②蘧:指蘧瑗,春秋时卫四人。《论语》记载他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点明诗人作诗自我排遣的原因,展现了诗人困窘不得志的境遇。
B.“持板手”与“小年书”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摆脱政务暂得消遣的欢欣。
C.诗人用阮籍、蘧瑗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懑无奈。
D.全诗的情绪跌宕起伏,多有变化,末句以发问收束,情绪激愤。
12.“闻流宁叹吒,待俗不亲疏。遇事知裁剪,操心识卷舒”诠释了怎样的处世之道,请结合诗句分析。
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①
杜牧
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
千岁鹤归②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
夜凉溪馆留僧话,风定苏潭③看月生。
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
【注】①大中四年七月,杜牧任湖州刺史,大中五年八月将离任赴京,新任刺史到任交接时,诗人由官署暂移居乌程县霅(zhà)溪馆驿。②《搜神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千年后化鹤归乡。③苏潭,湖州乌程县有苏公潭。
13.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百姓以“歌板之声”庆贺秋收,其中“万家”“处处”二语充分呈现了喜庆的宏大场面。
B.颔联上句用丁令威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这与下句构成对比,刻画了诗人欲归不归的矛盾心理。
C.颈联写驿馆内与僧人夜话,苏潭上看风定月生,这既可见出诗人之闲,又为下联写其感慨张本。
D.尾联不避重复,连用三个“闲”字,写诗人卸任湖州刺史时的心理,表现他对闲适生活的期待。
14.朱三锡《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评此诗说:“惟贤刺史胸中眼中乃能有此境界”,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贤刺史”这一评价的理解。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湘中友人
杜牧
莫恋醉乡迷酒杯,流年长怕少年催。
西陵水阔鱼难到,南国路遥书未回。
匹马计程愁日尽,一蝉何事引秋来。
相如已定题桥志,江上无由梦钓台①。
【注】①钓台,这里指姜太公钓鱼之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即劝诫朋友,不要因为贪恋美酒而忘却自己的志向,表达与友人共勉之意。
B.“南国”照应了诗题中的“湘中”,表明自己与友人一北一南,相隔千里,路途遥远。
C.“相如题桥”一句,运用汉代司马相如的典故,表达作者期待友人仕途上有所进步。
D.本诗表现一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雄壮气势,豪爽俊健,古朴潇洒,富有感染力。
1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请结合本诗,分析诗人闻蝉悲秋原因。
【答案】
B“隔着篱笆偷偷张望穿着红裙的少女”错误,诗句意思是,披着蓑衣的牧童正在唱歌,穿着红裙的少女隔着篱笆偷偷张望。应是穿裙子的农家窥视行人(路过的诗人),而不是牧童在窥看少女。
2.①内容上:垂柳依依,随风摇动,仿佛少女婀娜的腰肢一样;点点细雨滴落在曲折的池塘上。②手法上:使用了叠词与拟入手法,“娉娉”“点点”的叠词运用,使得诗歌音韵和谐;(或:“娉娉”暗用拟人手法,写出扶风垂柳的柔媚之态。)③结构上:既照应了前文的“春半”,又为下文的“蓑”“半湿”做了铺垫。
3.A“畅叙友情,非常快活”与诗意不符。本句由于有“潇洒”一词,可能会引起考生对诗人情感的误读。“酒杯无日不淹留”,诗人整天喝酒,乃是借酒消愁之举,于放浪形骸中见愁闷之情。
4.①厌倦官场。认为赴京做官是“蹉跎”,虚度时光。
②有归隐之心。把“尘冠挂却”看做“闲事”。
③对宣城山水及老朋友的眷恋。盼望将来要“访旧游”。
5.B“颔联写诗人归京途中所见”错误。“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所以“九华山路云遮寺”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的景象,并不是诗人归京途中所见景象。
6.颈联通过对比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来抒情。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而诗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 
尾联通过想象来抒情,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各奔东西,诗人不由得想到自己回京后的寂寥之态。
7.C“却因治理不好而借酒浇愁”错误。“徒泥酒”写的是即使沉湎于饮酒也是枉然,仍然无法排解对故乡的思念,是说喝酒是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虽然无法排解,并不是治理不好而借酒浇愁。
8.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秋日美景图:波光荡漾,浅沙悦目,外城环绕,秋花绽放,牛歌鱼笛,鹭飞鹜翔。
作用:以景衬情,作者写这样的美景更加衬托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9.B “诗人为之开怀一笑”错误。“一笑怀王迹自穷”是说“可笑当年的楚怀王入关投秦却是到了尽穷”,表达的应该是作者对昏庸的楚怀王的嘲笑。
10.①拟人。首联“碧溪留我武关东”一句,诗人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自己在武关的盘桓说成是“碧溪”的相留,这就将诗情十分自然地转到对这一历史陈迹的临风联想上来。
②对比。颔联“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两句,诗人用强烈的对比,将郑袖得宠而“酣似醉”之态,与屈原遭放逐后的“憔悴”、形容枯槁、流落失意之色作鲜明的对比。通过小人得势、贤臣见弃的形象对比,婉转地抨击了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
③比喻。颔联“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两句,诗人用郑袖“娇娆”“酣似醉”,表现其娇妒、得宠之态,而“酣似醉”,足见怀王对她的宠幸和放纵;诗人用屈原的“憔悴”,表现其形容枯槁、失意之色,而“去如蓬”的比喻,足见屈原遭放逐后到处流落,无所依归的漂泊生涯。形象地表现了怀王的昏庸。
④借代。颈联“山樯谷堑”代指昔日江山依旧,“弱吐强吞”代指弱肉强食七国争雄的局面。诗人通过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说明楚怀王正是因为在人事上的昏庸才导致了丧师失地、身死异国的悲剧。
⑤用典。颔联两句诗人借郑袖得宠而“酣似醉”,屈原遭放逐后的“憔悴”、形容枯槁、流落失意之事,表现了小人得势、贤臣见弃,婉转地抨击了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
11.B“表现了诗人摆脱政务暂得消遣的欢欣”错误。“持板手”与“小年书”形成了悬殊的对比,言下之意就是在强调自己如割鸡用宰牛刀一样被大材小用了,本来应该在庙堂之上从容揖对的,怎么能沦落到这种小地方来呢。
12.①处世内敛理性。听到流言飞语也不像以前那样怒发冲冠,而是宁可叹息而不表露出来;处理世俗事务时也学会了一视同仁。
②处世懂分寸知取舍。遇到事情懂得如何斟酌取舍,在性情方面也明了退让的好处。
13.B “颔联上句用丁令威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说法错误。“千岁鹤归犹有恨”运用典故,是说丁令威在山中学道住了一千年,后来化鹤归乡探亲,可是原来居住的地方早已不见亲人的影子,于是感到悔恨交加,表明了对家乡仍然不舍的情怀;“一年人住岂无情”则是抒写了诗人的不舍之意,虽然在湖州担任了一年的刺史,却对当地的一草一木都有了感情,也希望能尽一己之力,多为乡亲们谋幸福,此时此刻他怎么能忍心突然离去?“岂无情”三字,采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对湖州的不舍之情。因此整联表达是作者对湖州的依依不舍之情。
14.①从首联看出,作者因百姓的欢乐而欢乐,显示出与民同乐的态度。②在诗的颔联中,作者表达出对湖州的深深眷恋之情。③诗的尾联,表现出作者在湖州的一年中忙于政务,如今在离开时才得有空闲观赏湖州的风景。以上都表现出作者作为地方官勤政爱民的形象。
15.C “表达作者期待友人仕途上有所进步”错误,应该是表达了作者自己求取功名的决心。
16.①流年怕催,时光易逝,青春易老;②路遥难行,与友人书信难寄,音讯难通;③相如题桥,决心求取功名,但无由梦钓台,无人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