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三曹”诗歌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三曹”诗歌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1 17:1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三曹”诗歌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
(魏)曹丕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1.下列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游子羁旅古体诗,它以情景交融的典型笔法,表现了游子深切的思乡苦情。
B.前十二句为第一层,写景为主而兼叙事,营造清冷寂寥的氛围,为后面的抒情蓄势。
C.后六句为第二层,直接抒发游子思乡的感情,最后两句更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D.本诗语言平易质朴,描写细腻,情景相生,感情深沉,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这首诗的写景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各题。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3.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七言诗有着独特艺术风格,语言浅显,清丽自然,没有雕琢的痕迹;笔致委婉,感情细腻,有千回百转的缠绵。
B.全诗不断变换抒情角度,运用赋、比、兴名种表现手法,综合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等方法,反复渲染思妇的情绪。
C.短歌,调类名,汉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一般来说,长歌多表现慷慨激昂的情怀,短歌多表现低回哀伤的思绪。
D.李白有诗云“蓬莱文章建安骨”建安时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 曹丕作为此时期的代表人物,以作品风骨遒劲而著称,被后来人尊为典范。
4.这首诗是如何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杂诗二首(其二)
曹丕
西北有浮云,亭亭①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②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③。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注]①亭亭:远而无所依靠的样子。②飘风:暴起的风。③吴会:指吴郡和会稽郡。吴本是秦会稽郡,后汉时分为吴和会稽两郡。
5、诗人开篇两句中塑造“浮云”这一意象的目的是什么?
6、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
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作品注释:①南国:南方。屈原《橘颂》:“后皇嘉树,生南国兮。”②江:长江。下文“湘浊”,湘水中的小洲。③薄:鄙薄。朱颜:红颜,美色。下句“发皓齿”,言笑或歌唱。意为佳人不敢展示才华。④俯仰:一俯一仰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7.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南国佳人”的美貌,如桃李花开灿烂,耀人眼目。
B.三四句写佳人朝游长江之北,夕宿潇湘之滨,通过行踪的对比表现其迁徙不定的行踪。
C.五六句中“薄”的意思是轻视,说世俗之人不看重佳人,佳人会为谁轻启朱唇一展歌喉呢。
D.整首诗构思巧妙,语短情长,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悲慨之中又具有自然之美。
8.本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诗
曹植
太和二年大旱,三麦不收,百姓分为饥饿。
天覆何弥广,苞①育此群生。
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
庆云②从北来,郁述③西南征。
时雨中夜降,长雷周我庭。
嘉种盈膏壤,登秋毕有成。
注①苞:通“包”,容。②庆云:祥云,此指雨云。③郁述:同“郁律”,雷声。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喜雨”之情源于旱情消除,百姓不再饥饿,反映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关切。
B.天旱不雨,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凄苦,诗人以悲伤的笔触揭露社会的黑暗。
C.“弃”与“惠”、“憔悴”与“滋荣”对举,突出了天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D.诗中的“时雨”与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雨”,都有“及时雨”的意思。
10.全诗运用哪些写作手法表现“喜雨”之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情诗①
曹植
微阴翳阳景, 清风吹我衣。
游鱼潜渌水, 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 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 今来白露晞。
游子叹黍离②,处者歌式微③。
慷慨对嘉宾, 凄怆内伤悲。
【注释】①本篇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杂诗》。②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行役不已之意。③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
B.三、四句写鱼儿游于渌水,翔鸟高飞云天,俯仰有致,意境开阔,以乐景衬托哀情。
C.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D.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2.这首诗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请问诗歌表达出了哪些情感?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却东西门行
曹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①。奈何此征夫,安得驱②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③,故乡安可忘!
【注】①不相当:不相逢,指飞蓬与本根而言。②驱:去,离开。③狐死归首丘:屈原《哀郢》中有“乌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首丘,头向着自己的窟穴。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没有华丽的词句,也少有表现愁苦的词语,但朴实之语,也收到了动人心魄的效果。
B.“鸿雁”万里远征,形单影只,不管是“食南稻”还是“复北翔”,都只能依从节令的变化。
C.“转蓬”即飞蓬,诗中的“转蓬”经历“万岁”却不能归于故土,其时间的漫长感非常强烈。
D.“戎马”两句写出了征人马不解鞍,甲不离身的生活,写出了征人辛苦劳累的军旅生活。
14.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分析。
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初期会盟津②,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③,刻玺于北方④。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①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②初期会盟津:相传周武王与八百诸侠在孟津会盟,兴师伐纣。③淮南弟称号: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④刻玺于北方: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15.下面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蒿里行》是汉乐府旧题。全诗风格质朴,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歌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
B.诗歌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如实写出来。刚开始时大军云集,后来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为了争夺霸权而互相残杀。
C.“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两句运用场景描写,具体描写了战士因连年征战不解甲而长满虮虱的场景和无辜的百姓因兵祸之害而大批死亡的景象。
D.锺嵘评曹操的诗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这指出了曹操的诗歌情感沉郁悲怆的特点,这首《蒿里行》即是极为典型的例子。
16.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C “最后两句更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有误。诗人因还乡无望,只有向风长叹,肝肠断绝了,这个结尾直抒胸臆,余情袅袅,令人回味,但不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2.①运用叠词突出特点。“漫漫”“烈烈”等叠词的使用,突出了秋夜的漫长和北风的寒凉,强化了诗人的情感。
②调动多种感官写景。“秋夜长”“北风凉”将心理感觉与触觉相结合,写出北方秋夜深沉、萧瑟、凄清的特点;“天汉回”“草虫鸣”“雁南翔”视听结合,写出秋夜的寂寥与空阔。
③俯仰结合立体描绘。诗人仰观明月银河,俯察清波白露,立体描写出了秋夜的天地景观,营造了清冷寂静的意境。
3.B“全诗不断变换抒情角度,运用……肖像描写”赏析有误。诗中没有“肖像描写”。
4.①借景抒情。这萧条的景色牵出思妇的怀人之情,映照出她内心的寂寞;最后几句以清冷的月色来渲染深闺的寂寞。②对写。女主角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乡的情景。③直抒胸臆。“念君客游思断肠,忧来思君不敢忘”写出了自己孤苦寂寞和对丈夫的牵挂。④用典。运用了牛郎织女的传说,表达了思妇的哀怒,对丈夫的思念。⑤“不觉泪下沾衣裳”是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泪”是思的外在表现,“泪下”而“不觉”,正是动情之处“沾衣裳”则突出了相思之苦,忧愁之深。
5、浮云。特点:孤独无依,身不由己,漂泊流落。情感:①感慨生不逢时;②思念故乡,厌倦客居。
6、采用象征(或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手法。通过浮云的遭遇,揭示客子的心情。前六句写浮云遭遇飘风,表达客子生不逢时、孤独无依的凄苦;七、八两句写浮云不愿留滞他乡,点明客子思乡的主题。
7.B“通过行踪的对比”错误,颔联的意思是“早晨她来到江的北岸游玩,夜晚她到萧湘的小岛中休憩”,没有“对比”的手法。
8.①写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表达对自己杰出才能的肯定、欣赏;②写佳人行踪不定、美貌不为时人所赏,表达自己境遇不佳、怀才不遇的苦闷;③写佳人容华难以久持,表达人生短暂、容颜易老的无奈以及自己盛年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9.B“诗人以悲伤的笔触揭露社会的黑暗”错误。后六句写天降喜雨,可及时播种,丰收有望,字里行间洋溢着久旱得逢及时雨的喜悦。
10.①对比手法。开篇小序先总体展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关切,结尾部分“嘉种盈膏壤,登秋毕有成”,表现了对久盼的雨水及时降临的喜悦以及丰收的渴望期待,鲜明的对比间突出了喜悦之情;颔联意思是老天不管它们必憔悴,老天施爱它们就健康,“弃”与“惠”“憔悴”与“滋荣”间形成鲜明的对举关系,凸显了及时雨的重要性。
②直抒胸臆。首联意思是苍天如盖多大多宽广,万物有幸长得这样旺盛,直抒胸臆;尾联意思是快把良种洒下沃土去,秋天定有丰收好景象。首尾两联直抒胸臆表达及时雨降临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③白描手法。“庆云”句意思是今天北风吹来五彩云,翻翻滚滚奔向西南方;颈联“时雨”句意思是及时好雨至夜下起来,绵绵雷声响在我屋旁。以上两联叙述描写相结合,简笔勾勒,表现了及时雨的降临场景和令人兴奋的画面。
11.C “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错误。应是“表现了役夫有家不能归的心情”。结合注释①和七、八两句用物象的变化写出的时间的流转,体现的都是役夫久在他乡、有家难归的愁苦。
12.①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凄怆,从“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直抒胸臆可见。
②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黍离”和“式微”两个典故委婉道出了社会动荡和徭役制度的悲剧,寄予了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感。
③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一展抱负热切之情,“游鱼”和“翔鸟”二句以自然界中鱼鸟的各得其所来暗示作者对自由、解放的热切憧憬。(答“作者借征夫行役思归,归来却又愁苦感慨的形象描写自己在政治生活中抑郁不得志、进退皆难的复杂情感”也可以。)
13.B“形单影只”理解有误,由“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可知,鸿雁并不是孤单的,它们“自成行”,是雁群。
14.①借景抒情:借“鸿雁”严冬南飞食稻、阳春则北翔的辛劳困苦之景,抒发作者对东征西战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借“转蓬”随风飘荡、无所归止的景象抒发作者有家不能回的无奈与愁苦之情。②用典:最后一句,作者借“狐死首丘”的典故引出征夫的乡关之思,同时表达自己永怀故土的坚定信念。③起兴:以“鸿雁”的万里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的随风飘荡、无所归止起兴,引出征夫出征之遥、之苦和返还无期﹔借“神龙”“猛兽”“狐”尚且有自己的归宿,引出征夫无法归家的无奈﹔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任选两种即可)
15.C“运用场景描写”错误。“万姓以死亡”不是场景描写,具体描写无辜百姓因兵祸之害而大批死亡的景象的诗句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16.①对义士的欣赏和赞叹。开头四句“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写出了关东之师初起时的声势和恢复汉祚的正义,表现了作者对于关东仗义之士的赞叹之情。
②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现实的不满。中间八句诗人对袁绍兄弟借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之实感到厌恶。对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诗人感到非常失望。
③对战士、百姓的担忧和同情。从“铠甲生虮虱”一句开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及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