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辛弃疾诗词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①
(宋)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②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③,留教视草④,却⑤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①范倅:即范昂,曾任滁州通判;倅:副职。辛弃疾为范昂赴临安送行而作此词。②莼:蔬菜羹;鲈:鲈鱼脍。③夜半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④视草:为皇帝起草诏书。⑤却: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前三句“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陡然而起,直抒胸臆,以高屋建瓴之势笼罩全篇。
B.“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都不管”“只管”道尽“水”与“西风”的无情,一语双关,既设想友人别后归途情景,又暗喻范倅离任乃朝中局势所致。
C.“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格调转亢,词人用积极的精神、昂扬的语调为友人入朝壮色,寄托了词人的理想,表明愿为光复中原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
D.“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词人借酒消愁,为酒所困,流露了无可奈何、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2.辛弃疾是“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结合该词下阙简要分析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
贺新郎·别茂嘉①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②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③。看燕燕④,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⑤、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①茂嘉:辛弃疾族弟,时因事贬官。此词大约作于词人闲居铅山期间。②马上琵琶:指王昭君出塞事。③“更长门”句: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时辞别“汉阙”,幽团长门宫。④燕燕:《诗经·邺风》有《燕燕》诗,相传为卫庄公之妻庄姜望着燕燕双飞,送别休弃去国的庄公之妾戴妫而作。⑤向河梁:指李陵送别苏武归汉。
3.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开头借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戚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B.“算未抵,人间离别”将人间离别和啼岛的悲鸣作一比较,引出下文转入送别正题。
C.“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写啼鸟也解人间恨事,衬托人的离别之恨。
D.结尾点题,“谁共我,醉明月”将上文中凌空驰聘的想象和描写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
4.“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主要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用前韵再赋①
辛弃疾
肘后俄生柳②。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右手淋浪③才有用,闲却持螯左手④。谩赢得、伤今感旧。投阁先生⑤惟寂寞,笑是非、不了身前后。持此语,问乌有。
青山幸自重重秀。问新来、萧萧木落,颇堪秋否。总被西风都瘦损,依旧千岩万岫。把万事、无言搔首。翁比渠侬人谁好,是我常、与我周旋久。宁作我⑥,一杯酒。
【注】①此词作于辛弃疾罢居铅山瓢泉期间。②肘后俄生柳:喻世事变幻无常,典出《庄子·至乐篇》。柳:通“瘤”。③淋浪;指开怀畅饮。④毕卓嗜酒,以为一生持蟹畅饮,泡在酒池之中方是乐事。⑤投阁先生:即汉代扬雄,词人借指自己。⑥《世说新语·品藻》:“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头两句,词人借用《庄子》中的典故,抒发了世事无常、人生失意之感。
B.上阕第三句,表达了词人只能手把蟹螯、借酒消愁来打发日子的无奈。
C.“投阁”句,化用扬雄的典故,抒发了人生中的是非曲直生前死后俱难了结的感慨。
D.上阕用典丰富,兼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将词人内心的牢骚与愤懑表现得淋漓尽致。
6.下阕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一剪梅·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
B.“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
C.“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
D.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上片通过回忆中秋月景来写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下片借咏中秋无月,赏月不得,抒发思乡的羁旅之愁。
8.词上片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宋〕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①此词作于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②招魂:《楚辞》中作品,屈原所作。③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前两句写景,着眼于视觉,以黄昏灯火衬托郁闷心理,以“来去云”暗喻词人仕途漂泊不定的状态。
B.“鹧鸪声”两句,前句绘声,后句叙事,以鹧鸪的欢啼烘托词人“潇湘逢故人”的欣喜,“逢故人”则妙应标题。
C.“挥羽扇”三句追叙往昔抗金军旅生涯,仅仅十一字,就塑造出了词人自己英气勃发、纵横杀敌的儒将形象。
D.“憔悴”点出如今的苍老模样,“儒冠”借代书生身份,一个“误”字,语调低沉,感情凑恰,充溢不平之气。
10.简要分析下阕的表现手法及抒发的情感。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注:此诗作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至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年间,作者闲居带湖、瓢泉,其间除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至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一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外,一直赋闲在家。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写词人整日借酒浇愁,一生的梦想因没能改变时局而全部成空,一个“空”字道尽心酸无限。
B.“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写词人回想少年歌舞升平的时光,表现出词人在现实不如意的情况下对美好过往的留恋。
C.“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写词人被鸣钟吵醒后再难入眠,面对的是“卷地西风”。“卷地西风”暗指严酷的现实。
D.这首词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通篇蕴含着开阖顿挫、腾挪跌宕的气势,与词人沉郁雄放的风格相一致。
1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蓦山溪·停云竹迳初成①
辛弃疾
小桥流水,欲下前溪去。唤取故人来,伴先生、风烟杖屦。行穿窈窕,时历小崎岖,斜带水,半遮山,翠竹栽成路。
一尊遐想,剩有渊明趣。山上有停云,看山下、蒙蒙细雨。野花啼鸟,不肯入诗来,还一似,笑翁诗②,句没安排处③。
【注】①此词约作于庆元元年(1195)辛弃疾隐居瓢泉之时。辛弃疾第二次落职之后,他在江西铅山瓢泉有了新居,新居内有亭,词人看到亭子想起陶渊明的《停云》诗作,写下这首词。②一似:很像。翁:指词人自己。③句没安排处:谓没有把“野花啼鸟”在诗句中安排好。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极力描写“停云”周围的山水之美:小桥流水,丘壑间错,幽径崎岖,翠竹夹道。
B.上阕“行穿”二句,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的句意。
C.下阕开头,词人举杯独酌,觉得自己时下的生活颇有当年陶渊明归田园居的风味。
D.全词将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表达出词人隐逸的情趣和超脱现实的心境。
14.这首词结尾“野花啼鸟……句没安排处”涉笔成趣,含蓄蕴藉。请简要赏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赋琵琶①
辛弃疾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②、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③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④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⑤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注]①这首词为作者谪居江西上饶时所作。②出塞,指昭君出寨。③辽阳征戍之地。④贺老,指开元、天宝年间善弹琵琶的艺人贺怀智。⑤沉香亭,用沉香建成的亭子,唐玄宗曾在此赏花。李白奉命作《清平调》三首。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杨贵妃抱过的琵琶开篇,目的是批评玄宗沉湎于酒色。
B.“浔阳江头”句以白居易送客闻琵琶事自比,表达谪居之苦。
C.“贺老定场无消息”写出作者为朝中无人、国势衰微而担忧。
D.“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化用李白之典,写出盛世已去的无限悲慨。
16.清人陈廷焯评本词“无一字不呜咽”。请结合具体词句,至少选择三处,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
【答案】
D “消极避世”说法有误。“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的意思是倘若友人去了京城,遇到老朋友,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仍然是借酒销愁,为酒所困,而这并不是词人主动选择的消极避世,而是自己想有一番作为却不得重用的苦闷。
2.①激励友人奋进,称赞他的才能,希望他得到重用,到玉殿为皇帝起草制诏;②杀敌报国的渴望,有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而梦中才有执弓弦驰骋战场的场景。③壮志难酬的苦闷,自己不能去朝天,依然愁肠满怀,借酒浇愁。
3.C“写啼鸟也解人间恨事”错误,应该是啼鸟只解春归之恨,它不解人间恨事。
4.(1)用典,此句化用了燕太子丹易水送别荆轲前往刺杀秦王的典故。
作用:(1)渲染出一种慷慨激昂、沉重悲壮的氛围。(2)借易水送别表达自己与族弟分别时内心的沉痛与不舍,(3)借荆轲刺秦的失败,抒发自己对族弟因事贬官的同情与悲慨以及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慨。
5.D“兼用夸张的表现手法”错误,根据“肘后俄生柳”“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右手淋浪才有用,闲却持螯左手”“投阁先生惟寂寞,笑是非、不了身前后”“持此语,问乌有”可知,上阕用典丰富,将词人内心的牢骚与愤懑表现得淋漓尽致,没有使用夸张的表现手法。
6.①比喻。以“青山”自比,抒发了纵使困难打击再多,也会像青山那样坚贞不屈、傲然挺立的情怀。②用典。借用段浩的典故,表达了词人追求真我、独立不阿、绝不屈服于小人的决心。
7.D“抒发思乡的羁旅之愁”理解错误,下片写无月之夜的孤寂愁怀。“浑欲”三句,写企盼中秋之月的心情。“浑欲乘风问化工”写出盼月心情之急切,倍见其遗恨之深。此句暗中透出词人被朝廷闲置不用,报国无门之恨。“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写出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可奈何之情状,其怨恨之情显而易见。结末三句以景作结,写中秋无月之夜的寂寞愁情。词人在无奈之下,只得以红烛为伴,借酒浇愁,慢歌独饮,聊以自慰,以此来打发这个无月的漫漫长夜。其孤苦之状,历历在目。可见,并没有抒发思乡的羁旅之愁。
8.①对比和反复,“忆对”与“今宵”,用往昔花好月圆的中秋美景,反衬今夜无月的孤寂,“在杯中”“湿纱窗”,反复咏叹,含蓄且耐人寻味。②虚实结合,借“今宵楼上一尊同”巧妙将往昔与今夜的中秋景致联系在一起;③白描“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云湿纱窗”等句,粗笔勾勒花月掩映杯酒和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
9.B“鹧鸪的欢啼”错误,“鹧鸪声”一向给人以悲凉之感。黄昏时分的山村,词人听到阵阵鹧鸪的叫声,心中不禁顿生悲凉;联想自己的前途未卜,更觉得凄凉万分,此时的气氛是沉闷和凄苦的。“鹧鸪声里数家村”一句“以鹧鸪的哀鸣烘托词人心境的黯然凄凉”。
10.①下阕全用典故,前两句化用苏轼写周瑜“羽扇纶巾”的诗句,以周瑜自比,形象地展现了词人早年抗金的神采与豪情壮志;后三句用屈原《招魂》和杜甫诗句,写出了词人如今失魂落魄、疲惫不堪的落寞悲情。
②下阕运用昔今对比手法,将往昔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与如今的憔悴落魄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交加之情。
11.B“表现出词人在现实不如意的情况下对美好过往的留恋”错误。“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是写词人回想少年时的壮志豪情,表达了词人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12.①上阙词人逃避现实,借酒消愁,但想到刘邦和秦始皇,英雄惺惺相惜,表达了诗人渴望能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
②下阙回首少年志向,梦断难眠的背后是优国忧民的使命担当以及面对西风卷地的严酷现实决不低头的豪情壮志。
13.D “全词将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错,本词中并没有议论的表现手法;“超脱现实的心境”也属于过度解读,词中“野花啼鸟,不肯入诗来,还一似,笑翁诗,句没安排处”,意为野花啼鸟,不肯入诗来,好像在嘲笑我,词句中没有安排好它们的容身之处,含蓄地表达自己因落职闲居,隐居并非内心所愿,并不是超脱现实。
14.①涉笔成趣:词人将花鸟人格化,说想把花鸟写进诗里,但花鸟不肯进他的诗,说没安排好,让人觉得词人似乎已和山中的花鸟成为好朋友;此设想新颖,颇含幽默趣味。②含蓄蕴藉:以野花啼鸟笑词人在诗中尚未安排好它们的位置,表示隐居乡间并非词人所愿,在一片宁静中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哀愁。
15.A“目的是批评玄宗沉湎于酒色”错,杨贵妃怀抱过的琵琶,标志着一个“黄金时代”。作者在此,暗指北宋初期歌舞繁华的盛世,目的是借唐说宋。
16.“辽阳驿使音尘绝”,抒发了征人之悲;
“最苦浔阳江头客”,抒发了贬谪之痛;
“望昭阳宫殿孤鸿没”,抒发了国破之恨;
“贺老定场无消息”,抒发了朝廷之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