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第五节11.2《与妻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第五节11.2《与妻书》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1 17:4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名 与妻书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感叹句、反诘句、对偶、排比等句式表达情感的写法,以及综合运用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的技巧。 3.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豪情;学习革命先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教学难点 1.文中所用典故及相关成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授课所用视频、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译文:清朝末年,(我们)革命党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艰难危险,凭着坚毅不屈的精神,同残害民众的敌人相搏斗,遭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然而)牺牲状况的惨重,要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这场战役为最(厉害了)。我们党的精华,(几乎)全部牺牲,那个损失可以说太大了!然而这次战役,(英雄们)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溅红宇内,(他们的)浩然正气充满四面八方,草木(有情)为这次战役满怀悲痛,风云(有知)因(这次战役)而变了颜色。全国长期受压抑的人心,(也因此)才大大地振奋(起来)。(人民对于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 像汹涌的洪水冲击山沟一样,(气势浩大,)不可阻挡,不到半年武昌的大革命因此而成功了。(如此看来,)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能使天地(为之)震惊、鬼神(为之)哭泣,(它将)同武昌革命的战役一样永垂不朽(为后人纪念)。 二、介绍作者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4岁进高等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毕业后到日本留学。 1911年参加广州起义,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两广总督张鸣岐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当时水师提督李准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总督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 写作背景 《与妻书》 是林觉民在1911年广州起义的前三天4月24日晚写给陈意映的。当时,他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志,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而轰轰烈烈、生死难卜的起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不能自已,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信。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陈意映收到诀别书,立刻想到死,林觉民的父母恳请陈意映念在家中尚有一岁幼儿,而她腹内还有一个小生命,一定要活下去。1911年5月19日,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 仲新刚刚两岁的时候,陈意映郁郁而终。长子伯新不幸夭折,次子仲新献出《与妻书》手稿,现存福建省博物馆。 整体感知 1.题目解读 本文是早期民主革命先驱者林觉民烈士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表现了高尚情操和对妻子的深情。 林觉民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摧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给他的婁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正音正字 称心快意 chèn 几家能彀 gòu 必不能禁 jīn 使之肖我 xiào 依依旁汝也 bàng 一恸 tòng 书信知识 书信的提称语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如“台端”“台甫”等,这类词语为提称语。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比较常用的有: 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等。 用于长辈:叩禀、敬叩、几前、尊前、尊鉴(看信)、赐鉴、尊右等。 用于师长:函丈、尊鉴、道席等。 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等。 用于同学:砚右、文几等。 用于夫妇:俪鉴等。 用于女性:芳鉴、淑鉴等。 用于晚辈:如唔、如面、如握等。 书信格式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此致敬礼”。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此致”二字之后不加标点,“敬礼”二字之后可加感叹号表示诚意。 ⑤署名和日期:另起一行,在右下方位置署名,日期写在名字下方。 4.听读课文 5.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2-4):是信的核心。在这部分中,烈士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三部分(5-7):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五、深入探究 1.疏通字词,了解文意 第一段 卿卿:典故: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以:介词,凭借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判断句 竟:动词,完毕,终了 而:表顺承 搁:放下 而:表顺承 之:代词,这件事 第二段 称:符合 快:使动用法,使...愉快 彀:通“够” 老:形作动,尊敬 老:形作名,老人 以及:推广 之:结构助词,的 而:连词,表顺承 当:能愿动词,应当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其:语气副词,可,还是 第三段 尝:曾经 与使:连词,表选择,与其 无宁:不如 而:连词,表修饰 而:连词,表顺承 而:连词,表转折 相:代词,我 以:介词,凭 卒:最后 而:连词,表修饰 先汝而死:省略句,先(于)汝而死 第四段 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判断句 以:把 以:介词,因为 有身:怀孕 第五段 第以:第,连词,但是;以,介词,从 瓜:名作状,像切瓜一样 将奈之何:固定结构,表疑问,“把...怎么办?” 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定语后置 数:名作状,用数字 钟情:古今异义,古:感情丰富;今:感情专注 钟情如我辈者:主谓倒装 其:语气副词,表期望语气,应当,一定 肖:像 其:代词,他 当:副词,将会 第六段 当:语气副词,将会 相:代词,你 其:代词 旁:通假,通“傍” 以:介词,因为 第七段 志:名作动,追求 至:极,状语后置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省略句,生(于) 卒:副词,最终 其:代词,自己 尽:形作动,写尽 模拟:古今异义,古:想象;今:模仿 其:语气副词,表揣测,或许 手:名作状,用手 第八段 尽:形作动,领会尽 文中找出一句你认为最能概括文章主旨的句子。 明确: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3.林觉民起义前在绢帛上留下的这封《与妻书》,是一封情书,还是一封遗书呢 用意是什么 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既是遗书也是情书 遗书: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情书: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布置作业 以陈意映的口吻,给林觉民写一封回信。 答夫书 陈意映 觉民郎君如晤。吾今以此书答汝之家书矣。汝作书之时,泪珠与笔墨齐下;吾看书之时,泪决堤,悲痛不能自已,汝既知吾不欲汝死,岂可弃吾于不顾,孤身奔赴黄泉路。 吾深知汝爱吾之心,吾何尝不深深爱汝也?吾对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与汝相遇,相知,相爱乃吾人生之幸。然吾亦知,今清政府腐败不堪,民族危机愈发深重,可吾非圣人,岂能放下儿女私情,放下你我之间的爱恋,汝舍身取义,为国为民,吾引以为傲。然吾深爱汝,今天人两隔,吾岂能不悲伤矣。 吾与汝历经种种,吾从未忘记。汝曾言:“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然君食言矣。汝卒先吾而死,独留吾于世,别离之苦太痛。汝不能忘吾,吾亦不能忘汝。曾记那日烟雨朦胧,吾与汝撑着油纸伞,漫步回家路,冷风溜进吾衣袖,汝紧握吾之手,许吾今生今世,汝可曾记否? 吾何尝不欲与汝相守以死,天下之事我亦知一二,吾当时略知汝归之时些许不寻常。吾心忧,然不愿令汝忧吾之忧。吾今知汝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之因也。国若不在,家复何存。况吾爱汝甚。汝之决定,吾亦坚定。故吾忍悲生下腹中孩儿,是男,今已三岁。小儿牙牙学语,大儿望承父之志,报效天下。 现吾独处吾双栖之所,窗外疏梅未变,人已缺。吾以一壶浊酒,空对先时月。今距吾与汝别离已三年有余。愿汝与吾之儿能承汝之志,谅吾之私,吾诚不能忍吾与汝阴阳两隔不相见。若回当初汝离家之时,吾愿化作一滴雨,落汝肩头,伴汝左右,生死相随。今终要与汝再相见矣,吾真真不能忍受无汝之日。 汝未负天下,亦未负吾。吾爱汝,吾与汝相爱是缘,亦是命中最美之相见。吾今来陪汝,望汝不再松吾之手,许吾与汝生死相依,山无棱,天地合,乃敢相绝矣。
板书设计 一(1):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二(2-4):倾诉“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 三(5-7):再一次倾诉自己的衷肠。
教学反思 文章较长,知识点较多,还是需要积累磨练,不断提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名 与妻书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感叹句、反诘句、对偶、排比等句式表达情感的写法,以及综合运用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的技巧。 3.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豪情;学习革命先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感叹句、反诘句、对偶、排比等句式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所用典故及相关成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授课所用视频、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为背诵打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与妻书》一经披露就感动和影响了无数人,作者为理想为革命而奋力追求、无悔向前的精神,感天动地,草木若有灵闻之亦当为其感动,鸟兽若有情感之亦当为其倾倒。林觉民作为革命者所拥有的这种大爱情怀,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应该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妻书》。 深入探究 1.在《与妻书》一文中作者回忆了哪几个生活场景?有哪几个愿望?本文又是如何做到感人至深的? 明确:三忆 三愿 三忆: 一忆生死之争论; 二忆新婚燕尔、两人双栖之所; 三忆六七年前远行未告及十余日前欲告又止的情景。 三愿: 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有道。 第一件事是关于夫妻谁先死的谈话,说明自己本不愿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说明自己“挚爱”妻子,怕妻子担受不起深重的悲痛。三愿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 这“三忆”与“三愿”的共同之处是都反映了烈士生前对妻子的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即“吾至爱汝”。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人生苦短,“爱别离”让人字字泣血,本文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情书”,其中“爱”出现了6次,“爱汝”出现了4次;“爱别离”体现在: 第1段: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 第6段:吾今与汝无言矣! 第7段:吾今不能见汝矣! 文章又写了“7次悲”,从文中找出 明确:第1段:(吾)忍悲为汝言之 第2段:汝其勿悲 第3段:吾担悲也 第4段:更恐不胜悲 余心之悲 第6段:汝不必以无侣悲 第7段:(吾)一恸 凡是表达“吾”的感情,都是之言悲恸。但凡写到“汝”,都是劝不要悲。 文中又提到5次“国”和5次“家”,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什么? 明确:反复将“天下”、“国”和“家”对举,是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而朴素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 这封绝笔书中用了许多典故,试找到并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课文: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明确:应为“司马青衫”。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中写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深受乐曲的感染,联想到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十分感伤,落下的泪水打湿了青布衫。林觉民用“司马青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2)课文:“太上之忘情” 明确:原作“圣人忘情”。语出《世说新语·伤逝》:“王戌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林觉民说“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3)课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明确: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4)课文: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 明确:“眼成穿”是“望眼欲穿”的化用。语出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旧好肠堪断,新愁眼欲穿。”意思是极目远望,快把眼睛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骨化石”,事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林觉民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 巩固提升 1.文中心主旨 这封遗书通过诉“爱妻”之情和说“舍妻”之理,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将儿女之情和革命豪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革命志士牺牲自己,为天下谋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试分析反衬、对比两种修辞手法在本文中运用的效果。 (1)反衬。如作者以昔日夫妻的甜甜蜜蜜的幸福反衬今日永诀之悲。“回忆后街之屋,……及今思之,空余泪痕。”第一句,详细叙述了“双栖之所”的位置:“入”什么地方,“穿”什么地方,又“过”什么地方,又怎样“折”……如此不避琐碎,是为了突出这“双栖之所”,因为这里是凝聚着最为珍贵的幸福回忆的地方。 (2)对比。为了让妻子明白自己“敢率性就死不顾汝”的道理,作者就“死”这个问题作了多方面的对比。首先以“愿”与“今日事势”对比。接着“天灾可以死,……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接受这个道理是十分困难的。这个排比句接连用了5个“死”字,有力地说明了在当时的中国,摆在善良人民面前的只有一条死路。经这一对比,说明“相守以死”的“愿”,在今日之中国是绝对不可能的,进一步引导妻子赞同自己所做的选择。其次用“即可不死”和“死”对比。“不死”将会是怎样的情况?“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这种痛苦与“死”的痛苦相比如何呢?“较死为苦”,经这一对比,结论当然不言而喻:生不如死;死,不如为革命而死。第5段主要用了对比说理,但“理”中寄寓了作者的“情”。其他段落也用了对比。如:“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用“幸”和“不幸”的反复对比,既突出了对妻子的依依难舍之“情”,更突出了不得不舍之“理”。 3.本文是怎样综合运用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的? 明确: 本文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在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作者在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如第1、5 段。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3段和第4段。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感情外,还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作者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为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才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这主要表现在第2段和第5段。 4.一首有故事的老歌,就像一杯午后的乌龙茶,醇厚绵密,让人回味。 “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 这是齐豫作词并演唱的歌曲《觉》当中的两句。 歌名中的“觉”字,代指林觉民,他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歌词里的“一个名字”,是指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 他的情与义,她的爱与怨,因为缘分互相交融、因为爱情缠绕编织。 他们的故事,本身就是一曲生命之歌,如泣如诉,荡气回肠。 5.补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其中几个名单: 喻培伦,25岁 冯超骧,31岁 秦炳,29岁 林文,福建侯官人,日本大学学生。(同族) 林尹民,福建闽县人,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学生。(堂弟) 喻培伦,四川内江人,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 宋玉琳,安徽怀远人,军官。 方声洞,福建侯官人,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 饶国梁,四川大足人,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 ...... 方声洞《享父书》:“祖国之存亡,在此一举。事败则中国不免补亡,四万万人皆死,不特儿一人;如事成则四万万人皆生,儿虽死亦乐也……夫男儿在世,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 饶国梁《绝笔书》:“吾辈不死,国民不生,牛马奴隶,生何荣焉。求仁得仁,死何憾焉。”
布置作业 请阅读林觉民《与妻书》和下文夏明翰烈士写给妻子郑家钧的信,谈谈自己的感想。 亲爱的夫人钧: 同志们曾说世上惟有家钧好,今日里才觉你是帼国贤。我一生无愁无泪无私念,你切莫悲悲凄凄泪涟涟。张眼望,这人世,几家夫妻偕老有百年。抛头颅、洒热血,明翰早已视等闲。“各取所需”终有日,革命事业代代传。红珠①留着相思念,赤云②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 【注】 夏明翰(1900-1928),字桂根,湖南省衡阳县人。1917年,出身豪绅家庭的夏明翰违背祖父心愿报考新式学校。1919年在衡阳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在汉口被敌人逮捕。1928年3月20日,夏明翰在武汉汉口余记里被杀,时年28岁。①红珠,夏明翰曾赠予郑家钧一颗红珠,以寄相思。②赤云,指夏明翰的女儿夏赤云。 答案 (示例)在两封《与妻书》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志存高远、深明大义,看到了从容淡定、慷慨赴死。他们也有父母双亲,也有妻子儿女,但他们把“小爱”升华为“大爱”,割舍儿女私情,牺牲个人和家人的幸福,用鲜血和生命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以国家和民族前途为念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才能历经苦难而不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板书设计 爱别离 与妻书—吾至爱汝 汝勿悲 对比 就天下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典故掌握较少,需要不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