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天心岛小学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科学学科期中阶段素养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天心岛小学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科学学科期中阶段素养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1-11 18:00:2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天心岛小学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科学学科期中阶段素养练习
一、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2022五上·海沧期中)如图所示,元元在正方形铝片上,用蜡油分别在点E、F、G、H、J、K上粘一根火柴,在H点进行加热,火柴掉落的先后顺序是(  )
A.K→E→G→J→F B.K→E→J→G→F
C.E→K→G→J→F D.E→K→F→J→G
2.(2022五上·海沧期中)小子宇发现蜡烛燃烧发光,发出了光和热,蜡烛变短;太阳发光,他感受到太阳的光和热,所以他认为(  )
A.发光一定伴随着发热,有时会消耗能量,有时不会
B.发光一定伴随着发热,且会消耗能量
C.发光不一定会伴随着发热,但会消耗能量
D.发光不一定伴随着发热,有时会消耗能量,有时不会
3.(2022五上·海沧期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球大部分是陆地,小部分是海洋
B.地球的陆地主要分布在六大洲
C.地球表面是千姿百态的
D.地球的水资源大部分是淡水
4.(2022五上·海沧期中)天气凉了,小义煊为了能喝到温热的牛奶,他将凉牛奶放入热水中,并画下热传递过程,符合该原理的是(  )
A. B.
C. D.
5.(2022五上·海沧期中)太阳光可以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需要借助(  )
A.放大镜 B.平面镜 C.显微镜 D.三棱镜
6.(2022五上·海沧期中)张衡的地动仪能够预测地震,这是由于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的活动 B.地壳的运动
C.地球内部温度太高 D.太阳运动
7.(2022五上·海沧期中)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以及“东南山国”之称,因此可推测福建省主要地形特征是(  )
A.山地、丘陵 B.平原、山地 C.高原、盆地 D.山地、高原
8.(2022五上·海沧期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含义,下 列不同词语中的“影”代表着不一样的科学现象,其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形“影”不离 B.立竿见“影”
C.杯弓蛇“影” D.刀光剑“影”
9.(2022五上·海沧期中)小彭涵周末在家玩镜子,她用镜子把阳光反射到房间,照亮了房间阴暗的角落,她认为(  )
A.镜子是人造光源 B.镜子是自然光源
C.镜子发生镜面反射 D.无法确定
10.(2022五上·海沧期中)小昊宇站在太阳下晒太阳会感到很热,因为太阳传递热量的方式是(  )
A.热辐射 B.热传导 C.热对流 D.无法确定
11.(2022五上·海沧期中)如图所示,龙龙、花花和西西在院子里烤火取暖,三个小朋友的双手与火堆的距离相同,他们感受到热的顺序是(  )
A.龙龙最先感受到热 B.花花最先感受到热
C.西西最先感受到热 D.同时感受到热
12.(2022五上·海沧期中)小苏晨和小斯秦在完成用圆盘做色光混合实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帮他们解决,完成问题。
(1)小苏晨发现色彩轮旋转后不能变成白色,下列原因不可能的是(  )
A.旋转的速度比较慢
B.教室的光线太亮了
C.圆盘上颜色种类有问题,未按要求涂色
D.圆盘上扇形面积比例不对
(2)小斯秦经过探索还发现圆盘颜色不同,合成的颜色不同,他发现(  )
A.红色和蓝色可以合成绿色
B.蓝色和绿色可以合成红色
C.只有七色光能合成白光
D.想要合成白光,至少需要红、绿、蓝三种颜色
13.(2022五上·海沧期中)下列现象或行为中,因为热辐射让物体温度升高的是(  )
A.双手接触并反复摩擦感到热 B.站在火炉旁,会有灼热感
C.用电烙铁作画 D.用暖手宝暖手
14.(2022五上·海沧期中)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商太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请你判断泰山的地形名称和主要特点是(  )
A.山地——地势高,起伏很大 B.高原——地势高,起伏小
C.山地一一地势高,起伏不大 D.高原——地势高,起伏大
15.(2022五上·海沧期中)如图所示,皮影戏是我国的一种传统艺术,小子焱观看皮影表演时,光的传播路径是(  )
A.皮影人偶→幕布→观众眼睛
B.光源→皮影人偶→幕布→小子焱眼睛
C.光源→幕布→皮影人偶→小子焱眼睛
D.幕布→光源→皮影人偶→小子焱眼睛
16.(2022五上·海沧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护眼灯在关闭护眼模式后就不是光源了
B.高楼大厦的玻璃墙非常亮,玻璃幕墙是光源
C.波光粼粼的水面是自然光源
D.点燃的蜡烛是人造光源
17.(2022五上·海沧期中)保温材料能起到保温作用是因为(  )
A.这些材料自身能够产生热量
B.这些材料导热性能差,是热的不良导体
C.这些材料导热性能好,是热的良导体
D.这些材料自身能够储存热量
18.(2022五上·海沧期中)关于地震和火山喷发,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相同,危害的方式也相同
B.地震能够改变地貌,火山喷发不可以
C.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
D.因为有冰冷的海水,所以海底的火山不可能喷发
19.(2022五上·海沧期中)热辐射在传递热量的过程中(  )
A.必须与物体接触 B.不能在真空中进行
C.不需要依靠任何介质 D.只能在水中进行
20.(2022五上·海沧期中)下列物品中,都属于热的良导体的是(  )
A.铁锅、木杓、不锈钢汤勺 B.铝锅、瓷碗、竹筷
C.塑料碗、瓷勺、不锈钢炒锅 D.铁锅铲、钢勺、铝锅
21.(2022五上·海沧期中)《好汉歌》中有一句歌词:“大河向东流啊。”我国的主要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这是因为(  )
A.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B.地球自转
C.我国地形东高西低 D.人为干涉
22.(2022五上·海沧期中)下列属于盆地特点的是(  )
A.地势高且宽广 B.中间低四周高
C.地势高且起伏大 D.地势低且宽
23.(2022五上·海沧期中)在生活中,下列现象或行为属于阻止或减少热传递的是(  )
A.利用篝火取暖 B.炒菜、烧饭
C.穿羽绒服更加暖和 D.冬天晒太阳
24.(2022五上·海沧期中)从太空看地球,地球是一颗蔚蓝色的美丽星球,那是因为它的表面主要是(  )
A.岩石 B.土壤 C.海洋 D.火山
25.(2022五上·海沧期中)我国的宝岛台湾经常发生地震,其主要原因是(  )
A.处在板块交界处 B.台湾是个岛屿
C.台湾有很多山 D.台湾人口多
26.(2022五上·海沧期中)在研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实验中,我们观察到(  )
A.烟首先向上,碰到顶部后沿玻璃罩壁下降
B.烟首先向上,碰到桌面后沿玻璃罩壁上升
C.烟首先向下,碰到顶部后聚集在上方
D.烟首先向下,碰到桌面后聚集在下方
27.(2022五上·海沧期中)关于炒菜的锅,手柄一般是用橡胶或木头制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手柄是热的良导体 B.只有锅身是热的良导体
C.手柄和锅身都是热的良导体 D.手柄和锅身都是热的不良导体
28.(2022五上·海沧期中)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许多行为都是运用到了“光沿直线传播”,下列做法没有运用到这一原理的是(  )
A.木工用眼看木料刨得直不直
B.射箭比赛时瞄准
C.工人砌墙时,吊线锤看墙直不直
D.放学排路队
二、简答题(3+4+5+4+4+4,共24分)
29.(2022五上·海沧期中)尧尧利用潜望镜观察海面上的船只,请画出潜望镜中的平面镜和光线传播图。
30.(2022五上·海沧期中)手电筒发出的光能否通过圆孔照到最后的屏幕上,请画出光行进的路线和光斑最终位置,并解释原因
31.(2022五上·海沧期中)请将以下光源进行分类:太阳、发光水母、闪电、燃烧的蜡烛、点燃的走马灯。
32.(2022五上·海沧期中)敏敏赤脚在家行走,发现走在瓷砖上感觉比较冷,走在地毯上感觉比较暖和,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33.(2022五上·海沧期中)小之贤周末在家制作了一个走马灯,如图所示,请你运用所学知识简单描述走马灯的原理,并在图中画出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情况。(用虚线箭头表示冷空气的传递方向,用实线箭头表示热空气的传递方向)
34.(2022五上·海沧期中)仔细观察地形模型示意图,如图所示,请写出1和5的地形名称和地形主要特点。
三、综合题(6+5+5,共16分)
35.(2022五上·海沧期中)君君用铁丝探究热的传递,如图所示,在点A、B、C、D、E上各挂1个蜡环。
(1)酒精灯在图中位置加热一段时间后,酒精灯右侧4个蜡环的掉落顺序是   。
(2)从蜡环掉落顺序可以得出: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到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   。
(3)在加热过程中,蜡环E    (填“会”或“不会”)掉落,由此说明:   。
(4)从5个蜡环掉落情况来看,热总是从   传到   。
36.(2022五上·海沧期中)皮皮和慧慧拿着三棱镜和白纸来到操场上,在阳光下,他们不停地调整三棱镜的角度、直到地面的白纸上出现七种色光。请回答以下问题:
(1)白纸上出现的七种色光是红、橙、黄、绿、   、   、紫。
(2)这个实验说明阳光是   。(填“单色光”或“复合光”)
(3)请你再简述出1种制造彩虹的方法。
37.(2022五上·海沧期中)静静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模拟火山喷发实验,请你分析并回答:
(1)模拟实验:在金属罐中,装入适量土豆泥模拟地壳,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挤入适量的番茄酱模拟   ,在番茄酱表层覆盖一层薄薄的土豆泥,把金属罐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写出2条预示着“火山”要喷发的实验现象。
(3)下列操作中,错误的是 。
A.为了防止番茄酱飞溅出来,实验过程中最好戴上护目镜。
B.玻璃管上方轻轻放小块超轻黏土,要让番茄酱膨胀时能顶破它为宜。
C.用酒精灯加热时,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D.可以借用其它小组的酒精灯点燃自己的酒精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在正方形铝片上是由加热中心点向四周传播的,距离越近,热量传递到的速度越快,火柴就越先掉落,所以此题选A。
2.【答案】B
【知识点】光与热
【解析】【分析】发光物体一定伴随着发热现象,因为光具有能量,能够通过热辐射让物体温度升高。并且由于热的三种传递方式,热量会有损耗。所以此题选B。
3.【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
A.地球上大部分是海洋,小部分是陆地,选项说法错误;
B.地球上的陆地主要分布在七大洲,选项说法错误;
C.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千姿百态的,选项说法正确;
D.地球上绝大多数的水是在海洋里,不是淡水,选项说法错误。
所以此题选C。
4.【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是对流,从四周温度高的地方流向温度低的地方,所以此题选B。
5.【答案】D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 太阳光是最重要的自然光源,它普照大地,使整个世界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这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6.【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 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7.【答案】A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素有“东南山国”之称 。
8.【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A.形影不离是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B.立竿见影是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C.杯弓蛇影说明光的反射原理;
D.刀光剑影说明光沿直线传播原理。
所以此题选C。
9.【答案】C
【知识点】光源;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源是指能够发光的物体,光照在镜子上面是发生了镜面反射。所以此题选C。
10.【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辐射是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质直接向周围发射。它不需要依靠任何介质。人站在阳光下会感到热,是因为人从阳光中获得了热量,这种热是以辐射的方式获得的。
11.【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图中三个人的烤火取暖方式都是热辐射,人距离辐射源(火堆)越近,就越能更快的感受到热。所以此题选A。
12.【答案】(1)B
(2)D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1)用圆盘做色光混合实验时,需要涂上红、绿、蓝三色,且三种颜色在圆盘上扇形面积比例相同,快速旋转就能够得到白色。如果旋转速度比较慢、圆盘上颜色种类有问题,未按要求添色、圆盘上扇形面积比例不对等,都可能导致色轮旋转后不能变成白色。这与教室光线太亮了没有关系。
(2)红、绿、蓝是最基本的三种颜色,称为光的三原色。各种颜色的光都是由这三种色光组成的。
A、红、绿、蓝是最基本的三种颜色,红色和蓝色可以合成紫色,故A错误;
B、红、绿、蓝是最基本的三种颜色,蓝色和绿色可以合成青色,故B错误;
C、用圆盘做色光混合实验时,需要涂上红、绿、蓝三色,且三种颜色在圆盘上扇形面积比例相同,快速旋转就能够得到白色。说明至少需要红、绿、蓝三种颜色就能够合成白色,故C错误;
D、红、绿、蓝是最基本的三种颜色,用圆盘做色光混合实验时,需要涂上红、绿、蓝三色,且三种颜色在圆盘上扇形面积比例相同,快速旋转就能够得到白色。故D正确。
13.【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传递是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A.双手反复擦会感到热,是摩擦生热现象。不符合题意;
B.站在火炉旁,会有灼热感 ,说明热主要是以辐射的方式传递的。是因为热辐射让物体温度升高的。符合题意;
C.电烙铁作画,与桌面接触处,是热传导。不符合题意;
D.用暖手宝暖手,是热传导,不符合题意。
此题选B。
14.【答案】A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泰山属于山地地形,泰山地形高峻,河流短小流急,侵蚀力强,河道受断层控制,因而多跌水、瀑布,谷底基岩被流水侵蚀多呈穴状,积水成潭,容易形成潭瀑交替的景观。
15.【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皮影戏表演中,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皮影人偶上产生影子,影子落在幕布上,进入人的眼睛。
16.【答案】D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
A.光源只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护眼灯关闭护眼模式后还在亮,还是光源,选项A错误;
B.高楼大厦的玻璃不能发光,会反射光,选项B错误;
C.波光粼粼的水面不能发光,会反射光进入人眼,选项C错误;
D.蜡烛属于人类加工而成的物质,点燃的蜡烛是人造光源,选项D正确。
17.【答案】B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保温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不容易将热量传导出去,所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18.【答案】C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
A.火山和地震成因都是地壳运动,但是危害方式不同;
B.地震和火山都能快速改变地形地貌;
C.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
D.海底也存在火山。
所以此题选C。
19.【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辐射在热量传递过程中,不需要依靠任何介质,不用与物体接触。所以此题选C。
20.【答案】D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
A.木勺是木头做的,木头属于热的不良导体;
B.瓷碗、竹筷的材质导热性差,属于热的不良导体;
C.塑料、瓷器导热性差,属于热的不良导体;
D.铁锅、钢勺、铝锅导热性都好,属于热的良导体。
所以此题选D。
21.【答案】A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 我国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所以我国的大江大河多是自西向东流。
22.【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 盆地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盆地的特点是中心地势低、周边地势高。
23.【答案】C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 热传递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并且将一直继续到温度相同的时候为止。穿羽绒服更加暖和是因为羽绒服导热性差,能减少热量传递。所以此题选C。
24.【答案】C
【知识点】认识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水
【解析】【分析】 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是因为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即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5.【答案】A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
26.【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会从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在研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实验中,我们首先观察到,烟直直的往上冒,碰到顶部后沿着玻璃罩内壁往温度低的下方传递。所以此题选A。
27.【答案】B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 容易导热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不容易导热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家里炒菜的锅,手柄一般都是由木头或橡胶制成的,这主要是因为木头或橡胶都是热的不良导体。 锅身需要热传递快,方便炒菜,所以锅身是热的良导体。
28.【答案】C
【知识点】重力;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A.木工用眼看木料刨得直不直,是运用光沿直线传播原理;
B.射箭比赛时瞄准物体,是运用光沿直线传播原理;
C.工人砌墙是,吊线锤看墙直不直,是运用重力竖直向下的原理;
D.方向排队,运用的是光沿直线传播原理。
所以此题选C。
29.【答案】
【知识点】光路图;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光沿直线传播,光在遇到平面镜时会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潜望镜利用此原理,用两个平面镜45度角斜放,让人在低处可以看到高处的物体。
30.【答案】光沿直线传播,图中三个小孔不再同一高度,所以光不能射到屏幕上。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图中手电筒发出的光是不能通过圆孔照到后面的屏幕上,因为三个孔的位置不在一条直线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1.【答案】自然光源:太阳;发光的水母;闪电;
人造光源:燃烧的蜡烛;点燃的走马灯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是指自身能够发光的物质,人们根据光源是自然存在的还是人造的,将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自然光源有:太阳;发光的水母;闪电;人造光源有:燃烧的蜡烛;点燃的走马灯。
32.【答案】瓷砖的导热性比地毯的导热性好。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人们根据材料的导热性,将材料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瓷砖的导热性比地毯的导热性好。所以敏敏赤脚走在瓷砖上比走在地毯上冷。
33.【答案】走马灯是根据热空气上升产生推力的原理制成的
【知识点】制作热气球
【解析】【分析】走马灯是根据热空气上升产生推力的原理制成的。走马灯是灯笼的一种,它利用灯笼内部点燃的蜡烛所产生的上升热气流,推动灯笼内部上方的叶片,带动与叶片连接的轴承,令轴承转动。轴承连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子投在灯笼四壁上,剪纸不断走动,形成了灯笼四壁上投影的不断前进,从而产生动画的现象。
34.【答案】1是平原,地势平坦,起伏较小;
5是高原,地势较高,有一定的起伏性。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平原是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的一个较大区域,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平原有两大类型:独立型平原,是世界五大陆地基本地形之一,例如长江下游平原。
高原是指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相对高度500米以上的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如我国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称,它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 有的高原表面宽广平坦,地势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则是山峦起伏,地势变化很大。
35.【答案】(1)ABCD
(2)热传导
(3)会;热的传递是可以向不同方向传递的
(4)高温一端;低温一端
【知识点】热传递;观察、比较
【解析】【分析】
(1)在固体中,热是从温度高的部分沿着固体物传递到温度低的部分。当酒精灯在图中位置加热一段时间之后,酒精灯右侧的四个蜡环中,最先掉落的是A,最后掉落的是D。
(2)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热传递主要是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实现的。从蜡环掉落情况来看,可以得出热是从温度高的一端向温度低的一端。
(3)热传导就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加热过程中,蜡环E会掉下,由此可以得出热的传递是可以向不同方向传递的。
(5)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热传递主要是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实现的。上面图示实验的传递方式属于热传导。热传导就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
36.【答案】(1)蓝;靛
(2)复合光
(3)放在水中的镜子让反射的阳光通过水在纸屏上出现彩虹。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1)通过光的色散实验可以知道,白光可以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个颜色。
(2)由多种颜色组成的光叫做复合光。白光是一种复合光。
(3)阳光下喷水雾;阳光下吹泡泡;放在水中的镜子让反射的阳光通过水在纸屏上出现彩虹。
37.【答案】(1)岩浆;岩浆喷出
(2)土豆泥开裂;土豆泥冒烟。
(3)D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猜想、假设
【解析】【分析】(1)探究火山形成的原因的模拟实验,加热土豆泥用的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的热量,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成火山的形状,做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用酒精灯给混合物加热。实验时我们会看到:番茄酱从小洞向外溢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火山喷发的原因是:地球内部充满着炽热的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下,岩浆便会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造成火山爆发。
(2)我认为番茄酱冒出,土豆泥出现裂缝,土豆泥冒烟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3)点燃酒精灯时,要注意不能用其他酒精灯去点燃。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天心岛小学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科学学科期中阶段素养练习
一、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2022五上·海沧期中)如图所示,元元在正方形铝片上,用蜡油分别在点E、F、G、H、J、K上粘一根火柴,在H点进行加热,火柴掉落的先后顺序是(  )
A.K→E→G→J→F B.K→E→J→G→F
C.E→K→G→J→F D.E→K→F→J→G
【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在正方形铝片上是由加热中心点向四周传播的,距离越近,热量传递到的速度越快,火柴就越先掉落,所以此题选A。
2.(2022五上·海沧期中)小子宇发现蜡烛燃烧发光,发出了光和热,蜡烛变短;太阳发光,他感受到太阳的光和热,所以他认为(  )
A.发光一定伴随着发热,有时会消耗能量,有时不会
B.发光一定伴随着发热,且会消耗能量
C.发光不一定会伴随着发热,但会消耗能量
D.发光不一定伴随着发热,有时会消耗能量,有时不会
【答案】B
【知识点】光与热
【解析】【分析】发光物体一定伴随着发热现象,因为光具有能量,能够通过热辐射让物体温度升高。并且由于热的三种传递方式,热量会有损耗。所以此题选B。
3.(2022五上·海沧期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球大部分是陆地,小部分是海洋
B.地球的陆地主要分布在六大洲
C.地球表面是千姿百态的
D.地球的水资源大部分是淡水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
A.地球上大部分是海洋,小部分是陆地,选项说法错误;
B.地球上的陆地主要分布在七大洲,选项说法错误;
C.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千姿百态的,选项说法正确;
D.地球上绝大多数的水是在海洋里,不是淡水,选项说法错误。
所以此题选C。
4.(2022五上·海沧期中)天气凉了,小义煊为了能喝到温热的牛奶,他将凉牛奶放入热水中,并画下热传递过程,符合该原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是对流,从四周温度高的地方流向温度低的地方,所以此题选B。
5.(2022五上·海沧期中)太阳光可以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需要借助(  )
A.放大镜 B.平面镜 C.显微镜 D.三棱镜
【答案】D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 太阳光是最重要的自然光源,它普照大地,使整个世界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这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6.(2022五上·海沧期中)张衡的地动仪能够预测地震,这是由于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的活动 B.地壳的运动
C.地球内部温度太高 D.太阳运动
【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 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7.(2022五上·海沧期中)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以及“东南山国”之称,因此可推测福建省主要地形特征是(  )
A.山地、丘陵 B.平原、山地 C.高原、盆地 D.山地、高原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素有“东南山国”之称 。
8.(2022五上·海沧期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含义,下 列不同词语中的“影”代表着不一样的科学现象,其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形“影”不离 B.立竿见“影”
C.杯弓蛇“影” D.刀光剑“影”
【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A.形影不离是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B.立竿见影是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C.杯弓蛇影说明光的反射原理;
D.刀光剑影说明光沿直线传播原理。
所以此题选C。
9.(2022五上·海沧期中)小彭涵周末在家玩镜子,她用镜子把阳光反射到房间,照亮了房间阴暗的角落,她认为(  )
A.镜子是人造光源 B.镜子是自然光源
C.镜子发生镜面反射 D.无法确定
【答案】C
【知识点】光源;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源是指能够发光的物体,光照在镜子上面是发生了镜面反射。所以此题选C。
10.(2022五上·海沧期中)小昊宇站在太阳下晒太阳会感到很热,因为太阳传递热量的方式是(  )
A.热辐射 B.热传导 C.热对流 D.无法确定
【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辐射是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质直接向周围发射。它不需要依靠任何介质。人站在阳光下会感到热,是因为人从阳光中获得了热量,这种热是以辐射的方式获得的。
11.(2022五上·海沧期中)如图所示,龙龙、花花和西西在院子里烤火取暖,三个小朋友的双手与火堆的距离相同,他们感受到热的顺序是(  )
A.龙龙最先感受到热 B.花花最先感受到热
C.西西最先感受到热 D.同时感受到热
【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图中三个人的烤火取暖方式都是热辐射,人距离辐射源(火堆)越近,就越能更快的感受到热。所以此题选A。
12.(2022五上·海沧期中)小苏晨和小斯秦在完成用圆盘做色光混合实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帮他们解决,完成问题。
(1)小苏晨发现色彩轮旋转后不能变成白色,下列原因不可能的是(  )
A.旋转的速度比较慢
B.教室的光线太亮了
C.圆盘上颜色种类有问题,未按要求涂色
D.圆盘上扇形面积比例不对
(2)小斯秦经过探索还发现圆盘颜色不同,合成的颜色不同,他发现(  )
A.红色和蓝色可以合成绿色
B.蓝色和绿色可以合成红色
C.只有七色光能合成白光
D.想要合成白光,至少需要红、绿、蓝三种颜色
【答案】(1)B
(2)D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1)用圆盘做色光混合实验时,需要涂上红、绿、蓝三色,且三种颜色在圆盘上扇形面积比例相同,快速旋转就能够得到白色。如果旋转速度比较慢、圆盘上颜色种类有问题,未按要求添色、圆盘上扇形面积比例不对等,都可能导致色轮旋转后不能变成白色。这与教室光线太亮了没有关系。
(2)红、绿、蓝是最基本的三种颜色,称为光的三原色。各种颜色的光都是由这三种色光组成的。
A、红、绿、蓝是最基本的三种颜色,红色和蓝色可以合成紫色,故A错误;
B、红、绿、蓝是最基本的三种颜色,蓝色和绿色可以合成青色,故B错误;
C、用圆盘做色光混合实验时,需要涂上红、绿、蓝三色,且三种颜色在圆盘上扇形面积比例相同,快速旋转就能够得到白色。说明至少需要红、绿、蓝三种颜色就能够合成白色,故C错误;
D、红、绿、蓝是最基本的三种颜色,用圆盘做色光混合实验时,需要涂上红、绿、蓝三色,且三种颜色在圆盘上扇形面积比例相同,快速旋转就能够得到白色。故D正确。
13.(2022五上·海沧期中)下列现象或行为中,因为热辐射让物体温度升高的是(  )
A.双手接触并反复摩擦感到热 B.站在火炉旁,会有灼热感
C.用电烙铁作画 D.用暖手宝暖手
【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传递是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A.双手反复擦会感到热,是摩擦生热现象。不符合题意;
B.站在火炉旁,会有灼热感 ,说明热主要是以辐射的方式传递的。是因为热辐射让物体温度升高的。符合题意;
C.电烙铁作画,与桌面接触处,是热传导。不符合题意;
D.用暖手宝暖手,是热传导,不符合题意。
此题选B。
14.(2022五上·海沧期中)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商太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请你判断泰山的地形名称和主要特点是(  )
A.山地——地势高,起伏很大 B.高原——地势高,起伏小
C.山地一一地势高,起伏不大 D.高原——地势高,起伏大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泰山属于山地地形,泰山地形高峻,河流短小流急,侵蚀力强,河道受断层控制,因而多跌水、瀑布,谷底基岩被流水侵蚀多呈穴状,积水成潭,容易形成潭瀑交替的景观。
15.(2022五上·海沧期中)如图所示,皮影戏是我国的一种传统艺术,小子焱观看皮影表演时,光的传播路径是(  )
A.皮影人偶→幕布→观众眼睛
B.光源→皮影人偶→幕布→小子焱眼睛
C.光源→幕布→皮影人偶→小子焱眼睛
D.幕布→光源→皮影人偶→小子焱眼睛
【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皮影戏表演中,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皮影人偶上产生影子,影子落在幕布上,进入人的眼睛。
16.(2022五上·海沧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护眼灯在关闭护眼模式后就不是光源了
B.高楼大厦的玻璃墙非常亮,玻璃幕墙是光源
C.波光粼粼的水面是自然光源
D.点燃的蜡烛是人造光源
【答案】D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
A.光源只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护眼灯关闭护眼模式后还在亮,还是光源,选项A错误;
B.高楼大厦的玻璃不能发光,会反射光,选项B错误;
C.波光粼粼的水面不能发光,会反射光进入人眼,选项C错误;
D.蜡烛属于人类加工而成的物质,点燃的蜡烛是人造光源,选项D正确。
17.(2022五上·海沧期中)保温材料能起到保温作用是因为(  )
A.这些材料自身能够产生热量
B.这些材料导热性能差,是热的不良导体
C.这些材料导热性能好,是热的良导体
D.这些材料自身能够储存热量
【答案】B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保温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不容易将热量传导出去,所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18.(2022五上·海沧期中)关于地震和火山喷发,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相同,危害的方式也相同
B.地震能够改变地貌,火山喷发不可以
C.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
D.因为有冰冷的海水,所以海底的火山不可能喷发
【答案】C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
A.火山和地震成因都是地壳运动,但是危害方式不同;
B.地震和火山都能快速改变地形地貌;
C.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
D.海底也存在火山。
所以此题选C。
19.(2022五上·海沧期中)热辐射在传递热量的过程中(  )
A.必须与物体接触 B.不能在真空中进行
C.不需要依靠任何介质 D.只能在水中进行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辐射在热量传递过程中,不需要依靠任何介质,不用与物体接触。所以此题选C。
20.(2022五上·海沧期中)下列物品中,都属于热的良导体的是(  )
A.铁锅、木杓、不锈钢汤勺 B.铝锅、瓷碗、竹筷
C.塑料碗、瓷勺、不锈钢炒锅 D.铁锅铲、钢勺、铝锅
【答案】D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
A.木勺是木头做的,木头属于热的不良导体;
B.瓷碗、竹筷的材质导热性差,属于热的不良导体;
C.塑料、瓷器导热性差,属于热的不良导体;
D.铁锅、钢勺、铝锅导热性都好,属于热的良导体。
所以此题选D。
21.(2022五上·海沧期中)《好汉歌》中有一句歌词:“大河向东流啊。”我国的主要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这是因为(  )
A.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B.地球自转
C.我国地形东高西低 D.人为干涉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 我国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所以我国的大江大河多是自西向东流。
22.(2022五上·海沧期中)下列属于盆地特点的是(  )
A.地势高且宽广 B.中间低四周高
C.地势高且起伏大 D.地势低且宽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 盆地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盆地的特点是中心地势低、周边地势高。
23.(2022五上·海沧期中)在生活中,下列现象或行为属于阻止或减少热传递的是(  )
A.利用篝火取暖 B.炒菜、烧饭
C.穿羽绒服更加暖和 D.冬天晒太阳
【答案】C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 热传递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并且将一直继续到温度相同的时候为止。穿羽绒服更加暖和是因为羽绒服导热性差,能减少热量传递。所以此题选C。
24.(2022五上·海沧期中)从太空看地球,地球是一颗蔚蓝色的美丽星球,那是因为它的表面主要是(  )
A.岩石 B.土壤 C.海洋 D.火山
【答案】C
【知识点】认识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水
【解析】【分析】 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是因为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即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5.(2022五上·海沧期中)我国的宝岛台湾经常发生地震,其主要原因是(  )
A.处在板块交界处 B.台湾是个岛屿
C.台湾有很多山 D.台湾人口多
【答案】A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
26.(2022五上·海沧期中)在研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实验中,我们观察到(  )
A.烟首先向上,碰到顶部后沿玻璃罩壁下降
B.烟首先向上,碰到桌面后沿玻璃罩壁上升
C.烟首先向下,碰到顶部后聚集在上方
D.烟首先向下,碰到桌面后聚集在下方
【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会从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在研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实验中,我们首先观察到,烟直直的往上冒,碰到顶部后沿着玻璃罩内壁往温度低的下方传递。所以此题选A。
27.(2022五上·海沧期中)关于炒菜的锅,手柄一般是用橡胶或木头制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手柄是热的良导体 B.只有锅身是热的良导体
C.手柄和锅身都是热的良导体 D.手柄和锅身都是热的不良导体
【答案】B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 容易导热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不容易导热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家里炒菜的锅,手柄一般都是由木头或橡胶制成的,这主要是因为木头或橡胶都是热的不良导体。 锅身需要热传递快,方便炒菜,所以锅身是热的良导体。
28.(2022五上·海沧期中)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许多行为都是运用到了“光沿直线传播”,下列做法没有运用到这一原理的是(  )
A.木工用眼看木料刨得直不直
B.射箭比赛时瞄准
C.工人砌墙时,吊线锤看墙直不直
D.放学排路队
【答案】C
【知识点】重力;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A.木工用眼看木料刨得直不直,是运用光沿直线传播原理;
B.射箭比赛时瞄准物体,是运用光沿直线传播原理;
C.工人砌墙是,吊线锤看墙直不直,是运用重力竖直向下的原理;
D.方向排队,运用的是光沿直线传播原理。
所以此题选C。
二、简答题(3+4+5+4+4+4,共24分)
29.(2022五上·海沧期中)尧尧利用潜望镜观察海面上的船只,请画出潜望镜中的平面镜和光线传播图。
【答案】
【知识点】光路图;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光沿直线传播,光在遇到平面镜时会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潜望镜利用此原理,用两个平面镜45度角斜放,让人在低处可以看到高处的物体。
30.(2022五上·海沧期中)手电筒发出的光能否通过圆孔照到最后的屏幕上,请画出光行进的路线和光斑最终位置,并解释原因
【答案】光沿直线传播,图中三个小孔不再同一高度,所以光不能射到屏幕上。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图中手电筒发出的光是不能通过圆孔照到后面的屏幕上,因为三个孔的位置不在一条直线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1.(2022五上·海沧期中)请将以下光源进行分类:太阳、发光水母、闪电、燃烧的蜡烛、点燃的走马灯。
【答案】自然光源:太阳;发光的水母;闪电;
人造光源:燃烧的蜡烛;点燃的走马灯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是指自身能够发光的物质,人们根据光源是自然存在的还是人造的,将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自然光源有:太阳;发光的水母;闪电;人造光源有:燃烧的蜡烛;点燃的走马灯。
32.(2022五上·海沧期中)敏敏赤脚在家行走,发现走在瓷砖上感觉比较冷,走在地毯上感觉比较暖和,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瓷砖的导热性比地毯的导热性好。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人们根据材料的导热性,将材料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瓷砖的导热性比地毯的导热性好。所以敏敏赤脚走在瓷砖上比走在地毯上冷。
33.(2022五上·海沧期中)小之贤周末在家制作了一个走马灯,如图所示,请你运用所学知识简单描述走马灯的原理,并在图中画出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情况。(用虚线箭头表示冷空气的传递方向,用实线箭头表示热空气的传递方向)
【答案】走马灯是根据热空气上升产生推力的原理制成的
【知识点】制作热气球
【解析】【分析】走马灯是根据热空气上升产生推力的原理制成的。走马灯是灯笼的一种,它利用灯笼内部点燃的蜡烛所产生的上升热气流,推动灯笼内部上方的叶片,带动与叶片连接的轴承,令轴承转动。轴承连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子投在灯笼四壁上,剪纸不断走动,形成了灯笼四壁上投影的不断前进,从而产生动画的现象。
34.(2022五上·海沧期中)仔细观察地形模型示意图,如图所示,请写出1和5的地形名称和地形主要特点。
【答案】1是平原,地势平坦,起伏较小;
5是高原,地势较高,有一定的起伏性。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平原是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的一个较大区域,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平原有两大类型:独立型平原,是世界五大陆地基本地形之一,例如长江下游平原。
高原是指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相对高度500米以上的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如我国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称,它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 有的高原表面宽广平坦,地势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则是山峦起伏,地势变化很大。
三、综合题(6+5+5,共16分)
35.(2022五上·海沧期中)君君用铁丝探究热的传递,如图所示,在点A、B、C、D、E上各挂1个蜡环。
(1)酒精灯在图中位置加热一段时间后,酒精灯右侧4个蜡环的掉落顺序是   。
(2)从蜡环掉落顺序可以得出: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到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   。
(3)在加热过程中,蜡环E    (填“会”或“不会”)掉落,由此说明:   。
(4)从5个蜡环掉落情况来看,热总是从   传到   。
【答案】(1)ABCD
(2)热传导
(3)会;热的传递是可以向不同方向传递的
(4)高温一端;低温一端
【知识点】热传递;观察、比较
【解析】【分析】
(1)在固体中,热是从温度高的部分沿着固体物传递到温度低的部分。当酒精灯在图中位置加热一段时间之后,酒精灯右侧的四个蜡环中,最先掉落的是A,最后掉落的是D。
(2)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热传递主要是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实现的。从蜡环掉落情况来看,可以得出热是从温度高的一端向温度低的一端。
(3)热传导就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加热过程中,蜡环E会掉下,由此可以得出热的传递是可以向不同方向传递的。
(5)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热传递主要是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实现的。上面图示实验的传递方式属于热传导。热传导就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
36.(2022五上·海沧期中)皮皮和慧慧拿着三棱镜和白纸来到操场上,在阳光下,他们不停地调整三棱镜的角度、直到地面的白纸上出现七种色光。请回答以下问题:
(1)白纸上出现的七种色光是红、橙、黄、绿、   、   、紫。
(2)这个实验说明阳光是   。(填“单色光”或“复合光”)
(3)请你再简述出1种制造彩虹的方法。
【答案】(1)蓝;靛
(2)复合光
(3)放在水中的镜子让反射的阳光通过水在纸屏上出现彩虹。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1)通过光的色散实验可以知道,白光可以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个颜色。
(2)由多种颜色组成的光叫做复合光。白光是一种复合光。
(3)阳光下喷水雾;阳光下吹泡泡;放在水中的镜子让反射的阳光通过水在纸屏上出现彩虹。
37.(2022五上·海沧期中)静静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模拟火山喷发实验,请你分析并回答:
(1)模拟实验:在金属罐中,装入适量土豆泥模拟地壳,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挤入适量的番茄酱模拟   ,在番茄酱表层覆盖一层薄薄的土豆泥,把金属罐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写出2条预示着“火山”要喷发的实验现象。
(3)下列操作中,错误的是 。
A.为了防止番茄酱飞溅出来,实验过程中最好戴上护目镜。
B.玻璃管上方轻轻放小块超轻黏土,要让番茄酱膨胀时能顶破它为宜。
C.用酒精灯加热时,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D.可以借用其它小组的酒精灯点燃自己的酒精灯。
【答案】(1)岩浆;岩浆喷出
(2)土豆泥开裂;土豆泥冒烟。
(3)D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猜想、假设
【解析】【分析】(1)探究火山形成的原因的模拟实验,加热土豆泥用的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的热量,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成火山的形状,做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用酒精灯给混合物加热。实验时我们会看到:番茄酱从小洞向外溢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火山喷发的原因是:地球内部充满着炽热的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下,岩浆便会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造成火山爆发。
(2)我认为番茄酱冒出,土豆泥出现裂缝,土豆泥冒烟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3)点燃酒精灯时,要注意不能用其他酒精灯去点燃。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