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写作之
精准立意解析指导
命题特点
1.材料作文得到回归。2019、2020年作文命题多有明确的任务指令,注重写作的应用性。2021年高考作文命题,任务指令淡化了,传统的材料作文得以回归,更强调对话题的理解,突出考查思维能力。
2.落实立德树人,进行价值引领。高考作文命题关注个人与时代、个人与国家,从一个角度切入大的社会主题,同时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体育之效”、2019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的“劳动教育”,对“德智体美劳”中“体”与“劳”进行考查;2021年全国甲卷的“可为与有为”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发展与时代的关系;2021年全国乙卷引导学生思考理想追求与基础、方法、路径、目标的关系;2020年全国新课标Ⅱ卷,需要我们拥有世界眼光,能用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去诠释青年的责任担当;2019年全国新课标Ⅱ卷引导学生思考青年与国家的关系,紧扣时代主旋律。
3.思辨色彩进一步加强。2021年作文题“可为与有为”“强与弱”等话题有多个关键词,思辨性很强。2020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需要我们对三个历史人物做出思辨性评价。2019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需要考生对错误观念进行反驳与批判。应该说高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是一贯的,且有加强趋势。
4.关注自我,写出真情实感。2021全国乙卷,关注学生理想,明确要求“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体育之效”,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的描红“人”字对人生的启迪,都能够贴合学生的自身成长。2020年全国新课标Ⅲ卷,关注自我塑造;2020年全国新高考的两套试卷,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自我对社会生活的关照。2019年全国新课标Ⅰ卷要求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为话题写演讲稿,作文命题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作文中要有“我”。
命题方向
专题一 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由于表意较为隐秘、立意开放性较强,再加之考试时间的限制,大部分考生最后留给写作的时间并不算宽裕,心态上多少会有一些变化,这给许多考生在作文审题立意方面带来了不小的障碍。任务驱动型作文,添加任务指令,包括写作情境、内容、文体、字数等方面的要求。精准审题立意是行文的基础,决定了行文的方向。审题失误,则容易出现偏离题意、文体不合要求等致命伤。可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审题仍然是高考作文的第一要务。
专题二 话题类
高考命题有时会给出话题(主题),我们一定要给予足够重视。要明确此话题的准确内涵,在写作时不要偷换话题或者“穿靴戴帽”,比如2020年天津卷的“中国面孔”,我们要以此为核心,去描述,去介绍,去写对“面孔”的感受,然后再分析“面孔”后面的精神、情怀;不能抛开“面孔”,泛泛去谈人物的精神。如果抛开了“中国面孔”,立意行文就会偏离命题者意图。又如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也不能泛泛去谈文明,要突出“韧性”,要阐发某种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困境,但终究延续,并取得一次次辉煌的过程。
专题二 话题类
高考命题,话题多元化是一个重要趋势。多个词语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便于选拔人才,同时多个词语能够有效避免宿构,也是现实的需求。对于多个词语的话题,一定要认真研究相互关系,建立起有机联系。
专题三 材料分析类
高考作文命题,常常由背景材料、任务要求两部分组成。背景材料主要起到两方面作用:
1.对写作内容进行限定。背景材料可以是一个故事,故事的主旨往往就是立意的核心;背景材料可以是一幅漫画,漫画的寓意对立意至关重要;背景材料可以是一组名言,深入理解每一句名言,并找到内在联系,是审题立意的关键。无论哪种材料,都要认真分析,深入领悟,从而确定立意中心。
2.背景材料对写作有提示作用。有的提示了写作内容,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的引导考生深入思考话题,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
因此,考生必须认真研读背景材料,善于利用背景材料。
专题四 情景分析类
任务驱动型作文能够防止“套作、宿构”,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引导学生从封闭性说理走向公众说理和公共文明,从而提高语言交际素养。所以,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把握材料所限定的语言交际情境。
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根据排除法确定符合要求的答案。命题人从表达技巧角度对诗句或词语进行赏析,要求考生判断赏析是否正确。
(词句理解)命题人把诗句意思或诗句中某个词语的意思予以解说,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真题举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审读材料:材料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第一、二句话,从过去出发,指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的血脉和灵魂;第二部分为第三、四句话,从当下出发,通过节日、歌曲、作品、人物四个方面展示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体现;第三部分为最后一句话,从未来出发,指出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读驱动任务:“结合材料”点明需要在充分理解所给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点明文章立意需从“可为与有为”入手进行思考。“可为”是指我们当代青年可以做的,由材料可知,先贤已经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证明,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有为”是指我们当代青年必须做的,即我们应当继承先贤意志,勇于承担起属于自己的使命责任。“可为”更多地强调“舞台”的重要性,是外在条件;“有为”则更多强调个人的主观努力,更强调内在的追求。
【参考立意】
①回应时代召唤,勇担时代使命。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应勇于并敢于回应时代发出的召唤,承担好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②仰望先贤,俯瞰未来。先贤们已经在自己的时代做出了自己的“可为与有为”,我们应以他们为榜样,走自己当下该走的路,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③脚踏实地,面向未来。生活在当下的我们,需要牢记使命,脚踏实地,努力学习,为未来做好准备。
【优秀范文】
“可为”之世,“有为”之时
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七十载共和国征程浩浩荡荡。中国共产党发轫百年,势如巨龙,从不止息;青年后浪继往开来,灿若百卉,灼灼肆放!
青年后浪,在这“可为”之世,我们要创造自己的“有为”之时,让每一刻的奋发,成就自己最光辉的青春底色!
可为与有为,看似独立,实则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可为是有为的前提和条件,有为是可为的目的和根本。
【优秀范文】
没有可为的条件,虽然可能也会有“乱世出英雄”的情况,但是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生存已经是难事,又何来发展?然而,如果没有有所作为之心,那么可为的条件也是徒然。
百年砥砺,百年磨难。仅仅一个世纪前,“整个华北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大江南北狼烟滚滚,炮声隆隆,华夏神州万马齐喑。国家积贫积弱,如何“可为”?民族前路渺茫,怎能“有为”?
【优秀范文】
从《义勇军进行曲》中不甘为奴的呐喊,到《红岩》中革命志士舍身忘我的作战;从李大钊、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求索,到焦裕禄、钱学森“蹲下去才能看到蚂蚁”的奉献……一个个熠熠闪光的名字,一段段刻骨铭心的事迹,成为祖国披荆斩棘的奋进史中最美的注脚。鲁迅先生有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即使在最困难的年代,中国人也在“不可为”中做到了奋发“有为”!
【优秀范文】
时光荏苒,日月换天。奔腾发展的新时代,为我们创造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可为”之路。2018年,22岁的曹原被英国《自然》杂志评为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石墨烯驾驭者”横空出世!就在近日,北大“数学大神”韦东奕手提馒头矿泉水接受采访的视频走红网络,这位取得突破性成果的质朴学神,从来不为喧嚣所动,而是静水流深,默默“有为”。众皆“可为”的时代,曹原抬头仰望,选择与智慧共舞;“韦神”低头耕耘,选择与知识相伴;青年抗疫者们,不计报酬,无论生死,选择与祖国民族共渡难关……
【优秀范文】
所谓“有为”,便是将个体命运汇聚到时代的洪流当中;所谓“有为”,便如保尔·柯察金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年的那句名言: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青年后浪,从来不是时代大潮的过客与看客,我们是海底深深涌动的驱动力,我们奏响山海间最响亮的音符!
在“可为”之世,让我们创造属于自己的“有为”时刻!
【点评】
文章很好地对话题进行了诠释,特别是对“可为”与“有为”的关系,“可为”是“有为”的前提和条件,“有为”是“可为”的目的和根本,阐发透彻,富有思辨色彩。文章材料丰富,能够将个人发展和时代相结合,思路开阔,富有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