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习题课件(共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习题课件(共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12 19:31:53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目录
易错知识点
05
01
知识梳理
02
重点思考
03
看图说史
04
随堂练习
06
素养提升
07
拓展阅读
08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2011版 2021版
(1)了解“一五”计划
(2)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1)了解“一五”计划
(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知识梳理
农业国
重工业
交通运输业
建设人才
武汉长江大桥
新藏
1957
工业化
1954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社会主义
人民利益
民主政治
序号 考点问题 解答 掌握程度
1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 □未掌握
□要巩固
□已掌握
重点思考
续表
序号 考点问题 解答 掌握程度
2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意义是什么?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未掌握
□要巩固
□已掌握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地位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未掌握
□要巩固
□已掌握
续表
序号 考点问题 解答 掌握程度
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是什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未掌握
□要巩固
□已掌握
2. 1957年,_______________
建成通车
1.中国制造的第一批
___________________
看图说史
喷气式歼击机
武汉长江大桥
3. _________________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易错知识点
1.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中“一桥三路”是武汉长江大桥和川藏、青藏、新藏公路,而不是铁路。
2.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不是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3.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机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是党的会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人大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随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为766.4亿元,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建设,其中又把用于工业建设投资中的88.8%用于重工业建设。这一投资比例反映出“一五”期间我国(  )
A. 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B. 重视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
C. 大力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
D. 轻工业与重工业均衡发展
A
2.(2021株洲)从1953年到2021年,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每一个五年计划,都是一幅治国蓝图。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建设成就中属于“一五”计划主要成就的是(  )
C
3.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领域。这样安排的目的是(  )
A. 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B. 完成“两弹一星”的研制
C. 夯实工业发展基础 D. 便于实施社会主义改造
C
4.(2021绵阳)下图为“1953—1957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比较图”。据此可知(  )
A. 中国“一五”计划成就显著
B. 英美经济持续衰落
C. 中国经济出现冒进
D. 三国均完成工业化
A
5.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中国农业产值增长了12.8%,工业产值增长了128.6%。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50%,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占90%。材料反映了(  )
A. 人民公社获得喜人成果
B. “一五”计划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C. 土地革命取得巨大成效
D. 农业生产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条件
D
6.下列图片反映的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这些建设成就表明(  )
A. 我国已经迈入工业强国行列
B. 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C. 我国彻底实现了国防现代化
D. 我国实现了工业品的全部国产化
B
7.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结果显示,全国人口总数为601 938 035人。这次全国人口调查(  )
A. 使人民拥有了当家做主的权力
B. 为全国人大代表普选提供数据参考
C. 让优生优育成为社会共识
D. 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
B
8.(2021长春)右图为作家老舍(舒庆春)的一张当选证书,他参加的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
A. 人民民主
B. 政治协商
C. 国家独立
D. 和平共处
A
9.1954年9月,代表们走进了会场一起讨论问题。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防哨来……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们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由此可知(  )
A. 代表们共商新中国的筹备问题
B. 参会人员中工人占多数
C. 会议确立了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D. 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D
10.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曾有1.5亿人参加讨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了这部宪法(  )
A. 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 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C. 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D. 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二、综合题
11.每个时代都有其代表性的重大工程,这些重大工程不但成为时代的印记,也铸就了非凡的时代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武汉修建一座长江大桥是几代人的梦想,清朝就曾有这设想,在孙中山的《治国方略》中也有规划,但限于当时国力薄弱,未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背景下,铁路运输的重要性凸现,建造大桥跨越长江天堑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当时中央指示:“修建的长江大桥应当成为一个卓越的建筑,它不但应以现代化的技术解决国家巨大的经济课题,而且在建筑技术上还应以雄伟壮丽的外观标志中国的新时代。”
——程中原主编《红色地图:党史记忆90年·成长地标》
材料二 红旗渠是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并于1966年建成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在修建这条著名“人工天河”的过程中,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县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 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材料三 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性符号,重大工程在国家科技创新、产业调整、服务贸易等很多方面,都发挥着重大指引与牵引作用,实现一系列重大工程的突破,必将成为未来一段时
间中国实现历史跨越的必由之路。展望未来,重大工程将越来越成为中国由大到强的新“名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工程建设述评》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央决心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主要原因。(2分)→侧重考查历史理解
在武汉修建一座长江大桥是几代人的梦想;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背景下,铁路运输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与当时国家实施的什么计划有关?(1分)简述这一计划实施的意义。(2分)→侧重考查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第一个五年计划(或:“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根据材料二,归纳“红旗渠精神”的内涵。(2分)→侧重考查历史理解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以重大工程为代表的巨大建设成就对实现中国梦有何重要意义。(2分)→侧重考查历史理解
更加坚定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言之有理即可)
素养提升
材料一 申纪兰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申纪兰说:“当时我的眼泪一下就流了出来,随后高兴得连饭都吃不下,在旧社会,一个农民怎么能见得到国家领袖,妇女连自己的主都做不了,又怎么能管得到国家的大事!”
——张飞天《申纪兰:亲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0年》
材料二我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村里所有人都说:你去了只管选毛主席!当时最大的任务是实现父老乡亲们的殷切嘱托:一定要把
毛主席选上!我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还不识字,别人告诉我选票上毛主席的名字,我就认认真真地在后面画圈。
——夏莉娜《申纪兰: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化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为一个农村妇女,申纪兰能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这说明了什么?(2分)→侧重考查历史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的地位大大提高。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在申纪兰看来,她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的主要职责是什么?(2分)→侧重考查历史理解
完成村民的嘱托,选毛泽东为国家领导人。(或: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
拓展阅读
克拉玛依油田
克拉玛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勘探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克拉玛依”系维吾尔语“黑油”的音译,得名于油田发现地,现为克拉玛依市区东角一座天然沥青山——黑油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石油工业十分落后,当时最大的玉门油田年产量不过10余万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经过3年恢复期,但直到1953年全国原油年产量也只有43.5万吨,这个产量仅仅能满足社会生产需要量的1/3,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遭遇“油荒”。寻找油田,扩大石油产量迫在眉睫。经
过勘测,1955年7月6日,石油工人在南侧1号井开钻,10月29日完钻,次日喷油。1956年投入试采,年产原油1.6万吨。至1960年,克拉玛依石油年产量达到163.6万吨,占当年全国天然石油产量的39%。(共29张PPT)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目录
易错知识点
05
01
知识梳理
02
重点思考
03
看图说史
04
随堂练习
06
素养提升
07
拓展阅读
08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2011版 2021版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知识梳理
工业化
合作社
集体化
共同富裕
自愿互利
1956
手工业
工商业
赎买
公私合营
公有制
初级
序号 考点问题 解答 掌握程度
1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是什么? 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未掌握
□要巩固
□已掌握
2 三大改造完成的实质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未掌握
□要巩固
□已掌握
重点思考
2. 手工业者组织的木器
_______________
1. 农民申请加入
___________________
看图说史
农业生产合作社
生产合作社
3. 工商业实现全行业_____________后,
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公私合营
易错知识点
1. 三大改造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的赎买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 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随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2021河北)下图为“某时段我国工业总产值中部分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变化统计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某时段”应是
(  )
A. 1911—1918年
B. 1949—1956年
C. 1958—1965年
D. 1978—1985年
B
2.1953年春,河南安阳县一个村的18户贫下中农组织起来进行生产。一些富裕户讽刺地说:“没有见过鸡毛能上天!”18户农民誓不向困难低头,坚持“非叫鸡毛上天不行!”他们经过一年齐心协力的苦干,实现了“鸡毛也能绕天飞”的奇迹。材料反映的是
(  )
A.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B. 包产到户改革的成就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效果
D. 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
D
3.按照中共中央部署,从1953年冬开始,广东省农村纷纷建立初级社;1955年冬,广东农村又开始试办高级社。到1956年11月底,全省广大农民走上了合作经济的发展道路。这里的初级社、高级社指的是(  )
A. 农村经济合作社 B. 农民专业合作社
C.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 农业生产合作社
D
4.有学者认为,农业合作化运动经历了从少数人的衷心拥护,到更多人的功利性参与、观望与反对,再到全民狂热的过程。此变化反映了(  )
A. 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
B. 农民社会心理的复杂性
C. 农业互助组的合理性
D. 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B
5.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阐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反帝反封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又具有软弱性。为此,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企业采取的改造办法是(  )
A. 实行工商业合作化
B. 没收全部资产
C. 实行赎买政策
D. 继续保持私有化
C
6.1956年,中国某服装品牌创始人沈莱舟说:“现在我把厂都交给了国家,由国家去经营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点心思收股息,这又有什么不好?”这反映了(  )
A. 该企业被国家无偿没收了
B. 该企业创始人缺乏进取心
C. 国家对该企业进行了赎买
D. 该企业拥有了自主经营权
C
7.下图为“我国1949—1977年粮食产量增长率示意图”,第二波增长高峰(1954—1955年)的出现主要由于(  )
A
A. 农民自愿组成合作社符合农村实际
B. 国民经济恢复影响农村粮食产量
C. 土地改革的开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 “一五”计划极大推动农业发展
8.由图一到图二,发生了根本变化的是(  )
A. 中国的分配制度 B. 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 土地所有权的归属 D. 亿万农民的生活水平
A
9.(2021毕节)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下图中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点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D
10.下表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成分的比重变化情况。该表说明我国(  )
A. 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B. 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C. 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D.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D
年份 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 19.1 1.5 0.7 71.8 6.9
1956 32.2 53.4 7.3 7.1 0
二、综合题
11.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就要到来的时候……我国社会生活中又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在农村,主要是土改以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产品原料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在城市,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已经经历几大回合。……使党不能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在政府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政策的大力宣传之下,资本家敲锣打鼓要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急迫心情大大超过决策者的预想。强大的宣传攻势对资本家造成巨大的社会和心理压力,他们对于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开始对自己的阶级产生耻辱感和罪恶感,必欲去之而后快。……因此他们敲锣打鼓、争先恐后地要求公私合营,交出自己的企业,希望改变剥削者的身份而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摘编自陆和健《上海资本家的最后十年》
材料三 历史在1956年发生了质变。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亿千万农户和五百多万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已经变成集体经济。七万户的私营工业企业已经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将近二百万户的私营大中小商店,已经变为公私合营商店、合作商店、合作小组或直接变为国营商店。
——摘编自周恩来《195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矛盾。(2分)→侧重考查历史理解
在农村,主要是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产品原料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在城市,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2)根据材料二,分析资本家支持公私合营的原因。(2分)→侧重考查历史理解
政府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政策的大力宣传;资本家对于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
(3)根据材料三,指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1分)你同意“历史在1956年发生了质变”这一看法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侧重考查史料运用、历史理解
公私合营。同意;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素养提升
同时按照当时的政策,每年给予沈莱舟定息5万元人民币,他每个月的工资有人民币1 000多元……这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当时毛泽东主席拿国家干部一级薪水,工资也只有500多元。而当时的一个大学毕业生,经过1年实习,转正后的工资为60元。
——吴基民《绒线大王恒源祥在公私合营前后》
根据材料指出,公私合营后,原企业主的收入由哪些部分组成?(2分)→侧重考查历史理解
利息和工资。
拓展阅读
上海14家私营工业企业最早实行扩展公私合营试点
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私营企业的公私合营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从1949年10月至1953年9月可视为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1953年10月至1955年上半年为扩展公私合营阶段;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其中,自1953年下半年至1955年上半年的扩展公私合营阶段,既承接了前阶段的个别企业合营,又开创了成规模、有计划的批量公私合营。1953年,上海14家私营工业企业作为上海甚至全国首次成批进行的扩展公私合营试点企业。14家公私合营试点企业表明,在当时的社会政
治背景下,公私合营首先被界定为是一场与资本家进行的“斗争”。但尽管如此,从策略上来讲,私营企业要实现公私合营,首要的前提是一定要资方自愿。其次,公私合营后的企业,无论私股占有多大的比例,都必须保证社会主义成分,即公股的领导地位。这既是扩展合营试点的重要经验,也是对中央精神以及1954年初扩展公私合营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落实。
——摘编自张忠民《1953年上海十四家私营工业企业扩展“公私合营”研究》(共29张PPT)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目录
易错知识点
05
01
知识梳理
02
重点思考
03
看图说史
04
随堂练习
06
素养提升
07
拓展阅读
08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2011版 2021版
(1)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2)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了解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
(2)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知识梳理
中共八大
鼓足干劲
国民经济
经济规律
调整
阶级斗争
民主与法制
九一三事件
物质
王进喜
人造地球卫星
序号 考点问题 解答 掌握程度
1 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是什
么? 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未掌握
□要巩固
□已掌握
重点思考
序号 考点问题 解答 掌握程度
2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什么问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未掌握
□要巩固
□已掌握
3 “文化大革命”给我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我国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未掌握
□要巩固
□已掌握
续表
2. ____________
(1922—1964)
1. 首都人民欢庆粉碎
“___________”的伟大胜利
看图说史
四人帮
焦裕禄
3. ____________
(1923—1970)
王进喜
易错知识点
1.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影响巨大的内乱,使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
随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右图是王文彬在1957—1962年创作的油画《夯歌》,作者用现实主义的技法描绘了几个劳动妇女唱着歌打夯的劳动场景。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幅作品旨在展现(  )
A. 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
B. 农民包产到户的喜悦
C. 农耕时代的家庭生活
D. 社会发展的绿色理念
A
2.1958年12月,彭德怀在平江县考察时收到一张暗中送给他的纸条,上面写着:“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请为人民鼓咙胡(鼓咙胡:方言,指奋不顾身地呼喊)!”纸条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勃兴
B.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D.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B
3.1958年,日月合作社的社员放干水库,挑来大麦的梗子,施饼肥五千斤、牛栏粪五千担,栽上一株红薯苗,专人管理培育,力争一个红薯一万斤。这种做法(  )
A. 反映农业合作化火热进行
B. 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C. 体现“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
D. 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C
4.右图宣传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三大改造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大跃进”运动
D. “文化大革命”
B
5.邓小平曾说:“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总结的应该是(  )
A.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B. 土地改革运动中存在的问题
C.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D.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D
6.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这说明“文化大革命”使(  )
A. 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B. 国民经济遭受损失
C. 文化教育遭到摧残
D. 民主法制受到践踏
D
7.1964年,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在全国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大庆油田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重要成就
B.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帆风顺的
C. 有利于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的自给自足
D. 焦裕禄为大庆油田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C
8.(2021广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在大庆油田的建设中,广大建设者吃大苦、耐大劳,建设起当时我国最大的石油基地。其中被称为“铁人”的是(  )
A. 焦裕禄 B. 王进喜
C. 邓稼先 D. 袁隆平
B
9.(2021苏州)下图中的人物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 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B.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C. 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D. 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A
10.(2021广东)根据下表指出,1950—1978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  )
A. 快速上升
B. 曲折发展
C. 缓降缓起
D. 持续下滑
B
二、综合题
11.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也出现过一些失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二 当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来临,国家、集体、家庭都严重亏空。以河北省为例,省委在1958年9月发出文件,宣布食堂“不限量吃法”;两个月后又不得不要求薯粮搭配;再过两个月的1959年1月,全省农村已经普遍出现饥饿导致的浮肿病;到5月,已有55个村255个食堂断粮停炊。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改编自柳俪葳《农村公共食堂兴衰初探——以河北省廊坊市为例》
材料三 “水稻比天高”“萝卜比驴大”“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3分)→侧重考查唯物史观、历史理解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积极性。(言之有理即可)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1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2分)→侧重考查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1959年我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现象。自然灾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合理吗?(1分)简单说明理由。(2分)→侧重考查唯物史观、历史理解
不合理。脱离了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3分)→侧重考查唯物史观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符合生产力水平;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基本国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答出三点即可)
素养提升
12月31日,张国忠(徐水县委第一书记)代表徐水县委在关于工作中所犯的缺点错误向省委、地委的检查报告中对实行全民供给制问题做了检查……承认在现时采取否定按劳分配原则而代之以按需分配原则,在实际条件不成熟的时候进入共产主义的想法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必然行不通……
——吴志军《一九五八年:变动中的人民公社分配制度——以徐水共产主义试点为中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实行全民供给制失败的深层原因。(2分)→侧重考查唯物史观、历史理解
超越当时的现实条件,生产关系的调整没有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等。
拓展阅读
中国乡村基层政权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全面铺开和人民公社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民公社社员代表大会和公社管理委员会成为农村基层政权机关,加上生产集体化、经济计划化和教育标准化等,国家成功排挤掉了旧的民间权力执掌者,尤其是严重冲击了坚韧的“宗族权威”势力,在“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下,逐步收集分散于社会各个领域的非正式权力,最终建立起强有力的规范统一的权力体系,直至实现“社会的国家化”。改革开放之前,通过贯彻来自中央、省、市、县的方针政策来管理和
组织村社生活,成为乡镇政权首要和基本的任务。……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后,随着乡镇经济实力的增长和主体意识的觉醒,乡镇政权以更积极的态度来扩充自己的政策和制度空间,同时也以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国家和上级的命令。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基层政治权力不可避免地关心地方市场,基层政权组织在地方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摘编自郑自俭、李丽《近代以来中国乡村基层政权的三次转型》(共28张PPT)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目录
思维导图
01
单元时间轴
02
高频考点
03
单元考点演练
04
思维导图
单元时间轴
1953年
1954年
1956年
1958年
1966年
1967年
1970年
1976年
高频考点
1. _______________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______________、轻工业、________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
2. 到________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__________________迈进。
第一个五年计划
重工业
交通运输业
农业
1957年
社会主义工业化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___________的宪法。
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___________建设奠定了基础。
5. 到________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________向社会主义________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
人民利益
民主政治
1956年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私有制
公有制
6. 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______。
7.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_____________。
8.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中国的_____________受到践踏,社会和__________陷于混乱。
工业国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经济规律
民主与法制
生产秩序
单元考点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21梧州)从1952年起,中国开始以苏联高等院校为榜样,大量翻译苏联高等院校的教材。此外,还向苏联派遣留学生,仅1956年,就有1 800多名大学生和研究生被派往苏联留学。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实行三大改造
B. 推进第一个五年计划
C. 调整国民经济
D.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
2.(2021北京)右边漫画反映出(  )
A. 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B. 封建土地制度废除后的喜悦
C. 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信心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
3.下图反映了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由图可知,我国当时(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优先发展运输邮电业
C. 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D. 三大改造稳步推进
A
4.右图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宣传画(画中文字为:全国人民一致努力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而奋斗)。该画表明“一五”计划(  )
A. 发展全面、成就突出
B. 有全国人民的积极参与
C. 执行中存在冒进现象
D. 以重工业为建设的重心
B
5.(2021新疆)从1842年的割地赔款到2021年中美战略对话中的唇枪舌剑,历史告诉人们“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中国已不是那个中国”。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C.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A
6.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取代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共同纲领》。宪法的颁布实施,为全国人民指明了一条清晰的、明确的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材料主要说明(  )
A. 《共同纲领》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
B.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具有里程碑意义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法律
C
7.(2021甘孜州)1956年,毛泽东在一次国务会议上说:“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这一讲话聚焦的是(  )
A. 新中国的成立 B. 三大改造
C. 工业化建设 D. 抗美援朝
B
8.下图是1953年12月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该漫画(  )
A. 揭露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B. 指明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C. 号召群众参加工业化建设
D. 宣传加入人民公社的迫切性
B
9.右图是1956年发表的一幅名为《庆贺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的宣传画。画中穿西装、打领带的资本家与穿中山装、胸前别钢笔的干部正在握手。与此相关的史实是(  )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B. 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 私营企业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
D.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1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 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 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 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 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C
11.下图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盛典场面最有可能摄制于
(  )
A. 国庆10周年 B. 国庆20周年
C. 国庆30周年 D. 国庆40周年
A
12.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关于这些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A. 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B. 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都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D. 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13.“麦秸粗粗像大缸,麦芒尖尖到天上,一片麦壳一片瓦,一粒麦子三天粮。”这首民谣印证了“大跃进”运动(  )
A. 培育出新型小麦品种
B. 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
C. 提高了小麦种植产量
D. 违背了粮食生产规律
D
14.(2021湘潭)扎根兰考,为改变当地落后面貌鞠躬尽瘁,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
A. 雷锋 B. 焦裕禄
C. 王进喜 D. 邓稼先
B
15.建构时空观念是学好历史的重要途径。在下面的时间轴中,C段代表的是(  )
A. 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 B.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C
二、综合题
1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57年中国工业生产情况与部分发达国家对照简表
工业生产发展情况 国家
中国 英国 美国
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 18 4.1 2.8
产400万吨钢所用时间/年 5 24 15
材料二 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5%,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的现象是什么?(1分)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2分) →侧重考查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中国工业迅速发展。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这一变化有何历史影响?(2分) →侧重考查历史理解
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出现过哪些失误?(2分) →侧重考查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