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2
第3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授课人:
学科素养:
分析碳循环的过程
建构碳循环模型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呼一口气,许多二氧化碳分子就离开你的身体,进入大气中。这些CO2分子离开你之后会开始怎样的旅行?
CO2
知识点1:
碳循环
阅读P61-P63
1、碳循环的过程?
2、尝试构建碳循环模式图?
非生物环境
(CO2和碳酸盐)
生物群落
(含碳有机物)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碳循环模型一:
燃烧
化石燃料
呼吸作用
分解者
遗体和排出物
摄食
生产者
分解作用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大气中的CO2库
非生物环境
生物
群落
水圈中的CO2库
消费者
碳循环模型二:
呼吸作用
大气中的CO2库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燃烧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
消费者
捕食
化
石
燃
料
遗体残骸
遗体残骸
分解者
遗体
遗体
水圈中的CO2库
1、碳存在的形式
(1)在无机环境中
(2)在生物体内
2、碳的循环模式
(1)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2)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
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还有碳酸盐
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含碳有机物
3、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4、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
① 生产者、消费者的
② 分解者的 (实质是呼吸作用)
③ 化石燃料的
5、碳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主要途径
6、实现碳循环的关键因素
7、与自然界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燃烧
食物链、食物网
生产者、分解者
线粒体、叶绿体
8、碳循环特点
9、碳循环具全球性的原因
10、海洋对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大气中CO2含量增加,水圈中的CO2含量
(2)大气中CO2发生局部短缺,水圈中的CO2
全球性
CO2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增加
及时进入大气
11、碳循环失调的后果
(1)温室气体
(2)主要原因
(3)后果
使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温室效应
CO2等
① 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大大增加了CO2的排放
② 森林、草原等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
(4)缓解措施
①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② 增加CO2的吸收和固定量:
③ 提高秸秆还田率,提高土壤储碳量
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燃烧
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
碳循环图解中各成分的判定方法:
A 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_
E ______________
F ______________
大气中的CO2库
三级消费者
分解者
次级消费者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典例:“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而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现碳达峰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不会明显减慢
B.实现碳中和有助于解决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
C.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保持不变
D.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C
典例:如今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如图是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碳循环的过程①②伴随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B.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②而减少大气CO2含量
C.减少对过程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D.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平衡
A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
(2)范围
(3)特点
(4)应用
生物圈
全球性、循环往复运动
稻田养鱼、养鸭
知识点2:
生物富集
生物富集
(1)概念
(2)常见的存在生物富集现象的污染物
① 重金属
② 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
(3)发生生物富集的物质的特点
如铅(Pb)、镉(Cd)、汞(Hg)等
如DDT、六六六等
①存在形式是比较稳定的
②生物体能够吸收的且不易排出的
③在生物代谢过程中是不易被分解的
(4)生物富集的主要途径
(5)实例-铅的生物富集过程
(6)生物富集现象的特点
① 全球性
② 随营养级升高,浓度逐级递增,
呈现生物放大现象
食物链、食物网
在南极的企鹅体内检测到农田中大量使用的DDT杀虫剂
典例:根据重金属、DDT等物质的富集现象
可以确定食物链为___________
生物体 A B C D
有机汞浓度(mg.L-1) 0.05 7 0.51 68
A→C→B→D
知识点3: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特点
范围
联系
主要以有机物为载体
无机物、有机物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循环往复
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之间
生物圈(全球性)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等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返的动力
典例:分析关系图,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相依相伴进行
B、②可表示热能,③④既能表示能量流动也能表示物质循环
C、不易被分解的有害物质沿③④传递表现出生物富集作用
D、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氮循环,则氮在③④过程的传递形式主
要为含氮有机物
B
1、碳可在森林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
2、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
3、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4、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
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独立进行的( )
6、物质是单向流动、不可循环的( )
7、由于人工碳排放过度,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导致大气中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
8、铅可沿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内的浓度可能超过环境浓度( )
课堂小结:
非生物环境中以CO2形式
生物群落以有机物形式
生物圈
全球性
循环性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碳循环
实例
特点
范围
过程
课后作业:
1、记背相关知识点
2、课时练大本
3、课时练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