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能流利地朗读文章,结合注释,能口译全文。
2.掌握本文重点实词虚词。(重点)
3.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重点)
4.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资料链接】
1.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2.《三戒序》 吾恒恶(常常厌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认识自己本来的面目),而乘物以逞(靠外界的条件而逞强,即“狐假虎威”),或(有的)依势(依靠外来的势力)以干非其类(求与不是他的同类要好),出技以怒强(使出自己一点点本领来激怒比他强的对象),窃时以肆暴(抓住自己的有利时机来任意做凶残的事),然卒迨于祸(dài,终于遭到了灾祸)。有客谈麋(mí,鹿的一种)、驴、鼠三物,似其事(有些像前面提到的事),作《三戒》。
【学习过程】
一、预习·热身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慭慭(yìn )然 虎大骇(hài ) 噬(shì) 荡倚(yǐ)冲冒 跳踉(liáng )
2.重点词语解释。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到了 却
蔽林间窥之:躲避 偷看 虎大骇:害怕
远遁:逃跑 以为且噬己也:将 咬
益习其声 驴不胜怒:能承受
蹄之:用蹄子踢 计之曰:盘算
技止此耳:只 断其喉:咬断
3.重点句子翻译。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4)因跳踉大 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二、研读·互动
(一)导入
(二)预习成果展示。
(三)整体感知:
1.学生个别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2.口译课文。
3.学生把握老虎的不同表现,理出文章叙事线索,完成下列填空(每空限填一词)。
畏(惧)驴——识(探)驴——食驴
(四)精读赏析
1.范读课文,用课文中的词句说说老虎认识驴的心理过程。
以为神 莫相知 以为且噬己也
觉无异能者 终不敢搏 技止此耳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2.找出描写老虎动作的词,并试着作品析。
蔽、窥 急于摸底 好奇害怕
大骇、遁 不明底细 恐惧万分
近之、视之、近出 一再试探、生性胆大
荡倚冲冒 工于心计 智勇双全
跳踉、断、尽、去 干脆利落 志得意满
3.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予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然而,有意思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品读寓言,往往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请你从不同的角度品读这则寓言,说说可以给人哪些启示。
例: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你的启示: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 不了解情况,不能轻举妄动。 没有本事,不能逞强。不要虚荣和卖弄。
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例如要坚持不放弃、要知己知彼、要正确估计对手。
遇到困难,不应逃避。 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勇猛顽强的作风。
4.朗读体会。
三.拓展·提升
1.词类活用。(解释并指出用法。)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2)驴不胜怒,蹄之 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脚踢
(3)稍近益狎 近:靠近,接近,形容词作动词
(4)尽其肉 尽:吃尽,吃完,形容词作动词
2.一词多义。
(1)以为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 把……当作) B.以为且噬己也 (认为)
(2)然 A.慭慭然 ,莫相知。 (……的样子) B.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然而,但)
用这些成语写段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貌似庞然大物的恐怖组织,施展出黔驴之技,四处搞枪杀、绑架、劫机等恐怖活动。在这些恐怖活动难以得逞之后,恐怖分子又丧心病狂地搞自杀性爆炸,可见其黔驴技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