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1 21:0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2.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
初读课文掌握文意
一.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1.不为( )苟得也 2.为( )宫室之美为( )之
3.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二.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不为苟得也
所恶有甚于死者
为宫室之美
一箪食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此之谓失其本心。
第二课时品读课文理思路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疏通文义,理解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了解本文运用的比喻、举例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教学重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一.一词多义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而:蹴尔而与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为: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不足为外人道也:
由是:由是感激: 由是则生:
由是先主遂诣亮:
苟:苟富贵,无相忘: 故不为苟得也:
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人皆有之:
宫室之美:
二.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4)提问:“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
第三课时深入鉴赏悟内涵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一、段落品析
(1)课文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简要概括大意。
(2)课文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二、文本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2、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 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4、在说理的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第三课时深入鉴赏悟内涵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一、段落品析
(1)课文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简要概括大意。
(2)课文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二、文本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2、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 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4、在说理的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
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
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
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
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
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
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
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
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
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
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
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