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 新闻两篇 第2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香港的过去和现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2.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语句的品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朗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关于香港历史问题。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瞬间( )媒体( )噙满( )沧( )桑 沸( )腾 镶( ) 嵌 瞩( ) 目踉跄( ) 拂( )袖 嘱( )咐 3.自由阅读课文,感受民族的自豪感。二、课堂探究:(一)组内交流:1.根据新闻的有关知识,请找出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想一想,主体部分重点讲了什么?(教师引导, 学生合作)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看看作者依次交代了哪些内容 哪些是详写的 哪些是略写的 3.其中24~25段扼要交代两国领导人握手合影和交接仪式结束的时间。谈谈起什么作用?(引出结语)4.句段品鉴,把握作者情感。①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品析: ②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那一刻,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行注目礼。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 品析:(5)新闻本来以叙述为主,但适当地运用议论和抒情能让记叙的内容锦上添花。试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作用是什么?(二)组际交流(三)拓展训练如果你是电台的播音员,你会选择哪些段落,通过你怎样的阅读传达出此刻的心情 三、达标检测未来两三天淮河至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将有暴雨新华网北京6月26日电(记者姚润丰)未来两三天,淮河流域至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将有暴雨,局部地区有大暴雨,同时,北方大部地区自西向东也将有一次明显降雨过程。中央气象台预计,受强盛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未来两三天,淮河流域至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将先后有暴雨到大暴雨,局部地区还将有短时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同时,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自西向东将有一次明显降雨过程,降雨量一般有10毫米至35毫米,局部地区可达40毫米至70毫米。26至27日,西藏南部和东部、内蒙古中东部、华北、东北地区大部有小到中雨或雷阵雨,内蒙古东北部、河北北部以及辽宁南部有大雨,局部有暴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江南、华南、西南地区东部的大部地区有小到中雨,其中黄淮大部、江淮、江汉平原、江南大部地区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区有大暴雨并有短时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中央气象台提醒,未来几天的强降雨会使安徽、江苏、江西等沿江各省的汛情加剧,上述地区要密切关注雨情和水情的变化,作好防汛抗洪的各项准备工作。1.请用波浪线画出这则消息的导语部分。 2.请用双波浪线画出这则消息的结语部分。 3.主体部分画线句子对应导语部分的哪句话,请写下来。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4.这则消息所说的并不是已经发生的社会新闻,而是将要发生的自然现象,你认为这则消息有什么社会价值?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1841年1月,英军强占香港岛。1842年8月2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占香港岛。1860年10月24日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占九龙半岛界限街以西地区。1898年英国又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两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1982年至1984年,中国政府同英国政府进行了多轮谈判,于1984年12月19日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规定,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于同日把香港交还给中国。学习内容 新闻两篇 第1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2.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3.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溃( )退 歼( )灭 当( )真 锐不可当( )荻( )港 纤( )维 芜( )湖 要塞( )殷( ) 督( )战 无锡( ) 阻塞( )2.填空。(1)新闻又称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2)一篇新闻稿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部分。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_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________。二、课堂探究:(一)课堂自学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重音,注意语调。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3.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4.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结合词句举例说明)(二)组内交流 1.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2.主体部分写了什么?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各路军的作战情况。3.三路军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4.品味词语。 这篇课文既然是一篇新闻,那用词就会相对的简洁明了,不能有太多的描写,可是文章用词的简洁明了并没有影响文章的生动性,下面我们来看这篇新闻是怎们简明又不失生动的进行报道的?(三)组际交流 三、达标检测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号)。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_______4.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述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标题:可以分为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电头”后的第一句,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 主体: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可有可无。 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3、新闻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议论、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