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12 11:5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 唐代韩愈对孟子特别推崇,在“道统”中将原先被列为上承孔子的颜渊,排斥在主线之外,以孟子上承孔子,而自承孟子,并且将儒学研究从章句训诂引导为对经典义理的探求。韩愈此举( )
A. 反映了唐朝的多元文化面貌 B. 扭转了儒学面临的危机
C. 对宋代儒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D. 顺应了三教合流的趋势
2. 唐代科举由礼部主持,选官则由吏部主持,二者是分开的。考生只有在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资格后,才能参加吏部的铨选,铨选合格才能获得授官。吏部铨选的择人标准,有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四事。可见,唐代铨选制度( )
A. 完善了选才用人制度 B. 使孝廉成为选官的依据
C. 确保了选官的公平性 D. 使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
3. 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十八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  )
A. 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 B. 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
C. 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 D.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4.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的书籍被严厉禁止。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 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 B. 天文知识有利于农业发展
C. 源于强化皇权统治的需要 D. 私人无法对天文作出贡献
5. 明中叶后,太湖流域蚕桑经济快速发展,出现“浙西之利,蚕丝为大”“尺寸之堤,必树之以桑”的情形;闽南地区出现了“其地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福建广东的烟草种植“一亩之收,可以敌田十亩,乃至无人不用”。由此可知上述地区( )
A. 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开始解体 B. 农业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C. 经济作物生产地区差异不大 D. 新经济因素正在不断发展
6. 徐中约教授提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对该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近代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B. 中国人自古以来勇于接受挑战
C. 中国人在被动中抛弃儒家思想 D. 中国已在近代融合到世界中去
7. 1928年12月,湘赣边区政府总结土地斗争经验,制定《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作了重要更正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湘赣边区土地法的调整( )
A. 出于粉碎国民党围剿红军的需要 B. 开启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序幕
C. 凸显了红色政权灵活的革命政策 D. 意在扩大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
8. 毛泽东曾经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关于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 )
A. 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B. 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
C. 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条件 D. 为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9. 某科研机构深入我国农村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 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分(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 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 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一历史现象 反映了(   )
A. 宗法习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 B. 时代需要影响村干选任标准
C. 经济实力决定干部社会特性 D. 复杂历史左右民主政治建设
10. 1959年,鞍钢炼铁厂因冷却水水量不足而影响高炉正常生产,全国劳模孟泰经过反复思考,提出了新方案。经过全厂人员联合攻关施工,改造后炼铁厂高炉循环水节约总量达1/3,全厂每年可节约费用23万元,保证了高炉的正常生产。这反映出( )
A. 劳模积极响应社会主义革命 B. 人民群众开展科技“大跃进”
C. 工人阶级的主人翁意识增强 D.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11.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指出,民主制是对大众自由的限制,实行民主制其实只是无政府状态,然后导致专制暴政。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也指出,民主制远远不是城邦的最好治理方式,更谈不上是穷人的政治。他们的观点反映出( )
A. 民主政治不适合雅典城邦 B. 雅典民主政治具有明显缺陷
C. 民众希望扩大民主的社会基础 D. 雅典知识分子重视人的价值
12. 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书,在大量西方同类专著中,结构清晰,考据严谨,文笔典雅,篇幅适中,已成为此领域备受推崇的权威著作之一。这部著作所描写的战争双方是(  )
A. 亚历山大帝国和拜占庭帝国 B. 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
C. 西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 D. 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
13. 在中古时期的西欧社会中,虽然有一些持帝制立场的思想家认为“王在法上”,但是却很少有国王公开发表“王在法上”的言论。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其最主要原因是当时各国( )
A. 存在强大的贵族势力和教会势力 B. 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
C. 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 D. 没有法律意识和成文法律的指导
14.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人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 )
A. 严重制约欧洲社会经济发展 B. 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 说明世界经济中心发生转移 D. 推动世界市场的出现与发展
15. 林承节在《论二十世纪初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指出,20世纪初亚洲革命虽遭失败,但它所体现的亚洲觉醒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对亚洲、对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同点是( )
A. 斗争都取得了伟大胜利 B. 经济结构发生一定变化
C. 无产阶级承担领导责任 D. 以和平谈判的形式进行
16. 马克思指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运用唯物史观,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A. 英国的殖民侵略破坏了印度的发展历程 B. 印度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英国帮助
C. 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侵略的双重影响 D. 学习英国是印度发展的必经之路
17.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写到正在形成的全球政治中,“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正取代冷战期间的两个超级大国,成为吸引和排斥其他国家的几个基本的极。”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实力的对比发生变化 B.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C. 原先的超级大国已经衰落 D. 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18. 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 )
A. 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B. 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
C. 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 D. 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
19.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但1990年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由俄罗斯教育部审查认定、国家历史学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对此评述为:“苏联民众对此的反映却是敌对的、冷淡的。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却在庆祝戈尔巴乔夫对‘冷战’和平演变的巨大贡献。”对此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
A. 苏联解体主要由于西方和平演变 B. 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
C. 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 D. 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
20.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 )
A. 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 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
21. 近代西方国家法律制度强调保护个人权利。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公正和无罪推定。并且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这说明近代西方法律制度(  )
A. 真正做到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 B. 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武器
C. 力求保证司法程序的规范和公正 D. 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22.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提到:“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 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该材料反映罗马法(  )
A. 注重证据,讲究公正 B. 保护私有财产与政治权利
C. 成文法与习惯法并重 D. 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3. 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假设一个贵族垂涎另一个贵族的财产,而后者碰巧在帝国家庭中失宠,此时前者就可作为控方揭发后者叛逆罪,如果被告被判死刑,前者就可得到被告的一部分财产。这反映了(  )
A. 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到帝国的稳定 B. 罗马法无法有效的解决财产纠纷问题
C. 罗马法的不足使其成为贵族斗争工具 D. 罗马法不利于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24. 有学者认为:“在世界民族国家发展史上,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具有典型意义,经历了从传统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其国家构建的过程实际上是权力的集中化与理性化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民族国家的构建”强化了欧洲天主教会的统治
B. “绝对主义国家”在中世纪与城市自治冲突较大
C. “西欧传统国家”下王权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秩序
D. “近代民族国家”意味着对封建王权的逐渐背弃
25. 2013年10月31日,墨脱公路全线通车。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告别了“高原孤岛”和“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历史,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有利于(  )
①促进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 ②实现当地各族跨越式发展
③提升藏族人民的社会地位 ④增进各族对伟大祖国认同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宗藩体制逐渐瓦解,口岸和海关的设置、管理均被纳入条约体系之下。一方面,沿海、沿边、沿江地区近代海关不断扩展;另一方面,固有的国内常关因从中华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国内市场统一等需要而日遭诟病。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外声明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对内统一财政,实行裁厘。1928年,国民政府实行统税,其收入逐渐超过厘金和常关税。在此前提下,1931年,为民族经济服务的中国近代海关体系终于完全建立起来。
——摘编自姚永超《论中国古代海关的起源、布局与体系演化》
材料二
1950年1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该决定明确规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必须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同时明确了制定海关税则的六项基本原则,这一决定也成为新中国制定海关税则的重要依据。1951年5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第83次政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关税法则,也是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第一部真正独立制定的关税税则,它表明中国经济大门的钥匙已经安放在中国人民自己的口袋里。
——摘编自杨瑞《新中国关税政策的变迁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关税体系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关税政策的特点及制定背景。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萌芽,秦汉时期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监察体制,隋唐时期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监察网,宋元时期得到强化,出现了独立机构―谏院,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古代中国,君主要想统治一切,就必须依靠官僚集团来实现;同时君主也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制,这就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的力量。同时,为避免君主在用人行政方面出现重大失误,需要设立一个机构来进行协调和制衡。我国历代监察都实行独立垂直的管理体制,不对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洪堤,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监察官员是“秋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
——整理自蒋云贵、戴正良《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意义》
材料二 根据宪法规定,国会通过法律,必须得到参、众两院的同意。两院通过的法律,如果总统不同意,可以行使否决权,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还有搁置否决权。总统及其政府的活动经费必须由国会通过预算法案,国会可以2/3的多数票推翻总统的否决权,国会可以弹劾总统,国会与外国签订条约、任命联邦高级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联邦法院法官由总统取得参议院同意后才能任命,国会可弹劾法官,可通过法律来决定法院的编制,联邦最高法院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和总统发布的命令有权进行司法审查并宣布违宪而使之无效。美国所实行的三权分立与制衡不是简单的权力再分配,也不是简单的权力之间的制约,而是在动态的权力运作过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展现各自的权威,实现相互的协作。它对于维护美国资产阶级利益,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防止某一个人和某个集团的独裁,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也造成了权力的效率低下、权力的相互倾扎、全力配合的缺失。
——摘编自魏海群《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建立监察制度的原因及对该制度的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权力制衡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监察体制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区别。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进入19世纪后,当殖民列强强悍发动以侵占殖民地为目的的侵略战争时,非洲人民毫不犹豫地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抵抗。例如北非有阿尔及利亚卡德尔领导的抗法斗争,西非有阿散蒂人进行的多次抗英斗争,南非有祖鲁国恰卡和丁干领导的抵抗布尔人的战争,东非有马达加斯加人抵抗法国入侵的斗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人民纷纷燃起了反侵略的斗争烽火,斗争烽火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几乎燃遍了整个大陆。
——摘编自吴秉真、高晋元《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材料二 1832年7月,英国人以重金收买当地的贝都因人部落酋长,并派人收买阿拉比军中的动摇分子。9月,一部分议员和上层文武官员先打开开罗城门向英军投降。另外,被收买的阿拉比的主力部队指挥官在关键时刻破坏了抗英斗争。坚持了100多天的抗英斗争失败。
——摘编自朱庭光《外国历史大事集》
材料三 孟尼利克二世号召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保家卫国,全国人民热烈响应。农牧民自愿向国家捐赠粮食和钱币。一些原来反对孟尼利克二世的封建主表示要以抗意战争为重,停止反对活动,为抗战胜利效力。青年踊跃参军,到1895年,一支由孟尼利克二世指挥的12万人的大军组建完成。阿杜瓦决战中,意大利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
——摘编自顾章义《崛起的非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人民反抗斗争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埃及与埃塞俄比亚反帝斗争成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反帝斗争成败对其国家地位的重大影响。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1931年9月21日,蒋介石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我们不能不应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才能搏得最后的胜利。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
材料二 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国共两党政策的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
1.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韩愈对孟子特别推崇,认为孟子是“上承孔子”,自己是“承孟子”,更为重要的是,他将儒学的研究“从章句训诂引导为对经典义理的探求”,这就为宋明理学家对儒学义理的重新阐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故选C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了韩愈一个人的思想观点,并没有涉及其他人物,也就无法得出“多元文化”这一结论,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但是他并没有扭转儒学面临的危机,排除B项;在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而不是“三教合流”,更为重要的是,题干内容中韩愈的主张是“儒学复兴”,即提高儒学在社会中的地位,排除D项。
2.A【解析】A.从题干信息看,礼部主持科举考试,重在选才;吏部主持铨选,重在择人和授官,两者通过程序分工,有效选拔人才,故A正确。
B.此项与察举制有关,故排除B。
C.此项表述太绝对,故C错误。
D.题干无法体现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故排除D。
3.C【解析】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中门下省负责审议,题干“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是门下省职权的具体体现,故C正确。
AB.题干是门下省权力行使的正常表现,故排除AB。
D.题干显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故排除D。故选C。
4.C【解析】 C.在古代,天文学历法学不仅是科学研究,更是与皇权的专制统治有密切关系(天文历法涉及到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是维护皇权和意识形态所不可缺少的)。官方绝对垄断了天文的研究,禁绝民间的研究和藏书。故C正确。
A.中国古代的天文学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故A错误。
B.这不是官方政策的原因,故排除B。
D.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D。故选C。
5.B【解析】B.根据题干“太湖流域蚕桑经济快速发展”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福建广东的烟草种植”可知,明中叶后,南方很多地区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说明这些地区农业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故B项正确。
A.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
C.根据题干可知,不同地区种植的经济作物种类是不同的,具有地区性差异,排除C项。
D.题干无法看出新经济因素的发展,排除D项。
6.D【解析】A.此项信息题干不能体现,故排除A。
B.此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B。
C.此项说法错误,故排除C。
D.根据题干“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主动性,中华民族在应对挑战中逐步觉醒,“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体现了中国与世界相互融合的观点,故D正确。故选D。
7.C【解析】C.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是为了满足广大贫苦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兴国土地法》规定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是为了在保护农民现有土地的基础上再分配土地,这一政策的调整体现了中共革命策略的灵活性,故C项正确。
A.1930年,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对红军进行围剿,故排除A项。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开启了“工农武装割据”之路,故排除B项。
D.此时大革命因蒋、汪叛变革命已告失败,故排除D项。
8.D【解析】D.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使一些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走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故D正确。
A.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不符合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间的关系,故排除A。
B.此项与“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间的关系”无关,故排除B。
C.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条件是无产阶级的发展,并非五四运动,故排除C。 故选D。
9.B【解析】A,题干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对村干部的要求,与宗法习俗无关,故A错误。
B.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村干部的要求和作用,均体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的选任标准,故B正确。
C.经济实力仅与题干信息一部分的要求,不够全面,故C错误。
D.题干信息并没有反映出复杂的历史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故D错误。故选B。
10.C【解析】C.根据题干可知,全国劳模孟泰通过改造炼铁厂高炉循环水系统,使得“水节约总量达1/3,全厂每年可节约费用23万元,保证了高炉的正常生产”,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智慧和积极性,反映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意识增强,C项正确。
A.1956年底社会主义革命已完成,排除A项。
B.“大跃进”是“左”倾冒进的产物,它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重大损失,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
D.题干未涉及国民经济调整,排除D项。 故选C。
11.B【解析】B.根据题干“实行民主制其实只是无政府状态,然后导致专制暴政”“民主制远远不是城邦的最好治理方式,更谈不上是穷人的政治”可知,柏拉图认为雅典民主制会导致专制暴政;亚里士多德认为民主制不是城邦的最好治理方式,这二人都看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具有明显缺陷,故B正确。
A.题干不能说明民主政治不适合雅典城邦,故A错误。
C.题干未涉及民众希望扩大民主的社会基础 ,故C错误。
D.此项与题干主旨不符,题干在强调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故D错误。 故选B。
12.B【解析】本题考查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依据题干“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成为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首都,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符合。故选:B。
13.A【解析】A.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古时期的西欧社会,世俗贵族势力和教会势力都对王权形成了有力的分权和制约,故A正确。
B.中古时期没有形成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故排除B。
C.“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与题干“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不符,故排除C。
D.该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故选A。
14.B
15.B【解析】根据“20世纪初亚洲革命虽遭失败,但它所体现的亚洲觉醒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对亚洲、对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同点是经济结构发生一定变化,即本国的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冲击了原有的经济结构,B项正确。都胜利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领导,排除C项;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更多的是通过革命,排除D项。
16.C【解析】C.依据题干“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可知,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扩张有“破坏”的消极影响和“重建”的积极作用,这说明了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进行侵略具有双重影响,故C项正确。
A.“英国的殖民侵略破坏了印度的发展历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故A项错误。
B.“印度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英国帮助”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
D.“学习英国是印度发展的必经之路”的说法绝对化,故D项错误。
17.A【解析】A.由题干信息“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正取代冷战期间的两个超级大国”可知,题干反映的是两极格局瓦解后,欧盟、中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实力上升,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故A正确。
B.依据题干信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不是推动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故排除B。
C.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原先的超级大国已经衰落说法有误,故排除C。
D.题干反映的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一超多强”的局面形成是对材料现象的表述,不是材料现象产生的原因,故排除 D。故选A。
18.D【解析】A. 题干说明国际形势的变动,无法体现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故排除A。
B.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这不是悲观情绪,而是乐观看法,故排除B。
C.题干是站在全球的角度发表对西方社会制度的看法,故排除C。
D.题干中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受一战的影响,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受二战的影响,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美国学者福山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影响,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 故选 D。
故选D。
19.C【解析】依据“1990年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苏联民众对此的反映却是敌对的、冷淡的”可知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C符合题意;苏联解体主要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排除A;B与题意无关,排除;D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C。
20.B【解析】B.根据题干中的“贵贱分明,男女礼顺”体现的是儒家的尊卑有序思想,“昭隔内外”说明对此思想的宣传,因而反映了秦始皇在治国中吸纳了儒家思想,B项正确;
A.秦始皇把法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A错误;
CD.C项对题干解读错误,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D。故选B。
21.C【解析】从材料中“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公正和无罪推定。并且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可以看出是强调司法实践过程中程序的规范和公正,C符合题干的要求;
“真正做到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说法绝对,排除A项;
材料内容未体现反封建的内容,排除B项;
材料说明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力求保证司法程序的规范和公正,未体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排除D项。故选C。
22.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可知,罗马法注重证据,讲究公正,故A项符合;
B项说法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可知,成文法地位高于习惯法,故 C项排除;
罗马法律只适用于公民或自由民,奴隶不受法律保护,因此不可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D项排除。 故选:A。
23.C【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以得出,材料体现了贵族之间的斗争,而罗马法的相关规定为贵族之间的斗争提供了空间,从而促使一些贵族滥用法律,罗马法也就成为了贵族斗争的工具。故C符合。
从材料的表述中并未看出罗马帝国的不稳定,故A项排除;
根据所学,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在调解贵族与平民矛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故B、D两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故选:C。
24.D【解析】据材料“在世界民族国家发展史上,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具有典型意义,经历了从传统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其国家构建的过程实际上是权力的集中化与理性化过程。”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经历了从传统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近代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实际上是由专制集权向民主、科学的转化过程,意味着对封建王权的逐渐背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欧洲天主教会的统治,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西欧民族国家的演变过程”,而非强调“绝对主义国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欧传统国家”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25.C【解析】①②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脱公路的修建,对于促进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实现当地各族跨越式发展及增进各族对伟大祖国认同等方面发挥较大作用,①②④正确。
③.新中国成立后,提升藏族人民的社会地位,并非是一条公路能做到的,③错误。 故选C。
26.(1)变化:从传统关税体系向近代关税体系转变;从受列强控制到逐渐关税自主;从海关、常关并存走向统一的海关。
意义:推动了关税体系的近代化;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保护了国内市场;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2)特点:独立制定;保护性色彩浓厚。
背景:关税自主权的收回;工业基础薄弱;国民经济亟须恢复;西方大国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
27.(1)原因: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可有效规范官僚队伍,防止官吏腐败;避免君主用人失误。评价: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其实际效能有限;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不可能真正阻止贪赃枉法等情形出现。
(2)作用:积极: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制度创新;有利于调节不同利益集团冲突;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公民的民主权利;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消极:不同权力部门之间的推诿造成了机构庞大、耗时长及行政效率的低下。
(3)区别:中国的监察体制是皇权专制下的监察,监察机构对皇帝负责;美国三权分立具有分权与制衡性质,相互独立。中国监察官员与其对象属于单向制约;美国的三权分立具有双向制约性。中国监察体制为了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专制的体现;西方的分权是保证民主,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28.(1)特点:前期,局部的、零星的;后期,整个非洲大陆。原因:前期,殖民主义侵略的目标局限于非洲沿海和局部地区;后期,帝国主义掀起了侵略和瓜分非洲的狂潮。
(2)原因:埃及,英国收买了当地酋长和部队指挥官,破坏了抗英斗争;部分议员和上层官员向英军投降。埃塞俄比亚,皇帝强有力地领导和指挥;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奋起抵抗。影响:埃及沦为英国事实上的殖民地;埃塞俄比亚维护了国家独立。
29.(1)国民党:对外:由不抵抗到准备抗战。对内:由“剿共”到联共抗日。共产党:由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到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由独立的武装力量到接受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由土地革命到联合地主阶级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的倡议、积极促成;国民党政策的调整;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国际力量的影响等。
同课章节目录